-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衡阳市衡阳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ww.ks5u.com 2019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卷 高一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不含磷元素和氮元素的是( ) A. 丙酮酸 B. 核苷酸 C. 氨基酸 D. 磷脂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丙酮酸为葡萄糖分解的中间产物,所以其所含元素为C、H、O。 【详解】A、丙酮酸为葡萄糖分解的中间产物,所以其所含元素为C、H、O,A正确; B、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B错误; C、氨基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C错误; D、磷脂的组成元素为C、H、O、N、P,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磷脂和固醇的组成元素完全不同 B. 蔗糖水解后的产物都具有还原性 C. 蛋白质在高温作用下失活后,与双缩脲试剂不再发生紫色反应 D. 动植物多糖都是由多个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的,都能储存能量 【答案】B 【解析】 - 32 - 【分析】 磷脂与固醇的组成元素有相同部分;蔗糖水解后的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均为还原性糖;双缩脲试剂检测的是蛋白质中的肽键;植物细胞中纤维素不是储存能量的物质。 【详解】A、磷脂与固醇的组成元素都有C、H、O有相同部分,A错误; B、蔗糖水解后的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均为还原性糖,都具有还原性,B正确; C、双缩脲试剂检测的是蛋白质中的肽键,因此即使蛋白质在高温作用下失活后,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 D、动植物多糖都是由多个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的,但其中的纤维素不是储存能量的物质,D错误。 故选B。 【点睛】熟记各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关物质鉴定实验的条件及原理。 3.媒体报道的“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质,还有一些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质。因此,“地沟油”( ) A. 组成元素一定是C、H、O、N B. 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 C. 遇苏丹Ⅲ染液可能呈现橘黄色 D. 必定引起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质,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因此遇苏丹Ⅲ染液可能呈现橘黄色。 - 32 - 【详解】A、“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油脂,因此其组成元素一定含有C、H、O,不一定含有N,A错误; B、“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油脂,而生物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B错误; C、“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油脂,其遇苏丹Ⅲ染液可能呈现橙黄色,C正确; D、“地沟油”中还含有许多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质,这会使生物致病,但不一定会引起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以“地沟油”为素材,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及化合物、糖类的种类及功能、脂质的种类及功能、脂肪的检测等,要求考生识记脂质的种类、组成元素及功能,掌握脂肪检测实验的原理,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4.下列有关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 物质的跨膜运输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C.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D. 细胞产生的激素可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磷脂是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细胞膜的功能:作为细胞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功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功能。 【详解】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此外还有少量糖类,A正确; - 32 - B、物质的跨膜运输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也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如主动运输,B错误;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C正确; D、细胞产生的激素可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靶细胞的代谢,D正确。 故选B。 【点睛】理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结构特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功能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5.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可被溶酶体消化分解 B. 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可被溶酶体吞噬 C. 可用差速离心法从细菌中分离出溶酶体 D. 溶酶体参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溶酶体是由单层膜构成的细胞器,参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构成。 【详解】A、溶酶体具有消化作用,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能分解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A正确; B、溶酶体具有吞噬作用,如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B正确; C、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溶酶体的结构,C错误; D、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溶酶体具有膜结构,参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构成,D正确。 - 32 - 故选C。 6.叶绿体与线粒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同点是( ) ①具有双层膜,且都含丰富的内膜面积 ②分解有机物,合成ATP ③利用气体和产生气体 ④消耗水并生成水 ⑤含有DNA ⑥内部含有多种酶 A. ①③④⑤⑥ B. ①②④⑤⑥ C. 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线粒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90%以上的能量来自线粒体,线粒体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内含少量DNA和RNA及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形成嵴,增大膜面积;叶绿体普遍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中,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具有双膜结构,内含少量DNA和RNA及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叶绿体的类囊体垛叠形成基粒增大膜面积。 【详解】①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具有双膜结构,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形成嵴,增大膜面积,叶绿体的类囊体垛叠形成基粒增大膜面积,内膜面积没有变化,①错误; ②线粒体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叶绿体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②错误; ③叶绿体利用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线粒体利用氧气释放二氧化碳,③正确; ④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消耗水,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生成水。叶绿体光反应阶段消耗水,暗反应阶段生成水(产物为葡萄糖时),④正确; ⑤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⑤正确; ⑥线粒体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多种酶,叶绿体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多种酶,⑥正确。 - 32 - 故选C。 【点睛】理解并掌握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7.下列能发生质壁分离的一组细胞是( ) ①用糖腌的萝卜细胞 ②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③植物的根毛细胞 ④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⑤用盐酸解离的洋葱根尖细胞 ⑥菠菜叶肉细胞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②③④⑤ D. 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有(半透)膜结构,有膜两侧浓度差;结构基础:液泡、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其中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共同构成原生质层。 【详解】①糖腌的萝卜细胞是死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①错误; ②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能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可以发生质壁分离,②正确; ③植物的根毛细胞具有大液泡,能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可以发生质壁分离,③正确; ④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无细胞壁,不能发生质壁分离,③错误; ⑤用盐酸解离的洋葱根尖细胞是死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⑤错误; ⑥菠菜叶肉细胞有成熟的大液泡,有细胞壁,能通过渗透作用失水,⑥正确。 故选B。 【点睛】能够掌握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明确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同时不成熟的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也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 32 - 8.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被细胞胞吞的一定是固体物质 B.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糖属于协助扩散 C. 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运输 D. 胞吐过程一定会发生分泌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详解】A、被细胞胞吞是大分子物质或生物个体,可以是固体物质,也可以是液体,A错误; B、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糖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 C、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C错误; D、生物大分子的运输方式是胞吐,形成分泌泡与细胞膜融合,D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32 - A. 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 酶通过提供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 酶是由内分泌腺细胞合成的,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D. 低温下酶的活性较低是因为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如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A正确; B、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 C、所有活细胞都可以产生酶,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C错误; D、酶的催化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可以降低酶的活性,但是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D错误。 故选A。 10.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内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B. 人体细胞合成ATP时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C.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免疫球蛋白时需要消耗ATP D. 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A正确; B、人体细胞合成ATP时不一定需要氧气的参与,如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均不需要氧气的参与,B错误; - 32 - C、核糖体合成免疫球蛋白时需要消耗ATP,C正确; D、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相对稳定,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D正确。 故选B 1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呼吸速率没有明显变化 B. 细胞中ATP/ADP的比值下降可促进细胞呼吸 C. 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D. 检测CO2产生可判断乳酸菌是否进行细胞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26ATP) 2.无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 32 -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2C2H5OH+2CO2(酒精发酵的第二阶段)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2C3H6O3(乳酸发酵的第二阶段) 【详解】A、种子萌发过程中,代谢更旺盛,细胞呼吸速率明显加快,A错误; B、细胞中ATP的合成与分解保持动态平衡,ATP/ADP的比值下降可促进细胞呼吸,B正确; C、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CO2的场所不只是线粒体基质,也可能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乳酸菌进行细胞呼吸只产生乳酸,不产生CO2,D错误。 故选B。 【点睛】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并与ATP/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建立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各选项。 12.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转移的途径是( ) A. 葡萄糖→丙酮酸→水 B. 葡萄糖→丙酮酸→氧 C. 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D. 葡萄糖→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过程如下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 物质变化 葡萄糖→丙酮酸+[H]+ATP 丙酮酸+水→CO2+ATP+[H] [H]+O2→H2O+ATP 【详解】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根据有氧呼吸过程可推知:第一阶段葡萄糖→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水→CO2,A、B、D错误,C正确。 - 32 - 故选C。 13.图中①、②代表有氧呼吸的相关场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C6H12O6→①→丙酮酸→②→CO2 A. ①和②都具有双层生物膜 B. ②中所含的酶在乳酸菌中都能找到 C. 丙酮酸一定进入线粒体 D. ①和②中都能产生[H]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过程如下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 物质变化 葡萄糖→丙酮酸+[H]+ATP 丙酮酸+水→CO2+ATP+[H] [H]+O2→H2O+ATP 【详解】A、由题图结合有氧呼吸过程可判断,图中①、②分别代表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细胞质基质无双层生物膜,A错误; B、乳酸菌为原核生物无线粒体,B错误; C、丙酮酸不一定进入线粒体,也可以在细胞质基中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C错误; D、图中①、②分别代表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第一、第二阶段均产生[H],D正确。 - 32 - 故选D。 14. .利用溴甲酚紫指示剂(酸碱指示剂, pH变色范围:5.2(黄色)-6.8(紫色))检测金鱼藻生活环境中气体含量变化的实验操作如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黑暗处理的目的是使金鱼藻不进行光合作用 B. 溴甲酚紫指示剂变为黄色是因为溶液pH减小 C. 图中实验操作3~5能证明光合作用吸收CO2 D. 该实验可证明呼吸作用释放CO2,光合作用释放O2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黑暗处理的目的是使金鱼藻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故A正确;溴甲酚紫指示剂变为黄色是因为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使溶液pH降低,故B正确;经过黑暗处理后,由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使溶液pH降低,导致溴甲酚紫指示剂变为黄色,再经过30分钟光照处理后,溴甲酚紫指示剂又变为紫色,说明光合作用吸收CO2,故C正确;该实验可证明呼吸作用释放CO2,光合作用吸收CO2,但不能证明光合作用释放O2,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的能力。 15.若选用秋天发黄的叶片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则色素带变化最明显的是( - 32 - ) A. 叶绿素a、叶绿素b B. 叶绿素b、叶黄素 C. 胡萝卜素、叶绿素a D. 胡萝卜素、叶黄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叶绿体中的色素有4种,分别是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色素(黄色)。 【详解】叶绿体中的色素有4种,分别是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色素(黄色)。从4种色素的颜色可判断,秋天发黄的叶片中叶绿体中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明显减少,因此在进行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色素带变化最明显的是叶绿素a、叶绿素b,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6.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如图表示在25℃时,该植物光合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提高到30℃,其他条件不变,从理论上讲,图中相应点的移动应该是( ) A. a点上移,b点左移 B. a点不动b点左移 C. a点下移,b点右移 - 32 - D. a点下移,b点左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利用题中所给条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因此由25℃升到30℃的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呼吸作用强度增强,再由图中曲线上各点的含义判断三点移动方向。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温度从25℃提高到30℃后,光合速率减慢,呼吸速率加快图中a点代表呼吸速率,现呼吸速率加快,故a点下移;b点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现呼吸速率加快,光合作用减慢,故b点右移,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时能通过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再来考虑图中的对应点的移动方向,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17.如图表示在夏季晴朗的白天,温度适宜,植物细胞内C3和C5的相对含量随一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下列对这一环境因素的改变分析正确的是( ) A. 突然停止光照 B 突然增加CO2浓度 C. 降低环境温度 - 32 - D. 增加光照强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A、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被还原的C3减少,生成的C5减少,而CO2被C5固定形成C3的过程不变,故C3的含量将增加,C5的含量将减少,A错误; B、突然增加CO2浓度,CO2被C5固定形成的C3增加,则消耗的C5增加,故C5的含量将减少,B错误; C、降低环境温度,光合作用的过程均会变慢,故C3、C5的含量都将减少,C错误; D、增加光照强度,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多,被还原的C3增多,生成的C5增多,而CO2被C5固定形成C3的过程不变,故C3的含量将减少,C5的含量将增加,D正确。 故选D。 18.如图为四组植物材料的细胞周期及分裂期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32 - A. 甲材料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好材料 B. 乙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 C. 丙材料的分裂间期在细胞周期中占11% D. 四组材料不可能来自同一植物个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可能不同; (2)同一植物,同一部位的细胞,细胞周期不是同步进行的; (3)选择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应该选择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比例最大的生物组织。 【详解】A、选择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应该选择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比例最大的生物组织,即从细胞分裂周期来看,四组材料中丁组作为实验材料最适合,A错误; B、温度会影响酶活性,因此不同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B正确; C、丙材料的分裂期在细胞周期中占11%,分裂间期占89%,C错误; D、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不同,故四组植物材料可以来自于同一植物个体,D错误。 故选B。 - 32 -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周期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不同;同一植物,同一部位的细胞,细胞周期不是同步进行的;同一视野中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这是解题的关键。 19.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变化是( ) A. 染色体加倍和染色单体形成 B. DNA复制和中心粒复制 C. 细胞板出现和纺锤体出现 D. 着丝点分裂和同源染色体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变化特点是: 间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核仁解体、核膜消失,出现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染色质螺旋化成为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 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纺锤丝牵引子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丝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 【详解】A、染色体加倍在后期,染色单体形成在间期(DNA复制后),两者不在同一时期,A错误; B、DNA复制和中心粒复制都发生在同一时期——细胞分裂间期,B正确; C、细胞板出现是在末期,纺锤体出现是在前期,两者不在同一时期,C错误; 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者不在同一时期,D错误。 - 32 - 故选B。 20.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B. 愈伤组织的形成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组织培养繁育花卉所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 用花粉培育成的植株高度不育,说明花粉细胞不具有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5)细胞全能性以细胞形成个体为标志。 【详解】A、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而非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A错误; B、愈伤组织的形成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可以脱分化,B错误; C、植物组织培养繁育花卉,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正确; D、用花粉培育成的植株,体现花粉具有全能性,D错误。 故选C。 - 32 - 【点睛】根据细胞全能性的概念的理解,牢牢抓住细胞全能性以细胞形成个体为标志,这是此类题判断的关键。 21.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裂间期有DNA和中心体的数目倍增 B. 分裂间期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都加倍 C. 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D. 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有DNA和中心体的复制,A正确; B、分裂间期DNA含量加倍,但染色体数不变,B错误; C、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末期,C错误; D、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间期,消失于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A。 22.梭菌毒素“Tpel”可使动物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变性失活,进而使该细胞凋亡。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研究治疗癌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32 - A. 蛋白质变性失活是由于破坏肽键结构 B. “Tpel”促使细胞凋亡的过程没有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C. 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不一定是癌细胞 D. 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实现的,因此梭菌毒素“Tpel”可使动物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变性失活,进而导致细胞凋亡。 【详解】A、蛋白质变性失活是由于破坏了空间结构,A错误; B、“Tpel”通过改变动物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变性失活导致细胞凋亡,并没有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B正确; C、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细胞不一定是癌细胞,有可能是分化的细胞,C正确; D、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A。 23.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中产生了过量的运动神经细胞,它们只有接受了足量的神经生长因子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他的则发生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没有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细胞将不再分裂 B. 存活的神经细胞能促进靶细胞的凋亡 C. 神经细胞的凋亡由基因决定,同时与环境有关 D. 只有在胚胎发育时期神经细胞才会发生凋亡 【答案】C - 32 - 【解析】 【分析】 运动神经细胞只有接受了足量的神经生长因子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它的则发生凋亡。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同时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本题中所涉及的“神经生长因子”,细胞凋亡伴随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运动神经细胞只有接受了足量的神经生长因子才能生存,因此没有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细胞不能生存,而不是分裂,A错误; B、存活的神经细胞与靶细胞之间建立联系,并未反映出靶细胞将发生如何变化,B错误; C、神经细胞凋亡是除了受基因控制外,也受环境影响,如本题中所涉及的“神经生长因子”因此,神经细胞的凋亡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正确; D、细胞凋亡伴随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D错误。 故选C。 24.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如下图所示,图中除成熟红细胞外,其余细胞中均有用于合成蛋白质的R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成熟红细胞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 B. 网织红细胞仍然能够合成少量蛋白质 C. 造血干细胞与幼红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D. 成熟红细胞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开始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 32 -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红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先形成幼红细胞,幼红细胞排除细胞核后形成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丧失细胞器后形成成熟的红细胞,所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 【详解】A、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A正确; B、网织红细胞中含有细胞核转录形成的mRNA和核糖体,仍能够合成少量的蛋白质,B正确; C、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不同基因选择性表达,C正确; D、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已丧失控制其凋亡的基因,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红细胞为素材,结合以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图,考查细胞呼吸、细胞分化、细胞凋亡、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分析题图,根据题干信息“除成熟红细胞外,其余细胞中均有用于合成蛋白质的RNA”,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5.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等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贡献 B. 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 C. 细胞分化的本质是不同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D. 通过组织培养可将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 32 - 【详解】A、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有丝分裂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A正确; B、造血干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只不过分化程度低,B错误; C、细胞分化的本质是不同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D、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故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将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甲图、乙图分别表示两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丙图为甲图中1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表示动物细胞的是__________图,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有细胞器[ ]__________和没有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 ]__________。(括号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2)甲、乙图中具有膜结构细胞器有__________(填序号)。将甲、乙图中的两类细胞分别置于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是图__________,与此现象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填名称)。 (3)豌豆的叶肉细胞中与进行光反应有关的酶分布于乙图中[4]的__________上。(填名称) - 32 - (4)丙图中③的名称是__________。代表CO2排出细胞的跨膜运输是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答案】 (1). 甲 (2). 13中心体 (3). 2细胞壁 (4). 34589 (5). 乙 (6). 液泡 (7). 类囊体薄膜 (8). 磷脂双分子层 (9). 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乙两图分别为高等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结构1~14依次是:细胞膜、细胞壁、液泡、叶绿体、高尔基体、细胞核、染色质、内质网、线粒体、核孔、核糖体、染色质、中心体、核膜。 【详解】(1)因模式图甲中无2细胞壁而存在13中心体,可以判断甲图为动物细胞。 (2)甲、乙图中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3液泡、4叶绿体、5高尔基体、8内质网、9线粒体。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为高等植物细胞即乙图,因其存在细胞壁和大液泡。 (3)豌豆的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反应进行的场所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4)丙图为细胞膜模式图,③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CO2排出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即图中d所示的运输方式。 【点睛】熟练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识图并依据图进行回答;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机理及与之有关的细胞的结构基础;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联系和区别为解题的关键! 27.图1和图2是探究影响H2O2分解的因素实验中记录绘制的关系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图2所代表的实验中,实验自变量依次为__________。 - 32 - (2)根据图1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酶的催化作用具有__________。 (3)图2曲线bc段产生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4)若图2实验开始时增加H2O2酶的含量,请在图2中,利用虚线绘制出可能的曲线变化情况。______ (5)不能以H2O2为材料来探究温度对H2O2酶活性的影响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催化剂种类和H2O2浓度 (2). 高效性 (3). H2O2酶数量(浓度)有限 (4). (5). H2O2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影响实验结果 【解析】 【分析】 图1中:自变量是不同的催化剂,可以探究酶的高效性; 图2中:自变量是过氧化氢的浓度,因变量是氧气的产生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不再上升,最可能是因为酶量所限,H2O2受热易分解,所以不能用H2O2为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详解】(1)由图分析:图 1中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酶和无机催化剂),图2的自变量是底物即过氧化氢的浓度。 (2)图1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即无机催化剂和酶(生物催化剂)可以证明酶的高效性。 (3)图 2中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大,氧气的产生速率加快;但由于酶的数量限制,bc段底物浓度升高,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升高。 (4)酶是催化剂当底物一定时增加酶量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因此若增加 H2O2 酶的含量,则反应速率会升高,如下图所示: - 32 - (5)因H2O2受热易分解,所以不能用H2O2为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与酶相关的探究实验,准确分析曲线图是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的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准确判断同一条曲线中不同区段的影响因素。 28.大豆的生理活动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图1表示大豆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字母代表物质,Ⅰ、Ⅱ、Ⅲ代表生理过程。图2表示夏季晴朗白天大豆光合速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Ⅲ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代表ATP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如果图2中A、B两曲线表示不同CO2浓度下同一植物两个生理状况相同的叶片的光合速率,那么曲线B表示__________的光合速率;图2中C点时,大豆叶肉细胞中发生的如图1所示生理过程有_________(填“Ⅰ”、“Ⅱ”或“Ⅲ”)。 (3)如果A、B两曲线表示相同环境条件下的、大小一致的两片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速率大小的内因可能是__________;图2中c点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生理过程主要是_________(填“Ⅰ”、“Ⅱ”或“Ⅲ”)。 - 32 - 【答案】 (1). 有氧呼吸 (2).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 B和E (4). 较低CO2浓度条件下 (5). Ⅰ、Ⅱ、Ⅲ (6). 叶龄大小、色素含量、酶活性 (7). Ⅱ 【解析】 【分析】 依据光合作用过程和有氧呼吸过程知识分析图1:Ⅰ代表光反应过程,Ⅱ代表暗反应过程,Ⅲ代表有氧呼吸过程。其中A、D是水,B、E是ATP,C是丙酮酸。图2表示夏季晴朗白天大豆光合速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曲线,如果影响因素是CO2浓度,根据光合作用过程,可推知A曲线为较高CO2浓度下的曲线,B曲线为较低CO2浓度条件下的曲线。图2中c点时,夏季中午,由于温度高,蒸腾作用旺盛,细胞失水过多导致植物部分气孔关闭,从而使CO2供应不足,影响暗反应阶段。 【详解】(1)结合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分析图1可判断:Ⅲ为有氧呼吸过程,进行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代表ATP的是B和E。 (2)因为A曲线光合速率高于B曲线,则B曲线表示较低CO2浓度条件下的光合速率;图2中C点时,大豆的叶肉细胞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故能发生图1中的Ⅰ、Ⅱ、Ⅲ过程。 (3)影响光合速率的内因有:叶龄大小、色素含量、酶活性等(合理即可),图2中c点为夏季中午,由于温度高,蒸腾作用旺盛,细胞失水过多导致植物部分气孔关闭,从而使CO2供应不足,影响暗反应阶段,即图中的Ⅱ过程。 【点睛】熟练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场所变化,并利用上述知识进行识图、推理和判断。利用坐标曲线解读不同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而做出准确的推断。 29.如图甲中a、b、c、d表示某植物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的该植物组织切片有丝分裂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 32 - (1)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__________(填字母)区细胞,该区域的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请按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排列图乙中细胞A、B、C、D:__________。 (2)细胞是独立分裂的,但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原因是__________。 (3)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A图像,发现了赤道板,请你评价他的观察结果__________。 (4)观察细胞质壁分离时可选择__________区细胞,③和④过程中细胞核遗传物质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5)画出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自比值”变化曲线图________(要求:注明变量值及其变化关键时期)。 【答案】 (1). b (2). 线粒体 (3). B→A→D→C (4). 制作装片标本时,细胞已经死亡 (5). 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不是真实的结构 (6). d或成熟 (7). 不会 (8). - 32 -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图甲中a、b、c、d表示某植物根尖的不同区域,其中a为根冠(尖端),b为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c为伸长区,d为成熟区(根毛区)。观察质壁分离过程一般选成熟区。①~②和③~④过程分别表示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 分析乙图:图乙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的该植物组织切片有丝分裂的模式图,A细胞处于中期;B细胞处于前期;C细胞处于末期;D细胞处于后期。 【详解】(1)a为根冠(尖端),b为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c为伸长区,d为成熟区(根毛区),其中b分生区的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适于作为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材料。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而根尖细胞无叶绿体,所以能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A处于中期,B处于前期,C处于末期,D处于后期,因此正常的顺序为B→A→D→C。 (2)经过解离过程,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3)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观察不到。 (4)观察质壁分离过程一般选成熟区,因为该区域细胞有大液泡。③~④过程为细胞分化过程,而细胞分化的实质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该过程中细胞核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 (5)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自比值”为:间期DNA分子复制由1∶1→1∶2,前期和中期1∶2,后期着丝点分裂由1∶2→1∶1,末期1∶1,因此可绘制如下图: - 32 - 【点睛】本题结合根尖结构示意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根尖的结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的名称及细胞的特点;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所处的时期;同时,识记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期的原理和过程;利用染色体的形态准确推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与DNA数目的比值。 30.如图是与细胞增殖和分化有关的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的是__________过程,B表示的是__________过程。 (2)图中b、c、d、e具有相同的__________。e能合成血红蛋白,则b、c、d都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合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为植物细胞,而d能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成一个植物体,说明d具有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的a、b、c、d、e这五个细胞相比,__________的全能性最大。b、c、d、e细胞不同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物质)不同。 (5)若c细胞代表人个体发育中尾部的细胞,则发育到一定阶段该细胞会凋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d细胞若是异常分化产生的癌细胞,则癌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增殖或细胞分裂 (2). 细胞分化 (3). 遗传信息(或染色体或核DNA) (4). 不能 (5). 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基因未表达(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6). 全能性 (7). a (8). 蛋白质 (9). 基因控制的细胞编程性死亡 (10).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或基因突变) 【解析】 【分析】 - 32 - 据图可知:过程A表示细胞数目增多,即细胞增殖过程;过程B时,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即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将离体的植物细胞培养成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细胞凋亡的原因是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1)据图可知,过程A表示细胞数目增多,即细胞增殖过程或细胞分裂;过程B时,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即细胞分化。 (2)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因此不同细胞b、c、d、e中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不同细胞功能不同的内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胞中才表达,在其他细胞中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遗传信息处于关闭状态。因此e能合成血红蛋白,则b、c、d都不能合成,其主要原因是在这些细胞中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基因未表达。 (3)将离体的植物细胞培养成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4)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据图可知,b、c、d、e细胞的分化程度比a高,因此a细胞的全能性最高。b、c、d、e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都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但不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这些细胞不同的根本原因是mRNA不同,直接原因是蛋白质不同。 (5)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和结果;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和细胞癌变的原因。 - 32 - - 3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