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冲关30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作业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冲关三十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下图为我国各种荒漠化类型比重图,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对应地区正确的为( ) A.风蚀荒漠化——东北平原 B.水蚀荒漠化——西北地区 C.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 D.冻融荒漠化——青藏高原 解析:D [在我国,风蚀荒漠化多见于西北地区;水蚀荒漠化多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和西南喀斯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区和华北半湿润区。]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充足 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 D.光照充足 3.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 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解析:2.B 3.C [第2题,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 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第3题,降水量在400 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可以种树,而半干旱的②③由于降水少而适宜种草。] (2019·河南郑州高三模拟)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 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读图,完成4~5题。 4.草方格沙障可以( ) A.黏合沙粒 B.吸取地下水 C.拦截水分 D.减少下渗 5.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 A.技术难度小 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 D.资金投入少 解析:4.C 5.B [第4题,草方格沙障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固沙措施,人工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入沙层内,成方格形的半隐蔽式沙障。其作用一是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第5题,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难度大,对环境污染大,资金投入多。] 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灌溉 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D.夏季风强劲 解析:6.B 7.C [第6题,图中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主要是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①对;土壤贫瘠、使用化肥与盐碱地比重关系不大,②错;降水量少,淋盐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③对;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与盐碱化无关,④错。第7题,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主要原因是地势低平,距海近,沿海地区海水浸渍,C正确;人类不合理灌溉是人为原因,A错;降水集中,降水多,盐分随季节变化大,B错;夏季风强劲,带来降水多,不是导致盐碱化的原因,D错。]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8~9题。 8.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9.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8.D 9.B [第8题,注意读图例,林地面积前期和后期都是增加的;增幅和减幅最大的是旱地;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灌丛草地;该流域耕地主要为旱地和水田,从整个时期分析,水田前期减少多于后期增加,旱地前期增加少于后期减少,因而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第9题,注意“前后期”和“由退化趋于好转”的限定,图中灌丛草地面积前期减少后期增加,裸岩地前期增加后期减少,这些变化都能反映流域生态环境由退化趋于好转。] (2019·湖南六校高三联考)黄土高原河流的径流和泥沙主要来源于几次大的暴雨过程。延河流域分别在1977年7月和2013年7月发生了两次极端降水事件,而洪水过程及水沙特征表现差异较大。读图和表,完成10~11题。 1977年7月 2013年7月 最大6小时降雨量 最大12小时降雨量 最大24小时降雨量 最大6小时降雨量 最大12小时降雨量 最大24小时降雨量 48.8 mm 66.1 mm 83.7 mm 69.8 mm 85.2 mm 97.2 mm 10.关于延河流域泥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1977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大,泥沙颗粒越大,数量越多 B.2013年小粒径泥沙比重明显增加,泥沙颗粒明显变细 C.2013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小,0.01 mm以下粒径泥沙最多 D.2013较1977年,各粒径泥沙数量均有明显增加 11.导致延河流域泥沙粒径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 A.降雨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侵蚀作用减弱 B.流域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沉积作用强 C.大量修筑淤地坝起到显著的拦沙效果 D.修建梯田,破坏坡面,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10.B 11.C [第10题,读图分析可知,1977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小,泥沙颗粒越大所占的比重越大,数量越多,A错误;2013年小粒径泥沙比重明显增加,说明泥沙颗粒明显变细,B正确;2013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小,但是0.01 mm以下粒径泥沙比重较小,C错误;2013较1977年,粒径在1左右的泥沙数量没有明显增加,D错误。第11题,延河流域泥沙粒径逐渐变小,主要是由于上游大量修筑淤地坝起到显著的拦沙效果,从而导致粒径较大的颗粒在上游沉积,从而导致下游颗粒减小,C正确;从材料分析可知,2013年7月的降水量比1977年更大,侵蚀作用更强,A错误;延河位于黄土高原,以高原为主,地形崎岖,B错误;修建梯田,会改变坡面方向,会减少水土流失,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2.喀斯特与黄土、沙漠、寒漠并列为我国的四大生态脆弱区。由于喀斯特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喀斯特环境日益恶化,而石漠化景观是其最直接的标志。下列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材料。(24分) 材料一 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材料二 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材料三 石漠化地区恶性循环示意图。 (1)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省区)。(3分) (2)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________以上地区。然而,实际上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________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________。(3分) (3)最为严重的石漠化出现在什么方向的山坡上,为什么?(8分) (4)请指出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10分) 解析:第(1)题,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故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为我国喀斯特石漠化主要分布地区。第(2)题,读材料一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可知,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35°以上地区;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10°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10°~30°。第(3)题,由材料二可看出,最严重石漠化出现在南坡,这与降水、温度、植被覆盖状况等密切相关。第(4)题,由于人口增加,人类生存空间扩大,对环境压力增大,加速了石漠化问题;应着重控制人口数量,使生态环境向良好状态发展。 答案:(1)云南 贵州 广西 (2)35° 10° 10°~30° (3)南坡。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气温较高、多雨,水热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 (4)人为原因: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需求大;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不足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恶性循环,逐步形成经济贫困地区。合理化建议: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等。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材料一 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和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1: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 方案2:以植树造林为治理侵蚀的主要措施;同时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1)简述黄土高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6分) (2)据图说明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及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8分) (3)请你在图示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项,选择治理该地水土流失的合理方案,并阐明选择该方案的理由。(8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等降水量线递增(或递减)变化规律可以得出降水的分布特点。黄土高原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多,所以距海近的地区降水多。第(2)题,根据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中的侵蚀强度变化曲线,分四段(降水量在300 mm以下、300~450 mm、450~600 mm、大于600 mm)来描述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第(3)题,根据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看出甲地降水量超过450 mm,乙地降水量在300~450 mm之间;再根据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来看,降水量超过450 mm的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故甲地采用方案2合理;降水量在300~450 mm之间地区,植被生长条件差,侵蚀强度大,故乙地采用方案1合理。 答案:(1)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 (2)降水量小于300 mm时,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水土流失较轻;降水量在300~450 mm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 mm时, 森林覆盖率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600 mm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 (3)甲地:选择方案2。理由:甲地降水量超过450 mm,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或乙地:选择方案1。理由:乙地降水量在300~450 mm之间,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较差,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地更适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