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专题14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专题14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17 年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 专题 14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课标解读细化】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2.森林的生态效益,现存的原始森林的主要分布地区 3.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生态脆弱性的表现 4.雨林破坏的原因、表现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思维发散训练】 1.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3.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4.大部分年降水量小于 300 mm 的内陆地区,应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 5.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小于 400 mm 的沙地地区和年降水量略大于 400 mm 的东部旱地地区,在生态 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6.有人说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下面一些形象比喻,请说出各蕴含了森林的哪一种环境功能: A.天然“净化器”;B.天然“吸尘器”;C.天然“蓄水池”;D.天然“绿色卫士”;E.天然“消声器”;F. 天然“美容师”。 7.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为什么? 8.如果你是当地农民或伐木工人、当地政府官员、跨国公司木材供应商、欧洲发达国家首脑、联合国 环境规划署的官员、巴西环保部门官员,你认为应怎样开发和保护巴西热带雨林? 【参考答案】 1.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 沙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 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 2.(1)西北内陆地区东部有大兴安岭、贺兰山、秦岭,南部有青藏高原,这样来自东南和西南的夏季风湿 润气流对本区来讲,或是强弩之末,或受阻挡难以深入。(2)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则将已经长途跋涉 的西风气流阻挡在外。(3)本区的北部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大山地作为屏障,就使得冬季来自蒙古高原、 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长驱直入,导致气候异常干燥寒冷。这样,西北地区夏季缺水,冬季干冷,在极端 干燥的情况下,荒漠广布。强大的风力作用吹蚀地表,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并发展扩大,广袤千里的 荒漠自然成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 3.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4.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5.沙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为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相结合。旱地面临的生态环境 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 6.A.净化空气;B.吸烟滞尘;C.涵养水源;D.保护农田;E.减弱噪声;F.美化环境。 7.(1)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着相同贫瘠的土壤;(2)热带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 境,一旦被破坏,恢复相当困难。 8.发散思维,言之有理即可。 【自主梳理归纳】 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1.概念:发生在 及一些 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 等自然因素与 相互作用的产物。 2 . 表 现 : 耕 地 退 化 、 草 地 退 化 、 林 地 退 化 而 引 起 的 、 石 质 荒 漠 化 和 。 【答案】干旱、半干旱地区 半湿润地区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土地沙漠化 次生盐渍化 【注意提示】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非常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荒漠化 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出现荒漠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1)植被景观:图中①为温带草原,②为荒漠草原,③为荒漠。 (2)年降水量:图中 A 为 400 mm,B 为 200 mm,C 为 50 mm。 (3)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气候 ,地表水贫乏, 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分布着大 片 。 【答案】干旱 流水作用 戈壁和沙漠 【注意提示】我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荒漠分布纬度的不同 中国的荒漠位于 35°N~50°N 之间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比世界上其他荒漠带的范围(南北纬 15°~ 35°之间)偏北 l5°~20°左右,这主要是由西北地区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地形所造成的。中国是东亚季风盛 行的地区,水汽主要来自由东南太平洋、南海、盂加拉湾和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的夏季风。广大西北地区 因探居内陆,距海遥远,夏季风到达那堕已是强弩之末,加之南部和东南边缘又有昆仑山。秦岭、吕梁山、 大兴安岭等高大山系和巨大的青藏高原为屏障,湿润的海洋气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难以进入;西部和 西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对大西洋水汽和北冰洋水汽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夏季水汽非常贫乏,降水 稀少。冬季,由于北方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山屏障,来自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区的强大干冷气流直泻南下, 导致气候异常寒冷干燥。这样,西北地区终年处于极端干燥的环境,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具有典型大陆 性气候的干旱和半干旱区。由于流水作用微弱,风成了塑造地貌的主要外力,疏松裸露的沙质地表受到强 烈风蚀,沙土不断推移、堆积和发展扩大,便形成了今日广袤千里的荒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 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 、 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 、不合理的灌溉。 【答案】人口激增 土地资源 水资源 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 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 , ,大部 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 近代 北方农牧过渡地带 ,人口剧增,迫于生计, 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 现代 迫于 和 ,荒漠化趋于严重 【答案】过度开垦 破坏固沙植被 大规模移民开垦 人口压力 管理失误 【注意提示】原生荒漠与次生荒漠的区别 原生荒漠:指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荒漠。主要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 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其主要特点为水资源比较贫乏或很难利用,几乎寸草不生,治理难度 大。次生荒漠:指人类活动造成的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土地退化。主要包括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 毛乌素沙地、小腾格里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其主要特点为土地下伏沙层裸 露,原先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水分、植物条件相对较好,治理难度较小。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 ,影响西北地区 的可持续发展, 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 。 (2)扭转 的退化。 (3)恢复 。 【答案】日渐丧失 经济和社会 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 与提高 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 结合。 【答案】生态平衡 经济效益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 。 (2)利用 和 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 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 (5)控制 。 【答案】水资源 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农、林、牧 能源问题 人口增长 六、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 1 . 重 要 作 用 : 既 是 重 要 的 , 为 人 类 提 供 木 材 和 林 产 品 ; 又 是 不 可 替 代 的 ,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答案】自然资源 环境资源 2.森林分布 3.现状:世界森林面积 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 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答案】减少 热带原始林 【注意提示】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 才得以大面积保存。 七、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影响大气中的 ,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 ,调节全球 。 3.世界 宝库。 【答案】碳氧平衡 水循环 水平衡 生物基因 【注意提示】世界最大雨林——亚马孙雨林的成因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地区。①赤道穿过亚马孙河流域的中部,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 影响,高温多雨;②亚马孙河流域地势平坦宽广,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③亚马孙河流域南、西、北三面 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由东北、东南海上吹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 终年降水丰沛;④南美洲北宽南窄,略成倒三角形,亚马孙河流域位于南美大陆的最宽处。 八、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生态的优势: 强烈, 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脆弱性的表现 (1) 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 ,土壤一般很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 , 最容易遭受破坏。 【答案】光合作用 生物循环 有机质分解 淋洗 植物体内 地上植被 【注意提示】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在茂密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相同的贫瘠的土壤;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 坏,恢复相当困难。 九、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破坏 (1)直接原因: 。 (2)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 ,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2.开发计划 (1)修建 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政策“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和财政包袱。 【答案】人类的开发 人口增长和贫困 亚马孙横贯 十、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当前背景下,应该把 放在第一位。 2.保护措施 (1)鼓励 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 。 (3)加强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5)森林 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6)加强雨林 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答案】保护 保护性 选择性采伐 自然保护区 【剖析高考真题】 (2016•上海卷)(十六)撒哈拉沙漠南缘的 11 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 7100 千米,宽 15 千米。 材料二: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 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3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2 分) 3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6 分) 3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2 分) 3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 11 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4 分) 35.对 11 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4 分) 【答案】 3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3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 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 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3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 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3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 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 31.图示绿色长城北部地处副热带,带终年受副热高压控制是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 交替控制,是热带草原气候。 考点:考查气候类型。 33.本身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 因此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考点:考查荒漠化治理。 34.原因分析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地处热带沙 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呈稀树草原景 观;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不能有效的降低风速,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中已给出引用树种特性,分析也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当地气候干旱,选用适应性强的树种 会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当地树种叶少,冠小,不能密集种植,旱季落叶,选用的树种就要克服这些 弊:选用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树冠大叶多的树,可有效降低风速、抵御风沙。 考点:考查自然带及森林作用。 3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11 国采取合作方法治理荒漠,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也遵循了可持 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考点:考查荒漠的治理。 【名师点晴】这道题以北非的荒漠-草原过度带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特征理解及环境问题和治 理措施。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处副高压和东北信风的影响下,盛行下沉气流,终年干旱少雨;它分布在 纬度 20°-30°的大陆西岸和内陆。看图时,该地区北部就是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带主要分布在 10°-20° 纬度间,结合两个气候带分布规律,图示绿色长城就是两个气候带的过度带。 北非的荒漠化主要是人口增长快,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造成的。治理措施就是从这两方面入手。 根据自然环境分析适应当地环境强的树种的特性,要结合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 荒漠化的治理,是多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所以必需进行国际合作。 (2016•新课标Ⅲ卷)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 6)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 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 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 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 分)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8 分)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标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 分) 【答案】 (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4 分)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 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4 分) (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量小;(2 分)水网稠密,水运便利;(2 分)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 本高,技术难度大,(2 分)对雨林环境破坏大。(2 分) (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2 分)旅游开发与营运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2 分)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2 分)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2 分)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2 分)来 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2 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但本小题不得超过 6 分。) (2)该题考查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可结合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从桥梁建设的难度、资金、技 术,以及该区域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修建桥梁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等方面作出回答。 (3)该题是开放性试题,应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理由可从该区域发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赞同) 和不利条件(不赞同)及发展旅游观光给该地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赞同)和不利影响(不赞同)等方面 回答。 考点:河流水文特征、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以文字材料构建真实情景,信息呈现方式较为新颖,同时也切合了中学地理应贴近 生活、“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课程标准理念。以地球上某一区域为切入点,分别考查了河流水文特征 的形成原因、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等高中地理主要知识点。考生抓住“两岸植被繁茂”、 “岸边的沼泽”、图中的纬度、等高线等信息,可推断出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自然环 境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平原丘陵地形、河流沉积作用强等;社会经济特征——人口少、经济落后等。 区域环境特征影响甚至是决定了区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该地区是否应该拓展旅游观光业,考生可从该 区域发展旅游观光业的条件和发展旅游观光业可能给该地带来的影响等方面作出辩证分析。 (2015•天津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 苇对海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 1/2,芦苇大量枯萎,读 材料回答 8-9 题。 8.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9.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林,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答案】8.C 9.B 【考点定位】本题结合西部内陆湖面积缩小,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名师点睛】因气候干燥,蒸发消耗了很多水分,含盐量便愈来愈高,湖水就会愈来愈咸,成为咸水湖。 注入咸水湖的水都是淡水,而蒸发水也为淡水;咸水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内陆地区,降水少,地表径流 少,水资源短缺,因人口增长过快,开垦了大量耕地,导致灌溉水增多,注入湖泊的水减少,这是引起湖 泊萎缩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止措施要控制人口数量、退耕还林还草、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 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 2 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5、C 6、D 【解析】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 对。森林消耗水量大, 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A 错。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 错。地下水是绿洲区 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 错。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名师点睛】该题以“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为材料,通过对新概念“生态裂谷”的理解,考查学生获取 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图示内容,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生 态裂谷”形成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可以判断外力以风力为主。根据图例判断绿洲分布位置,推理出河 流流向,地下水流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干旱区,水源是最主要限制因素。 (2015•上海卷)(十四)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 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 程。(8 分) 3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 分) 3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 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6 分) 【答案】 3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2 分)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 7、8、9 月,多暴雨,易 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2 分);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 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2 分);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 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 分) 3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 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2 分);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 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2 分) 3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 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2 分)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 灌溉。(任答一点即可,2 分)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2 分) 【解析】 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 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32、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黄土地貌的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 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33、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沟谷地貌,减少高原面上的沟谷数量和面积,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 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可能导致平整后 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考点:黄土地貌及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2014·江苏卷)图 15 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 25-26 题。 25.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A.保障城镇用水 B.开发水能资源 C.蓄水灌溉农田 D.发展水产养殖 26.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答案】25.AC 26.CD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荒漠化的防治。 (2014·新课标 I 卷)36.(24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下所示区域海拔在 4500 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 8 级)日数 157 天,且多 集中在 10 月至次年 4 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 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20-30 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 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 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 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6 分)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2 分)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 露;(2 分)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 较大。(2 分)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2 分)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 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 分)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2 分)侵蚀路基(和路肩);(2 分)损害机车车辆和 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2 分)影响运行列车安全。(1 分)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2 分)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2 分)设置石(草)方格沙障。(2 分) (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河流、湖泊水位下降,河底、湖底水浅处泥沙才能露出地表。这种季节性 出露的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冬春季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在沙源东部为河 谷,风力强劲。所以易起风沙。 (3)铁路路基较高,阻挡风沙前进,导致风沙在铁路线及附近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强劲的风力侵蚀路 基和路肩。风沙可能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甚至影响运行列 车安全,危害乘客和物资的安全。 (4)防风沙的措施主要是利用植被固沙,或是建设阻挡风沙的工程。高原地区不适宜种树,只有种草或用 石块压沙。所以采取的阻沙措施是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是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考点: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成因,风沙灾害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2013 海南卷)图 5 示意我国 39°N 附近某区域。读图 5,完成 18-20 题。 18.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9.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 20.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答案】18.D 19.B 20.C 【解析】 19.根据图示:丙地区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地形较为平坦;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 少,光照强烈,光照、温度和坡度不是限制因素。所以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所以选 B 项。 20.本题考查流域综合开发。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如果在乙 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 出现荒漠化,所以选 C 项。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农业生产。 (2013 重庆卷)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 9-11 题。 9.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 D.旅游景点分布图 10.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 种获得流域流域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11.图 4 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9.B 10.D 11.A 【解析】 11.水土流失一般的分布规律为:坡度小的地方,受雨面积大,径流量大,但流速小,侵蚀程度较小;随坡 度增大,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当坡度大于 40°-50°,受雨面积小,虽然流速大,但径流量小,侵蚀 程度较小。所以图中坡度小于 20°时,单位面积产沙量应该较小,当坡度大于 20°时,单位面积产沙量增 大迅速,当坡度未达到 40°之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所以选 A 项。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流域生态环境建设。 (2013 安徽卷)35.(35 分)图 13 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 世纪 90 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 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 境,农村新村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10 分)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14 分) (3)针对果业发展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11 分)(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 【答案】 (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条件: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降水适中 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 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3) 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做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 放入沼气池发酵可解决农民日常所需的能源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 方案二: 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实际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均可。 【解析】 【考点定位】该题综合考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考生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地理 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 【考点归纳总结】 一、土地荒漠化 1.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的发展。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 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 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 漠化的防治措施也主要是针对人为原因实施的。 3.具体成因 4.治理措施 【学以致用】土地荒漠化是指因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丧失。据此回答(1)~ (2)题。 (1)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包括 ( ) ①干旱地区 ②半干旱地区 ③半湿润地区 ④热带地区 ⑤草原牧区 ⑥高山地区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 ) ①植被破坏 ②气候变异 ③海平面上升 ④酸雨影响 ⑤风沙侵蚀 ⑥水土流失 ⑦过度开发 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④⑤⑥ 【答案】(1)D (2)A 二、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的过程)的现象, 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态环境问题。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表物质性状、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率等;人类活 动: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和植被状况来影响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源头地区——山区——侵蚀和淤积。 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 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黄土、气候、地质构造、植被 ①黄土特征: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易侵蚀。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300-650mm,集中于 7、8、9 三个月) ③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强烈、高低起伏、多地震 ④植被:历史上存在森林、森林草原,现在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根本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应急措施——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 全面规划、标本兼治——小流域综合治理。 2.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 黄土高原和惠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者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 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丘 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 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土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 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治理措施不同: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牧;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学以致用】 1.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深居内陆,且位于阶梯交界处 B.水土流失严重,但地质地震灾害较少 C.位于从半干旱向干旱过渡的地区 D.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其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南方丘陵山区大 B.黄土高原降水强度较南方丘陵山区小 C.黄土高原植被破坏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 D.黄土高原上黄土抵抗侵蚀能力极低 【答案】(1)D (2)D 2.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 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1)~(3)题。 (1)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坡度 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 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 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2)坡度在 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3)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 作用。上右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C (2)D (3)B 三、湿地 1.湿地的概念: 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 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水域。它一种广义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 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2.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 (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 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3.湿地的保护措施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 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 【学以致用】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 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湿地的是( ) ①纳木错 ②滩涂 ③黄河 ④渤海 ⑤水稻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1)D (2)D 【针对强化训练】 【强化训练 1】 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每 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就达十六亿吨!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皱褶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 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引自路遥《平凡的世 界》)。据此,回答 1~2 题。 1.文中“黄土地”所在的地形区( ) A.受降水影响形成深厚土层和沟壑 B.地处温带草原和荒漠过渡地区 C.有革命圣地延安及特色窑洞景观 D.农业地域类型为传统稻作农业 2.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 A.受热量条件制约,选择在河谷地区修路建村 B.借黄土肥沃优势,发展了大规模机械化农业 C.不合理耕作破坏植被,导致石漠化现象严重 D.通过植树种草及打坝淤地进行有效水土保持 【解析】文中“黄土地”即指黄土高原,然后结合这里的资源环境特色分析作答。 【答案】1.C 2.D 读下图,回答 3~4 题。 3.由图中信息判断,为保障种植业生产而改善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4.图中地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在于( ) A.防洪 B.发电 C.养殖 D.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 3.C 4.D 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 下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 5~7 题。 5.图示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主要分布于( ) A.河流上游地区 B.山麓地带 C.冲积扇 D.河流出山口 7.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 B.冬季风势力增强 C.绿洲地带水源枯竭 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解析】 第 5 题,在风力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条件下,沙丘易流动,三角坐标图 显示④恰好是风大且沙源不多的情况,符合要求。第 6 题,河流上游地区,河流出山口处地下水埋藏较深、 难以形成绿洲;山麓地带未必有河流,地下水埋藏不稳定,只有冲积扇地下水埋藏浅,多绿洲。第 7 题, 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 建设不注意环保问题等都导致绿洲地带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表现为沙漠加速向南入侵。 【答案】 5.D 6.C 7.C 下图为世界六大洲林地、耕地和草地等三种农业用地占本洲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读图回答 8~9 题。 8.图例中①、②、③代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 ) A.林地、耕地、草地 B.耕地、林地、草地 C.耕地、草地、林地 D.草地、耕地、林地 9.在南美洲③所示的农业用地比重最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势平坦开阔 B.山地面积广大 C.河流少水量小 D.气候温暖湿润 【答案】 8.C 9.D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区 2010~2014 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量的变化。读图完成 10~11 题。 10.图中①、②、③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 ) A.撂荒地、耕地、林草地 B.撂荒地、林草地、耕地 C.林草地、撂荒地、耕地 D.林草地、耕地、撂荒地 11.据图可判断( ) A.该山区降水季节变化小 B.下渗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C.该山区植被以森林为主 D.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 【解析】 第 10 题,一般在相同降水量条件下,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径流量越小,则依据选项中的三类 土地利用类型,可判断③为林草地。运用排除法,选 A 项。第 11 题,图中显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林草地地 表径流量最小,表明下渗量最多;而植被覆盖率最低的撂荒地的地表径流量最大,表明下渗量最少。即下 渗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答案】 10.A 11.B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8 分)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天山北侧,面积 4.88 万平方千米,海拔 300 至 600 米,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下图示 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及边缘绿洲分布状况。 (1)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成因。 (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有众多优良的冬季牧场,分析其冬季牧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扩张,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危害。 【答案】 (1)深居内陆,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光照强, 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岩石风化强烈;大风天气多,风力作用强。 (2)海拔较低,冬季气温较山区高;多绿洲,水源丰富,草类茂盛,提供冬季所需牧草;冬季地表积雪较少, 利于牲畜越冬。 (3)破坏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减少;土地退化,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载畜量下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掩埋村镇、道路等。 13.长白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198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列为世界自然保留地。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28 分) 材料一 下图示意长白山区位及主要河流分布。 材料二 长白山垂直植被带示意图。 (1)长白山的走向为________,是中朝的界山,是______等河流的发源地。 (2)浮石(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是长白山三奇之一,分布于天池附近 70 千米内, 其形成与 ________(内力/外力)作用中________有关。 (3)长白山林木覆盖率为 68%,有野生植物 2 000 多种,其中药用植物 875 种。试分析其成为中国天然 药库的自然原因。 (4)长白山与欧洲阿尔卑斯山、俄罗斯高加索山一并被公认为世界三大黄金水源地。若对其深层矿泉水 进行开发,建立优质瓶装矿泉水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5)吉林省东部的长白山林区是国家重要木材生产基地,森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试提 出长白山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措施。 【解析】(1)长白山的走向根据经纬网来判断。三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从图中可以判断得出。(2)长 【答案】(1)东北—西南 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 (2)内力 火山喷发(岩浆活动) (3)气候温凉,降水较丰富;火山灰深厚,土质肥沃;海拔高,垂直地带性明显,植物种类丰富。 (4)加强对矿泉水水源地的保护;防止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污染,避免影响其水质;对抽取矿泉水的水量 进行控制,合理开采矿泉水资源,防止过度开发。 (5)①坚持合理采伐,积极营造人工林。(实施森林分类经营,进一步缩减天然林采伐量,加快森林资源培 育。)②促进珍贵树种更新,提高木材利用率。③提高技术水平,培育良种。④加强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 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恶化。⑤综合开发和深加工各种林业产品,提高林业产品附加值。⑥发展林区特色生 态旅游,加强林区绿色产业建设。⑦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 【强化训练 2】 读“我国西北地区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县 20 世纪 70~90 年代末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完成 1~ 2 题。 1.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过度开垦 C.开采矿产 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 ) A.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B.实施人工降雨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 D.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1.B 2.A 【解析】第 1 题,图中所体现的是人口、耕地与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关系图,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随着人 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人们过度开垦,导致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所以由图中信息可分析, 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B 项正确。第 2 题,荒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故 治理荒漠化主要采取的措施也从恢复植被入手。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读图回答 3~4 题。 3.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放牧 ②环境污染加剧 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④过度农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答案】3.D 4.C 下图为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的草地退化情况。读图,回答 5~6 题。 5.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是 ( ) A.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率越高 B.海拔 4 500~4 600 米的草地退化率最小 C.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面积越大 D.海拔 4 300~4 400 米的草地退化面积最大 6.影响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草地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 A.土壤水分 气温 B.土壤水分 坡度 C.气温 光照 D.光照 坡度 【答案】 5.D 6.B 7.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北方农牧过渡带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 A.扩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设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答案】 D 【解析】 北方农牧过渡带的自然因素很不稳定,降水量较小,因此退耕还林还草是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 展的前提。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 8~9 题。 8.图中甲区域是我国某重要的农作物产区,该区域发展该种农作物的有利条件是( ) ①夏季光照充足,日较差大 ②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 ③本地消费市场广阔 ④有较丰富的灌溉水源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9.图中乙处大面积分布有荒漠,其主要形成原因可能是( ) A.过度放牧与黄河多年断流 B.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 C.修建梯田与不合理的灌溉 D.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大幅度减少 10.图中丙处要减少荒漠化,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A.禁止开垦、放牧等经济活动 B.实施环境移民 C.合理分配内流河上、下游的水资源 D.引黄河水大力植树造林 【答案】8.B 9.B 10.C 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 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据下图回答 11~12 题。 11.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 ) A.能够吸纳和调节大量降水 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D.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12.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 A.为降水提供了 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 C.水循环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有关系 D.热带雨林能储存大量的水分,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 【答案】11.B 12.A 【解析】第 11 题,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雨林光合作用影响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第 12 题,热带雨林为大气提供丰富的水汽,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我国为了改善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 江中上游防护林。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3.“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 A.吸烟除尘 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 D.净化空气 14.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答案】13.C 14.A 考点:防护林的功效,森林的作用。 下图为“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向的草地退化率分布图”,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5~16 题。 15. 据上图判断,退化率最严重的坡向是 ( ) A.东坡 B.南坡 C.西坡 D.北坡 16. 对图示信息解读和分析,正确的是 ( ) A.草地退化率与海拔高度总体呈负相关 B.退化率高的坡向光照条件一般较差 C.当地居民活动主要在 4 700~4 900 米左右的南坡附近 D.当地居民冬季放牧会选择北坡草场进行 【答案】15.B 16.A 【解析】第 15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草地退化率与海拔大致呈负相关,南坡的退化率较高。第 16 题,从 图中可以看出,草地退化率与海拔大致呈负相关,南坡的退化率较高,而南坡的光照较强。当地居民活动 主要在 4 000 米以下的南坡附近,当地居民夏季放牧会选择北坡草场进行。 下图为“不同密度防护林对降低风速的效果图”。读图,回答 17~18 题。 17.为大范围减弱风力,并做到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宜采用的防护林密度是( ) A.极密 B.密 C.中密 D.稀疏 18.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矿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B.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D.东北平原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 【答案】17.C 18.A 下图示意 1990~2010 年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森林面积净变化(单位:百万公顷/年)。读图,完成 19-20 题。 19.图示世界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带来的影响( ) A.二氧化碳减少 B.全球降水增多 C.冰川体积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20.导致亚洲森林面积净变化的原因最可信的是( ) A.伐木与深加工 B.开发矿产资源 C.从毁林到造林 D.严禁砍伐森林 【答案】19.D 20.C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 0.05~0.65 范围内的地区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 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 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右图,完成 21-22 题。 21.湿润系数可能指( ) A.降水量 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C.蒸发量 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22.题中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属于( ) ①土壤退化过程 ②土地退化过程 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④荒漠化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21.B 22.D 【解析】 试题分析: 21.润系数是指一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湿润系数越小,则该地干燥程度越明显。 22.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 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所以生物多样性下降属于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更属于土地 退化。由此我们可以选择②③。再根据荒漠化过程过程也是指土地的退化过程,所以④也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土地退化。 23.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30 分) 材料 I:世界某区域图。 材料 II:咸海在 1960 年为世界第四大湖,面积达 6.8 万平方公里、总水量 1100 立方千米,主要由阿 姆河和锡尔河注入。从 1960 年后,大规模垦耕使咸海周边成为了世界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到 1998 年, 咸海面积减少了近 60%,总水量减少了 80%。时至 2007 年,咸海面积只有最初面积的 10%。2014 年 9 月美 国宇航局发布的一组卫星图片显示“咸海”已经消失。 材料 III:棉花一生需水量以 450mm-620mm 为宜。根据有关研究,棉田在整个生育期约有 2/3 的水分消 耗于蒸腾,1/3 消耗于土地蒸发。 (1)分季节说出阿姆河与锡尔河的主要补给来源。(6 分) (2)分析 1960 年以来导致咸海逐渐消失的原因。(8 分) (3)推断咸海消失后可能给当地气候带来的影响。(8 分) (4)引地下水灌溉,古已有之。有人提议,用开采地下水替代引河水灌溉棉田,以解决“咸海”消失这一 生态问题。你是否赞同?说明你的理由。(8 分) 【答案】 (1)夏秋季为高山冰雪融水(2 分)和雨水(2 分),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冬季为地下水(2 分)。 (2)主要是人为原因,其次为自然原因(2 分)。 1960 年以来,人类的大规模垦耕使灌溉用水激增,导致河流入湖水量减少。咸海身居亚欧大陆腹地,流域 年降水量极少,流域河流短少,入湖水量少。(6 分) (3)(由于湖泊的调节作用消失),当地白天气温升高,夜晚气温降低,气温日较差增大(2 分);冬季温度 降低,夏季温度升高,气温年较差变大(2 分);年降水量减少,气候愈发干旱(2 分);风暴、沙尘暴等恶 劣气象灾害频率增大。(2 分) (4)赞同。地下水(较河流水)丰富(2 分)。地下水开采技术较为简单,开采成本低廉(2 分)。浅层地下 水含盐量低,可用作棉田灌溉(2 分)。开采地下水可以避免过度引用河水,避免生态恶化(2 分)。 不赞同。当地降水量极少,地下水埋藏深,开采费用比引河水高(2 分)。地下水主要由地表水补给, 过度开采,也会导致地表水减少,无法解决“咸海”消失(2 分)。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环境 的变化,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问题(2 分)。棉花的蒸腾作用强烈,大量种植极易加剧当地干旱(2 分)。 【解析】 试题分析: (3)湖泊有调节局部气候的作用。所以,湖泊消失后,当地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变大,干旱进一步加 剧;极端天气增多。 (4)因地下水灌溉会减少对河流水的利用,但是因为当地气候干旱,对地下水利用过多也会导致河流水减 少,同时引发新的生态问题。可以分别说出支持和不支持的理由。 考点:中亚地区。 24.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问题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西北地区水资源天然禀 赋差,配置极不平衡,加之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加剧,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材料二 西北地区部分河流不同年代径流量统计表(单位:亿 m3) 年代 河流 50 年代 6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 90 年代 塔里木河 56.2 53.2 43.3 44.8 39.2(1990 年~1995 年) 黑河 12.3 11.1 9.8 11.2 6.9(1990 年~1994 年) 石羊河 5.47 4.31 3.15 2.29 0.63(1999 年) 材料三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及流域内水资源利用结构图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西北地区河流径流量变化特点及原因。 (2)简述西北地区河流径流量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3)结合材料三,分析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的途径。 【答案】 (1)径流量逐年减少。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萎缩,冰雪融水量减少。人为原因:随着 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流域内用水量快速增加。 (2)湖泊萎缩、干涸,天然植被枯萎、死亡,土地沙漠化、盐渍化进程加快;地下水位下降,河水矿化度上 升,水质下降。(3)压缩高耗水农作物播种面积,实行退耕还草工程,大面积推行滴灌、喷灌等先进灌溉技 术,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25.图 1 为“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图 2 为“银川平原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和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昔日银川水系发达,湖泊湿地资源丰富。20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银川的 湖泊湿地大幅度萎缩。通过扩湖整治和沟道水系连通等工程的实施,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出 现了乱垦乱牧、水体污染等问题。 (1)读图 1,说出贺兰山的走向及其地理意义。 (2)指出银川湿地的主要类型。简述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3)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银川湖泊湿地大幅度萎缩的主要原因。 (4)请提出保护银川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南北(东北-西南)走向。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蒙古与宁夏分界线,内外流域分界线);阻止 了西北侧流沙的侵入;减轻了寒冷的冬季风对宁夏平原的冻害;夏季风的迎风坡,可增加降水量。 (2)河流湿地、湖泊湿地。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自然原因: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河流泥沙淤积。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城市和交通建设用地等。 (4)退耕(牧)还湿;防治湿地污染;制定和实施保护湿地的法规;生产(农业、工业)、生活节约用水;提高 公民环保意识等。 26.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总面积 300 000 公顷,主要由草甸草 原和沼泽组成,是中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分析在该地区形成草本泥炭沼泽的自然条件。 (2)人们大面积开挖沼泽中的泥炭,会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3)研究表明,湿地比传统意义的绿化更具有环境效益。目前许多城市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试分析人 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 【答案】 (1)水源充足,排水不畅;处在一定时期的沉积环境下;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2)生态平衡被破坏、沼泽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3)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等。 【解析】第(1)题,形成草本泥炭沼泽,一般应具备水文、地质地貌、气候等方面的条件。第(2)题,大面 积开挖泥炭带来的环境问题,可从沼泽的功能被破坏后产生的负面影响方面来思考。第(3)题,人工湿地对 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可从湿地在美化和保护环境、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来思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