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选考专版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选考专版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联考)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1929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被冷落,“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1984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该服装样式是(  )‎ A.传统满族旗袍    B.改良旗袍 C.苏式连衣裙 D.干部服 解析:选B。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具有反清的特色,中华民国不可能将传统满族旗袍定为国家礼服,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确定的礼服是近代中西合璧的改良旗袍,故B项正确;苏式连衣裙流行于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干部服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故D项错误。‎ ‎2.在南京,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同期,在成都、长沙、昆明等地,也因军队强制剪辫而引发了民众恐慌,甚至发生了血案。再次一级的城市及乡村,没有革命军的强迫,剪辫者更少。材料反映了(  )‎ A.政治革命导致社会习俗迅速改变 B.临时政府不关心民众 C.社会革命比上层政治革命困难 D.临时政府不尊重人权 解析:选C。由材料“再次一级的城市及乡村,没有革命军的强迫,剪辫者更少”可知,乡村剪辫的人很少,这说明辛亥革命对乡村影响较弱,社会革命比较困难,故C项正确;由材料可知,习俗并未迅速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底层民众对革命的不理解、不关心,不是临时政府不关心民众、不尊重人权,故B、D两项错误。‎ ‎3.1894年7月2日,一家商行在《天津早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材料反映了(  )‎ A.物质生活的时尚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使生活观念转变 C.报纸开始刊登商业广告 D.市民衣食住行基本西化 解析:选A。据题干可知该商行有洋货的供应,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故选A项。‎ ‎4.(2020·宁波十校高三联考)右图是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的合影,该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主要特征是(  )‎ 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 B.删繁就简,婚姻自主 C.交汇碰撞,日新月异 ‎ D.返璞归真,渗透融合 解析:选A。从照片可以看出,人物着装有西装革履、长袍马褂,故A项正确;图片为学友会的合影,不能反映当时婚姻状况,故B项错误;静态的照片不能反映日月变迁,故C项错误;照片反映了服饰的土洋结合,与返璞归真不符,故D项错误。‎ ‎5.(2020·丽水模拟)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讲学,林徽因和徐志摩陪同翻译。在上海,泰戈尔可能会看到的社会现象有(  )‎ ‎①公共汽车的运行 ②民众观赏电视节目《吉檀迦利》 ③自由恋爱成为一种时尚 ④改良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A.①②③  B.①②④ ‎ C.②③  D.①④ ‎ 解析:选D。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故①正确;电视节目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故②错误;自由恋爱成为一种时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③错误;改良旗袍是在民国时期流行,故④正确。故选D项。‎ ‎6.(2020·台州期末)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服饰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风气败坏 解析:选C。中国古代,服装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到了近代,只要具备经济条件,就可以穿得很好,无论地位高低以及从事何种工作,说明了服装使传统的等级尊卑观念发生了改变,故选C项。‎ ‎7.(2020·嘉兴选考模拟)阅读下表。对下表的分析正确的有(  )‎ 上海市离婚原因及方式统计分析(%)(1929~1932年)‎ 原因 年份 意见不合 不道德 虐待遗弃 经济压迫 男主动 女主动 协议 ‎1929‎ ‎77.7‎ ‎9.5‎ ‎5.1‎ ‎1.4‎ ‎20.6‎ ‎20.6‎ ‎58.8‎ ‎1930‎ ‎73.4‎ ‎14.5‎ ‎4.0‎ ‎0.8‎ ‎20.8‎ ‎16.2‎ ‎63.0‎ ‎1931‎ ‎86.4‎ ‎0.5‎ ‎2.5‎ ‎0.5‎ ‎10.0‎ ‎7.5‎ ‎82.5‎ ‎1932‎ ‎86.5‎ ‎1.9‎ ‎5.2‎ ‎1.0‎ ‎6.0‎ ‎10.4‎ ‎83.6‎ 总计 ‎78.7‎ ‎7.7‎ ‎4.1‎ ‎0.9‎ ‎15.6‎ ‎14.2‎ ‎70.2 ‎ ‎①婚姻中的情感、观念等因素越来越被重视 ②男女平等已然实现 ③城市新女性表现出自信和自立 ④传统婚姻观念在城市中已悄然消退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根据材料,1929~1932年上海市离婚的原因中,意见不合占“78.7%”,故①正确;材料仅是上海一地的离婚数据,不能以偏概全,反映男女已经实现平等,故②错误;根据材料,1929~1932年上海离婚案例中,男主动“15.6%”,女主动“14.2%”,协议“70.2%”,表明城市女性越来越自信、独立,故③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离婚数据,不能反映结婚数据,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8.(2020·丽水、衢州、湖州高三质检)近代中国交通艰难起步,步履蹒跚,而如今的交通事业成就斐然。下列有关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发展正确的是(  )‎ ‎①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航运的开端 ‎ ‎②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航事业起步 ‎ ‎③19世纪末收回利权运动使铁路事业较快发展 ‎ ‎④20世纪早期一些沿海城市开始出现公共汽车 A.①②③ B.①③④ ‎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航事业起步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排除含有②的选项,故B项符合题意。‎ ‎9.1934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山东省》记载:“山东近年电话建设,颇有进步,而济南为电话线网之集中点。但有商办、省办、部办三种。商办者,成立最早,通话范围在济南市区,省办、部办电话,皆最近五年成立。”此记载可以佐证近代山东(  )‎ A.通讯事业的起步早于其他省份 B.社会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快 C.工商业的发展由分散趋向集中 D.经济重心从沿海转向内地 解析:选B。从山东省电话建设的发展状况可知,山东通讯事业发展很好,可以佐证社会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快,故B项正确。‎ ‎10.(2020·金丽衢十二校联考)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下表所列信息,按时间(洋务运动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新式住宅、《渔光曲》、中华邮政、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 ‎②‎ 磁悬浮列车、“村村通”工程 ‎③‎ 长袍马褂、《中外纪闻》、最早的航运企业、自办有线电报 ‎④‎ 布拉吉、火葬、邮电部、北京地铁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答案:C ‎11.(2016·10月浙江选考,T28)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 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C.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 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 解析:选C。由题干材料信息“1905年”“《民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共和国”“博爱主义”等可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舆论动员,故C项正确。‎ ‎12.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 组号 流行服饰 流行语 阅读 文娱形式 A 列宁装 最可爱的人 苏联小说 扭秧歌 B 军装 破“四旧”‎ 毛选 学唱样板戏 C 中山装 ‎“时间就是金钱”‎ 古典文学 看电视剧 D 唐装 上网 时装杂志 跳交谊舞 解析:选A。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装”“最可爱的人”“苏联小说”“扭秧歌”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生活场景,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被后人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比西方最早修建的铁路晚了半个世纪。它是英美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清政府在交齐28.5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后,竟把这条有用的铁路给拆除了。‎ 到1904年日俄战争前,1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 ‎1909年10月,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1910年湖北省要求准予商办川汉铁路。‎ 从1928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10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关内仅修建3 600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勉强修建了1 900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只顾发动内战,基本没有修建铁路。‎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仅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 能够维持通车的只有1万多公里。‎ 材料二 从195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 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新建的宝成、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蓝烟、鹰厦、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 ‎2006年4月27日,上海磁悬浮列车结束两年试运,正式投入营运。‎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顺利实现了全面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2011年6月30日15时,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到2015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以高速铁路为骨架,总规模5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旧中国铁路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解析:(1)第一小问状况,结合材料中“1876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仅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1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1910年湖北省要求准予商办川汉铁路”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因素,从外部列强入侵、内部政局动荡、经济落后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从数量增加、布局更加合理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背景,从政治上的独立、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借鉴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等方面分析。‎ 答案:(1)状况:起步晚;发展缓慢;列强争夺路权;由国办到商办;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不均衡。‎ 因素:列强入侵;政府腐败无能;战乱频繁,政局不稳;经济落后。‎ ‎(2)变化:铁路数量增加;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网;运行速度提高;实现铁路现代化。‎ 背景:民族独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50年代后外国在华办报活动的步子日趋加快。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其他人士的深入各地,在华外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不断扩展,至九十年代维新运动兴起之前,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广州、汉口、天津、香港、澳门等南北重要城市为基地,散布于8个省14个城市的外报网络基本建成。 ‎ ‎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以后,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逐渐崛起,结束了外报长期垄断中国报业市场的局面。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全面展开,国人办报活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自1901年至1911年,官绅士民积极创办各类报刊,新办报刊数量与年俱增。据不完整统计,‎ ‎1901年为34种,至1911年为209种。办报点也已遍布全国,计有上海、北京、天津乃至伊犁、西藏等国内60多个城市或地区。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民办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的主体,旨在变法图强、注重政论文章的政治性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 ‎——摘编自黄瑚《中国近代新闻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报刊业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对于报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推手。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史实分析说明。‎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分别从办报的主体、内容、阶段、种类、分布范围、意义等角度来进行阐述;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晚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来回答即可。(2)首先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其次再列举其中的史实,然后说明论证。 ‎ 答案:(1)变化:从外报为主体,到民族报业逐渐崛起;民办报刊逐渐合法化;报刊业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报刊报道内容广泛;报刊种类多;办报点分布范围广,逐渐遍及全国;报纸杂志担当启蒙和救亡图存使命。 ‎ 原因:政治运动推动;民族危机加深;政府政策调整;民族工业兴起;西学传入;有识之士推动。 ‎ ‎(2)示例一 报刊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全国各地主要报纸杂志报道大量严重失真新闻,导致人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出现1959~1962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报刊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示例二 报刊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推手。三民主义、辛亥革命。1905年,孙中山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他利用各种报刊作为武器,不断宣传三民主义思想,聚集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发动革命创立共和,推动社会进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