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测试(三)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测试(三)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线上测试(三)试题 一、单选题 ‎1.一战期间,为打破战场沉闷的局面,英国军队首次动用了马克Ⅰ型(“母亲号”)坦克。这是一种附有履带的装甲车辆,它能冲过带刺的铁丝网,越过堑壕,闯进机枪群,使德军极为惊恐。该情形所涉战役是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合所学知识可知,坦克这种新式武器动用于索姆河战役,对应图中①所在的位置,故选A。②为马恩河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B;③为凡尔登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C;④为兴登堡防线,其被突破后,同盟国开始瓦解,不符合题意,排除D。‎ ‎2.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都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14年6月塞尔维亚首府发生萨拉热窝事件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B 华盛顿会议签订《五国条约》‎ 日本取得与欧美列强平等地位 C 近卫文麿上台组阁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D ‎“海狮计划”被迫不定期推迟 希特勒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答案】D ‎【解析】1940年9月, 德国被迫不定期推迟“海狮计划”,希特勒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故D符合题意;1914年6月,波斯尼亚首府发生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故A不符合题意;华盛顿会议签订《五国条约》,美国与英国处于同等地位,英国海上优势丧失,同时日本海军的扩大被限制,故B不符合题意;1936年“二二六”兵变以后,在军部法西斯的支持下,广田弘毅出任内阁首相,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法西斯体制的措施,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故C不符合题意。‎ ‎3.《凡尔赛和约》有一著名的“战争罪”条款,条款指出这场战争是“由于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而强加到协约国身上的”。根据这项条款,德国应毫不含糊地对协约国由于战争而造成的一切损失“负有责任”。此“条款”的写入,主要目的是要证明“和约”下列哪一规定的正确性 A. 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B. 处置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C. 严格限制德国军备 D. 协约国向德国索取赔款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德国应毫不含糊地对协约国由于战争而造成的一切损失‘负有责任’”可知,协约国意图从德国索取巨额赔款以补偿其战争损失,故选D。要求重新划定德国疆界和处置德国的海外殖民地是协约国分赃行为的表现,并不是对战争损失的直接弥补,排除AB;严格限制德国军备是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排除C。‎ ‎4.国际联盟盟约指出,前同盟国的殖民地和领土是“在现代世界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自己无法生存的民族所居住的区域”,因此“对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他们能最好地承担这一责任。”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 委任统治 B. 民族自决 C 集体安全 D. 严守中立 ‎【答案】A ‎【解析】材料“对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的描述与委任统治的含义一致,故选A。民族自决与材料描述相悖,排除B;集体安全是指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显然材料描述与此不符,排除C;让前同盟国的殖民地和领土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本身就说明其处理问题带有明显的偏向性,排除D。‎ ‎5.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的一年,符合这一年情况的是 A. 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 战争局势有利于协约国 C. 协约国开始使用坦克 D. 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答案】B ‎【解析】1916年随着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以及日德兰海战的失败,同盟国已转入防御状态,战争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故B符合题意;1916年,同盟国与协约国互有攻守,故A不符合题意;1916年,在索姆河大战中,协约国开始使用坦克,但不属于决定意义的事件,故C不符合题意;1916年德国发动日德兰海战,结果失败,英国依然控制着制海权,故D不符合题意。‎ ‎6.下表为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比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法国 ‎1:28‎ 德国 ‎1:32‎ 英国 ‎1:57‎ 俄国 ‎1:107‎ A. 法国在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 B. 战争给欧洲带来巨大的人口伤亡 C. 战争凸显了核武器的巨大杀伤性 D. 俄国率先退出了一战 ‎【答案】B ‎【解析】题干的表格材料是一战期间法德英俄四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法国的比例最高,但各国总人口不一样,并不代表法国在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A项错误;一战时期人类还没有发明和使用核武器,C项不符合史实;俄国的比例最低,但并不能反映它率先退出了一战,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战争给欧洲带来巨大的人口伤亡,B项正确。‎ ‎7.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④被排斥的孤独者。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 ①是美国②是日本 B. 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C. ②是日本③是英国 D. ①是苏俄(联)④是德国 ‎【答案】B ‎【解析】凡尔赛条约后国际联盟成立,美国作为发起者没有参与,所以先悲,但在华盛顿会议中获得大量利益和特权,所以后喜,故①为美国。作为战胜国,英国在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中获得极大利益,并与法国共同操纵着国际联盟,然而一战使得这个世界霸主元气大伤,国际地位每况日下,故②为英国。法国虽然在新的国际秩序中也获得了利益,但是由于法国东部边界的安全保障问题一直是法国的一块心病,所以法国派兵占领德国鲁尔区,从而使自己在国际上陷于孤立,更加寝食难安,故③为法国。俄国在十月革命后退出了一战,并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苏俄,与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格格不入,故④为苏俄(联)。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8.《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承认波兰独立,并将波兹南等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为给波兰一个出海口,在东普鲁士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但泽以西),并规定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注:当时但泽地区绝大多数人口是德意志人),成立但泽自由市。《凡尔赛和约》这些在波兰问题上的规定主要体现的是 A. 民族自决 B. 集体安全 C. 均势原则 D. 委任统治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德国承认波兰独立,并将波兹南等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为给波兰一个出海口,在东普鲁士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但泽以西),并规定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可以看出《凡尔赛和约》在波兰问题上的规定,平衡了波兰、德国和国联成员国的利益,体现了势力均衡的原则,故C项符合题意;民族自决指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故A不符合题意;集体安全又叫集体安全保障,指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故B不符合题意;委任统治指国际联盟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和属地分别委任给有关国家统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二战后期,美、苏、英三个同盟国家参加的某次会议,尽管存在着分岐,但至少在形式上还是就一些问题达成了协议,如波兰与东欧问题,德国的前途问题,亚洲的战争问题,以及计划成立战后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的问题。这次会议是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有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这与材料的描述一致,故选C。开罗会议着重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并未涉及联合国问题,排除A;德黑兰会议就战后成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三国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美、苏、英三国并未就一些关键问题达成协议,排除B;波茨坦会议主要是为了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同盟国在各大战场迎来了军事上的转折与反攻,以下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阿拉曼战役 ②瓜岛战役 ③库尔斯克战役 ④斯大林格勒战役 A. ①③②④ B. ②④①③ C. ②①④③ D. ④②①③‎ ‎【答案】D ‎【解析】阿拉曼战役始于1942年10月23日,瓜岛战役始于1942年8月7日,库尔斯克战役始于1943年7月5日,斯大林格勒战役始于1942年7月17日,故正确的顺序是④②①③,排除ABC,D符合题意。‎ 二、材料阅读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答案】(1)背景:协约国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宜战。‎ ‎(2)历史贡献:缓解了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支援了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战斗服务;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及中欧友谊做出巨大贡献。‎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协约国人力资源危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等方面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本题根据材料“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作出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缓解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协约国军事斗争的保障、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中国与欧洲友谊等方面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联盟约》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规定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第一次将集体安全概念具体运用于整个国际社会”。可是,这个集体安全机制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致命弱点,即从一开始它就缺乏一个国际权力机构所必需的普遍性与广泛性。在这最后一次大会上,对于即将解散的国联,赛西尔爵士断言:“创立它和参加它工作的那些人的努力没有白费,没有这些努力,这个新的世界组织(联合国)就不能建立起来。”‎ ‎——摘编自陈旭东《对国际联盟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国际联盟在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联盟“与生俱来的致命弱点”。‎ ‎【答案】(1)地位: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维护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意义:顺应并推动了世界民主化的发展和一体化趋势;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说明:国联正式成立时,会员国较少;成员国主要为各战胜国和一些中立国,苏俄和战败国最初都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国联被英、法所控制。‎ ‎【解析】‎ ‎(1)地位:由材料“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第一次将集体安全概念具体运用于整个国际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维护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意义:由材料“第一次将集体安全概念具体运用于整个国际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国联顺应并推动了世界民主化的发展和一体化趋势,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材料“没有这些努力,这个新的世界组织(联合国)就不能建立起来”可知,国联为联合国的建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说明:由材料“从一开始它就缺乏一个国际权力机构所必需普遍性与广泛性”和所学知识可知,国联正式成立时,会员国较少,其成员国主要为各战胜国和一些中立国,而苏俄和战败国最初都被排斥在国联之外,同时建立国联的倡议者美国也没有加入国联;结合所学可知,国联被英、法所控制,变成了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非战公约》包括序言和正文3条。在第1条中,缔约各国郑重声明: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2条规定: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第3条是规定程序问题。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战公约》的历史影响。‎ ‎【答案】(1)背景: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缓和了列强的矛盾冲突;法国为解决安全保证问题,希望与美国结盟,使法国的安全得到美国的保障;一战之后人民渴望和平,使和平思想、和平运动得到发展。‎ ‎(2)历史影响: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普遍性国际公约的形式,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具有进步作用;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是二战后审判德、日主要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关于限制战争的基本原则,为其后的《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文件所继承,从而推进了宣布侵略战争违法的历史进程;但它未明确区分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缺陷和不足,实际上没有起到制止侵略战争、维护和平的作用。‎ ‎【解析】‎ ‎(1)背景:结合所学可从一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法德关系的紧张、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等方面进行作答。‎ ‎(2)历史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展开分析。积极方面,抓住材料中“和平”这一题眼从当时和后世两方面展开叙述;消极层面,由材料“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及没有制止二战发生的史实展开分析即可。‎ ‎14.材料 1944年6月6日,盟军先头部队跨越英吉利海峡,登陆诺曼底。此前,东线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扭转了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但德国仍占领着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德军兵力损失就超过40万。1944年12月,德军在西线战场上的兵力由原来诺曼底登陆时的60个师增加到了76个师和旅,而东线苏德战场上的德国陆军占陆军总人数的比重,从1944年初的70%下降到1945年初的57%~59%.诺曼底登陆战役打响后,德军隆美尔元帅竭力主张结束战争,同希特勒发生了激烈争论,部分高级将领还组织了暗杀希特勒的政变。诺曼底登陆后,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也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武装斗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摘编自洪飞等《试论第二战场开辟的作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诺曼底登陆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诺曼底登陆对欧洲战场的意义。‎ ‎【答案】(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苏德战场形势严峻,苏联的强烈要求;反法西斯同盟召开重要国际会议,达成共识;北非战场的胜利,法西斯同盟瓦解。‎ ‎(2)作用:开辟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对德国进行了战略夹击,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绝境;减轻了苏军的压力,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加快了“二战”胜利的步伐。‎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扭转了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可以看出:苏联战场形势严峻,强烈要求开辟第二战场;再结合所学知识,此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准备对德进攻等角度回答。‎ ‎(2)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根据材料“德军在西线战场上的兵力由原来诺曼底登陆时的60个师增加到了76个师和旅,而东线苏德战场上的德国陆军占陆军总人数的比重,从1944年初的70%下降到1945年初的57%~59%”可知,诺曼底登陆对德国进行了战略夹击,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绝境,减轻了苏军的压力,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根据材料“诺曼底登陆战役打响后……部分高级将领还组织了暗杀希特勒的政变。诺曼底登陆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可知,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加快了“二战”胜利的步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