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考纲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 ‎【考纲解读】‎ 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 “ 怎么写 ”。因此 ,“ 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畴。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考生如果对这些表达技巧不熟悉、不了解,就会出现答题障碍。 ‎ 表达技巧一般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命题。‎ 从近五年全国的考试情况来看,表达技巧这一考点命题率占90%,基本上是表达技巧加上语言、形象或情感式的出题方式;从广东近四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命题率是75%,四年中有三年均设置了考题,也是“表达技巧+语言(形象或思想内容)”的形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08年我省的诗歌命题仍会作为重点的考查对象。‎ ‎【专题讲解】‎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 表达方式 ‎ 抒情类 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描写类 ‎ 修辞类 ‎ 篇章结构 谨记:‎ ‎ 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等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题型一:赏析表达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变式提问: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 答案构成: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 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明方式)‎ ‎ 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阐运用)‎ ‎ 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析效果)‎ 例如:‎ 一、判断下列诗句的表达方式:‎ ‎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 ‎3、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绝》)( )‎ ‎4、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颁《雨后池上》)( )‎ ‎5、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6、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搔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 ‎7、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 ‎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 ‎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1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 ‎1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 )‎ 二、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2、‎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 ‎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描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 ‎3、‎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使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上看,都是写 ,从表达方式看,李诗前两句是 ,王诗前两句是 。(3分)‎ ‎(2)诗人的秉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 答:(1)送别,叙事;写景 ‎(2)李诗借空阔的意境表达难分难舍的送别之情,离愁中见豁达(旷达)。王诗在清新的背景中饱含无尽的牵挂。‎ ‎5、‎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答: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渺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辑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小试牛刀】‎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体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 ‎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2分)‎ ‎ ‎ ‎(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4分)‎ ‎ 答:                                        ‎ ‎[答案] ‎ ‎ (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和 。‎ ‎【答】怀古伤今、至今无所作为的伤感;议论、写景、抒情。‎ ‎(2)在本诗中,“古”对应 ,“今”对应 ,你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句话是如何看待的?‎ ‎【答】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人事在不停地变化,时光在不停地流逝,我们应该珍惜美好光阴,去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3)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选两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谈一下你的看法。‎ ‎【答】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答:                                    ‎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 答:                                    ‎ 答:(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 表现手法 ‎ 抒情类 表现手法 描写类 ‎ 修辞类 ‎ 其他类 表现手法是一首诗在整体上采用的抒怀言志方式,即诗人是借助什么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的。‎ 题型二:赏析手法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答题范式]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叙——析——评】‎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手法解析】‎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问: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 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 答案: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 二、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 ‎(前景后情、后景前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2、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绝句二首(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的一些特性,来寄托、传达作者的志向、抱负和操守等。‎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 4、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 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5、用典抒情:‎ 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例: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6、叙事抒情:‎ 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区别几组概念】:‎ 一、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 ‎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 ‎2、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3、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 二、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 ‎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                                            ‎ ‎                                      ‎ ‎[答案]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小试牛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 ‎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4分)‎ 答: ‎ ‎ ‎ ‎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的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答: ‎ ‎ ‎ 答:(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4分)‎ ‎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六,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的淋漓尽致。(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清明的哪两种景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 ‎ ‎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 ‎ 答:(1)一是就自然节气而言的初春之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一是,清明是扫墓时节,野田荒垅引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评分标准:“初春之景” 、“笑”的情感 、清明扫墓时节、“愁”的情感各 1分。)‎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借用“齐人有一妻一妾”(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 要向妻妾炫耀);介之推(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两典故对比,在对比中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评分标准:对比手法、用典手法2分,分析 2分)‎ ‎3、阅读下面二首唐诗,完成相应试题。(4分)‎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①。‎ ‎[注]①徂:消逝,流逝。‎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2分)‎ 答: ‎ ‎ ‎ ‎ ‎ ‎(2)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分)‎ 答: ‎ ‎ ‎ ‎ 答案:(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或间接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每小点1分,共2分)‎ ‎(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每小点1分,共2分)‎ ‎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忆 昔 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3分)‎ ‎ 答:                                     ‎ ‎                                         ‎ ‎                                          ‎ ‎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                                     ‎ ‎                                         ‎ ‎                                          ‎ ‎[答案] (1)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糜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的名字“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感,亦可。)‎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 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答:                                      ‎ ‎                                        ‎ ‎ [答案] (1)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4分)(2)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2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 (1)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答:                                       ‎ ‎(2)分析这首诗的抒情特点。‎ 答:                                       ‎ ‎                                      ‎ ‎[答案] (1)抒写了离别的愁苦和朋友之间深厚的情义。‎ ‎ (2)前两句即景抒情,点明别离,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小船泊着待发,友人即将离去,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中寓含着离别的愁思。诗人用笛声渲染离别时凄清冷落的气氛,烘托了天涯漂泊者的离情别绪,而且描绘朋友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状,让人从中体味到分手后的绵绵离思、茫茫别意。‎ ‎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净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答:                                       ‎ ‎                                      ‎ ‎(2)试分析颔联两句诗的妙处。 ‎ 答:                                       ‎ ‎                                      ‎ ‎(3)诗中“红衣落净渚莲愁”与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声声慢》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在抒情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 ‎                                      ‎ ‎ ‎ ‎【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 ‎【答】“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答】都使用移情手法(答“移情手法”、“以物托情”、“拟人”亦可),通过对莲(菊)凋残衰败景象的描绘来抒发愁情。诗句“红衣落净渚莲愁”通过写莲花的“红衣落净”、花谢蕊枯、满面愁容,抒发无限乡愁;词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通过写满地残菊,任其枯萎凋谢,来抒发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起的满腔愁怀。‎ ‎8、阅读李贺的两首诗,回答诗后问题。(6分)‎ 南 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吴钩,刀名。凌烟阁,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若个,哪个。 马 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2分)‎ 答:                                       ‎ ‎                                      ‎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4分 答:                                       ‎ ‎                                      ‎ 答:(1)主题都是表现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也有怀才不遇之苦。 (2)《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抒情委婉,耐人寻味。‎ 描写手法 ‎ ‎ 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手法解析】‎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田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析】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公子家 聂夷中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比如虞世南的《蝉》中赋予“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4、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例如:‎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又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写静,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反衬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5、烘托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6、对比。‎ ‎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 7、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渲染和烘托 的区别:‎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8、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9、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 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今夜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 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1)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 ‎(2)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11、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如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12、从对方着笔:(虚写)‎ 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三、四两句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 ‎13、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题思路:先分析细节的具体内容,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个细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消息时,竟“惊坐起”‎ ‎。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白居易在江州读诗后,深受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之书》)‎ ‎【区别几组概念】:‎ ‎1、“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2、烘托”与“衬托”的区别在于:“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提醒一下——‎ · 艺术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综合性的,但要分清主次。‎ · 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空分析。‎ · 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反复筛选用词。‎ ‎【高考真题回放】‎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2006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5分)(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这首诗将“边城暮雨”的远景与“雁飞低”的近景、“雁飞”的高与动和“芦苇”的低与静、“雁飞低”的抑与“芦笋生”的扬形成了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2.(0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案】(1)(6分)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分析】第(2)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可能是诗人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6江西卷)‎ 三江小渡 ‎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6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 5.(2007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6.(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吴融 李约 四郎飞雪晴去端, 君王游乐万机轻,‎ 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 玉辇升天人已尽,‎ 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07年江苏卷)‎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 答: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2007·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 答案: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2006年高考北京卷)‎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细读本诗,觉得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小试牛刀】‎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而“哀”‎ 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2)、本诗在写景与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1)、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2)、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陇西行 ‎ 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请写下你自己对三四句的赏析。(不超过50字) ‎ 答案: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三、四句采用了怎样的写法,使全诗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请简要分析。‎ 答: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无定河边骨”是现实,是实写;“春闺梦里人”是梦境,是虚写。将士早已是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在梦中盼归,她对家庭悲剧不但全然不知,而且还怀有美好希望,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产生了震撼人心悲剧的力量。‎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边的题目。8分 ‎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1)该诗一、二两句与三、四句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4分 (2)三句与四句景物特点是否相同?诗人为什么这样写?4分 答案:(1)一、二两句以大处着墨,粗笔勾画;三、四两句则是采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一、二两句先用粗笔勾画出阔远明丽的灿烂初春景象,然后配以三、四两句工笔细描的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极富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2)三句与四句景物特点不同。第三句勾画的飞燕衔泥的动态美景与第四句勾画的鸳鸯悠然自适地静睡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 ‎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5全国卷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4分)‎ ‎[越调]  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①。入手②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④,问何日是归年。‎ ‎[注]①练:白色的丝绢。②入手:到手。③春风面:指女子姣美的面容。④吾土:故乡。‎ 简要赏析这首元曲主要的艺术手法。‎ 前五句写水乡美,后三句抒思乡苦,乐景衬哀情,艺术感染力强。‎ ‎8、阅读下列两首诗,回答问题:4分 夜雪 张实居 斗室香添小篆烟,一灯静坐似枯禅.忽惊夜半寒侵骨,流水无声山皓然.‎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试简析之。‎ 答: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张诗的后两句分别从人的感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雪。白诗四句分别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雪(4分)‎ 参考答案: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评分标准:从触、视、听三种感觉来写雪之大这一主题,各说明三个方面是怎样从侧面衬托的。‎ ‎9、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 望江南 李煜 ‎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 问: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中的看法。‎ 答: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以虚写实)‎ ‎10、阅读陈与义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   除夜(高适)‎ ‎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问: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这是从对方着笔,也即反客为主的表现手法。‎ ‎ ‎ 其他手法 联想、想象、抑扬、赋、比、兴等。‎ ‎1、联想:‎ 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一提到“秋风”,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 诗歌中极其常见。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诗人由柳枝的下垂联想到翠绿的丝绦 2、想象:‎ 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的景象就是想象,李贺《天上谣》中描写天庭的景象时也运用了想象。 区别: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联想和想象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的。‎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析】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3、赋、比、兴:‎ 古人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打比方用比喻,兴复杂一些,主要意思就是外界事物触动了诗人的兴致,引发诗人歌唱.诗人找到一个话头,因此兴多数用在诗歌的开端。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例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这是赋 ‎《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属于兴。‎ ‎4、抑扬:‎ 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 比如: ‎ 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析】先扬后抑,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 5、以小见大:‎ ‎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 菊 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花”,是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满城尽带黄金甲”说的就是,在菊花盛开的秋季,总会有一天带着黄金盔甲的农民起义军,遍布整个长安城。 ‎ 例如:‎ ‎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限50字以内)‎ 答案:(主要看对表达技巧的赏析):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③题。(7分) (07年北京卷) ‎ 芣苢① ‎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分) ‎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 答:①(1分)赋 ‎ ‎ ②(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 ‎ ③(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 ‎3、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贾生 唐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③。‎ ‎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才调:才华气格。 ③可怜:可惜,可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这首诗还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如对比(问与不问的对照)、细节描写等 ‎【小试牛刀】‎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 ‎3、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渡湘江》)( )‎ ‎4、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 ‎5、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 ‎6、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 ‎7、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 )‎ ‎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 ‎9、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陂杏花》)( )‎ ‎10、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 ‎1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 ‎13、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戴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 ‎1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 ‎1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 ‎1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17、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实。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虚!(辛弃疾)( )‎ ‎18、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毁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 ‎1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此外还有双关、对比、互文、通感、顶针等。‎ ‎【技法解密】‎ ‎1.明辨修辞手法 ‎ 对修辞手法的正确鉴赏和评价,其前提是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要区分一些易混淆的修辞手法。如:对比与衬托,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 ‎2.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如通感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从而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常见辞格表达效果: ‎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 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 ‎1、比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 唐朝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 ‎[例1]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 玉 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中下片作者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甚至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词人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下片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这样写,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富有意境,有力地抒发了词人的无限愁思 。‎ ‎2、拟人:‎ 赋予没有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态动作,从中渗透出作者的情感。 ‎ 作用:(1)、描绘形象 ‎ (2)、色彩鲜艳 ‎ (3)、表意丰富 ‎ 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例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问: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 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 3、夸张: ‎ 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有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的作用。‎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 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 南 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 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不同意。因为诗题是《江南春》,即作者是写江南春天的景象。而诗中的“千里”也是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 ‎ 4、对比:‎ 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可以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分析对比的作用时,要具体说明诗词中以什么与什么对比,对比的结果使读者认识或感受到了什么。‎ 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再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区别:‎ 对比与反衬不同,反衬有明显的主次之别,而对比常常不分主次,重点一般在使读者产生新认识、新感情上。‎ ‎5、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运用借代可使语言含蓄、简练。‎ 例如:‎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 ‎①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 ③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 ④诗中以“杜康”代酒。 ‎ ‎ 6、双关:‎ 利用汉语词汇意义上的多义性或语音上的谐音关系,言在此而意在彼。‎ 如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再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他如以“丝”(思)、“枝”(知)、“藕”(偶)、“莲”(怜)谐音,都是此类。‎ 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问:“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7、通感: ‎ 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参考答案:首句“隔彩霞”渲染了奏乐的环境,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来得具体高妙;第四句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的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何等绚丽的景象,她意味着笙乐的明媚、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 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8、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 例如:‎ 马致远《汉宫秋》‎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 ‎ 9、反复:‎ 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在于强调,既使形象鲜明思想突出感情强烈,又使行文前后呼应起伏跌宕获得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夜雨”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蓄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 ‎ ‎ 10、互文:‎ 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 ‎ ‎[例] 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龙城,卢龙城,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这首诗被明代诗人李攀龙推奖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其中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在“明”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最为奇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是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这样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使诗歌的主题同悠久的历史自然联系起来,深化了全诗反战的主题。 ‎ ‎【小试牛刀】‎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 ‎3、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 ‎5、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8、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 ‎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 ‎10、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 ‎1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1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1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 ‎1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 篇章结构 ‎ ‎ 考点解读:‎ ‎ 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1.先景后情 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 铺垫 照应 过渡 ‎3.开篇点题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对比。‎ 结构技巧:‎ 技法解密:‎ ‎1、认识诗歌结构特点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除此之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结构特点: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照应、情景分写、情景合写、小中见大、画龙点睛、起承转合。‎ ‎2、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 ‎ 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 技法分解:‎ 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 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 先情后景 ‎ 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二、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 ‎ 重章叠句 前句(联)后句(联)的关系 铺垫 照应、层层深入 ‎ 抑扬 ‎1、重章叠句 ‎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2、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 明 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壮阔的境界,为人们称道。“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3、过渡(即承上启下)‎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4、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5、层层深入:‎ 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三、古诗词主旨的体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主旨的 ‎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 卒章显志 如何体现主旨 以小见大 对照 ‎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这个“目”就是诗歌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 ‎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 例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 例二:《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后四句表露想入仕,希望张丞相引荐之意。‎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 ‎3.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过 华 清 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4.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用“乞祭余”却还向妻妾炫耀的齐人和甘愿在绵山中烧死也不愿出山的介之推相比,讽刺了向权贵谄媚,追名逐利的小人,同时,赞扬了受迫害也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4、卒章显志:‎ 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高考真题回放】‎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07山东卷) ‎ 出 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⑴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 - 9题。 (07宁夏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微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小试牛刀】 ‎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 ‎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答案:‎ ‎1、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倒装)‎ ‎2、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叠词)‎ ‎3、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重章叠句)‎ ‎1、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越 中 览 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注:这是诗人游览越中,有感而发写下的。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 这首诗歌在结构上有鲜明的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诗歌前三句极写越王战胜后的盛况,而第四句却笔锋一转,极写眼前的衰败和凄凉;这样,在结构上,前后对比鲜明(由古及今),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2、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舟 中 晓 望①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②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③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④标。‎ ‎ 注:①这首《舟中晓望》,记录了诗人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②舳舻,一种方长船。“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③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④“赤诚”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标,山顶。‎ ‎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答案: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而尾联又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和次句中的“遥”相呼应,表明是同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3、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苏 轼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①。锦帽貂裘②‎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③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④。‎ ‎ 注:①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②锦帽貂裘: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③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层意思。④天狼: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当时常侵入宋边境的西夏。 ‎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下片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 答案:上片以描述为主,主要描写了一幅热烈、豪壮的出猎场面;下片重在抒情,尤其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自己杀敌报国的愿望。上片的记叙为下片的抒情做了充分地铺垫。‎ ‎【总结】‎ 分析技巧型试题答题思路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使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如:‎ 早 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 下 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谈谈本诗颔联再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明手法】反衬、用典。【阐运用】“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析效果】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⑴“貂锦”的意思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 ‎⑵整首诗中最震撼心灵的诗句是哪几句?说说它为什么震撼心灵?‎ ‎⑶就这首诗的内容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答案:‎ ‎1、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借代 ‎ ‎ ‎ 2、后两句。因为它们形成强烈的对比:一方已成河边白骨,一方还在思念梦中相会。灾难已经降临思妇头上很久了,她却仍怀着美好热切的希望,这是真正的悲剧,使人无限同情。‎ ‎ 3、诗人热情讴歌边塞将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又沉痛地表达了对战争造成家破人亡的惨痛悲剧的深切同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