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 A. 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 B. 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C. 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 D. 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战国时期仍然处于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更谈不上“维护”,A项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战国时期……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可知“文化下移”现象扩大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层面,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人才基础,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项正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得以安定”的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排除;实行法治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与材料中的“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不符,D项排除。 2.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 A. 清净无为 B. 以法治国 C. 仁政治国 D. 兼爱非攻 【答案】C 【解析】 根据“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可知,该思想家反对暴政,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故C正确;A是道家的思想主张,B是法家的思想主张,D是墨家的思想主张,三者的思想都没涉及仁政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 3.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 A. 天理是万物本原 B. “理先气后” C. “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D. “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材料中朱熹在阐明其思想观点时所说的“月亮”即理学中的天理,其主张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认识万物最终应归结认识天理,可见朱熹阐释了天理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故选A。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格物致知为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4.萧公权评价王阳明学说时提到:“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表明 A. 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 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 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 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皆纯由个人自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等、自由”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主张,这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材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说明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是权威,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并不宣扬自由平等,故B项错误;王阳明也没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C项错误。故选D。 5.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的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 A. 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 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C. 资本主义萌芽个性解放的要求 D.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答案】C 【解析】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在思想上是李贽的离经叛道;14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在文艺复兴中抨击禁欲思想。文艺复兴矛头并未指向世俗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而是天主教神学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故B项错误。故选C。A项错误,明清思想家并未上升到反封建制度的高度;D项错误,应该说的是宋朝时期。 6.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 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 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 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大害”,结合本题中黄宗羲思想不同的境遇可以推导出在近代反对君主专制,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故正确答案为D项。黄宗羲的主张反映了明末清初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和宋明理学被人们抛弃的现实,A项错误。B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结合梁启超是戊戌维新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可知C项错误。 7.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 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B.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 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联系所学,所谓“经世思想家们”指地主阶级抵抗派,以魏源为代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引导国人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故选A。B只是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C派别属性错了,排除;D不符合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属性,排除。 8.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主张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C.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符合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也即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目的是抵御西方的入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选A。 9.晚清公使郭嵩焘旅居英国时感叹:“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据此分析,郭嵩焘 A. 沉醉于西方的物质文明 B. 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观念 C. 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 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认识 【答案】D 【解析】郭嵩焘认识到西欧的“政教风俗”优于中国,可是中国的大多数士大夫还未认识到。当时的洋务派认为西方只有器物领先中国,政治和文化不如中国,因此,仅学习西方器物,坚持中国的政体即可,即“中体西用”,而郭嵩焘的观点明显已经突破了“中休西用”的局限,D正确;郭嵩焘说的是政教风俗,也就是政治社会文明,不是物质文明,故排除A;B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排除C。 10.《胡适口述自传》中说:“那个以鼓吹‘中国文艺复兴’和‘文学革命’为宗旨的《新青年》杂志,就逐渐变成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我们北大之内反而没有个杂志发表文章了。”这段话反映了 A. 新文化运动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 B. 新文化运动阵营思想日趋分化 C. 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失败 D. 胡适公开否定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逐渐变成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意在强调新文化运动阵营已经发生了分化,已经出现了新的思想的宣传,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文化运动不是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阵营的分化而非“文学革命”失败,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胡适并未公开否定过新文化运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1921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A. 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 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C. 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 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的成分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祟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说明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极端化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陈独秀意在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因此选B。 12.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幸存。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 武装反抗的策略 B.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逃进了华南山区,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到答案。故选B。A项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做出,C项在瓦窑堡会议上做出,D项在1937年的洛川会议上做出,均不符合题干要求。 13. 毛泽东曾经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候,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这里的“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属于 A. “三个世界”理论 B.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 国民革命理论 【答案】C 【解析】毛泽东在1940年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故C符合题意;1974年2月,毛泽东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也叫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建国之后的思想主张,故B不符合题意;1924年到1927年的国民革命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民革命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形成了一套国民革命理论,故D不符合题意。 14.“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论述应出自毛泽东的 A. 《新民主主义沦》 B. 《论人民民主专政》 C.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军政费用”与“经济建设”要有一个“比例”,注重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比例协调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段论述出自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故D项正确;A项是1940年发表的,它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排除;《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中国近百年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故B项排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故C项排除。 15.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 南方讲话与“十四大”召开 B.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 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建立 D. 重启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国务院增强了市场的调节作用,结合所学,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正确;国务院增强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B是结果,不是直接原因,排除;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的知识点为对内改革,不涉及对外开放的知识,排除D。 16.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从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达到了3406项。材料说明 A. “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B. 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C. 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D. “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1958年”等时间来看,中国的大跃进也波及到科技文化领域,即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大跃进”推动而非双百方针的推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而是大跃进的片面高速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初显成效而是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7.1956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活动和文化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已经确定的。但是,在学术问题上,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认,他仍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评论围绕的主题是 A. “双百”方针的实施 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1956年政府允许“在学术问题上,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论,他仍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见是允许不同学术观点可以自由发展,所以题意的是A项,B项涉及的是处理人民内部问题的文件,不是文化上的方针,C项涉及的是科学技术,D项涉及的是教育方针,都不符合题意。 18. .“×××,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 “教育大革命”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C.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D. 《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1978年3月考入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77年恢复的高考招生制度为该教授人生转机提供机遇,故选C项。“教育大革命”起到的是消极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内容,排除B项。《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而该教授1968年已经中专毕业,排除D项。 19.为了装饰神庙,希腊人开始更多地采用神像。按照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 追求崇尚美的价值观念 B. 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 C. 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 D. 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讲述了古希腊人民对神的理解,从“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可以看出古希腊人重视人的意识,体现出的是人本主义,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不是关键点所在;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个体”;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20.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用单一的物质元素来解释世界本原,后来,苏格拉底等思想家则以思想作为解释世界本原的主要因素,并认为物质是占第二位的因素。这反映出( ) A. 自然哲学是西方人文主义最初体现 B. 苏格拉底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科学合理 C. 古希腊哲学研究从自然向社会转变 D. 客观真理是古希腊哲学家的共同追求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对古代希腊文化中的哲学发展过程的掌握。公元前7至前6世纪,哲学家们重视宇宙本原的研究,这个阶段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重点由研究自然转移到了研究人和社会,以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为代表。故A、B两项都只反映了题干中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故排除。D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C项体现题中的过程,符合。故选C。 21.对人的强调使智者学派谴责奴隶制度和战争,并支持民众的大部分事业。但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令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的主要原因是智者学派 A. 反对迷信,强调人的自由 B. 认为世间没有是非之别,忽视道德 C. 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D. 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并结合所学可知,保守派之所以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是因为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道德,认为没有世间没有是非之别,这种思想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故选B;ACD三项主张均属于人文主义的主张,它们与相对主义无关,且也不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不符合题意,排除。 22.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 A. 公开反对原始神灵 B. 强调理性的重要性 C. 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D. 因违法遭到了惩罚 【答案】C 【解析】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的共同点来看,两者都不强调神的意志和作用,而是注重强调人的价值,体现的是人本主义,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抓住材料的重点,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理性的内容,D选项错在当时并不存在有关这一方面的法律。 23.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苏格拉底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B.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C. 苏格拉底反对雅典民主制度 D.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 【答案】A 【解析】雅典当时实行直接民主制,抽签的方式选举国家工作人员,因此官员缺乏专业知识,弊端很大。苏格拉底的观点即是对雅典民主制的弊端的批判,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是说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不反对雅典民主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知识即美德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4.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权利告诉别人应该信仰什么,也没有能够剥夺别人自由思考的权利。……没有对每一个问题利弊的详尽调查,任何人都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人们必须拥有公开讨论一切问题的完全自由,而不必担忧受到政府的干预。”这里苏格拉底旨在强调 A. 自由平等的重要性 B. 公民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 C.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D. 思想自由和理性探索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没有能够剥夺别人自由思考的权利”的信息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从“所以人们必须拥有公开讨论一切问题的完全自由” 的信息可知苏格拉底强调思想自由,故D项正确;AB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25.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C.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D. 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答案】C 【解析】古代雅典,人文精神虽已发展,但并非主流思想,材料信息说明了这一点,故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普罗泰格拉是雅典人文精神起源的代表人物,此时,人文精神起源,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有所下降,排除A;B项与材料没有关联,排除;材料中的事例只能说明雅典直接民主的非理性,无法体现是统治阶级所为,排除D。 26.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确提出了“哲学王”的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付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柏拉图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是 A. 雅典民主政治弊端暴露 B. 雅典民主正处于鼎盛时期 C. 雅典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尚未彻底完成 D.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激化 【答案】A 【解析】柏拉图强调国家应该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而把政府交托给他们,他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是最能够理解永恒的善的人,他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是雅典道德沦丧,故A项正确;B项柏拉图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逐步衰弱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与雅典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激化主要在前期,故D项错误。 27.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到:“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经历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一观点产生于 A. 智者学派 B. 宗教改革 C. 文艺复兴 D. 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文艺复兴追求现实幸福和享受的现象,故C正确。智者运动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数会权威,主张因信称义,材料未涉及,故B排除。启蒙运动主张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28.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比如彼特拉克曾这样说:“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这则材料说明彼特拉克等人文主义者 A. 仍然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B. 仍主张听命于天主教教士的宣教 C. 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世幸福 D. 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 【答案】A 【解析】西塞罗和柏拉图分别是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著名学者,西塞罗主义者和柏拉图主义者代指热衷于古典文化的人,从材料信息可知,彼特拉克认为,当自己思考宗教时,自己仍然是基督徒,仍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不能与教会决裂,A正确;“听命于天主教教士宣教”明显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B错误;“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世幸福”不是材料体现的主要信息,C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D错误。 29.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是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A. 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B. 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C. 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 D. 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答案】C 【解析】根据“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是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可知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局限性在于局限于社会上层知识分子,故C正确;材料与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作用无关,排除A;文艺复兴不是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并非指文艺复兴是无组织的行动,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艺复兴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排除D。 30.著名理论家蒋方震曾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是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是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的核心分别是 A. 人文主义、因信称义 B 人文主义、因行称义 C. 民主政治、蒙昧主义 D. 城邦文明、因信称义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的信息是“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思想复活”指“文艺复兴”,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原始基督教复活”指“宗教改革”,其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31.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于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在当时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 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 B. 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 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特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我们都是祭司”,这一观点否定了教会和教士作为连结神和信徒之间的“代言人”的特权地位,剥下了教士神圣的外衣,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D项符合题意,正确;宗教改革时期宗教改革家仍然推崇对上帝基督的信仰,据此排除A项;B项、C项虽然是宗教改革的积极影响,但不符合题干“最主要的积极意义”要求,排除。故选D。 32.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A. 反教皇是政治斗争 B.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 反宗教的民主革命 D.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因为他(教皇)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并结合宗教改革来看,反对教皇就是反对封建君主,实质上是对封建制度的斗争。D正确;反对教皇只是表面现象,实质上是对封建制度的反对,A错误;民主革命指的是反侵略反封建,而宗教改革没有反对外来侵略,不是民主革命,B错误;民族革命是争取民族的独立,其主要革命对象是外国的侵略势力,不符合题意,C错误。故选D。 33.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A. 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 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 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 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宗教改革虽然将人们从天主教的权威下解救出来,但其却反对哥白尼的科学学说,迫害人文主义者,说明其有反理性的一面,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该表述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对人文主义的打压,并未体现出爱恨交加的态度;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宗教信仰自由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4.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 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 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 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 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欧宗教改革的理解。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材料反映了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世俗的权力应该高于教权。所以选D。 35.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 赎罪券和《圣经》 B. 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C. 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D. 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答案】B 【解析】赎罪券和《圣经》都属于外在的束缚,而后一个“枷锁”强调的是内心的束缚,故A错误;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都对人性、心灵造成了一定的束缚,与材料“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相符,故B正确;根据材料“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人文主义解放了人性,反对了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与“枷锁”不符,故C、D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3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三 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三世说”明显受到西方哪一思想的影响?康有为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实现“太平世”的理想? (2)据材料二,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一层次”的主要表现。列举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知识精英向西方学习的另外两个层次。 (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寻求救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 【答案】(1)达尔文进化论。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2)《孔子改制考》的出版;冲击了传统儒学思想。封建守旧势力强大。 (3)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器物);思想文化。 (4)民族危机、专制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西方文化。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是达尔文进化论。康有为是维新派,因此要实现太平世就要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2)根据“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得出是因为《孔子改制考》的出版,冲击了传统儒学思想。根据所学可知是封建守旧势力强大。 (3)结合所学可得出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得出科学技术(器物);思想文化。 (4)根据所学可得出民族危机、专制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西方文化。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解放前最高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7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工科 17.8 31.6 34.8 37.7 37.0 农科 6.6 6.2 6.9 6.1 7.7 林科 — 1.6 1.1 1.2 1.4 医科 7.7 13.9 13.0 13.7 11.1 师范 13.5 11.9 16.5 18.8 26.0 文科 10.5 7.8 7.1 6.7 4.4 理科 6.4 5.1 5.0 5.8 6.5 财经 11.4 16.5 11.5 6.4 2.7 政法 24.4 2.8 2.0 1.8 1.9 体育 0.4 0.1 0.2 0.5 0.7 艺术 1.6 2.5 1.9 1.3 0.6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高等院校中1952年后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 示例二: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因而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高等院校中师范类学生的数量增加相对较多。 示例三: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 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证,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因而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量相对稳定。(注:“示例”仅作参考,且答出一个“示例”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 示例一: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原因: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为改变这一局面,新中国实施了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据表格信息可知,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理科等学科的学生比重直线上升,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人才,教育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特征。 示例二: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原因:据所学可知,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为提高国民素质,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据表格信息可知,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师范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是因为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需要。 示例三: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 原因:据所学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证,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据表格信息可知,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量相对稳定,这是国家和政府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