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 选择题 1.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朝代,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出现,主要表现在王位的继承上,由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材料表明 A. 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已然建立 B. 夏朝打破了禅让制的传统 C. 父死子继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 D. 分封制宗法制在夏朝确立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打破了禅让制的传统,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所以选B项;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A项表述错误;C选项材料未能体现,排除;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在西周时期的确立,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B。 2.在秦统一六国以前,没有御史大夫这么个官名,秦代始设,位列三公,规定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升任。冯劫在秦始皇时期曾任御史大夫,其主要职责是 A.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 “掌监军”“掌佐守典武职甲卒” C. “掌武事”“掌宗庙礼仪” D. “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所以选D项;A项是丞相,排除;B、C与武职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历代统治者都采取了一些相关措施。下图所示是哪一王朝采取的措施 A. 秦朝 B. 西汉 C. 元朝 D. 唐朝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有行省、宣政院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元朝的行省制,答案为C项;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县并行制,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均与地图信息不符合,排除ABD。 4.明代内阁虽“常侍天子殿阁之下",但和历代的宰相性质却不相同。这说明明代内阁 A. 分散了宰相的权力 B. 是秉承皇帝旨意的秘书机构 C. 直接管辖中央六部 D. 是辅助君主的最高行政机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内阁。“常侍天子殿阁之下”,却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和决策机构,只是秉承皇帝旨意的秘书机构,所以选B项;内阁建立时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并且是一个内侍机构,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排除ACD。 5.下图所示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A.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 B. 《南京条约》签订时C. 鸦片战争期问 D. 圆明园被烧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841年5月”“三元里”“四方炮台”等信息可以联想到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当地人民奋起防抗,即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答案为C;1842年8月鸦片战争战败的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圆明园被毁是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BD。 6.《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女子在经济权利上,特别是土地分配问题上与男子享有同样平等的地位;还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并要把民众中“婚娶吉喜等事”的“一切旧时歪例尽除”。这表明太平天国 A. 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B. 废除土地私有的决心 C. 平均主义具有可行性 D. 建成了大同理想社会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太平天国提高女性地位、破除婚姻旧俗,这是对传统封建伦理的挑战,所以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 “废除土地私有”的信息,B错误;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天朝田亩制度》由于战争原因,并没有实行,D错误。 7.1913年元旦,黄兴赋诗:“万家箫鼓又喧春,妇孺欢腾楚水滨。伏腊敢忘周正朔,舆尸犹念汉军人。”诗中的“汉军人” A. 最早进行了反清斗争 B. 直接推翻了清朝统治 C. 率先脱离清政府独立 D. 促进了国民革命兴起 【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13年元旦”可知黄兴的诗是为纪念武昌起义,所以“汉军人”就是率先脱离清政府,湖北军人建立的湖北军政府,答案为C项;A项中“最早”的表述错误,排除;武昌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没有直接推翻清朝统治,B错误;“国民革命军”是1926年北伐战争时期出现的,武昌起义与“国民革命”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8.遵义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由常委审查通过。《决议》中的内容最可能是 A. 确定正确军事原则,变更党中央实际领导人 B. 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最高领袖 C. 肯定毛泽东的主张,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D. 否定主明“左”倾思想,停止其在党中央的职务 【答案】A 【解析】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原则,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所以选A项;BCD不符合遵义会议的内容,排除。 9.蒋介石在一份电报中说:“顾司令祝同兄并恩伯、灵甫兄勋鉴:今已得知灵甫之74师被围,甚惊,又甚喜。其惊之因是灵甫被困,随时有危险发生。其喜之因是灵甫给我国军寻找了一个歼灭解放军陈栗部的大好机会。”结果,这次战役 A. 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B.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C. 是解放战争中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D. 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灵甫之74师被围”可以判断是孟良崮战役,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所以选D项;A项是三大战役的结果,排除;B项是解放军占领南京,排除;C项是淮海战役的成果,排除。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极少数压迫者、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征战不休和人民生活贫闲、生灵涂炭的局面。”材料意在说明新中国的成立 A. 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 B. 使人民不再四处奔波 C. 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D. 实现了祖国的最终统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诞生了,所以选A项;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C项是改革开放后,排除;当时还有台湾和一些省份被国民党反动派占据,“最终”的表述错误,排除D。 11.新中国始终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据此,新中国提出了 A. “一边倒”的方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的方针 D. 非集团、不结盟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始终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为B;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对立国家的友好关系”可知不是“一边倒”的方针,排除A;C是1955年亚非会议的内容,排除;D是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倡导建立的,它不是中国提出的,排除。 12.邓小平说,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利繁荣的保证”,而且,“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邓小平在此强调了 A. 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是回归的前提 B. 香港只是中央管理下的行政地区 C. “一国两制”因香港问题而提出 D. 驻军应该适当参与特区行政事务 【答案】B 【解析】小平同志强调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实际上是在强调香港只是中央管理下的行政地区,所以选B项;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一国两制”是因台湾问题提出的,C错误;驻军是保护香港的,不参与特区行政事务,D错误。 13.1989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尼克松时说:“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利意识形态的差别。"这个讲话是在赞扬 A. 中苏同盟互助 B. 中国的改革开放 C. “一国两制”构想 D. 中美关系正常化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1989年邓小平会见尼克松”结合具体内容,可知小平同志是在赞誉尼克松访华,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答案为D项;尼克松与中苏同盟没有关系,排除A;BC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14.在俄罗斯莫斯科关系学院,习近平指出:“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习近平阐明了 A. 中国梦即为世界梦 B. 中国外交的目的 C. 中国主张和平崛起 D. 中俄关系的和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习近平同志实际上在强调中国的和平崛起,所以选C项;ABD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 15.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由此可知,梭伦的这一改革措施 A. 取缔了贵族的特权 B. 维护了广大平民利益 C. 有废除奴隶制之意 D. 有利于缓利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这一信息说明,材料评论的是废除债务奴隶制,所以选D项;A项中“取缔”的表述错误,排除;梭伦改革没有维护平民利益,也没有要废除奴隶制,BC错误。 16.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这就是万民法。”这表明万民法的适用范围是 A. 共和国时期的外邦人 B. 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 C. 罗马共和国的公民 D. 帝国时期的外邦人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结合所学知识,万民法适用于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答案为B;共和国时期还没有万民法,排除AC;帝国时期的外邦人也适用万民法,但是不如B的范围广,D 错误。 17.下面是某学生绘制的英国国王与议会权力争夺示意图。该学生意在表达 A. 责任内阁制确立 B. 国王真正“统而不治” C. 国王仍拥有行政权 D. 国王受到议会控制 【答案】C 【解析】有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国王仍拥有行政权,所以选C项。责任内阁制确立时国王行政权被剥夺,不符合题意,A错误;材料是国王有行政权,与“统而不治”矛盾,B错误;此图没有显现国王受到议会控制,排除D。 18.有学者认为,1787年的美国立宪是人类近代史上的一次国家制度设计的创举,由此产生了几项前所未有的制度“发明”。其“发明"之一是 A. 民主共和制 B. 政党制度 C. 议会两院制 D. 邦联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美国立宪是“国家制度设计的创举" ,所以选A项;B、C两项在英国早已出现,排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的是联邦制,而非邦联制,排除D项。 19.有学者这样评价法国1875年宪法:“这部宪法的目的,并不在于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法国 A. 共和体制的建立是大革命的结果 B. 宪法是各派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 C. 民主制是其最理想的政治制度 D. 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学者主要强调的是宪法“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结合所学可知,这实际上指的是这部宪法是各派根据现实,相互妥协的产物,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法国第三共和国是在推翻第二帝国基础上建立的,该表述不符合史实;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宪法的目的,并不在于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等信息可知民主制不符合该学者的本意;D选项表述和材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尊重政府的决策,哪怕她从心底讨厌这个首相;而德国首相俾斯麦却冈与德皇威廉二世在外交政策上发生分歧,在1890年被威廉二世解除了职务。这反映出 A. 德国仍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 英国女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C. 德国议会两院均对皇帝负贵 D. 英德两国君主权力虚实不同 【答案】D 【解析】英国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掌握大权,德国君主掌握大权,所以选D项;1871年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A错误;英国女王成为虚君,不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B错误;帝国议会的联邦议会对皇帝负责,C错误。 21.1872~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俄文版、意大利文版等写了七篇序言。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做了补充和修改。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 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 B. 指导了各国革命 C. 成为世界思潮的主流 D.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答案】A 【解析】据题干中的“1872~ 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做了补充和修改”,可知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的,是与时俱进的,因此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与B项有关的信息,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世界思潮的主流是自由主义,C项表述错误;马克思主义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D项表述与事实不符,排除。 22.中国社科院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郑异凡认为,20世纪初有两场伟大的革命,一场是中国的辛亥革命,一场是俄国的二月革命,都是应当彪炳史册的。这两场革命共同的意义是 A. 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 B.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使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D. 打击了国内外的反动势力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场革命均推翻了本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为B;两场革命都是暴力革命,排除A;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项错误;二月革命没有打击了国内外的反动势力,D错误。 23.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于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材料说明美国意在 A. 防止日本共产主义势力崛起 B. 于亚太地区建立霸权地位 C. 变日本为其反共战略桥头堡 D. 对社会主义苏联进行封锁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单独占领”转为“扶植”,变日本为其反共战略桥头堡,答案选C项;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B项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极权主义”应该指的是中国,排除D。 24.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东西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该政治力量 A. 在政治与经济方面高度合作 B.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 主张联合发展经济 D. 由中国发起和领导 【答案】B 【解析】材料是不结盟运动,它起到了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的作用,所以选B项;发展中国家没能在政治与经济方面高度合作,A错误;C项中表述应该是在70年代,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不结盟运动是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发起的,排除。 25.下图是北约东扩前后区域范围变化示意图(北约及待加入北约的国家)。导致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 苏联解体、华约解散 B. 欧洲的联合 C. 东欧各国强烈要求加入 D. 美国极力主张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北约及待加入北约的国家”基本都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与东欧各国,这一局面出现的前提条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所以选A项;1967年欧共体就建立了,欧洲走向联合,与图中变化没有关系,B错误;东欧本多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没有解体,不会出现图示的变化,C错误;美国的扩张并没有占领这些国家和地区,不是图示发生变化的原因,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内阁制度,下属官员有事提奏,或皇帝颁发诏旨,都是经过层层机构,辗转交送,常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军机处则不然,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常有谕,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 ——《历史教学》 材料二 材料三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比较政府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中的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政治制度各自的优势,并指出二者在性质上的不同。 (2)比较材料二中的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提取两项古代希腊公民大会和近代英国议会的不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1)优势: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有助于调动公民的政治热情,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的独断性。 不同:前者的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后者则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治。 (2)不同点:古希腊公民大会采取直接民主形式;会议召开频繁;条件简陋。近代英国议会采用间接民主、代议制形式;上院代表英国上层社会的利益;会议定期召开;条件较奢华。(各自答出其中的两项或其他符合史实的信息亦可给分) (3)总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解析】(1)优势:根据“皇常有谕,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得出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有助于调动公民的政治热情,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的独断性。 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古代雅典政治制度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治。 (2)不同点:可从采取直接民主形式、会议召开频繁、条件简陋说明古希腊公民大会的特点。可从采用代议制形式、上院代表英国上层社会的利益、会议定期召开、条件较奢华说明近代英国议会的特点。 (3)总趋势:根据“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得出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确因落后而有很大困难,但这些因难绝不是不可克服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技术方面的差距绝没有当年海地与法国之间的差距那么大。而且,中国不是象海地那样的小国,而是拥有几亿人口和辽阔领土的大国。中国的实力并非全面地处于劣势。 ——摘编自林华国《如何看待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一书,专章阐述“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 “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以史为鉴——中国二战史研究综述》 材料三 中国军民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在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 ——摘编自张继业等《中国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值得永远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国的困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毛泽东关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的论述。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答案】(1)困难:中国近代政治制度落后;经济实力与西方相距甚远;军队武器装备落后,军队战斗力弱。 (2)理解: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 (3)地位:中国抗击着日军的主力;是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对日本法西斯的覆灭起到了重要作用。 【解析】(1)困难:根据“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技术方面的差距”得出经济实力与西方相距甚远;根据所学,还可从中国近代政治制度落后、军队武器装备落后、军队战斗力弱分析回答。 (2)理解:根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得出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根据“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得出以“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 (3)地位:从日本投降前海外兵力分布看出,中国抗击着日军的主力,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主战场,根据“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在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得出中国的抗战对日本法西斯的覆灭起到了重要作用。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元旦的《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三项伟大任务:第一,继续加强抗美援朝斗争;第二,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此时,中国已经具备了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的国内条件,还需要争取的就是有利的国际条件,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材料二 尼克松上任之初,美国失去了长期保持的对苏核优势,人民对越南战争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尼克松不得不调整美国的越南政策,他明确表示,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全面的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他还认识到,解决越南问题“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基辛格也说:“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 ——摘编自黄英、王姗姗《从对抗走向缓和一析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争取“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尼克松谋求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答案】(1)措施:努力促成日内瓦会议的召开;谋求通过和平协商来缓和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的紧张局势;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逐步同周边国家解决边界纠纷,实现睦邻友好;中苏结盟,构建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参加万隆会议,增进了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原因: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借助中国来牵制苏联。 【解析】(1)措施:根据所学,可从参加日内瓦会议,谋求通过和平协商来缓和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的紧张局势,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苏结盟,参加万隆会议等史实分析。 (2)原因:根据“尼克松上任之初,美国失去了长期保持的对苏核优势”得出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劣势;根据“人民对越南战争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得出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根据“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得出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借助中国来牵制苏联。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国内对苏联表现出非常友好的态度。从战争结束到1946年,美国民众始终保持着这种乐观态度。据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1946年2月,认为美国能够和苏联合作的被调查者降到了35%。1946年3月的民意测验显示,71%的被调查者反对苏联的外交政策,只有7%的人持赞同态度。正是有了这种“民意”的转变,才使杜鲁门政府,敢于将对苏的“强硬政策”公开付诸实施,其标志便是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的“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演说。 ——摘编自刘疆《美国民众对苏联态度的转变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材料二 《时政评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结東前后美国民众对苏联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并分析这种“格局形成尚需待以时日”的主要因素。 【答案】(1)变化:从对苏联的友好、支持两国合作转向对苏联的排斥。 原因:二战前,美苏因抗击德日法西斯结成战略同盟,因此美国人对苏联的态度友好。二战结束后,苏联加紧对东欧的扩张和控制,美国政府的反共反苏倾向,导致美国人对苏态度的转变。 (2)趋势: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因素: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需要很长时间;美国霸权主义的阻挠;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冷战”思维的继续存在;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 【解析】(1)变化:根据“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国内对苏联表现出非常友好的态度”“ 认为美国能够和苏联合作的被调查者降到了35%”“遏制共产主义”得出从对苏联的友好、支持两国合作转向对苏联的排斥。 原因:根据“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国内对苏联表现出非常友好的态度”得出二战前,美苏因抗击德日法西斯结成战略同盟,因此美国人对苏联的态度友好。根据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苏联加紧对东欧的扩张和控制,美国政府的反共反苏倾向,是导致美国人对苏态度的转变的重要原因。 (2)趋势:根据“‘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得出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因素:根据“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得出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需要很长时间;根据“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得出美国霸权主义的阻挠;结合所学,还可从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冷战”思维的继续存在、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分析总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