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三维设计一轮复习通用版精致讲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三维设计一轮复习通用版精致讲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考纲呈现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考情统计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5年1考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 未单独命题,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应加以重视 考点(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 ‎[由图表忆基础]‎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 ‎(1)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资源短缺: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②生态破坏:如土地荒漠化(图例甲)、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图例乙)。‎ ‎③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图例丙为酸雨危害。‎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①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温馨提示]‎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2)该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过度城市化 ‎[解析] 第(1)题,对比该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示意图,可知沙漠面积扩大。通过图示可知,该区位于沙漠,气候干旱,而土地荒漠化是该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第(2)题,对比该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示意图,可知森林面积减少,沙漠面积扩大。图中30年前和现在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森林面积减少,图示荒漠化扩张的直接原因是森林的减少。‎ ‎[答案] (1)B (2)A ‎[一站归纳] 环境问题的3个考查点 ‎(一)生态破坏问题 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二)环境污染问题 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噪声等 城市噪声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漏 ‎(三)资源短缺问题 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土地资源短缺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2019·重庆高考·节选)‎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9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学审题]‎ ‎[答案] D ‎[学方法]‎ 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 主要是指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 ‎),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上海高考)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3题。‎ ‎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1.A 2.D 3.D 第1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 ℃,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第2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 ℃,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第3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 ‎(2019·北京高考)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冶炼厂周边土壤中污染物铜含量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4.土壤铜含量(  )‎ A.因河水稀释而逐渐变小 B.从冶炼厂向北递增幅度小 C.高值区沿盛行风向延伸 D.在居民点大于200 mg/kg 解析:‎ 选C 图中土壤铜含量等值线在上游河段顺河流而下,铜含量不仅没有减小,反而增大,可见河流对土壤中铜含量没有明显的稀释作用,故A错误。从等值线变化看,从冶炼厂向北铜含量不是递增,而是递减,故B错误。图中等值线高值区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这与我国北方冬夏季风的方向(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相同,故C正确。由图可知,在居民点铜含量为150~200 mg/kg之间,故D错误。‎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据观测,近些年鄱阳湖枯水期逐年延长,甚至出现完全干涸的状况,而洪涝灾害逐年加重,有人认为这与三峡水库的修建和丹江口水库的南水北调有关。2019年至今,江西省计划在鄱阳湖入江水道最窄处修建大坝,招致众多专家非议,一直未获国家批准。据此完成1~3题。‎ ‎1.三峡水库建成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B.河道淤积加重 C.河水搬运能力增强 D.含沙量减少 ‎2.有人认为鄱阳湖枯水期逐年延长可能与三峡水库的修建和丹江口水库的南水北调有关,其原因可能是这两个工程(  )‎ A.引起气候变化,鄱阳湖流域内降水减少 B.导致长江河床下降,鄱阳湖水加速外流 C.导致长江水位下降,鄱阳湖水加速外流 D.均把长江水调往华北,导致长江水位下降 ‎3.鄱阳湖大坝修建计划目前难以通过的主要原因是(  )‎ A.可能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 B.耗资巨大,政府财力不济 C.可能导致湖泊严重淤积,得不偿失 D.淹没良田,移民搬迁费用过高 解析:1.D 2.C 3.A 第1题,三峡水库建成后,水库下游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河水搬运能力减弱,含沙量减少,河道淤积减轻,所以D正确。第2题,有人认为鄱阳湖枯水期逐年延长可能与三峡水库的修建和丹江口水库的南水北调有关,其原因可能是这两个工程导致长江水位下降,鄱阳湖水加速外流,所以C正确。第3题,大坝建成以后,鄱阳湖在冬季依旧能保持较高水位,这将导致湖区大量湿地消失,不仅众多的鸟类无法在此越冬,生物多样性也会遭到破坏,A对。大坝修建难以通过与资金无关,B错。湖泊大坝修建导致鄱阳湖水位升高,淤积较轻,C错。鄱阳湖大坝的修建是为了保持鄱阳湖原有水域,进而发展养殖、航运等,不会导致大量移民,D错。故选A。‎ ‎(2019·钦州模拟)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分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4.D 5.A 第4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大陆性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易发生土壤侵蚀,故地膜覆盖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第5题,残留在土壤中的破碎地膜会阻断土壤空隙,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危害农作物根系发育,阻碍土壤水分的运移,①③正确。地膜有保温、保土作用,所以②④错误。‎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由图表忆基础]‎ ‎1.读下面三幅人地关系示意图,回忆知识。‎ ‎2.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①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②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③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3)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据此完成(1)~(2)题。‎ ‎(1)“慢生鸭”饲养者在保障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使用剧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第(1)题,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是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持续性原则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共同性原则是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慢生鸭”饲养中饲养者获取高利润,消费者获取健康体现了公平性原则。第(2)题,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或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当然不行;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可以实现无污染;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也不行;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 ‎[答案] (1)A (2)B ‎[一站归纳]   可持续发展的2个考查点 ‎(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内容 要求 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二)分析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行为的转变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转 变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循环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置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1.(2019·北京高考·节选)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 m)。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 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②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③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④正确。所以D正确。‎ ‎(2019·天津高考·节选)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上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 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解析:选C 注意题干中“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个信息点,A项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B、D两项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9·江苏高考·改编)《201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2019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9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回答3~4题。‎ ‎3.2019~2019 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 ‎①大量消耗资源 ②大量排放污染物 ③科教投入不足 ‎④人口增长缓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 ‎①社会保障建设 ②经济基础建设 ③农业基础建设 ‎ ‎④生态与环境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3.A 4.C 从图中可知发展支持系统能力指数最高,说明经济发展最快,可能会大量消耗资源,排放大量废弃物。而生存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能力指数最小,说明今后应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各支持系统的协调发展。‎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大庆模拟)读我国某市生态经济示范区体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生态经济示范区体系中a、b、c、d表示的事项依次为(  )‎ A.环境、自然资源、市场、环保体系 B.自然资源、市场、环境、环保体系 C.自然资源、环境、市场、环保体系 D.自然资源、市场、环保体系、环境 ‎2.关于该示范区生态经济体系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降低了产业对资源的依赖 ‎②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③拥有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 ④依托海运,有利于利用国内外资源、市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D 2.C 第1题,据图可知,a为原料;b为产品的销售区;c为废弃物的处理环节;d为废弃物的排放区,故只有D选项正确。第2题,图示流程图从产品生产→废弃物处理→产品销售,全过程实现了工业的清洁生产,运输方式依托海运,有利于利用国内外资源、市场,故C选项正确。‎ 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如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有序性原则 ‎4.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 D.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析:3.C 4.D 第3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4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大孤山铁矿所在的矿区,距离鞍山十几千米,因丰富的铁矿储量被称为“十里铁山”。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大孤山从一座海拔近300 m的山变成了海拔-300多米的大深坑。下图为大孤山铁矿遥感图。读图完成1~2题。‎ ‎1.这种“人造天坑”的形成出现在(  )‎ A.采集渔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环境文明时期 ‎2.该地质奇观形成的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有(  )‎ ‎①植被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地面塌陷 ④地震 ‎⑤水污染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解析:1.C 2.C 第1题,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第2题,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从而易引发水土流失;采矿坑周围容易引发地面塌陷;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易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近几年北京市雾霾天气严重,有的年份霾天达到124天,集中在1~3月和10~12月。读图,回答3~4题。‎ ‎3.北京市(  )‎ A.春季多大风,雾霾天气增多 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 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D.工业发展水平高,污染严重 ‎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市治理PM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 B.减小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 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解析:3.B 4.D 第3题,材料中信息说明冬季雾霾天数多,夏季雾霾天数少,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空气中的污染物质随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所以空气中污染物质含量小,雾霾天数少;冬季降水少,再加上燃煤取暖,空气中污染物质排放量大,雾霾严重;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区域传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而非燃煤排放;环境污染与工业发展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如果重视环境保护,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治理污染,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就不会造成严重污染。第4题,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之一,故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2019·淄博期中考试)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5~7题。‎ ‎5.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6.结合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 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7.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规模 B.转变发展模式 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 解析:5.A 6.D 7.A 第5题,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①为物质资料生产,③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故②为改善环境质量;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人类与环境统一,故④为人类与环境统一。第6题,A、B、C三项的叙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第7题,根据图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 成都的活水公园是一座以水保护为主题的城市生态景观公园,秉承“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和“人水相依”的生态理念,将雨水进行有效收集,展示被污染水体在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如图为成都的活水公园。据此完成8~9题。‎ ‎8.可以发展成都治水模式的城市是(  )‎ A.乌鲁木齐 B.兰州 C.西宁 D.广州 ‎9.建立活水公园的生态效益是(  )‎ A.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B.降低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加快水体流动,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C.营造亲水型宜居城市 D.推广高科技的环保技术 解析:8.D 9.B 第8题,成都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发展活水公园是为了合理利用城市内的降水资源。广州降水量大,也可以发展成都的治水模式。第9题,建立活水公园可充分利用水循环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降低水的污染浓度。‎ 读某农业生态园生态链循环模式图,完成10~11题。‎ ‎10.该农业生态园的主要生态效益有(  )‎ ‎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②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 ③使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生产 ④使用沼气能源,减少植被破坏 ⑤果草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⑥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11.该农业生态园废弃物再利用体现在(  )‎ ‎①食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和秸秆、粪便用于生产沼气 ②养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珍禽的饲料 ③在红心蜜柚等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 ④收集珍禽的羽毛制作成观赏标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0.C 11.D 第10题,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⑥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属于经济效益而不属于生态效益。第11题,②养殖黄粉虫和③在红心蜜柚等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不属于废弃物的再利用,而是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下面是“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完成“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8分)‎ 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红色荒漠”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哪些?(10分)‎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地区。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措施。(12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表内容,结合南方丘陵地区情况正确分析得出结论。第(2)题,“红色荒漠”的形成对生产和地理环境都有影响,主要是使表层土壤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等。第(3)题,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南、北方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不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也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答案: (1)人口增加 高温多雨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2)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当地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游易淤积河道和湖泊。‎ ‎(3)干旱和半干旱 北方:植树造林、种草,防止过度放牧等。南方: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退耕还林等。‎ ‎13.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石材加工主要包括“锯割加工—研磨抛光—切断加工—凿切加工—火烧加工—辅助加工及检验修补”等环节,生产过程水、电消耗量大。‎ 贵州安顺市(下图)致力于推动当地石材产业发展,但目前石材加工制成品多为单一板材,异形石材、家装家饰、文化雕刻等高附加值产品比较缺乏。现已初步探明安顺市石材共有17个品种,资源量约为6.98亿立方米。‎ ‎(1)分析安顺发展石材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6分)‎ ‎(2)分析石材产业发展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8分)‎ ‎(3)请对安顺石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12分)‎ 解析:第(1)题,石材产业属于原料导向型产业,产品笨重,要发展石材产业必需原料储量充足、种类丰富。结合材料中提到的石材产业发展用水、耗电多,要求必须水源和电力丰富。第(2)题,从采挖、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污染以及废矿处理等方面分析不利影响。第(3)题,根据石材的资源属性和安顺石材加工存在的不足,立足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可分别从科技、产业结构等角度采取合理的措施。‎ 答案:(1)石材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品种多;水能丰富,煤炭储量丰富;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 ‎(2)开采石材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石材加工过程中,会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废矿堆放会占用、破坏大量耕地;长期过度开发会引起石材资源枯竭等。‎ ‎(3)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原料、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率;对石材开采区及时进行复垦或恢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危害;延长产业链,开发多样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产品宣传和品牌建设,增加市场竞争力;完善交通设施,提高外运能力。‎ 第二讲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考纲呈现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考情统计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5年1考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未单独命题,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成功案例,需重点关注 考点(一)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下图是我国人口总量、GDP、能源生产量、能源消费量变化及预测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描述符合2019~2019年变化特征的有(  )‎ ‎①人均能耗不断下降 ②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变快 ③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 ④能源消费量大于能源生产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据图分析我国能源资源紧张的原因有(  )‎ ‎①经济发展快,需求量大 ②人均占有量较大 ③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落后,能源利用率低 ④我国的煤炭资源已枯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下列措施中,能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  )‎ ‎①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重化工业比重 ③结合国情,增加煤炭使用量 ④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 第(1)题,从图中看出,2019~2019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放慢,而能源消耗量仍呈不断上升趋势,人均能耗将有所上升;GDP增加速度快(注意坐标),远超过能源消耗量的增长速度,说明单位GDP能耗降低;该时段,能源消耗量始终大于能源生产量。第(2)题,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主要与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快,需求量大,另外还与我国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落后,能源利用率低有关系。第(3)题,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主要是从开源和节流这两个方面作答。开源方面注重开发新能源,适度压缩高能耗的重化工业的比重;我国煤炭使用量已占很大比重,应加大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使能源消耗结构多元化。‎ ‎[答案] (1)B (2)C (3)D ‎[一站归纳]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性的3个考查点 ‎ ‎(一)庞大的人口压力 ‎(二)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三)深刻的环境危机 ‎[由高考到模拟]‎ ‎1.(201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2019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19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解析:第(1)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第(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过路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 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19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2019·江西宜春联考)读下面两流域图,完成2~3题。‎ ‎2.据图推断,M、N两流域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化 C.大气污染 D.酸雨危害 ‎3.M、N两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别是(  )‎ A.工业排污、生活废水排放 B.围湖造田、毁林开荒 C.乱砍滥伐、湿地破坏 D.过度开垦、矿产开发 解析:2.B 3.D 第2题,读图可知,M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N流域位于内蒙古的东北地区。M、N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经济活动导致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产生了共同的环境问题—土地沙化。第3题,M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是过度开垦,具体表现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N流域环境问题源于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 ‎(2019·广州二模)耕地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中具有多种功能,如生态安全维护、国民经济贡献、基本生活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等功能。读我国1949~2019年耕地功能变化示意图,完成4~5题。‎ ‎4.1985年后出现的曲线②反映的耕地功能是(  )‎ A.生态安全维护 B.国民经济贡献 C.基本生活保障 D.粮食安全保障 ‎5.引起曲线①功能强度持续上升且跃居首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总数巨大 B.现代农业的发展 C.大力开垦荒地 D.地理环境的变化 解析:4.A 5.A 第4题,生态安全维护功能用地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环境问题突出时,我们才意识到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一般较晚才会出现此类用地。第5题,图中①应该是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人口较少,人地矛盾不突出,故粮食安全保障功能没有得到强化;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问题日益突出,故此功能加强。‎ 考点(二)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1)题,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为④,沼气可以作为能源,沼渣可以作为肥料。第(2)题,大面积焚烧秸秆,会产生烟尘和灰烬,形成大气污染;秸秆焚烧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答案] (1)D (2)A ‎[一站归纳]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3个主要途径 ‎ ‎(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原则与特点 ‎2.实行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1)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适度消费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2019·福建高考)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学审题]‎ ‎[答案] (1)D (2)B ‎[学方法]‎ 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分析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3)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 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 ‎②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促进对外开放。‎ ‎⑥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规模。‎ ‎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福建高考·节选)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下题。‎ ‎1.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 解析: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利用沼渣及动物粪便等有机堆肥作为肥料,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因此农产品具有绿色优质的特点,从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2019·安徽高考·节选)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 解析:第(1)题,陕北高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该地区过去种粮需要大规模开垦坡地,过度垦荒、种植方式不合理很容易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区在果业生产中存在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果渣露天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可通过发展沼气解决以上问题,发展沼气可避免果渣露天堆放,沼气可作为农村生活能源,而沼渣可作为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施用。‎ 答案:(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方案一(文字表达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作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入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解决燃料短缺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 方案二(示意图表达):‎ ‎(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现实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均可。)‎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安徽师大附中模拟)沙柳生命力强,枝条丛生不怕沙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下图为沙柳造纸产业链图,读图完成1~2题。‎ ‎1.种植沙柳,改善环境,主要是因为沙柳能(  )‎ A.防风固沙 B.吸烟滞尘 C.保持水土 D.净化空气 ‎2.造纸产业链条(  )‎ A.使植被遭到了更大规模破坏 B.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C.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D.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解析:1.A 2.D 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沙柳生命力强,枝条丛生不怕沙压,故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第2题,图中造纸产业链条显示了循环经济的观念,扩大种植沙柳可以改善环境,但是不能实现无废弃物排放,生产的重点也主要是以造纸为主,促进了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2019·重庆模拟)下图为某地区夏季生态农业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地区 D.四川盆地 ‎4.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大豆和豆制品加工 B.棉花和纺织工业 C.水稻和米皮加工 D.油菜和油料加工 解析:3.C 4.A 第3题,根据图中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判断该地位于温带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亚热带,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谷子。只有东北地区符合。第4题,根据图中P作物有固氮作用,分析P作物是大豆,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主要产区。大豆加工成豆制品Q,进入市场,获得资金,渣作为饲料。所以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大豆和豆制品加工。‎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中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回答1~2题。‎ ‎1.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的可持续发展处于良好、较好状态,主要原因是(  )‎ A.资源环境状况较好    B.资源与环境水平相对落后 C.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 D.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藏环境质量比较差,交通不便,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B.四川能源缺乏,能源保障程度很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C.青海交通不发达,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D.山西矿产资源短缺,污染较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解析:1.C 2.C 第1题,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第2题,青海省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交通不发达,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西藏交通不便,但环境质量好;四川水能资源丰富,能源保障程度高;山西煤炭资源丰富。‎ 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能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地区最适合发展“鱼菜共生”模式的是(  )‎ A.黄土高原        B.长江三角洲 C.湟水谷地 D.河西走廊 ‎4.“鱼菜共生”模式的优势有(  )‎ ‎①解决鱼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②蔬菜可从鱼塘中汲取养分 ③鱼类主要以蔬菜的根系为食 ④丰富农产品供应,增加农民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该农业模式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市场 B.地形 C.水源 D.技术 解析:3.B 4.C 5.D 第3题,鱼菜共生模式较适合在水系发达和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第4题,该农业模式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使物质和能量实现了循环,减少了农业废弃物;产品的多样性,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第5题,鱼菜共生的农业模式,主要受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影响。‎ ‎(2019·成都二诊)位于台湾省西北部沿海的桃园地区素有“千塘之乡”的美称。18世纪广东客家人迁居桃园垦荒,始修埤塘系统,1963年埤塘人口逾8 800人。近几十年来,桃园人口激增,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目前人口仅存约2 800人。读图,完成6~8题。‎ ‎6.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是(  )‎ A.养殖与旅游 B.滞洪与养殖 C.灌溉与滞洪 D.灌溉与旅游 ‎7.埤塘系统的修建反映出桃园地区(  )‎ A.丘陵台地多 B.降水强度小 C.森林覆盖广 D.河流流程长 ‎8.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稻总产量的提高 B.现代化水利系统的兴起 C.水产养殖业的衰落 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 解析:‎ ‎6.C 7.A 8.D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修建埤塘主要是为了蓄水灌溉,用于解决供水不足的现象,洪水期还可以阻滞洪水,减轻洪涝灾害威胁,C选项正确。第7题,由图可以看出,埤塘修建在成阶梯状的台地交界处,起到蓄水的作用,可以为稻田由高到低补给水源,由此判断A选项正确。第8题,水稻总产量的提高、现代化水利系统的兴起、水产养殖业的衰落不会导致埤塘数量迅速减少,只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会使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导致农业景观大量减少,D选项正确。‎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下图所示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读图回答9~11题。 ‎ ‎9.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省级行政区是(  )‎ ‎ A.桂 B.粤 C.苏 D.新 ‎ ‎10.图中a、b、c、d代表的工业,以下正确的一组是(  )‎ A.a—纺织工业 b—印染工业 B.a—印染工业 c—食品加工 C.c—饲料加工 d—食品加工 D.b—纺织工业 c—饲料加工 ‎ ‎11.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所有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 ②生物质发电可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③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 ④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解析:9.C 10.A 11.D 第9题,从图中产业结构上可以看出,该经济模式中既有棉花种植,又有水产养殖,能够满足这个种植条件要求的可能是江苏省。第10题,以棉花为原料的工业,应是纺织工业;与纺织工业有产品联系的是印染工业,因此a为纺织工业,b为印染工业。畜牧养殖业的产品可以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c为食品工业;而花卉加工和食品工业的下脚料可以进行饲料生产,因此d为饲料工业。第11题,并非所有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生物质发电也只是为生产生活提供部分用电需求,因此①②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019·信阳模拟)阅读青海省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下表为青海省B地区牧场牧草变化表(等级数字越大,牧草质量越差)。‎ 年份比例/%等级 ‎1~3级 ‎4级 ‎5级 ‎6级 总面积 ‎/km2‎ ‎1985年 ‎0‎ ‎9.26‎ ‎52.13‎ ‎38.61‎ ‎11 172‎ ‎2019年 ‎0‎ ‎0‎ ‎48.3‎ ‎51.7‎ ‎10 793‎ 材料二 ‎ 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2019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 ‎(1)图中B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草场退化,据表说明该问题的具体表现,并简述该地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12分)‎ ‎(2)在各循环经济工业园中,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说明该模式的主要效益。(10分)‎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中的数据,B地草场退化的表现有草场总面积减少和优质牧草减少。主要治理措施是发展科技,培育优良品种;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加强草场资源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第(2)题,清洁生产模式的环境效益是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经济效益是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 答案:(1)表现: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措施:发展科技,培育优良品种;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加强草场资源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 ‎(2)环境效益: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 ‎13.宁蒙陕甘沿黄地区位于我国西部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重任务艰巨。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4分)‎ 材料一 下面图1为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度空间格局图。‎ 材料二 下面图2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和部分省区用水效率(每立方米水对应的GDP的产值)比较图。‎ ‎(1)简述2019年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度分布特点。(8分)‎ ‎(2)指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中比例最高的类型并分析原因。(8分)‎ ‎(3)结合材料分析沿黄地区在合理利用水资源方面可采取的措施。(8分)‎ ‎(4)为实现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生态与经济“双赢”和可持续发展,有学者提出要构建高效生态农牧基地战略,请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10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可判断出除包头和银川协调发展度相对较高外,其他地区大多协调发展度较低。第(2)题,农业用水比例占到水资源利用结构的80%以上,这主要和沿黄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粮食产区,而该地区降水较少,农业生产需要大量引水灌溉有关。第(3)题,本题主要从节流的角度,即如何节约用水来作答。第(4)题,高效生态农牧基地的实施措施主要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引进良种等角度作答。‎ 答案:(1)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包头和银川协调发展度相对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协调发展度相对较低。‎ ‎(2)农业用水。沿黄地区农业种植面积较广;降水量较少,土壤水分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 ‎(3)优化用水结构;加强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管理等。‎ ‎(4)调整农牧业区域布局;引进优良品种,优化畜群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依靠科技和市场发展生态农牧业和农牧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