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考点1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考点1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奠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①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确定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________、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________社会的总任务。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决定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的国名。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③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成立 ①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____________》为施政纲领。 ②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4)意义 ①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建立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2.新中国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标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内容 大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宪法体现了________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确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正式确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继续存在和发展,并发挥作用。 新阶段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________,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政策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____________________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施 (1)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 (2)1965年,________自治区正式成立。 意义 (1)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2)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3)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中共八大的探索 ①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即将建立。 ②内容: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__________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 ③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①民主遭践踏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多年没有召开。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②法制遭践踏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 b.大批干部、群众遭受人身迫害,国家主席__________被迫害致死。 c.1967年1月,一批“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2.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内容 ①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设上来。 ③组织上:形成以________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④经济上:做出实行____________的重大决策。 (2)意义 ①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③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修订宪法: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1982年宪法)。 (3)加快步伐 ①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_____________、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4)形成体系: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以________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答案:工业国 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共同纲领 人民民主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民主 长期共存 民族区域自治 西藏 主要矛盾 刘少奇 社会主义现代化 邓小平 改革开放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依法治国 宪法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建设,明显地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不断完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政治遭受到巨大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并走向完善。与政治建设一样,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科教文化也呈现出明显的三个阶段。 [重点理解] 1.用现代化史观评价新中国建立的意义 (1)政治: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2)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3)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2.《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1)《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它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代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因政协不是由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共同纲领》只是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2)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延续了《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运用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提示:1949年9月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提示: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材料中的新闻报道发表于1953年,说明当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建立;李大娘当选为人大代表说明当时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3)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提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4)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提示: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 [跟进题组] 1.1950年,毛泽东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为此,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 ) A.欢迎资产阶级参加新政协第一次会议 B.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 C.为将来取消各民主党派做好准备 D.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答案:B 解析:新政协第一次会议是在1949年召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故B项正确;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因此不是取消各民主党派,故C项错误;进行基层选举是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故D项错误。 2.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8年或者1975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 A.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B.“文化大革命”期间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C.新时期法制建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D.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造成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故A项正确。 3.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下列内容属于“民主增量”的有( ) ①首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B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自提出一直未变,故①错误;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自提出一直未变,故②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稳步实施后颁布的,进一步巩固该制度,故③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在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颁布的,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该制度,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主题一 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尝试——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表格证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 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 机关 工人 文教 卫生 私营 工商 业 少数 民族 宗教 街道 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5.11% 3.41% 2.29%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 论从史出 上表人大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与普遍性的特点,真正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特色。 2.史料探史——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制保障: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史料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探究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年宪法的特点。 答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一律平等。 3.归纳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 (1)特点 ①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②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⑤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 (2)实质:社会主义民主(人民当家作主)。 主题二 以法治国理念的实践——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1.史料探史——健全民主法制的必要性 史料 毛主席的这个伟大的号召(注:学习上海“一月风暴”的号召),立即得到了广大革命群众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热烈响应。无产阶级革命派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对一些地方、一些部门被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盘踞的堡垒,正在一个一个地夺取,一个一个地巩固。“一月革命”的风暴正在席卷全国。 ——《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 (《红旗》社论1967年第3期) 探究 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实质表明了什么?有何影响? 答案:表明:“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的发展。 影响:使夺权之风迅速刮遍全国,大动乱的局面更加严重;各级行政部门陷于瘫痪,公检法等部门无法正常工作;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 2.图片证史——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村民自治 论从史出 20世纪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村官直选,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了广大农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3.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1)建立: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转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3)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曲折:1966—197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5)完善:198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