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A. 宗法血缘思想强烈 B.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C. 家国一体观念普遍 D.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忠臣体现了对国尽忠,孝子体现了对家敬孝,这说明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观念普遍,故C项正确;忠臣与宗法血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君权至上意识,故B项错误;家庭伦理道德的说法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故选C。 2.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终结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解析】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 3. 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 A.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 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 C. 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 D.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D 【解析】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属于专制主义的内容,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的不断强化君主集权、削弱相权的理念,故D项正确;“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不是中央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故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BC项错误。 4.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当时的“州官” A. 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 B. 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 C. 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 D. 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 【答案】D 【解析】宋代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并且受受通判节制,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是转运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州官”不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州官”不拥有封地,官位不可世袭,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 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 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 军机大臣办事非常认真仔细 【答案】A 【解析】“依样旧葫芦”足以证明军机大臣只是完全听命于皇帝,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不是没有任何地位而是没有任何权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军机大臣不是接替丞相职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军机大臣不是办事非常认真仔细而是只能听话而已,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6. 希腊雅典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主要反映出 A. 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 B. 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 C. 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 D. 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民主的虚伪性主要表现在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范围小,只是少数人的权利,或无法享有规定的民主权利,排除B;材料不只是谈及家庭,还提到服役,因此不能说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排除C;材料关于发言人资格并非限定于财产等级方面,排除 D。材料所列不具备发言的人的资格的行为包括不赡养父母、逃避兵役和浪费等,都是道德素养的表现,因此体现了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 ,A符合题意。 7. 《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奴隶参与了立法 B. 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 C. 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D. 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分析出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故本题选C。A项错误,因为《十二铜表法》是一部公民法,奴隶不可能参与立法;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当时保留了一部分习惯法;D项说法过于绝对。 8. 英国首相卡梅伦2010年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上满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A. 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B. 为官清廉,并能与阁僚共进退 C. 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D. 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 【答案】C 【解析】材料“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例行去下院接受质询等”反映了英国首相作为内阁首脑,须接受议会监督,C项正确;英国首相是政府首脑,领导内阁,可以解散下院提前大选,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英国首相“与阁僚共进退”,B项错误;“经济待遇与政治地位不相称”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 9.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 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关键和核心是 A. 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 市民的整体素质 D. 革命的彻底性 【答案】B 【解析】根据“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可以看出其核心是二者的相互制约,因此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正确;材料与公民参与、市民素质、革命都没有关系,排除ACD。 10.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反映了 A. 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 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 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 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答案】C 【解析】宪法的频繁更改说明不能形成稳定的政局,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当时法国封建势力与共和实力之间的斗争有关,说明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故选C;宪法的频繁更改不能说明启蒙思想的不断深入,也不一定就是封建残余势力出现了复辟,排除AB;法国走向共和的过程中没有外国势力的干涉,主要是国内实力的争斗,排除D。故选C。 11.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说明此宪法 A. 体现了共和主义原则 B. 规定了中央集权制统治 C. 具有民主政治的色彩 D. 确立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德意志宪法规定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故A项错误;德意志是联邦制体制国家,材料没有体现出该特点,故B项错误;德意志宪法最大特点是专制主义色彩浓厚,而材料中说明立法权由两个议会实施,法律要取得议会多数人的同意,说明德意志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项错误。 12. 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据此判断 A. 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B. 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 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D. 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可以看出,清政府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思想,实际上缺乏近代外交意识,故本题选择A项;B中民族观念没有体现;C与材料中意思相反;D中没有提及维护主权问题。 13.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 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D. 扩大了民众的民主法制权利 【答案】A 【解析】材料“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的是民族意识,“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的是民主意识,因此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梁启超认为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对打击帝国主义势力有重要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扩大了民众的民主法制权利,排除D项。 14.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革命的火焰”是1924——1927年间的国民革命运动,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D项正确;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在国民革命蓬勃发展之际,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国共合作破裂,故A项错误;革命的果实落入国民党反动派之手,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C项错误。 15.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此后,由于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的产生,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中“促使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的历史事件是 A. 北伐战争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此后,由于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的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与之相关的是五四运动的爆发,迫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中的“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这一信息无关,排除; 16. 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在当年的综合战果报道中指出:“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在我方所收容的19.9万具敌遗体中,中共军也占半数。”这表明 A. 国民党正面战场连续溃败 B. 国民党放弃了抗战 C. 日本灭亡中国计划被粉碎 D. 敌后战场作用重大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在我方所收容的19.9万具敌遗体中,中共军也占半数。”可以分析出抗日战争中中共的敌后战场作用重大,所以本题选D,A、B、C材料中没有体现。 17. 巴黎公社委员瓦尔兰和茹尔德都曾任公社的财政部长,曾经支配过400万法郎。但他们却两袖清风,不为金钱所动。他们家距财政部大楼并不是很近,但他们始终坚持步行上下班。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乘坐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巴黎公社委员如此廉洁,若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主要得益于 A. 巴黎公社是一个民主自治机构 B. 巴黎公社委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C. 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社委员 D. 巴黎公社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 【答案】C 【解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的政权,不是一个机构,故A错误。公社社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该说法正确,但不能说明“巴黎公社委员如此廉洁”的原因,故B错误。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在任职期间,接受选民的监督,随时可以撤换,说明巴黎公社委员非常廉洁,故C正确。巴黎公社设执行、军事、司法、财政、教育等十几个委员会,行使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权力,并不是三权分立的体制,排除D。 18. 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 A. 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 B. 布尔什维克党获得了执政地位 C.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D. 民意成为革命发展助推力 【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来看,“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是得民心的,正是因为这些口号,布尔什维克党发展壮大的速度很快,这为十月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领导力量,说明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故选D;二月革命后俄国并没有退出一战,故A错误;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执政地位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都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故排除B和C项。 19.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吉林省创立的“海选”制度。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每个选民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 B.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C. 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 D. 选举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在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而具体选举的过程、每个选民的意愿如何,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A、D。村民选举制度的发展,体现了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而不是法律制度。故选C。 20. 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A. 德国的分裂状态 B. 朝鲜半岛分裂状态 C. “911”事件 D. 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伤痕”可以理解为冷战的遗留,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还处于分裂状态。德国的分裂状态是冷战的产物,而1990年东西德统一,随后冷战结束,排除A;911事件是恐怖主义,排除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是冷战的产物,排除D。所以答案选B。 21. 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这说明战后新格局 A. 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 B. 便利于东西方间的和平共处 C. 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 D.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战后新格局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了世界和平,故D正确。战后新格局是两极格局,不能说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故A排除。两极格局下东西方间冷战加剧,故B错误。两极格局不利于东方国家的利益,故C排除。 22.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当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定型 B. 已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它是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C. 由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最终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D. 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构筑了单极世界 【答案】B 【解析】根据“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可以看出,此时已经是冷战之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排除D;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排除A;“放弃了”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 23. 2013年,习近平在访问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决议,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达成广泛共识。这说明 A. 中国重视睦邻友好外交 B.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C. 美国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D. 民族国家间的竞争消亡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限于中国与邻国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态度,故B符合题意;当今世界,美国并未丧失超级大国地位,故C不符合题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达成广泛共识并不能说明民族国家间的竞争消亡,故D不符合题意。 24. 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参加万隆会议 C. 出席日内瓦会议 D.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20世纪50年代”、“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准则,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与“亚洲及世界各地”不符,故B项错误; 日内瓦会议涉及的印度支那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涉及的是中国与苏联签定的条约,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 2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 统一货币“半两钱” B.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C. 出现了纸币“交子” D.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限定词“宋朝”,A是在秦朝时期,B是在明清时期,D是在明朝时期,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因此选C。 26. 说凤阳,道凤阳,十年倒有九年荒”“改革鼓点先敲响,盖了楼房喜洋洋。”这两段花鼓词反映了安徽凤阳农民生活的变迁。发生这一变迁的原因是 A. 掀起大跃进运动 B.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根据“安徽凤阳农民生活变迁”可得出,改革开放后,首先在凤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故D正确;ABC项与凤阳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27. 1851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村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 盲目对华输出商品的结果 B. 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顽强抵抗 C. 闭关锁国政策的抵制 D. 中国民众的贫困与消费观念对洋货的销售不利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在中国市场大量销售产品,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民众消费观念的不同导致国外商品销售不利。A、B和D项都是导致商品滞销的原因,排除。中国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已被打开,C项错误,符合题意。 28. “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找到“正确道路”是在 A. 大革命时期 B. 红军长征时期 C.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 “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主要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理论提出在井冈山革命战争时期,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还没提出;B、D选项过晚。 29. 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到:“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这些变化说明 A. 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B. 近代风俗中西合璧 C. 演员地位逐渐提高 D. 传统礼仪不复存在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打千……鞠躬……握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社交礼节的平等化趋势,说明平等意识逐渐增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礼仪的变化,不是近代风俗的中西合璧;C选项与题意不符,不是材料主旨;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0. 《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李克农):“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 法家学说 B. 佛学 C. 程朱理学 D. 陆王心学 【答案】C 【解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的是民族气节,这是受到理学的影响,故C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31题24分,32题16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二: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材料四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及实质 (2)材料二表达了什么观点?与古代雅典的民主制相比,近代英法的民主政治有何明显不同? (3)材料三中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指什么?为了克服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美国在政治制度上做出了哪些重大创新和改变?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 【答案】(1)朱元璋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威胁君主专制权力,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应废除丞相朱元璋的看法实质是进一步强化君主君主专制制度。 黄宗羲认为:明朝废除丞相导致政治的黑暗,废除丞相不利于制约君主权力实质是反对君主专制, (2)观点: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成果为后世英、法等国所借鉴。 不同:雅典是直接民主,而英法则是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 雅典民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近代英法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3)“没有历史的国家”指没有君主专制的历史传统。改变:针对在一个大国建立民主共和的需要,创立了联邦制国家。为了防止国家权力滥用,创立了三权分立体制。 (4 )基本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民主增量:拨乱反正,平反各种冤假错案;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健全法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解析】 (1)根据“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得出朱元璋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威胁君主专制权力,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应废除丞相朱元璋的看法实质是进一步强化君主君主专制制度。根据“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得出黄宗羲认为:明朝废除丞相导致政治的黑暗,废除丞相不利于制约君主权力实质是反对君主专制。 (2)观点:根据“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得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成果为后世英、法等国所借鉴。不同:结合所学可得出雅典是直接民主,而英法则是间接民主。同时可从其实质的角度概括不同,得出雅典民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近代英法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3)根据所学可知,是指没有君主专制的历史传统。改变:结合所学可得出建立了民主共和的需要,创立了联邦制国家。为了防止国家权力滥用,创立了三权分立体制。 (4)基本框架:根据所学回答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即可。民主增量:根据所学可从拨乱反正,平反各种冤假错案;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健全法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这些方面概括。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49年10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副国务卿韦伯、国务卿艾奇逊先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二战后的时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美苏对抗的格局使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二 :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这一本当时的禁书,但他们肯定毛熟读过“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 ——基辛格《论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的借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的外交选择,分析影响此时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作出这种战略意图的原因 【答案】(1)借口:新中国没有做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 选择:“一边倒”;主要因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出现。 (2)意图:化解战略包围的威胁。 原因: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解析】 (1)根据“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可知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的借口是新中国没有做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面对美国的封锁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中国在外交上选择了“一边倒”。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此时中美两国关系的因素主要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以及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出现。 (2)根据“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可知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是化解战略包围的威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为了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以实现祖国统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