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陕西省咸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陕西省咸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咸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求化工生产实现“绿色化”。下列能源的使用最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 煤 B. 天然气 C. 氢气 D. 石油 ‎【答案】C ‎【解析】‎ ‎【详解】A.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还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污染空气,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A错误;‎ B.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形成温室效应,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B错误;‎ C.氢气燃烧生成水,没有污染,并且水通过化学方法有可以生成氢气,循环利用,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C正确;‎ D.大量使用石油,会造成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D错误;‎ 故选:C。‎ ‎2.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括号中)不包含第ⅣA族元素的是( )‎ A. 石英石 B. 红宝石 C 孔雀石 D. 祖母绿宝石 ‎【答案】B ‎【解析】‎ ‎【详解】A.石英石中的二氧化硅是硅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硅元素为第ⅣA族元素,故A不符合;‎ B.红宝石[Al2O3]中铝元素位于第ⅢA族,O元素位于第ⅥA族,不含ⅣA族元素,故B符合;‎ C.孔雀石[Cu2(OH)2CO3]中的C元素为第ⅣA族元素,故C不符合;‎ D.祖母绿宝石[Be3Al2Si6O18]中含硅元素,硅元素为第ⅣA族元素,故D不符合;‎ 故选B。‎ ‎3.下列有机物不能由通过加成反应直接制取的是(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A.乙烯和氯化氢反应可得,A正确;‎ B.乙烯和氯气反应可得,B正确;‎ C.乙烯和水反应可得,C正确;‎ D.不能由乙烯一步制得,故D错误;‎ 答案选D。‎ ‎4.下列分子中只含有极性键的是( )‎ A. CH4 B. NaOH C. H2O2 D. MgCl2‎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烷分子中只有碳原子和氢原子形成的极性键,故A符合题意;‎ B.NaOH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形成的极性键,同时有钠离子和氢氧根形成的离子键,故B不符合题意;‎ C.H2O2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形成的极性键,同时有氧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形成的非极性键,故C不符合题意;‎ D.MgCl2只含有氯离子和镁离子形成离子键,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A。‎ ‎5.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工业上可利用铝热反应的方法冶炼金属镁 B. 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吸收水果产生的乙烯,可达到保鲜目的 C. 煤经气化和液化两个物理变化过程,可变为清洁能源 D. 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由于发生了加成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金属性Mg>Al,铝热反应只可以冶炼没有铝活泼的金属,所以A错误;‎ B.乙烯和高锰酸钾反应生成CO2,乙烯含量减少了,有效的减少了乙烯催熟,避免了水果过度成熟或提早成熟,故B正确;‎ C.煤的气化和液化均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 D.聚乙烯中没有碳碳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6.将质量相同的锌粉分别投入下列四个烧杯的溶液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锌粉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本质为Zn+2H+=Zn2++H2↑,锌粉相同时,H+离子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A.硫酸为2mol/L,H+离子为4mol/L,‎ B.‎30g HCl的物质的量为=0.822mol,H+离子为=1.64mol/L;‎ C.HCl为2mol/L,H+离子为2mol/L;‎ D.含1mol HCl 500mL的溶液中H+离子浓度为2mol/L;‎ 氢离子浓度最大的为A,A的反应速率最快,故选A。‎ ‎7.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氮气的电子式:‎ B. 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 C. 核外有a个电子、b个中子,M的核素符号:‎ D. 的结构示意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氮气中氮原子之间以三键结合,故氮气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 B.K2O为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为,故B错误;‎ C.M2+离子核外有a个电子,b个中子,则M原子的质量数=a+b+2,质子数=a+2,M的核素符号为,故C正确;‎ D.为Na原子结构示意图,钠离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10,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D错误;‎ 故选C。‎ ‎8.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正确的是( )‎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由于乙醇与乙酸都易挥发,制备的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醇与乙酸,通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收集乙酸乙酯,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使之转化为易溶于水的乙酸钠,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并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酯,故A正确; B.‎ ‎ 玻璃管插到饱和碳酸钠液面以下,会引起倒吸,故B错误; C. 试管中的试剂NaOH溶液会与生成的乙酸乙酯反应,故C错误; D. 试管中的试剂NaOH溶液会与生成的乙酸乙酯反应且玻璃管插入液面下,会引起倒吸,故D错误; 答案选A。‎ ‎9.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的酸性比的酸性强 B. 在氧气中,钠的燃烧产物比铷()的燃烧产物更复杂 C. 硅、锗都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都可做半导体材料 D. 砹()为有色固体,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A.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溴的非金属性强于碘,故高溴酸的酸性强于高碘酸,A推断正确;‎ B.同一族,原子序数越大,金属性越强,对应的燃烧产物也越复杂,钠的金属性比铷弱,B推断错误;‎ C.硅、锗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既有一定的金属性,又有一定的非金属性,可做半导体材料,故C推断正确;‎ D.砹()与氯、溴、碘同族,其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一定的递变规律,氯化银、溴化银、碘化银均不溶于水和稀硝酸,其颜色依次加深,因此,可以判断是不溶于水、不溶于稀硝酸的有色固体,故D推断正确;‎ 答案选B。‎ ‎10.将溶液和溶液混合,充分反应。下列实验能说明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再加入,振荡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溶液 溶液变成血红色 B 再加入,振荡 下层液体变为紫红色 C 再加入,振荡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溶液 有黄色沉淀产生 D 滴入溶液 有黄色沉淀产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溶液和溶液混合,I−过量,若不是可逆反应,Fe3+全部转化为Fe2+,则溶液中无Fe3+,故只需要证明溶液中含Fe3+,则即能证明此反应为可逆反应,能建立化学平衡。‎ ‎【详解】A.向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则说明溶液中有Fe3+,即能说明反应存在平衡,故A正确;‎ B. 再加入,振荡,下层液体变为紫红色,说明有碘单质生成,不能说明有Fe3+,故B错误;‎ C.向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溶液中I−过量,无论否存在平衡反应,都会有黄色沉淀生成,所以不能说明反应存在平衡,故C错误;‎ D. 向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溶液中I−过量,无论是否存在平衡反应,都会有黄色沉淀生成,所以不能说明反应存在平衡,故D错误;‎ 故选:A。‎ ‎11.关于乙醇和钠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钠浮在乙醇的上面,四处游动 B. 钠与乙醇的反应比与水的反应剧烈 C. 乙醇中羟基氢原子不如水中氢原子活泼 D. 等物质的量的乙醇和水分别与足量的钠反应,生成的气体体积比为3∶1‎ ‎【答案】C ‎【解析】‎ ‎【详解】A.钠的密度比乙醇大,所以不会浮在乙醇上面,故A错误;‎ B.乙醇中羟基氢原子不如水中氢原子活泼,所以钠与水反应更剧烈,故B错误;‎ C.乙醇中含有羟基,与水相比,乙醇中羟基的O-H键更难以断裂,所以乙醇中羟基氢原子不如水中氢原子活泼,故C正确;‎ D.乙醇与Na反应只能置换羟基上的H原子,所以与Na反应时,每个乙醇分子和水分子提供1个H原子,所以等物质的量的乙醇和水分别与足量的钠反应,生成的气体体积比为1:1,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2. 下列关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四种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池Ⅰ中锌是正极 B. 电池Ⅱ是一次性电池 C. 电池Ⅲ工作时,氢气发生还原反应 D. 电池Ⅳ工作时,电子由锌通过导线流向碳棒 ‎【答案】D ‎【解析】‎ ‎【详解】A、锌比铜活泼,活泼的锌为负极,故A错误;‎ B、铅蓄电池是二次电池,可以放电充电,故B错误;‎ C、燃料电池是氢气作负极性氧化反应,所以电池工作时氢气发生氧化反应,故C错误;‎ D、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所以电池工作时电子由锌通过导线流向碳棒,故D正确;‎ 故选D。‎ ‎13.分子式为的有机物共有( )‎ A. 7种 B. 8种 C. 9种 D. 10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子式为的有机物,可看作Br原子取代戊烷的H原子,戊烷有3种结构,结合等效氢原子的方法分析判断。‎ ‎【详解】分子式为的有机物,可看作Br原子取代戊烷的H原子,戊烷有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3种结构,其中正戊烷有3种H,异戊烷有4种H,新戊烷有1种H,因此共8种同分异构体,故选B。‎ ‎14.目前海水提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是空气吹出法工艺,其流程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热空气能吹出溴是利用溴易挥发的性质 B. 吸收溴的离子方程式为 C. 不采用直接蒸馏含溴海水得到单质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节能 D. 蒸馏操作用到的主要仪器有蒸馏烧瓶和分液漏斗 ‎【答案】D ‎【解析】‎ ‎【分析】用空气从含Br2的海水将Br2吹出得到含Br2的空气,用二氧化硫吸收,得到吸收液,发生的反应为SO2+2H2O+Br2=H2SO4+2HBr,然后将吸收液氯化,发生的反应为2HBr+Cl2=Br2+2HCl,得到溴水混合物,然后采用蒸馏的方法得到液溴,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 溴易挥发,所以热空气能吹出溴是利用溴易挥发的性质,故A正确;‎ B. 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溴具有强氧化性,二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SO2+2H2O+Br2=H2SO4+2HBr,离子方程式SO2+2H2O+Br2=SO42-+4H++2Br-,故B正确;‎ C. 海水中溴的含量很低,如果直接采用直接蒸馏含溴海水得到单质溴浪费能源,将溴还原的目的是富集溴,达到节能的目的,故C正确;‎ D. 蒸馏操作用到的主要仪器有蒸馏烧瓶、冷凝管、尾接管、锥形瓶、温度计等,故D错误;‎ 故选:D。‎ ‎1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确定蔗糖是否水解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再直接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 B 确定食盐中含有 加淀粉 C 确定酒精中混有乙酸 加入碳酸氢钠溶液 D 确定乙烯中是否混有甲烷 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解后检验葡萄糖应在碱性溶液中,水解后没有加碱调节溶液至碱性,不能检验,故A错误;‎ B.淀粉遇碘单质变蓝,不能检验KIO3,故B错误;‎ C.乙酸与碳酸氢钠反应有气体放出,酒精不能,加入碳酸氢钠溶液可检验酒精中是否含乙酸,故C正确;‎ D.乙烯和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甲烷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不反应,不能根据实验现象确定乙烯中是否混有甲烷,故D错误;‎ 故选C。‎ ‎16.X、Y、Z、M、W为五种短周期元素。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与Z可形成分子;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W的质子数是X、Y、Z、M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见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B. 、均为共价化合物 C. Y、Z、M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D. 工业上常用电解法制备W的单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X、Y、Z、M、W为五种短周期元素,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6g•L-1,该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为‎0.76g•L-1×‎22.4L/mol=‎17g/mol,考虑为NH3‎ ‎,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故Y为N元素,M为H元素;X、Z分别为C、O,X与Z形成的XZ2分子为二氧化碳;W 的质子数是 X、Y、Z、M 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则W质子数为(6+7+8+1)=11,所以W为Na元素。‎ ‎【详解】A.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则常见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YX,故A错误;‎ B. CO2为共价化合物,而Na2O2是离子化合物,故B错误;‎ C.氮和氧元素的形成的简单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氢元素形成的H-最外层有两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故电子层结构不相同,故C错误;‎ D. 工业上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冶炼Na,故D正确;‎ 故选:D。‎ ‎17.某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有、、、,小林将上述反应设计成原电池。‎ ‎(1)该电池的负极材料为_________________,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极材料为__________________,该电池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段时间后负极质量减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A.电路中通过的电子为 B.正极质量增加 C.原电池工作过程中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D.原电池工作过程中向负极移动 ‎【答案】(1). (2). (3). 或活泼性比铜弱的金属或石墨等导电的非金属材料 (4). (5). AD ‎【解析】‎ ‎【分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规律,、、、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反应中铜失电子而被氧化,应为原电池负极,正极应为活泼性比铜弱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材料,Fe3+在正极得到电子而被还原,电解质溶液为FeCl3,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规律,、、、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 ‎(1)‎ ‎ 反应中铜失电子而被氧化,应为原电池负极,则该电池负极材料为:Cu,负极反应式为Cu-2e-=Cu2+,故答案为:Cu;Cu-2e-=Cu2+;‎ ‎(2)正极材料为:Pt或活泼性比铜弱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材料,该电池总的化学反应式为:2FeCl3+Cu=2FeCl2+CuCl2,故答案为:Pt或活泼性比铜弱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材料;2FeCl3+Cu=2FeCl2+CuCl2;‎ ‎(3)一段时间后负极质量减轻mg,反应的Cu的物质的量为mol。‎ A.1molCu失去2mol电子,所以mg铜反应电路中通过的电子为×2mol=mol,故A正确;‎ B.Fe3+在正极得到电子而被还原生成Fe2+,2Fe3++2e-=2Fe2+,所以正极质量不变,故B错误;‎ C.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C错误;‎ D.原电池工作过程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Cl-向负极移动,故D正确;‎ 故答案为:AD。‎ ‎18.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1)下图是某些有机物的分子模型,其中表示苯的是_______________。‎ ‎ ‎ ‎(2)若苯泄漏会造成严重的危险,下列说法有科学性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若大量苯溶入水中、渗入土壤,会对周边农田、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 B.由于苯是一种易挥发、易燃的物质,周围地区如果有火星就可能引起爆炸 C.可以采取抽吸水渠中上层液体的办法,达到部分清除泄漏物的目的 D.由于苯有毒,所有工作人员在处理事故时,都要做相关防护措施 ‎(3)小彭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来探究苯的性质。‎ ‎ ‎ 图中所示实验①②③中,分别加入所给试剂并不断振荡、静置,均出现分层现象,其中下层颜色比上层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实验②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的结构。‎ ‎(4)在催化作用下,苯与液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苯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氢气发生________(填反应类型)反应,反应产物的名称是_________。‎ ‎【答案】(1). 丙 (2). A (3). ③ (4). 能 (5). +Br2 +HBr (6). 加成 (7). 环己烷 【解析】‎ ‎【详解】(1)由比例模型可以看出甲分子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则结构简式为CH4,故甲表示甲烷;‎ 由比例模型可以看出乙分子中有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则结构简式为CH2=CH2 ,故乙表示乙烯;‎ 由比例模型可以看出丙分子中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则分子式为C6H6,故丙为苯分子结构;‎ 由比例模型可以看出丁分子中有2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则D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故丁表示乙醇;‎ 答案选丙;‎ ‎(2)A. 由于苯和水是互不相溶的,所以大量苯不会溶入水中,渗入土壤,对周边农田、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故A错误;‎ B. 苯是一种易挥发、易燃的物质,容易引发爆炸事故,故B正确;‎ C.‎ ‎ 苯的密度比水小,和水不溶,在水的上层,可以采取抽吸水渠中上层液体的办法,达到部分清除泄漏物的目的,故C正确;‎ D. 苯是一种有毒的无色液体,工作人员在处理事故时,要相关防护措施,故D正确;‎ 答案选A;‎ ‎ (3)苯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与水互不相溶,溴单质易溶于苯,所以③振荡、静置后下层颜色比上层浅,向苯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不能褪去,所以实验②能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的结构;‎ ‎(4)在催化作用下,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r2+HBr;‎ ‎(5)苯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反应产物的名称是环己烷。‎ ‎19.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和速率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诗句、谚语中包含吸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伐薪烧炭南山中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已知键的键能是,键的键能是,键的键能是。则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在如图中画出该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趋势。___________‎ ‎(3)一定温度下,在的密闭容器中加入和发生反应,末测知容器中生成了。反应开始至末,用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下列叙述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最大限度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全部转化为 B.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均为零 C.和以1∶1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生成 D.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变化 ‎【答案】(1). B (2). 11 (3). (能表示出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且曲线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可) (4). 0.3 (5). D ‎【解析】‎ ‎【详解】(1) A.伐薪烧炭南山中,燃烧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碳酸钙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B正确;‎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物理变化,故D错误;‎ ‎(2)∆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436kJ⋅mol−1+151kJ⋅ mol−1−2×299kJ⋅ mol−1=−11kJ⋅ mol−1,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11的能量,该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趋势如图:‎ ‎(3)末测知容器中生成了,依据方程式知消耗氢气的物质的量是0.6mol,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3,可逆反应达到最大限度,处于平衡状态,‎ A.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为 ,故A错误;‎ B.可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为零,故B错误;‎ C.和任意时刻都是以1∶1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生成,故C错误;‎ D.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可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故D正确;‎ ‎20.用图表来处理数据是发现科学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 ‎ ‎ ‎(1)图1是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序数变化的直方图。图中元素a是__________(填元素名称,下同),b是______________。‎ ‎(2)图2表示元素的一种性质随原子序数变化的情况,分析该图纵坐标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席卷世界各地,“‎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单质和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给出了部分元素的原子半径:‎ 元素符号 B C N O F K 原子半径/‎ ‎0.152‎ ‎0.089‎ ‎0.082‎ ‎0.077‎ ‎0.075‎ ‎0.074‎ ‎0.071‎ ‎0.186‎ ‎0.227‎ ‎0.248‎ ‎0.265‎ ‎①请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和的半径大小:________(填“>”、“=”或“<”)。‎ ‎②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 ‎③下列可作为比较和K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a.比较等量的两种金属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多少 b.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c.比较单质燃烧时的焰色 d.比较大小、形状相同的等量金属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答案】(1). 铍 (2). 氩 (3). 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 (4). (5).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或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6). 随着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或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7). < (8). 第6周期ⅠA族 (9). bd ‎【解析】‎ ‎【详解】(1)图1中a是4号元素铍,b是18号元素氩;‎ ‎(2)主族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最高正价数=最外层电子数,最低负价=最外层电子数-8,图2中有负值区,且非金属元素的负值数等于8与最外层电子数之差,所以该图纵坐标表示的是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单质Cl2,其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是;‎ ‎(3)①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得,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是: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是:随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由此可知,决定微粒半径的因素有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数,当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起主导作用,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起主导作用,核电荷数越大,微粒半径越小;‎ 和都有10个电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电子层数相同,但钠的核电荷数为11,氟的核电荷数为9,所以的半径比的半径小;‎ ‎②电子层数是六,最外层电子数是1,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6周期ⅠA族;‎ ‎③a.应该比较等量的两种金属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而不是放出气体的多少,故a错误;‎ b. 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弱,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弱,故b正确;‎ c. 单质燃烧时的焰色不能比较金属性强弱,故c错误;‎ d.金属性越强,与水反应越剧烈,故d正确;‎ ‎21.为了探究甲烷的性质,某同学设计如下两组实验方案。‎ ‎【甲方案】探究甲烷与氯气反应的条件,如图所示。Ⅰ瓶放在光亮处,Ⅱ瓶用预先准备好的黑色纸套套上,并夹紧弹簧夹a和b。‎ 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a、b,观察到有水倒吸入Ⅰ瓶中,但水并不能充满Ⅰ瓶。除了上述现象外,该实验中还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Ⅰ瓶中气体颜色变浅 B.Ⅰ瓶中出现白雾 C.Ⅰ瓶内壁出现油状物质 D.Ⅱ瓶中与Ⅰ瓶现象相同 ‎【乙方案】探究甲烷与氧化剂反应,如图所示。已知碳化铝()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甲烷。‎ 实验现象:溴水不褪色,无水硫酸铜变蓝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回答下列问题:‎ ‎(1)碳化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药品前,应先进行的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实验中的有关现象与结论叙述都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A.甲烷不能与溴水反应,推知甲烷不能与卤素单质反应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结论是通常条件下甲烷不能与强氧化剂反应 C.硬质玻璃管中黑色粉末无颜色变化,结论是甲烷不与氧化铜反应 D.硬质玻璃管中黑色粉末变红色,推断氧化铜与甲烷反应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4)经测定,甲烷与氧化铜反应时每消耗1mol甲烷转移电子7mol,写出实验时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气瓶中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直接排入空气中。‎ ‎【答案】(1). ABC (2). Al‎4C3+6H2SO4=2Al2(SO4)3+3CH4↑ (3). 检查装置气密性 (4). B (5). 2CH4+7CuO7Cu+CO+CO2+4H2O (6). 干燥CH4 (7). 不能 ‎【解析】‎ ‎【分析】甲方案:甲烷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多种氯代物和HCl;‎ 乙方案:首先利用碳化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甲烷,依次通过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判断甲烷能否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反应;之后用浓硫酸干燥,干燥后在加热条件下和 氧化铜反应,无水硫酸铜可以检验是否有水生成,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有CO2生成,最后利用排水收集尾气。‎ ‎【详解】甲方案:甲烷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物有中CH3Cl(气体)、CH2Cl2(油状液体)、CHCl3(油状液体)、CCl4(油状液体)、HCl(极易溶于水),所以打开弹簧夹a、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有水倒吸到I瓶中,但CH3Cl(气体)难溶于水,所以水并不能充满I瓶;氯气为黄绿色气体,所以反应后I瓶中气体颜色变浅;HCl遇水蒸气凝结成小液滴,所以I瓶中出现白雾;而液体的氯化物难溶于水,为油状液体,所以内壁出现油状物质,Ⅱ瓶中由于没有光照,不能反应,所以无现象,II瓶中与I瓶现象不相同;‎ 综上所述答案为ABC;‎ 乙方案:(1)碳化铝(Al‎4C3)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甲烷,碳化铝与硫酸反应可理解为碳化铝(Al‎4C3)与水反应,产物再和硫酸反应,所以产物为硫酸铝和甲烷,反应方程式为:Al‎4C3+6H2SO4=2Al2(SO4)3+3CH4↑;‎ ‎(2)该反应中涉及气体的制取、收集,所以加入药品前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3)A.甲烷可以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故A错误;‎ B.甲烷若能反应,则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在甲烷的作用下会褪色,实际上不褪色,说明通常条件下,甲烷不能与强氧化剂反应,故B正确;‎ C.当少量甲烷参加反应,硬质试管里为大量黑色粉末氧化铜和少量铜的混合物,也可能为氧化亚铜,也会无颜色变化,故C错误;‎ D.若甲烷还原氧化铜时生成CO,硬质试管里黑色粉末也能变红色,故D错误;‎ 综上所述选B;‎ ‎(4)根据“无水硫酸铜变蓝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氧化铜与甲烷反应时会产生CO2和H2O,假如C元素全部转化为CO2,则1molCH4‎ 反应转移8mol电子,实际上只转移7mol,说明产物中有CO,结合元素守恒可得化学方程式为: 2CH4+7CuO7Cu+CO+CO2+4H2O;‎ ‎(5)为确定甲烷与氧化铜反应时是否有水生成,甲烷与氧化铜反应之前要先用浓硫酸进行干燥;集气瓶中的气体有CO和未反应的CH4,CO有毒,不能直接排入空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