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8-5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四)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8-5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四)学案

课时5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四)‎ 见《自学听讲》P195‎ 细胞生活的环境 ‎  1.体液的组成及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⑦    、⑧   的含量有关。 ‎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⑨    。 ‎ 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⑩    。 ‎ ‎3.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1)关系: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2)参与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   。 ‎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  1.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2.调节机制 ‎(1)贝尔纳观点(最初认识 ):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调节;‎ ‎  (2)坎农观点(经典认识):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3)普遍观点(现代认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动态变化: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    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 ‎4.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成分相对稳定:保证机体代谢所需反应物。‎ ‎(2)理化性质相对稳定:保证机体正常代谢酶的活性。‎ ‎5.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    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 ‎ ‎    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 ‎    失调:组织水肿; ‎ ‎    失调:发热、中暑。 ‎ ‎①血浆 ②组织液 ③淋巴 ④细胞外液 ⑤细胞内液 ‎⑥体液 ⑦无机盐 ⑧蛋白质 ⑨7.35~7.45 ⑩37 ℃左右 内环境 泌尿系统 理化性质 血糖 pH 渗透压 体温 ‎1.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提示  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 包括血浆、 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 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 提示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似。‎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有关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的试题,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多以选择题、图形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考生的图文转换能力。此类题目的命题角度灵活,既可考查不同体液在成分上的区别,也可联系组织结构图考查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 例 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内部环境,包含甲、乙、丙 B.乙表示细胞内液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 D.丁液中O2浓度比甲液中的高 解析 只有双向箭头指向的丁为细胞内液,有双向箭头指向并有单向箭头指入的乙为血浆,甲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外部环境,是机体的内部环境,包含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中;大多数情况下细胞内液中的O2浓度低于组织液中的O2浓度。‎ 答案 C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三种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 ‎3.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 ‎5.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更多的蛋白质,三者中成分最相近的是组织液和淋巴。‎ ‎1.(2016年北京高考)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解析 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运动员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A项正确;运动员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导致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项错误;起脚射门是神经与肌肉协调的结果,C项正确;运动员的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D项正确。‎ 答案 B ‎2.(2016年海南高考)下列与动物体内K+、Na+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Cl-不参与 B.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解析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血浆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等有关,故与Na+和Cl-均有关,A项错误;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K+外流有关,B项正确;由于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故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C项正确;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不消耗ATP,故属于被动运输,D项正确。‎ 答案 A ‎3.(2014年全国Ⅰ高考)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    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     。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    ,尿量    ,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水平。 ‎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 解析 本题以血糖调节为背景,考查了水平衡调节和渗透压知识。(1)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氧化分解,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肺部,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如果该过程受阻,则细胞外液中二氧化碳积累过多,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碳酸,会造成pH下降。(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生成水,血浆中溶质微粒减少,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多。(3)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会使细胞吸水或失水,导致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发生改变。‎ 答案 (1)呼吸 下降 (2)降低 增加 (3)会 见《自学听讲》P197‎ ‎  1.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有没有内环境?‎ 提示 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单细胞生物不存在内环境。‎ ‎2.图示为A、B、C、D四种液体之间的关系,请分析推断各字母代表的成分。‎ 提示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 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1.体液的概念和组成 ‎ 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两者关系如下图:‎ 体液 ‎2.内环境的成分 ‎(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 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存在 部位 ‎(续表)‎ 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成分 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物透过细胞膜进入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三者之 间的转 化关系 ‎  (2)几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举例 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血浆 ‎  (3)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①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a.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相对稳定。‎ b.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d.激素调节过程中多种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②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a.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b.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c.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3.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成分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和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①渗透压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具体如下表:‎ 溶质微粒数量 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高低 越多 越大 越高 越少 越小 越低 ‎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  ②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与HC、HP等离子有关。血浆pH的调节过程如下图:‎ ‎③温度 人体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其重要意义是维持酶的正常活性。‎ ‎1.据图识别四种体液的方法 四种体液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先找不与双向箭头相连的体液即丁,它一定是淋巴,淋巴来源于组织液流回血浆,所以乙为组织液,丙为血浆,最后剩余的体液甲就是细胞内液。‎ ‎2.“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内环境示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 ‎(1) ‎ ‎(2) ‎ 例1 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b、c三种液体分别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a、b、c三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是c C.细胞1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D.细胞3的种类最多 解析 根据三种液体之间的关系可判断a是淋巴,b是血浆,c是组织液,A项错误。三种细胞外液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B项错误。淋巴中无红细胞,C项错误。大部分组织细胞存在于组织液中,所以细胞3的种类最多,D项正确。‎ 答案 D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内环境稳态 ‎(1)内环境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2)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2.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液中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3.主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神经调节:调节的主要方式,如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 ‎(2)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机体进行调节,其中主要是激素调节。‎ ‎(3)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1.内环境稳态应澄清如下两个误区 ‎(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 ‎(2)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如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 ‎2.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中涉及的物质分子及其来源和靶细胞或作用部位 调节方式 物质分子 来源 靶细胞或作用部位 神经调节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释放 突触后膜 激素调节 激素 内分泌腺细胞 相应靶细胞 免疫调节 抗体 浆细胞 抗原 淋巴因子 T细胞 B细胞等 例2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温调节中,甲状腺和肾上腺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分泌的激素起拮抗作用 B.各种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均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完成的 C.免疫系统对稳态的维持是通过其防卫功能实现的 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析 体温调节中,甲状腺和肾上腺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分泌的激素起协同作用,A项错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实现的,B项错误;免疫系统对稳态的维持是通过其清除功能实现的,C项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项正确。‎ 答案 D 例3 下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解析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就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 D 见《针对训练》P71‎ 基 础 题 ‎1、2、3、5、7、10‎ 拓 展 题 ‎4、6、8、9、11、12‎ 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病变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病变细胞 C.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解析 药液经肌肉注射进入组织液,然后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经血液循环进入组织液发挥作用。静脉注射则是直接注射到血浆。‎ 答案 D 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体与生态系统中,稳态的维持都以正反馈调节为基础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③④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C.①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④中的,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肿 D.若②为脑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的;若②为肌肉细胞,则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的 解析 在人体与生态系统中,稳态的维持都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A项错误;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温度、渗透压及pH等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项错误;淋巴液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血浆,C项错误;若②是脑细胞,脑细胞需要消耗氧气,因此b静脉端的氧气浓度低于a动脉端,若②为肌肉细胞,肌肉细胞会消耗大量的葡萄糖,因此b静脉端的葡萄糖浓度低于a动脉端,D项正确。‎ 答案 D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B.缺铁性贫血是由内环境中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疾病 C.口腔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唾液 D.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解析 神经递质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实质上就是进入组织液中,A项正确;缺铁性贫血是由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疾病,而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项错误;口腔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而唾液不属于内环境,C项错误;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过程发生在细胞内,D项错误。‎ 答案 A 如图所示,人体胰岛素的合成、分泌与细胞内乳酸的含量有密切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初到高原,细胞内乳酸含量增多,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B.细胞内氧气和葡萄糖浓度的比值减小时,胰岛素合成加快 C.进食后,细胞内乳酸含量发生变化,从而抑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D.乳酸的含量变化是调控细胞内胰岛素原基因表达的信号 解析 由图可知,乳酸含量增多会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A项正确;当O2的含量减少时,胰岛B细胞内的葡萄糖转化成乳酸较多,促进胰岛素合成分泌,B项正确;进食后细胞内葡萄糖较多,转化成乳酸的量较多,能促进细胞内胰岛素的合成分泌,进而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C 下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②‎ 解析 图中各结构名称: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②为组织液,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⑤为血浆,⑥为红细胞。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为镰刀形,组织液增加会引起组织水肿,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这层细胞的内侧液体是血浆,外侧液体是组织液。‎ 答案 C 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下面是药物运输途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  )。‎ ‎①血浆 ②组织液 ③淋巴 A.①②③②       B.②①③②‎ C.②①②③ D.②③①①‎ 解析 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药物经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吸收,然后运到静脉,再经血液循环运到各处的组织液,作用于组织细胞。‎ 答案 B 下图为机体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图中③神经系统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 C.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D.血糖调节的主要途径是①④⑥⑤‎ 解析 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调控内分泌腺的活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目前普遍认为的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这不是坎农的观点;血糖调节主要是通过血糖浓度的升降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来实现的。‎ 答案 D 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乳汁所需的营养物质由血液供给。下图为牛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乳汁的示意图,下表为牛乳汁和血浆的部分成分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成分(单位:g/100 mL)‎ 血浆 乳汁 水 ‎91.00‎ ‎86.00‎ Na+‎ ‎0.34‎ ‎0.05‎ K+‎ ‎0.025‎ ‎0.15‎ 葡萄糖 ‎0.05‎ 极微量 乳糖 ‎0.00‎ ‎4.60‎ 甘油三酯 ‎0.06‎ ‎3.70‎ 氨基酸 ‎0.002‎ 极微量 酪蛋白 ‎0.00‎ ‎2.80‎ 免疫球蛋白(抗体)‎ ‎2.60‎ ‎0.07‎ ‎  A.乳腺上皮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B.与血浆相比,乳汁中特有的成分有乳糖、酪蛋白 C.合成乳糖的葡萄糖主要来自血浆,还可利用表中血浆的氨基酸、甘油三酯转化而来 D.图表中能在乳腺上皮细胞中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是免疫球蛋白 解析 乳腺上皮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A项正确;乳糖和酪蛋白是乳汁中特有的成分,B项正确;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合成乳糖,另外氨基酸、甘油三酯等非糖物质可以转化为葡萄糖,再合成乳糖,C项正确;免疫球蛋白是在浆细胞中合成的,乳腺上皮细胞不能合成,D项错误。‎ 答案 D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富含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C.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调节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解析 肺泡直接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A项正确;过敏反应中产生的抗体分布在某些细胞的表面,是异常的体液免疫,B项正确;人体血浆的pH是相对稳定的,处于7.35~7.45,不会因为酸性物质进入血浆而发生剧烈变化,C项错误;非条件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等部位,D项正确。‎ 答案 C 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    系统,b表示    系统,c表示    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   系统。 ‎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 ‎ ‎(3)病人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     ,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     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的调节下进行。 ‎ ‎(5)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红细胞至少需穿过    层生物膜。 ‎ 解析 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通过呼吸系统吸入O2排出CO2,通过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1)由题图可知a表示吸入O2排出CO2,所以为呼吸系统;b表示吸收养料,所以为消化系统;c表示排出代谢废物,所以为泌尿系统。(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易分解成CO2和H2O,CO2经呼吸排出体外,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首先需要穿过肺泡壁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进入毛细血管(1层细胞,2层生物膜),最后再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生物膜),至少需穿过5层生物膜。‎ 答案 (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降低 NaHCO3 (4)神经—体液—免疫 (5)5‎ 人体血液中的O2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CO2在血浆中以HC方式运输,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血浆中的CO2主要来自       (生理过程)。 ‎ ‎(2)CO2进入红细胞后,HC的数量     。根据细胞特点和HC的含量,可推测HC进入血浆的方式为     ,这表明细胞膜具有     性。 ‎ ‎(3)生成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    发生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最后扩散到     中,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 ‎ ‎(4)由于红细胞内     被消耗和     的进入,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红细胞。 ‎ 解析 (1)血浆中的CO2主要来自有氧呼吸。(2)据图,HC来自碳酸的分解,所以CO2进入红细胞后,HC的数量增加。再根据细胞内外HC的浓度,可知其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这表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3)H+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血红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扩散至血浆,随后进入组织液。(4)据图可知,由于水分子的消耗和Cl-的进入,红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答案 (1)细胞的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细胞呼吸) (2)增加 协助扩散 选择透过 (3)空间结构 组织液 (4)水分子 Cl-(离子)‎ 下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     (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填标号)。 ‎ ‎(2)如果该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患肝炎时,B端与A端的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 ‎ ‎(3)如果该图为鼻黏膜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     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最终会使     (填标号)的通透性增强,引起鼻黏膜水肿。 ‎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如下图所示)(说明: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的扩散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CO2的扩散方向;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和相关模型的构建。(1)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⑤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直接相互进行物质交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2)图中箭头表示血流方向,由于组织细胞代谢,B端流出的血液中含有较多的CO2、尿素,同时由于患肝炎,肝细胞通透性增大,因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可以释放到内环境中。(3)初次进入机体的过敏原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组织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最终会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引起鼻黏膜水肿。(4)注意该概念图是根据内环境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来构建的。成熟红细胞将携带的O2释放并扩散到其细胞外液即血浆中,血浆可以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而组织细胞又可直接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注意实线箭头表示O2的扩散方向,虚线箭头表示CO2的扩散方向。‎ 答案 (1)①与③、②与③ ③④ (2)CO2、尿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3)组织细胞 ⑤ (4)如图所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