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90分系列资料之3自然资源和灾害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90分系列资料之3自然资源和灾害

高考地理90分系列资料 自然资源和灾害 ‎※自然资源——气候资源(太阳辐射、热量、降水、风)、海洋资源(化学资源、渔业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空间资源)、陆地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研究:近年来高考主要集中在渔业资源的分布、能源资源的成因、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和利用问题、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和问题等的考察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相互关系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能源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相互关系图 陆地资源中和水热条件相关的土地、水、气候和生物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 陆地资源中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气候资源对农业的影响分析 ‎(1)气候资源与农业 ‎ 气候资源与农业相关的内容主要是指:光照、热量、水资源。‎ 光照一般用日照时数来分析,主要考虑光合作用的潜力 热量一般用平均气温、积温来分析,主要考虑作物的生长期和作物熟制(耕作制度)‎ 水资源一般用降水量来分析,主要是保证生产对用水地需求。‎ ‎①农业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问题。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地农业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等 ‎②随着技术的发展,可以不断地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的水平和深度,不断提高对光照、热量、水分等气候资源数量所允许的范围的开发利用率。如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 ‎(2)提高农业中太阳能的利用率 ‎①改革种植制度 改革种植制度是合理利用光热气候资源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轮作、套种、间作、巧妙搭配各种作物、缩短用地的空闲时间,减少漏光率等。从而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合理利用。‎ ‎②合理密植 种植过稀,不能充分利用单位面积的光能;种植过密,下层叶片得不到光照,反而变成消耗者导致减产。密植要考虑叶面积指数(叶面积和土地面积的比值)‎ ‎③改善农田自然环境条件 兴修水利,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土壤水份和热量状况,使环境因素处于最适宜状态 ‎④塑料温室、地膜覆盖 早熟高效、经济实用----充分利用光照热量资源 ‎⑤立体农业 气候资源如光照、热量、湿度、CO2等 在垂直方向存在差别,不同动植物会适合不同的高度和条件;因此,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可进行立体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种植模式;横断山区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极合适布局立体农业,从山麓到山顶可种植热带、亚热带、温带、中温带地不同作物品种。‎ ‎※水资源、水利资源、水力资源 水资源一般指陆地淡水资源,含冰川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广义水资源指地球上的所有水体);水利资源指水的综合效用,含河湖通航、灌溉、发电、给水、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水力资源专指水能发电,又名水能资源;水利枢纽工程是综合性工程,单就发电而言的工程建设是水电站。‎ 研究:高考对河流湖泊的水文水系的考察是经常而普遍的。高考中心词有:流向、流量大小及其以原因分析、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评价、航运价值大小判断及其原因的分析、河流灾害判断及其成因、比较灾害的异同、凌汛、水源的补给、流域的开发条件及其评价等等。‎ ‎1.一般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得最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某地区水资源总量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降水量-蒸发量。一般降水越多地区,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越丰富。‎ ‎2. 缺水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问题,主要分为资源型缺水和水质性缺水两种类型。 ‎ 自然原因 对策 人为原因 对策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植树造林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加强管理 气候干旱 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治理水污染 ‎3.我国水资源危机的地区差异:‎ 南方地区:水污染日益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公害病)水质型缺水(太湖蓝藻暴发事件)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治理;‎ 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海河流域最严重)资源型缺水河流断流、地下水超采、湖泊干涸、污染加剧三河(淮河、海河、辽河)的治理;‎ 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无序利用内流河上游引水过多、植被破坏下游绿洲萎缩、湖泊消失、荒漠化加剧。‎ 另外,我国三北地区由于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问题比较普遍。‎ ‎4.跨流域调水:主要目的是实现地区间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人口分布不相匹配的问题。建设调水工程,需考虑对调水区、输水区及受水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著名的工程如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工程、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工程、美国加州的北水南调工程以及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等。‎ ‎5.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灵渠、坎儿井、都江堰、杭州西湖的白堤和苏堤等。‎ ‎2、开发和利用疑难点 ‎(1)静态水资源的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被开发利用,短期内不易恢复,并影响后续利用 ‎ 动态水资源的循环周期短更新快,利用后短期内即可恢复,并会影响到后续利用 ‎(2)主要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占3%‎ ‎(3)从时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动态水资源季节分配---修水库和植树造林 ‎(4)从空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动态水资源空间分布,----跨流域调水。人类活动对动态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以不超过更新速度,不污染为前提。如超过水循环周期,则出现缺水。‎ ‎(5)沼泽大面积排干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6)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质变坏,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地下水漏斗区)‎ ‎(7)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水”会加剧对水资源的破坏,使很多地区面临“水质型缺水”‎ ‎(8)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式迅速汇入河道,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加大,易形成洪涝灾害 ‎(9)以我国为例,分析水资源短缺问题及措施 (水资源短缺区:西北内陆、华北地区)‎ 高考经典诠释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产生原因:①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锋面雨带的移动及夏季风反常)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②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工程:①(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配不均);② 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技术节流:③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④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社会: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⑦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开源:⑧ 海水淡化等。 ‎ ‎(09 福建卷40 C)针对甲地区(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形势,提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8分)‎ ‎【答案】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水的处理与利用;依法保护水资源,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节水意识,全面推广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上游修建水库,开渠引水;在三角洲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止水的倒灌。‎ 研究:上面两道高考试题分别属于水资源缺乏区和丰富区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通过比较高考答案,进行答题思路的归纳总结(工程、生物、技术、社会),为今后答题提供迁移模板。‎ ‎1、(06 广东地理)月牙泉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地下水。近年来, 其水位大幅度下降,主要是由于。‎ 月牙泉 鸣沙山 党 河 敦煌 冲积平原 冲积低平原 洪积平原 湖泊 沙丘 基岩山区 沙丘及沙垄 峡谷 冲积扇 古遗迹 答: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水利工程建设;水面蒸发量大;农业用水量增加。‎ 该题提供地下水的应用问题及治理措施 ‎2、(06 重庆文综)地下水污染是B高原(云贵高原)的环境问题之一,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答:石灰岩地区渗漏强(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迅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该题提供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3.(04 全国卷2)在开发利用M河(澜沧江)时,应如何协调开发和环境的关系 该河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为开发利用其水能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水能资源要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原有的生态平衡。(该题提供河流开发与环保的思路)‎ ‎4.(05 北京卷)京津地区急需调水,分析其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8分)‎ 降水量少,径流量小;人口稠密,人均水资源量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7、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和相对落后。‎ 水资源利用率低 生产技术 管理水平 ‎8、(08 全国卷1)(60分)根据材料和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西方把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太的叙事史诗”。1771年:‎1月17日,渥巴锡率领近17万人踏上东归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东归的土尔扈特人。‎7月8日,土尔扈特前锋抵达伊犁河流域。16日,清军总管会见渥巴锡等人。此时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仅剩6万余人。‎10月15日,渥巴锡在木兰围场觐见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碑,以资纪念。‎ ‎⑴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各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业的发展。分别说明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12分)‎ ‎⑶土尔扈特在回归造中历经艰辛,其中来自自然的威胁主要有哪些?(8分)‎ ‎(1)土尔扈特汗国:河流较多(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距离大西洋较近,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多。伊犁河谷地: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少,但因地形抬升,降水量增加,同时有高山冰雪融水。‎ ‎(3)冻害(气候寒冷);缺水(干旱);缺草(料)。‎ 高考经典诠释 ‎(09全国文综卷Ⅰ 36)图5示意尼罗河三个源流流域年降水量分布。‎ 表3 尼罗河径流量构成 白尼罗河 青尼罗河 阿特巴拉河 全年 ‎32‎ ‎60‎ ‎8‎ 洪水期 ‎10‎ ‎68‎ ‎22‎ 枯水期 ‎83‎ ‎17‎ ‎0‎ 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16分)?为什么尼罗河枯水期径流主要来自白尼罗河?(6分)‎ ‎【考生思路】第一问包含俩个小问,中心词是流量的季节变化,问题是原因及特点,行为动词是分析,要有综合思维和区域思维;调动知识:流量的季节变化受补给的影响,重点考虑气候,难点是尼罗河有三源,要思考三源有无补给差异;要结合表3,搞清尼罗河的季节变化特点和原因。表3反映,河流洪水期水量来自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90%),两河均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属于草原气候,6-10月(夏季、湿季)为汛期,11-5月(冬季、干季、旱季)为枯水期。第二问,枯水期白尼罗河水量占83%,(阿特巴拉河为0,说明为季节河)白尼罗河源于东非高原的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同学们得分不高,失分处有三个,一是用降水量大代替河流水量大,混淆流域气候特点和河流的水文特点;二是忽略阿特巴拉河在洪水期的比例较大,而没有具体点出阿特巴拉河;三是没有提示语特点、原因,原因的说明中没有结果,忽略了行为动词为分析,语言要体现因果关系,这一点失分最多。(2分)‎ ‎①阿特巴拉河 ▲ 4307山峰 ‎ ‎1500等降水量线(mm/年) ~河流 ‎1000‎ ‎30°‎ ‎40°‎ ‎10°‎ ‎0°‎ 图5‎ 东 非 高 原 白 尼 罗 河 尼 罗 河 青 ‎1500‎ ‎1000‎ ‎2000‎ ‎4307‎ ‎4623‎ ‎①‎ ‎1200‎ 参考答案:(1)季节变化特点:洪水期出现在北半球夏半年(2分),枯水期出现在冬半年(2分)。原因:尼罗河三个源流的流域大部分(2分),以及流域降水量最丰富、产流量最多的地区(2分),均位于北半球(2分)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区)(2分),雨季出现在北半球夏半年(2分),产生径流多;干季出现在冬半年,产生径流少(2分)。(2)(尼罗河枯水期时,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都进入枯水期,产生的径流量少:)白尼罗河源流位于南半球(2分),南半球为雨季(2分),所以白尼罗河产生的径流最多(2分)(或写出:白尼罗河源流位于东非高原2分,属于草原热带气候,冬季或旱季、湿季降水丰富2分,河流水量大2分)。‎ ‎※矿产资源、能源资源 ‎1.资源利用问题 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矿产资源数量有限,而消费量增长很快,生产消费地区差异显著,部分资源区出现枯竭。森林资源(生物能)不断减少,‎ ‎2.我国资源分布存在的问题、对策 ‎(1)问题:我国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资源整体分布也经济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却资源短缺;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却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未大规模开发 ‎(2)对策:开源与节流(海外矿产基地建设);跨区域调配资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1)依法认真贯彻执行“保护矿产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资源” 的方针,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要坚决制止破坏性开采,防止采富弃贫,对伴生矿只采一种丢弃其他等现象,大力开展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使一矿变多矿,从总体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和经济效益。‎ ‎(2)对煤、石油等资源加强综合利用的同时,积极建立多元结构的能源系统,加强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利用 ‎(3)研究、利用新材料,用以替代非可再生的金属矿产材料。‎ ‎(4)开展国际合作。树立以开发国内资源为主,还要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观念。‎ ‎(5)发挥地区优势,建设区域基地 以上措施的核心是提高科技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 我国矿产基地:有色金属矿产基地—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南岭地区);‎ 稀土工业基地—内蒙古;磷矿基地——湖北、云南、贵州。‎ ‎3.主要能源资源及其分布规律 类 型 主要特点 分布 中国 世界 水能 可再生能源 清洁能源 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长江三峡、珠江中上游)和西北黄河上游地区 国水源资源居世界首位,其次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刚果等国 核能 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但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运转费用低,收益大 我国已经建成的核电站有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 铀矿资源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美国核发电量最多,法国核电占能源比重最大 太阳能 能量分散、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但前景广阔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西藏南部一线以西、以北地区 雨日比较少的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美国西部沙漠、澳大利亚的西部沙漠地区 煤炭 不可再生能源,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利用难度不大,发热是和燃烧效率不高,输送和使用不方便,灰渣、粉尘多,易污染环境 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以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新疆等省区分布较丰富 北半球的亚洲和欧洲;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过意不去的澳大利亚和南非 石油 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俄罗斯、美国、中国、墨西哥、英国、委内瑞拉等国 不可再生能源,发热量高,运输、使用方便,属于高质量能源,会产生污染 ‎4.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问题、原因 ‎(1)煤炭比重最高 原因:储量丰富;开采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 带来的问题:大气环境恶化,产生酸雨;占用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资源;全球变暖 ‎(2)天然气比重太低 原因:资源密集区域经济较落后,基础设施和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开发规模小;运输管线投资大,效益滞后 ‎5.我国能源利用问题、对策 ‎(1)问题:能源紧张,人均消费量低;能源利用率低,能耗大 ‎(2)对策:加强勘探,提高后备储量和产量;积极开发新能源,使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能源进口渠道;进行技术改革,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特别是东部能源紧缺地区);加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 ‎6.能源分类 ‎①形成来源分类 能源资源 太阳能 内部能 引力能 直接太阳能(狭义)‎ 现代光合作用转化的太阳能-----生物能 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波浪能 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温泉 核能 来自月球、太阳的引力---潮汐能 古代光合作用转化的太阳能----媒、石油、天然气 ‎②性质分类:‎ 能源资源 可再生能源 非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潮汐能 媒、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核燃料 ‎③开发利用状况分类:‎ 能源资源 常规能源 新能源 媒、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太阳能、风能、核能 高考经典诠释 ‎(06 上海地理71~7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种主要能源中开发利用持续增长最明显的是水能 。这种能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 地区,主要原因是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 ;与世界部分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利用率低(或单位产值能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利用率呈逐渐上升 趋势。从建设和谐社会出发,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提高能源刺用率 大力开发新能源 。‎ 森林资源:台湾岛森林树种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地处热带、亚热带;降水多;山地海拔较高,植被垂直分异显著。‎ 海盐:台湾岛盐场主要分布在,其主要原因是。‎ 西海岸。沙滩广布;日照充足;雨日较少。‎ ‎(05 江苏地理)石油和锰结核是重要的海底矿产资源。从形成条件分析,石油主要分布在,锰结核主要分布在大陆架  深海大洋底 ‎(05 广东地理32)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增高。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组合不协调生产成本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造成很大压力。 矿产资源相对短缺 可持续发展 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 资料:近年来,我国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城全面实行伏季(夏季)体渔制度。通过休渔,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有所增加,种群结构得到改善,休渔后渔获量增加。渔民的经济收益不仅没有因休渔下降,反而有所增加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反应太阳能量释放的一个基本地理概念,太阳辐射强度是反应地面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基本概念。太阳辐射强度是太阳辐射经过了大气层的削弱后,在不同纬度得到的能量的反应。与之相关的地理概念有日照时数(可照时数和实照时数)。‎ ‎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太阳高度(即纬度);天气状况;地势;空气密度。‎ 纬度较低,天气晴朗,地势高,空气密度小则太阳辐射最强 ‎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 ‎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2.日照时数的相关分析 可照时数中扣除云雾遮档时间 可照时数 日照时数 日出至日落 时间间隔 纬度 实照时数 季节 海拔 天气 实照时数和可照时数之比为日照百分率,它表达了晴阴的天气状况。‎ ‎3.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大兴安岭-兰州-昆明一线以西以北丰富。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最贫乏的地区是四川盆地。‎ ‎4.太阳辐射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 ‎⑴有利于生物生长:太阳辐射强则植物的光和作用强,有利于作物糖分的积累,作物颗粒饱满,单产较高。但在雨水较少的地区(如地中海地区)则水果果皮较厚;太阳辐射较强的地区,紫外线辐射强,不利于人体健康。‎ ‎⑵为了充分采光,一般民居门窗向阳敞开,北温带朝南,南温带朝北。但街道布局为了使所有房屋获得充分光照,一般与子午线呈30-60度夹角。‎ ‎⑶喜光植物一般多分布于阳坡,喜阴植物多分布于阴坡或林荫之下。树木向阳一面一般枝叶茂盛,生长快,年轮较宽。阳坡一般温度高,相同自然带(包括雪线)一般要比阴坡高。在我国华北地区,阴坡(北坡)因温度低,蒸发弱,水分条件好,植物生长条件反而比阳坡要好。‎ ‎⑷阳光能透射的最大水深是‎200米。大陆架浅海阳光集中,多大陆河流带来的营养盐类,光合作用旺盛,渔业资源丰富。‎ ‎⑸多数农作物(如棉花、瓜果)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故干旱半干旱地区如能解决灌溉水源问题,就能获得优质高产。农业生产把不同作物高低搭配,以及套种、间作等,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条件。‎ ‎⑹汽车尾气在强烈阳光照射下,会形成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体健康。‎ ‎(05天津卷36题)资料表明,我国甲乙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为什么?(10分)‎ A B C 海拔高度(m)‎ 年降水量(mm)‎ ‎≥‎10℃‎积温(℃)‎ ‎3000‎ ‎2600‎ ‎2200‎ ‎1600‎ ‎1400‎ ‎10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距海直线距离(Km)‎ ‎1300 西北 ‎1000‎ ‎500 东南 甲城市 乙城市 年降水量 积温 ‎【解析】该题的区域定位能力要求高,通过积温小于2600,判定为中温带,乙区域海拔在‎200米以下,为平原地区,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边缘地区,判定乙地为东北平原。注意该题的剖面线为东南-西北走向,甲乙两地的纬度有较大差别。‎ ‎【答案】甲城市比乙城市纬度高(2分),但夏季日照时间长(3分),地处半干旱地区(2分)(非季风区),晴天多(3分),接受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与乙城市相当。‎ ‎※土地资源 ‎1.资源利用问题 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资源减少及退化主要是因为人口急剧增长,以及非农业有地不断扩大,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2.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耕地退化、灾毁耕地;社会经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建设占用 ‎3. 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的转变 问题:黑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土地沙化严重,灾害发生频率增大,风蚀毁种减产面积增多 原因:大片天然林被砍伐,森林覆盖率下降,沼泽开垦恶化了水文状况,水位急剧下降 措施:植树造林;工程治理(对已沙化严重地区并危及周围耕地的沙岗、沙坑、沙带实施专项综合治理,如隔沙沟,营造防护林);保护天然林;改变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推行深松免耕,秸秆还田,休耕,提高黑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实行排水和蓄水相结合,保护现有湿地;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处理好增产和发展,土地效益最大化和少投入,排水和蓄水,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4、耕地减少的原因: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 ‎5、东北沼泽形成的原因。①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有广泛的冻土分布(下渗少);④水系发达,河流有凌汛现象。‎ ‎(04 北京卷)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世界人均数的三分之一。近年来中国耕地不断减少,2003年耕地净减少253.74万公顷。用地理知识分析造成耕地减少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原因。(8分)‎ ‎【参考答案】自然原因: ①灾毁耕地。 社会经济原因:②生态退耕。③建设占用。‎ ‎(04 全国卷3)分析近年来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国民经济建设占有耕地;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耕地退化等导致耕地减少。(措施: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的利用耕地。)‎ ‎(04 全国卷4)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材料: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07 重庆卷)说明江苏、青海两省的耕地变化的趋势?推测两省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指出甲省在耕地保护中应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注意书写提示语言)‎ 趋势:两省的耕地都在减少;原因:甲省(江苏)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乙省(青海)防治生态环境退化,实施退耕还草还林使耕地减少。 ‎ 措施: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的利用耕地。‎ ‎(04 全国卷1)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9分)‎ 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04 全国卷4)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6分)‎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04 全国卷1)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6分); ‎ 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 ‎3.优势资源利用 ‎ 东北黑土开发、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海南岛国土开发。‎ 东北黑土开发:建设商品粮基地(平、肥、多)‎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立体农业道路(山多、人多、环境脆弱)‎ 海南岛国土开发:因地制宜、带状开发 ‎4.土地问题治理:三大水土流失区、荒漠化区、土壤盐碱化区 高考经典诠释 ‎1、(06 北京卷)云贵高原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密度不同,自然原因主要是。(6分)‎ 东南部多。地形(海拔高度)。‎ ‎2.图中甲(爱尔兰)、乙(丹麦)、丙(荷兰)、丁(比利时)四个欧盟成员国在综合国力的基本实体方面有哪些共同之处?(5分)‎ 国土面积小,人口数量小,自然资源较缺乏,位于沿海,劳动力文化程度较高 渔港 沙地 盐田 ‎3、(05 广东地理33)(2)在土地利用上,北部海拔‎200米以上的坡地宜种植;100—‎200米的坡地宜种植;‎100米以下平地宜种植 ;在沿海沙地应种植。‎ 水土保持林 亚热带经济作物 粮食作物和蔬菜 防护林 ‎ (3)晒盐的海水最好从B海湾引入,若规划建设一个海滨泳场、深水港和工业区,最好分别选址在C处、D处和F处(填写图中字母)。‎ ‎ (4)根据该地区的资源状况,试述你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设想。‎ 由于该地区资源贫乏,但海运方便,应该依托海洋发展经济,发展海滨、海岛旅游、海水养殖,临海工业或者出口加工业,同时注意保护海洋环境和防御台风等自然灾害。‎ ‎※灾害 ‎1.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产物,并对人类社会造成破坏或负面影响。自然灾害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防灾减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 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 ‎(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生物入侵等)。‎ 特别注意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是人地关系的产物,是人类活动中与自然环境不相适应得行为对环境的危害,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 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规律可循:区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以及关联性等。‎ ‎3.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但人类也可以采取正确的行动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减灾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一系列工作,是一项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行动的系统工程。灾害高风险区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是灾害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经济发达地区往往防灾抗灾能力强,灾害危害程度较轻,相对损失小。防灾减灾的重点地区是城市。‎ ‎4. 我国地域广大,海岸线漫长,自然条件复杂,位于典型的东亚季风区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交汇部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国家之一。‎ ‎5.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加强灾害研究工作,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健全减灾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社会应急机制,加强灾害管理;加强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加强灾害保险工作。减灾就是增加效益。‎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崩塌) ‎ 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实例:川滇黔地区形成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该区域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多地震,地震震级高(主灾);区域断裂发育,岩石疏松破碎,风化严重(主灾带来的结果);(季风气候区)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促进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关联灾害)。‎ 相关研究:流水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泥沙物质逐渐沉积下来;风力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便导致沙尘堆积。始终抓住速度的变化,流水速度的降低是由于地形地势的改变。‎ 高考经典诠释 ‎(04 北京文综)内力作用在该地形区(云贵高原)的具体表现有哪些?(8分)‎ 地震、地热、有色金属矿、变质矿、地质构造等。‎ ‎(04 全国文综)图示平原地区(中亚)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 风(风力)‎ ‎(04 全国文综)简要说明形成该区域(西南横断山区)地形特征的内外力作用。(12分)‎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强烈挤压,地壳不断隆升(地壳运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流水的侵蚀和切割作用(流水作用)‎ ‎(05 全国卷1)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7分)‎ 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火山活动)‎ ‎(05 北京文综)分析南海沿岸多发地质灾害的原因。(2分)‎ 南海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05 江苏文综)读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6分) ‎ 该地区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由于地壳活动强烈, 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灾害突发 ‎(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1分)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3)除地震和泥石流外,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还有 火山喷发(1分);滑坡(1分) ‎ ‎(04 全国卷3)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 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②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③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人为原因:④ 对植被的破坏 ‎(09 福建卷40 B)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 ‎【解析】中心词:自然原因:从自然要素中去归纳总结。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中很容易忽略相关性。‎ ‎【答案】地质: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相关性:地震发生引发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气候: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水文:山区支流多,河流水量较大。‎ 地质灾害形成的综合性分析:灾害发生的强度、频度不断提高的原因要运用综合思维,从自然和人为因素去分析: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密集,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热点材料】新华网电:2010年4月,菲律宾南莱特省圣伯纳德镇发生特大泥石流灾难,方圆5至7公里的土地刹那间变成一个巨大泥潭,300多座房屋被埋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试分析菲律宾吉恩萨贡村特大泥石流造成重大伤亡的可能原因?‎ 自然原因:(1)、地质原因:地质结构特点是导致菲律宾泥石流主因,该地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处在菲律宾海沟的边缘,受众多断层影响,基岩严重破裂或碎裂,易于风化和侵蚀,(2)、地形原因:山地多,海拔相对高度大,陡峭高山众多(3)、气候原因:该地是西太平洋台风和风暴吹袭菲律宾的必经路径,拉尼娜现象带来连日降雨,涵养的雨水量超过了极限,连绵暴雨增加土体重量,造成岩土松懈和不稳定(4)、植被原因:椰子园的树木根系短浅,无助于减少水土流失。人为原因:(1)、植被破坏:大量砍伐原始树木,使许多山区几为“秃山”,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2)、过度开发、‎ 开矿破坏了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3)、灾害防范机制不完善,当地村民的防范意识薄弱(4)、房屋结构多是木质,抵御能力低,容易被压塌掩埋,(5)、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基础设施的落后影响了救援工作 研究:答案中的地质、地形、相关性、气候、水文等词语是思维过程,在具体的答题中可不写。‎ ‎※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沙尘暴; ‎ ‎(06 江苏地理)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气候);②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形);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水文、水系);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研究: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西南季风(替代词夏季风,但不能使用副高,副高只适用于亚洲东部)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 对所有自然灾害,采取的对策共同之处: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2.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RS、GIS等。3.建立健全各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减灾意识。也应注意,对于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应针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加以治理。如:洪涝灾害——恢复植被 ;沙尘暴——恢复植被,(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牧);赤潮——控制污染等。‎ ‎3.气象灾害危害大、破坏大的综合分析 (1) 灾害本身危害大、破坏大 (2) 区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交通建设滞后(经济不发达地区)‎ (3) 居民防灾减灾的意识薄弱 (4) 无有效的预警系统 (5) 区域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 ‎4.台风、寒潮的有利因素: 台风:缓解伏旱带来的旱情。寒潮:减少病虫害 ‎5.沙尘暴产生的原因综合分析:①乱垦、滥牧、过度樵采----使植被遭破坏,土壤裸露,土地沙化迅速扩展。②冬春季节少雨,气候干燥,土质疏松。③快行冷锋过境,有大风天气。‎ ‎6.治理沙尘暴合理化建议:‎ ‎①建立和完善沙尘暴的动态监测体系。 ②实施以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为核心的治沙工程。‎ ‎③保护好现有的沙丘植被,巩固扩大沙漠绿洲。 ④在乱垦滥牧地区尽快退耕退牧,还林还草。‎ ‎⑤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7.我国区域灾害 ‎ 东北:暴雨洪涝、低温冷害、干旱 西北:干旱、冰雹。‎ ‎ 华北:干旱、暴雨洪涝 ‎ 华南:暴雨、低温冷害、干旱、热带风暴、冰雹、台风 ‎ 长江中下游:暴雨洪涝、干旱、热带风暴、风暴潮、海啸 西南:暴雨洪涝、低温冷害、干旱、冰雹、台风--是指受台风影响,台风中心不能到达四川 ‎8.气象灾害综合防治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② 2是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③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④植树造林种草,营造防护林。‎ 低温对策:警报、地膜覆盖、大棚温室技术;‎ 少水对策:引水灌溉、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改善生态环境,选择抗旱品种,加强水利建设,营造防护林;‎ 多水对策:修筑堤坎、整治河道;排水、增加如海口;修建水库、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 防沙对策:退耕还林还草 ‎(07 全国卷Ⅱ)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5~7,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图5反映了沙尘暴活动路径及多发地区,图6反映了沙尘暴数量的季节分配,图7反映了沙尘暴周期,哪一个题的考点由哪个图来控制,进行分析是答题的基本要求。明确问题中的地表环境特点和沙尘暴冬春季节多的自然原因是能否得到高分的关键。‎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盆地、盆地。(4分)‎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高原和平原。 (6分)‎ 沙尘暴数量(次)‎ ‎50‎ ‎150‎ ‎250‎ ‎350‎ ‎1‎ ‎4‎ ‎7‎ ‎10‎ 图6‎ 沙尘暴活动路径 强沙尘暴多发区 图5‎ 西北路 西路 北路 北偏东路 图7‎ ‎1864‎ ‎1904‎ ‎1824‎ ‎1784‎ ‎1744‎ ‎1704‎ ‎1664‎ ‎1624‎ ‎1584‎ ‎1544‎ ‎1504‎ 沙尘暴数量(次)‎ ‎4‎ ‎8‎ ‎0‎ ‎12‎ ‎(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7分)‎ ‎(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14分)‎ ‎(5)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次。(5分) ‎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生态破坏:即环境退化(森林破坏或森林的调节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湖泊萎缩、湿地破坏、耕地减少)‎ 研究:坡地开垦、围湖造田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一般指生态破坏。环境退化(森林破坏或森林的调节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资源,造成植被破坏而产生的结果。土壤盐碱化是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产生的结果。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是过渡使用矿物燃料产生的结果。所有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都会产生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重冻害区 严重冻害区 冻害区 轻冻害区 无冻害区 宜昌 甲 ‎110°‎ ‎115°‎ 柑橘冻害分布示意图 ‎30°‎ ‎35°‎ 高考经典诠释 ‎(06 北京文综)说出图中轻冻害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6分)‎ 酸雨,土壤侵蚀,土壤和水体污染等 ‎(04 天津卷)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4分)‎ 森林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 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05 江苏文综40)简述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6分)‎ 庞大的人口压力(2分);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2分);③深刻的环境危机(2分)。‎ ‎(05 江苏地理卷)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06 广东地理)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热草原气候区社会贫困化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自然因素:①温度高,干、湿季明显,降水季节变化大;②河流径流变化大,不利于灌溉;③植被稀疏,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生态问题严峻,不适宜农耕;④干旱灾害严重,粮食缺乏,饥荒不断。‎ 人文因素方面: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口、环境、经济恶性循环);②(长期的殖民统治导致)经济基础落后,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缓慢;③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④债务负担沉重,教育落后,医疗条件差,疾病加重贫困。‎ 印度尼西亚 巴西 印度 墨西哥 菲律宾 马来西亚 坦桑尼亚 越南 ‎0‎ ‎50‎ ‎100‎ ‎150种 哺乳类 鸟类 图13‎ ‎(09 山东文综)图13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4分);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6分)‎ ‎【解析】中心词为地理位置、生物多样性。行为动词为归纳、分析。地理位置包含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有自然和人为量方面。‎ ‎【参考答案】(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2)物种丰富(极易丢分),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 ‎44°N ‎112°‎ ‎116°‎ 年降水量/mm 沙地 图 6‎ ‎(09 宁夏卷)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图6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区。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14分)‎ ‎【解析】(荒漠防治的)生物措施。行为动词为(推测类)说明。题干中: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的信息说明森林需水量很大,与环境不相适应。荒漠化的治理要强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结合。‎ ‎【答案】:干旱、半干旱地区 选②或③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与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物,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 ‎200‎ ‎28°‎ ‎84°‎ ‎88°‎ ‎▲‎ ‎▲‎ ‎▲‎ ‎▲‎ ‎▲‎ ‎▲‎ ‎200‎ ‎8172‎ ‎8201‎ ‎8156‎ ‎8201‎ ‎8844.43‎ ‎8586‎ 图 例 国界 河流 山峰/m 等高线 ‎▲‎ ‎200‎ 图7‎ ‎(08 四川卷)说明右图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10分)‎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传统农牧业发展,(经济落后)生活能源需求(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