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9)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前句侧重“堤”,后句侧重“柳”,写景有视觉上的也有听觉上的,给人以美的感受。‎ B.三四句承题,用“十里”“千条”分别指代“堤”和“柳”,也用以表现堤的范围之广和柳树的数量之多。‎ C.五六句写雨天的景象,选取“啼莺”“飞燕”“风暖”“落花”这些春天典型意象来表现柳堤之上春意之浓。‎ D.尾联转入抒情,作者虽然有意避开“柳”字,其实还是使用“折柳”这一传统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 ‎15.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答案】14.C15.示例:王之涣《登颧雀楼》: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极目四望,看到太阳慢慢向西山落去,黄河正奔流不息。只有站在这高高的楼上,才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诗人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亦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 ‎【点睛】分析诗歌的情与理的关系,也就是分析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解答这类题目要从划分层次入手,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同时,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对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也有很大帮助。‎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①‎ 岑参 节使横行西出师,鸣弓擐②甲羽林儿。‎ 台上霜风凌草木,军中杀气傍旌旗。‎ 预知汉将宣威日,正是胡尘欲灭时。‎ 为报使君多泛菊③,更将弦管醉东篱。‎ ‎【注】①奉饯:饯行。②擐:穿着。③泛菊:菊花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横行”“鸣弓”“提甲”等词语描绘了出征军队威武雄壮的气概。‎ B.在重阳节这一天,州郡长官设下宴席,为即将奔赴边关长水的卫中丞壮行。‎ C.颈联借汉将击溃胡人,平定边塞的历史,表达此次出兵边塞必胜的信心。‎ D.诗中以霜风吹凌草木渲染了出征前的悲壮气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 ‎15.本是与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饮酒,请分析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14.C15.范词写将士离家万里,只能用一杯浊酒消解乡愁,抒发的是凄凉愁苦的情怀。本诗写出征前饮酒饯别,劝将士痛饮美酒,表达的是渴望为国立功杀敌的豪迈情怀。 ‎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 ‎【点睛】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四、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定林【注】‎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常到此游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悲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无限烦忧。‎ C.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D.颈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诗人在定林的心境。‎ ‎15.“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一联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4.A15.①意为真正的快乐并非无处寄托,悲鸣的虫声也可以成为悦耳的声音。②表达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享受自然的闲适愉悦之情,表现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一联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考生要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这两句诗意思是真正的快乐并不是无处寄托,悲鸣的虫音也可以成为动听悦耳的音乐。“悲虫亦好音”看似不合常理,但却恰恰反映了诗人的旷达胸怀。从注释可知,“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此时诗人处于被罢官当中,但诗中却无伤感之情,首联中诗人用甘冽的泉水漱口感到非常舒服,坐在狂野之中内心的烦忧得以平息,颔联中诗人“脱屦”“敷衾”的动作更是展现出洒脱之态,颈联中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由此可知,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国棋王逢 杜 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①,最宜檐雨竹萧萧。‎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伏柱②,鏖兵不羡霍嫖姚。‎ 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注】①玉子纹楸: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②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入手,“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幽雅惬意的环境。‎ B.“羸形暗去春泉长”意思是说王逢下棋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 C.“拔势横来野火烧”运用比喻,说明王逢进攻起来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 D.颈联不仅写出王逢以静制动、进攻厮杀的棋风,还写出了其精通兵法多才多艺。‎ ‎15.本诗全诗句句写“棋”,那么诗人是怎样借“棋”写别情的?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4.D15.①首联描绘了淅淅沥沥的秋雨、萧萧瑟瑟的修篁的环境,诗人与友人窗下摆棋对弈的场景,给人幽雅又惬意的感受。“最宜”二字,足见友情之深厚,也增添了别离之感伤。②中间两联运用比喻和典故,表现了友人高超的棋艺,可以看出两人对弈之趣。然而这种惬意会随着友人的离开而不得,棋艺越妙,离别之情越浓。③尾联诗人借与好友王逢相约,要将万余日时间,尽行于棋局上销用,表面上是几多豪迈,几多欢快,实际上却暗寓着百般无奈和慨叹,抒发的离情别绪极为浓郁,极为深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梦游三首(其一)‎ 徐铉 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 香蒙蜡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 檀的①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 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②春深道路赊。‎ ‎【注】①檀的:古代女子脸上点饰的红点。②洞口:神仙所居的洞口,化用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开篇点题,魂驰故人之家,与思念之人相会,皆是梦游所历之境。‎ B.承接首联点明的时间,颔联的“香蒙”和“蜡烛”营造出幽会的朦胧美。‎ C.妆容精致,云鬟簪花,调弄着箫管,一位妙解音律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D.诗歌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虚写梦中与爱人相会,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 ‎15.诗的末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14.D15.①描写了神仙洞口分别后春意浓郁道路漫长的景象。②以景结情,暗示别后天上人间后会难期。③表达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相思之苦。‎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 ‎【点睛】第2小题有两问,第一问“诗的末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考查的是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问“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考查的是诗句的作用,解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内容作用就是写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则要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注】‎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应是诗人的朋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照应题目,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送别时的天气,渲染出凝重沉郁的气氛。‎ B.颈联暗示了李胄的东去,“海门深不见”的“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深不见”指海门水深而不见底;“浦树远含滋”指远处两岸的树笼罩在细雨中。“深”和“远”渲染出迷蒙暗淡的景色。‎ C.尾联直抒胸臆,强烈表达惜别之情。结句“沾襟比散丝”的“散丝”即雨丝,一个“比”字将泪和雨交融在一起,情景完美结合。‎ D.本诗从“微雨”起,以“散丝”结,中间选取了“暮钟”、“重帆”、“迟鸟”、“海门”、“浦树”等一系列的意象,形成了浓重、阴沉的压抑氛围,烘托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15.颔联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15.①用叠音词“漠漠”写细雨弥漫,“冥冥”写细雨迷蒙。②写帆因雨湿而重,鸟因羽湿飞迟。③不用一个“雨”字而处处有雨,这迷蒙沉寂景象打上了诗人情感烙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 依不舍之意。‎ ‎【点睛】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首联内容,B项鉴赏诗歌颈联的意象和语言,C项鉴赏诗歌尾联的抒情手法及思想情感,D项是对诗歌的总体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长亭九梦君。‎ 云背水,雁回汀。只应芳草见离魂。前回共采芙蓉处,风自凄凄月自明。‎ ‎【注释】朱敦儒,两宋之际河南府洛阳人,人称骆川先生。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广西,后避乱客居南雄州(今广东省南雄市)。‎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先写船儿在洛水向东驶去,诗人伫立船头,心中满是离愁别绪,为诗歌定下感情基调。‎ B.“西风挹泪分携后”意思是分别后,西风也为我拭泪。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离情更为生动。‎ C.夜宿长亭,十个夜晚九次出现梦中故人。既突出了一路奔波之辛苦,又表现了思念之深切。‎ D.尾句写的是回忆共采莲之景:晚风轻拂,明月廊照,一切是那般美好。这是以乐景强化离愁。‎ ‎15.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讲,赏析词的下片。‎ ‎【答案】14.D15.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片前三句描写了一幅萧瑟苍凉的图景:浓云遮蔽水面,大雁飞回汀州,芳草一片凄迷。词人触景生情,引发心中无限离愁别绪。以景结情。下片末两句写景:昔日和你一起采莲的地方,如今已是冷风凄凄,明月高悬。斯人不在,风月如故,物是人非,让词人伤心断肠。以景结情,余味无穷。 对比。末两句写景:昔日共采莲花的美好往事回忆与分离后“‎ 风自凄凄月自明”之景形成对比,使离愁别绪更突出。 ‎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景情关系。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下片前两句,云背对着水,大雁也早已飞回见不到了,与萋萋芳草共同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作者借景抒情,使第三句中的“离魂”更富感染力;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凄凉的晚风兀自吹拂,惨白的月光兀自洒落,这首词戛然而止,使离情的表达更加委婉含蓄,动人心弦;“前回共采芙蓉处”是对之前共采莲花的美好往事的回忆,更反衬出当下的伤感。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从景情关系的角度鉴赏诗词,这样的题目答题步骤与要点是:先指出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再指出情与景的结合方式及表达效果。情与景的结合方式一般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另外,要注意情与景是否一致,是否有反衬现象。‎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 思 陆游 鱼复城边逢雁飞,白头羁客恨依依。‎ 远游眼底故交少,晚岁人间乐事稀。‎ 云重古关传夜柝,月斜深巷捣秋衣。‎ 官闲况是频移疾,药鼎荧荧卧掩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秋日里,在鱼餓边看麵飞的大雁,触景生情,想自己漂泊一生,不由得心生怨愤。‎ B.颔联首句承接首联中“羁客”,颔联次句照应首联中“白头”,“故交少”“乐事稀”具体言明羁客之“恨”。‎ C.颈联运用想象,描绘出两幅不同的画面,通过对比来突出边关战事的残酷,家人对征夫的关怀。‎ D.此诗与马致远的《天净沙》都写秋思,都表现了羁旅漂泊之愁,但陆游的诗中蕴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思。‎ ‎15.这首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15.①‎ 自己为官担任俐职,而且年纪大了,很多次因病请求辞职(退体),只能闭门在家,卧病在床,用药鬃煎药;②表达了诗人得不到重用的无奈,年老多病的感伤和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其一)‎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前两联写露冷枫丹,波浪涌动,风云接地,万物萧森等深秋之景,给人以苦寒之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情油然而生,但此情此景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2)后两联写离蜀两年,旅途飘零,风霜凄紧,捣衣声声,表达了羁旅之愁,家国之忧,凄苦之情,身世之感,思乡之意,显得沉郁厚重。‎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考生要先理解“因秋托兴”和“触景伤情”的内涵,然后针对前两联和后两联进行分析。“因秋托兴”意思是借助秋景来寄托情感,即诗歌前两联明写秋景,暗含兴意,考生要找出前两联中所写之秋景,借助诗句中的景物分析其特点,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萧森”,萧瑟阴森。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是说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诗中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面对眼前的萧森苦寒之秋景,诗人的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情油然而生,但此情此景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触景伤怀”是说眼前的景象触动诗人的情怀,引发是人的感慨。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意思是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意思是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诗人面对如此之景,触动内心的羁旅愁思和家国之忧愁。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即可。‎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诗歌的语言技巧和情感。从题干来看,本题采取对前人评价进行再评价的方式来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先要明确前人的评价语,分析其意思,或者说分析该评价语评价的方向,如本题“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这显而易见是分析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且明显是分析景和情的关系,同时题干也分别指明了设题的句子,这就降低了答题的难度。考生要先结合前两联分析“因秋托兴”的“秋”是什么,所托之“兴”是什么,再结合后两联分析“触景伤情”的“景”是什么,所伤之情是什么,诗歌中用哪些词表露了这些情感。明确了这些之后,答题就不难了。‎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 B.诗中的雨虽是微雨却下得细密,以致船帆涨满,鸟儿飞缓。‎ C.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D.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15.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答案】14.D15.①“迟”“重”二字用意精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②“漠漠”“冥冥”运用叠词,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③作者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写照。 ‎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 ‎【点睛】赏析句子之前,要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所写的景、物、人和事,分析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