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7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人教版必修
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人教版必修1-3)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C 2.(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答案】C 2.(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3.(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图6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答案】C 4.(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D 5.(2012年海南卷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答案】C 6.(2012年上海历史,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答案】C 7.(2012年上海历史,10)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答案】C 8.(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9.(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10.(2012年江苏历史,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分)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 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5分)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3分) 11.(2012年上海历史,37)开国议政(14分)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8分)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6分) 【答案】(1) A 答案l: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答案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其他答案。 B 答案l: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 ·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积贫积弱 其他答案 (2)答案l:能全面权衡科举制对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 答案2: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的一面。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拨文官进入政府,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巩固王朝统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于治理国家。 其他答案。观点与证据不一致;决策与理由不一致。 12.(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39)(6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1)变化:从承认南越国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无力解决。 原因: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南越国经济发展,分立的趋势明显。(12分) (2)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8分)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答案】B 2.(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答案】C 3.(2012年江苏历史,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单元综合 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C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9)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答案】D 2.(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答案】B 3.(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7)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 是( )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答案】C 4.(2012年江苏历史,1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B 5.(2012年海南卷历史,9)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答案】D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21)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 A.筹集税款 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 D.任命大臣 【答案】D 2.(2012年海南卷历史,1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答案】C 3.(2012年上海历史,32)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 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 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 【答案】A项3分,C、D项1分,B项0分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21)费城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 ) A.维护邦联制 B.加强中央权力 C.巩固联邦制 D.保障各州的权利 【答案】B 2.(2012年江苏历史,15)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答案】A 3.(2012年海南卷历史,12)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 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 B.主宰了联邦政府 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 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答案】B 4.(2012年上海历史,3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 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 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 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 【答案】B项3分,C、D项1分,A项0分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2012年上海历史,20)右侧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香肠”的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 ) A.武力统一政策 B.全球扩张政策 C.社会保障政策 D.欧洲均势政策 【答案】A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8)(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总统由全体德意志人民选举之,任期为七年,可连选连任。德国总统掌握德国全部武装 力量之最高统帅权。如某一邦不履行其依照德国宪法或德国法律所规定之义务时,德国总统得使用武力强制之。如德国境内之公共安宁和秩序受到严重扰乱或危害时,德国总统得采取必要之措施,需要时并得使用武力。德国总理和各部部长为行使其职责,应取得德国国会之信任,当国会以明显之决议对其中之一员撤销其信任时,该员应即退职。 ——摘编自德国“魏玛共和国宪法”(1919年) 材料二:联邦总统由联邦大会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任期5年,只能连任一次。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 和联邦各部部长组成。联邦总理根据联邦总统提名,由联邦议院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获得联邦议院过半数票者当选为联邦总理。外交事务、联邦财政等由联邦行政和下属行政机构予以管理。联邦国防部长对武装部队拥有命令权和指挥权。 ——摘编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德国三部宪法中有关行政权规定的演变及其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邦德国基本法关于行政权的规定发生变化的原因。(5分) 【答案】(1)演变:最高行政权由皇帝转到民选总统, 内阁由向皇帝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3分)总统行政权由联邦大会授予,权力缩小,任期缩短;内阁权力增大。(3分) 趋势:行政权归属由国家 元首向内阁转移,由集权到民主。(2分) (2)鉴于纳粹上台执政的教训,防止独裁,避免民主被滥用。(5分)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1.(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答案】B 2.(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3.(2012年上海历史,38)有 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12分) 【解析】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在全球扩张。中国市场广阔,必然成为其经济侵略的对象。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这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答案】史实 答案l: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答案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中英贸易冲突、林则徐禁烟等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 组织 答案l:叙述成结构 答案2:叙述较连贯 答案3:罗列史实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5)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 A.秦日纲 B.陈玉成 C.李秀成 D.石达开 【答案】C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2012年海南卷历史,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B 2.(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第13课 辛亥革命 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2.(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图6)。这反映出( )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答案】D 2.(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D 3.(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答案】C 4.(2012年上海历史,26)右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发于( )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答案】B 5.(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7)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1927年初,全国革命中心也随之北移至图6中的( ) 图6 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局部) 【答案】C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8)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答案】B 2.(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答案】B 第16课 抗日战争 1.(2012年江苏历史,7)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答案】B 2.(2012年海南卷历史,18)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答案】A 3.(2012年上海历史,25)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答案】A 4.(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8)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 西安事变,而刊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应出《时代》周刊( )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答案】D 5.(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8)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 ) A.“八一宣言”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国共合作宣言 ” D.《论联合政府》 【答案】A 6.(2012年海南卷历史,27)(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 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8分) 【答案】(1)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 制;红军改编。(5分) (2)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 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 整与相 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8分) 第17课 解放战争 1.(2012年江苏历史,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答案】A 2.(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9)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答案】A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20)“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是( ) A.启蒙思想 B.生物进化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D 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21)《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B 3.(2012年上海历史,16)在中学毕业作文中,马克思以“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目标,并倾注了毕生精力实践上述理想。他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的实践成果是( ) A.参与第一国际的创立 B.出版《资本论》 C.声援巴黎公社的斗争 D.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D 4.(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20)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 D.巴黎公社期间 【答案】D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2012年江苏历史,16)《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0)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B 3.(2012年上海历史,21)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答案】B 4.(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21)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答案】A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答案】B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D 2.(2012年江苏历史,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答案】B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A 2.(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答案】A 3.(2012年上海历史,30)“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 )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答案】A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9)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2.(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2012年上海历史,27)“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 ) 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宪章》 D.《马歇尔计划》 【答案】D 2.(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23)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两个德国分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答案】C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2012年海南卷历史,23)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答案】D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2012年江苏历史,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答案】B 必修1模块综合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39)(26分)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 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 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中国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印度 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阿拉伯 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伊朗 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据《辞海》等整理 问题: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10分)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7分)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9分) 【答案】(1)美利坚合众国。(2分)其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为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3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2分)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3分) (2)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倒行逆施。(1分)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来英国,并成为国王。(2分) 詹姆士二世逃亡。(1分)没有流血而政治制度发生变革(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3分) (3)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分)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 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4分)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2分)革命中没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1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1分) 2.(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36)(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8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10分)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12分) 【答案】(1)原因: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4分,每点2分) 说明问题: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4分,每点2分) (2)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4分,每点2 分) 进步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 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6分,每点3分) (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3分) 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 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9分,每点3分。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2012年海南卷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答案】D 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答案】C 3.(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答案】D 4.(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 图4 元朝行省图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答案】B 5.(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39)(6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回答问题。 材料三: 表三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楼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3)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 原因: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2分)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2012年江苏历史,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C 2.(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3.(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3)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 图5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4.(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2)图5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 图5 A.铁器 B.玉器 C.瓷器 D.漆器 【答案】B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1.(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A 2.(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答案】C 3.(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B 4.(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答案】A 5.(2012年江苏历史,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答案】D 6.(2012年海南卷历史,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答案】D 7.(2012年上海历史,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答案】C 8.(2012年上海历史,15)下图是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图中传自西方的事物是( ) A.老者的眼镜 B.门前的店幌 C.兴盛的商铺 D.商人的衣着 【答案】A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答案】B 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答案】A 3.(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 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答案】C 4.(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答案】B 5.(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答案】D 6.(2012年海南卷历史,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 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 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 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4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 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3分) 影响:开禁促成 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 变革。(5分)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1.(2012年上海历史,1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 A.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 【答案】C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20)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 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 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答案】C 2.(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8)(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问题: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答案】(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殖民贸易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6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21)图8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 图8 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 【答案】B 2.(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20)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答案】A 3.(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8)右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应该是( ) A.蒸汽动力 B.水力动力 C.水电动力 D.机械动力 【答案】B 4.(2012年江苏历史,14)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答案】C 5.(2012年上海历史,14)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致使别针的产量增长。类似的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 ) A.16世纪中叶 B.17世纪中叶 C.18世纪中叶 D.19世纪中叶 【答案】C 6.(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6分)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 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9分) 7.(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37)(32分)公司来了,世界变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限责任公司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少了经,就是蒸汽机和电力的重要性也会降低!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 材料一: 英国《1862年公司法》可以被看做现代公司的出生证。此前的几个世纪,公司一直是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成立公司是少数人的特权。《1862年公司法》则宣告:公司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组织,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 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近250年里,也就是在人类诞生以来的0.01%的时间里创造的。创造这些财富的主角就是公司。从17世纪到20世纪79年代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由公司完成。今天,全世界70%的专利和2/3的研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 福特汽车公司创立的自动生产流水线是工厂管理制度的一场革命。1913-1914年,福特公司生产了24.83万辆汽车,平均每36秒生产一辆,10年后达到每15秒生产一辆,这种生产方式在自行车、飞机等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成就了美国工业的辉煌。 苹果公司通过iPad和iTunes音乐店,改写了PC、消费电子、音乐这3个产业的游戏规则,引领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 公司的 力量 (据CCTV节目组《公司的力量》、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英国《1862年公司法》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2分)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公司在促进世界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8分) 【答案】(1)意义:催生了现代公司,为个投资公司提供法律保障。 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制定行业 规则和标准,引领管理制度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23)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答案】A 3.(2012年上海历史,18)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 A.电力与蒸汽 B.电力与钢铁 C.蒸汽与煤炭 D.煤炭与钢铁 【答案】B 4.(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答案】(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10分)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 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9分) 单元综合 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6分)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 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10分)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 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9分) 2.(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 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庞。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材料二: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 字样。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中国服饰的耶稣。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三: 世界博览会主题概览 时间 主题 时间 主题 1933年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82年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1935年 通过竞争获得和平 1984年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37年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 1985年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39年 明日新世界 1990年 人类与自然 1958年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98年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62年 太空时代的人类 2000年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1964年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2005年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1970年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10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74年 无污染的进步 2015年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 品特点形成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12分) 【答案】(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意义: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 重要平台, 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8分) (2)特点:中国: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有西方色彩。 西方: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 原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术精湛;现代化滞后,工业发展程度低; 中西文化交流增强。(12分) (3)变化:19世纪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20世纪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因: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科技作用的两重性受到关注;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经济全球化,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问题;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12分)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6)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D 2.(2012年江苏历史,5)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3.(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6)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考点】洋务运动 【解析】李鸿章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管辖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和山东三省海域,洋务运动中创办军事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堂,耗费巨资筹办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这与他在战争中的避战求和政策有关。 【答案】B 4.(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8)(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问题: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9分) 【答案】(2)传统手工业。(2分)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4 分)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3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5.(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37)(32分)公司来了,世界变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限责任公司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少了经,就是蒸汽机和电力的重要性也会降低!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 材材料二: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6分) 材料三: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12分) 【答案】(2)背景:工业革命后,西方公司的示范;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 民族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3)面对困境,求变求强。第一次: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第二次:“文革”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 困境。 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第一次:抓住工业革命和政府推动洋务的机遇;第二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政府推行改革开放的机遇。 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筹资发展;第二次:大胆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进制度化建设。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8)右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答案】B 2.(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30) 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答案】A 3.(2012年江苏历史,8)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未也,且去健全甚远。……是何故乎?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 ) 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 B.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 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 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 【答案】A 4.(2012年海南卷历史,16)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D.金融资本的发展 【答案】A 5.(2012年上海历史,17)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诞生了一批由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 ) A.石油化工业 B.冶金采矿业 C.机器制造业 D.轻工纺织业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解析】中国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因此民族资本家主要以投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轻工业为主,A、B、C项属于重工业,D项属于轻工业。 【答案】D 6.(2012年上海历史,19)根据右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 ) A.国库白银储备 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 D.茶叶出口额 【答案】B 7.(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3)(19分)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 与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北 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材料二: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 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 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城市、 北方最大金融中心。 材料三: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 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 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1903年,政府开 天津城区示意图(1936年) 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仅20年,新城区就成为天津新的政治、文化核工业中心。 ——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 问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B、C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6分)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2分) (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2分)依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4分) 【答案】(1)A区:金朝;漕运中转。B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C区:1903年;政府措施。(6分)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政府妥协。(2分) (2)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有轨电车。(3分)促使天津向近代城市发展。(2分) (3)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退出天津。(6分)变化:城市管理开始近代化;金融和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区扩大。(4分)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答案】C 2.(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 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答案】D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3.(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答案】B 4.(2012年海南卷历史,2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答案】A 5.(2012年海南卷历史,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五计划 【答案】A 6.(2012年上海历史,28)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 ) A.三大改造 B.中苏关系 C.文化大革命 D.“三面红旗” 【答案】D 7.(2012年上海历史,29)右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 A.加入人民公社 B.分得土地 C.承包土地 D.加入合作社 【答案】B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8)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答案】B 2.(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2)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A 3.(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9)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答案】D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8)(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问题: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10分) 【答案】(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4分)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6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单元综合 1.(2012年江苏历史,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答案】C 2.(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37)(32分)公司来了,世界变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限责任公司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少了经,就是蒸汽机和电力的重要性也会降低!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 材料二: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6分) 材料三: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12分) 【答案】(3)面对困境,求变求强。第一次: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第二次:“文革”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 困境。 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第一次:抓住工业革命和政府推动洋务的机遇;第二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政府推行改革开放的机遇。 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筹资发展;第二次:大胆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进制度化建设。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答案】C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2.(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答案】B 3.(2012年江苏历史,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D 4.(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图6)。这反映出( )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5.(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答案】C 6.(2012年上海历史,39)妇女与教育(12分) 材料一: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材料二: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答案】 答案l: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 答案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答案和参政意识,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 答案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答案4:没有基于材料回答问题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21)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答案】A 2.(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问题: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答案】(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每点3分)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 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 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 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4分,每点2分) 3.(2012年江苏历史,23)(14分)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 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 ……(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 ……虽然纽约本 市已经有 100 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 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 ~ 1984 年度) (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冶 》 )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 50% 。 ……(瑞典) 主 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 ……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 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 ……联邦德国从 1970 年到 80 年代中期,领 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70% 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 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5 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2 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5 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2 分) 23. 答案要点:(14 分) (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兴办公共工 程(以工代赈) 。 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 ;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 ;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 ;经济增长速度降 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23)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 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B.紧缩货币出新招 C.减税减支零通胀 D.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答案】C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2)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答案】B 3.(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表2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表2 所有者 年份 政府和公共机关法人 金融机关 其他国内法人 外国法人 个人 其他 1950年 3.2 12.6 11 0 61.3 11.9 1960年 0.2 23.1 17.8 1.1 46.3 11.5 1969年 0.3 32.2 21.3 3.2 40.1 2.9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答案】A 4.(2012年江苏历史,23)(14分)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5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2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2分) 【答案】(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 (以工代赈)。(3分) 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2分)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2分)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 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5分)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2分)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C 2.(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1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7527 7360 7290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答案】C 3.(2012年江苏历史,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答案】D 4.(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分,每点2分)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 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每点3分)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 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 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 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4分,每点2分)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2012年江苏历史,18)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23)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2.(2012年上海历史,35)《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到1999年1月1日,即可开始实施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最迟要在1998年7月1日建立独立于各国政府之外的欧洲中央银行,英国和丹麦不受这一时间表的限制。这表明欧元( ) A.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结果 B.是入约各国经济主权让渡的结果 C.尚未成为欧盟所有成员国的统一货币 D.加强了各国以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能力 【答案】B项3分,A、C说明项1分,D项0分 3.(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22)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时的六个国家,除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还包括图7中的(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3.(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23)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C.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D.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答案】D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22)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作为新兴经济体,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图6反映了( ) 图6 2009—2010年金砖国家经济增长率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比较 ①金砖国家经济都持续高速增长 ②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都超过发达经济体 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④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2.(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1)右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3.(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在( ) 图5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答案】C 4.(2012年江苏历史,20)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右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该漫画反映了( )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答案】D 必修2模块综合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8)(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问题: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9分)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10分) 【答案】(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殖民贸易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6分) (2)传统手工业。(2分)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4 分)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3分)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4分)70年代 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6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分,每点2分)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 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每点3分)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 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 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 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4分,每点2分) 3.(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 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庞。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材料二: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中国服饰的耶稣。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三: 世界博览会主题概览 时间 主题 时间 主题 1933年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82年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1935年 通过竞争获得和平 1984年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37年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 1985年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39年 明日新世界 1990年 人类与自然 1958年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98年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62年 太空时代的人类 2000年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1964年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2005年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1970年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10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74年 无污染的进步 2015年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 品特点形成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12分) 【答案】(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意义: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 重要平台, 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8分) (2)特点:中国: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有西方色彩。 西方: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 原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术精湛;现代化滞后,工业发展程度低; 中西文化交流增强。(12分) (3)变化:19世纪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20世纪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因: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科技作用的两重性受到关注;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经济全球化,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问题;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12分) 4.(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37)(32分)公司来了,世界变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限责任公司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少了经,就是蒸汽机和电力的重要性也会降低!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 材料一: 英国《1862年公司法》可以被看做现代公司的出生证。此前的几个世纪,公司一直是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成立公司是少数人的特权。《1862年公司法》则宣告:公司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组织,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 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近250年里,也就是在人类诞生以来的0.01%的时间里创造的。创造这些财富的主角就是公司。从17世纪到20世纪79年代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由公司完成。今天,全世界70%的专利和2/3的研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 福特汽车公司创立的自动生产流水线是工厂管理制度的一场革命。1913-1914年,福特公司生产了24.83万辆汽车,平均每36秒生产一辆,10年后达到每15秒生产一辆,这种生产方式在自行车、飞机等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成就了美国工业的辉煌。 苹果公司通过iPad和iTunes音乐店,改写了PC、消费电子、音乐这3个产业的游戏规则,引领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 公司的 力量 (据CCTV节目组《公司的力量》、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英国《1862年公司法》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2分)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公司在促进世界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8分) 材料二: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6分) 材料三: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12分) 【答案】(1)意义:催生了现代公司,为个投资公司提供法律保障。 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制定行业规则和标准,引领管理制度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2)背景:工业革命后,西方公司的示范;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 方面的困难。 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 民族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3)面对困境,求变求强。第一次: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第二次:“文革”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 困境。 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第一次:抓住工业革命和政府推动洋务的机遇;第二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政府推行改革开放的机遇。 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筹资发展;第二次:大胆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进制度化建设。 5.(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39)(6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回答问题。 材料三: 表三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楼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四: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 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4)根据材料四,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10分) 【答案】(3)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 原因: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2分) (4)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鼓励农业机械的发明创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实现;(3分)建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化进程(4分);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3分)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考点】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 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 商。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 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 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3.(2012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考点】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 【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与理解、材料解读能力。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其思想的影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从前三问得出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答案】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分)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 第3课 宋明理学 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考点】宋明理学——心学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可知王阳明强调正心诚意,故D项正确;A、B、C项都对题干的曲解。 【答案】D 2.(2012年海南卷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考点】宋明理学(主要思想)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生,仁也”, 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 内在关系:生,仁也。易错选C项。 【答案】A 3.(2012年海南卷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考点】宋明理学(背景——三教合一) 【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 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伦理道理,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 抵触,D项正确;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项无从反映。 【答案】D 4.(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 【考点】科举制、宋明理学、明清进步儒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西方民主思想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话题引入考查中西思想的发展与交融,跨度大,注重线索梳理和综合分析。第(1)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解答时注意关键信息“宋人文集”和设问中的提示“程朱理学”,在此基础上联系相关知识分析。 【答案】(1)与科举制相关。(2分) 目的:“究天理”(或明道德(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2分)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考点】明清进步儒学(黄宗羲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提供的观点强调宰相制度的的存在有利于制约君权,换而言之废除宰相制度导致君权极端化。这说明观点主张限制君权,故选A项。 【答案】A 单元综合 1.(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与理解、材料解读能力。第(1)问立足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在此基础上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其思想的影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从材料可看出唐代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因而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第(4)问从前三问得出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答案】(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3分) 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4分)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分)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2分)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4分)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 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38)(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问题: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9分) 【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老子、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维新思想(康有为、严复的思想) 【解析】本题以思想的交融与解放为主题切入、以主要思想家为载体考查中外思想发展。第(1)问考查基础知识的积累,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即可。第(2)问立足材料概括,关键在于抓住关键信息,如,李贽“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顾炎武“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等。 【答案】(1)孔子:仁、礼、中 庸;(3分)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3分)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2分)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2分)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3分)顾炎武:注重实 学,经世致用;(3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分)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38)(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问题: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10分) ( 【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老子、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维新思想(康有为、严复的思想) 【解析】本题以思想的交融与解放为主题切入、以主要思想家为载体考查中外思想发展。第(1)问考查基础知识的积累,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即可。 【答案】(1)孔子:仁、礼、中庸;(3分)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3分)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2分)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2分)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9)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与理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15世纪”“佛罗伦萨”“复活”可以判断为文艺 复兴。文艺复兴的文艺作品其实对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传承。故选B项。A、C、D项分别对应的是故希腊罗马、16世纪的德意志宗教改革、17—18世纪。 【答案】B 2.(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可知教皇代表认为在信仰《圣经》的同时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撑,只有这样信仰才能稳固,故C项正确;A项题干无从反映;根据所学可知两者都没有否认信仰的必要,故B项说错误;D项只是材料反映信息的一面。 【答案】C 3.(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9)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说道:“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 ) A.抨击愚昧 B.倡导平等 C.讽刺贪淫 D.推崇人性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斯的代表人物,“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反映了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项正确。ABC项不符题意。 【答案】D 第7课 启蒙运动 1.(2012年江苏历史,13)“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考点】启蒙运动——主要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强调理性、批判教会和封建制度,这是启蒙运动的内容,因此选择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 【答案】D 2.(2012年海南卷历史,10)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 A.以民意制约权力 B.以道德制约权力 C.以权力制约权力 D.以权利制约权力 【考点】启蒙运动——孟德斯鸠的思想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是三权分立,因此,C项正确;权力与权利是有区别的,如 果不能区别两者区别或者粗心而错选D项;AB项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 【答案】C 3.(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问题: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 【考点】科举制、宋明理学、明清进步儒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西方民主思想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话题引入考查中西思想的发展与交融,跨度大,注重线索梳理和综合分析。第(3)问考查西方民主思想的变化,注意答题角度“西方民主政治发展”。 【答案】(3)代议制度建立;(2分)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3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3分)(若答出“古代西方直接民主弊端和具有代议制民主性质的民主制度的借鉴;西方民主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民主探索深入的反思等可酌情赋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第(4)问,指出一 个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1分,指出两个及以上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3分。 单元综合 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考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反抗罗马教会的权威,否认教会和教士在信仰中的中介作用,强调个人自由;启蒙运动反抗封建专制权威,强调个人自由,崇尚理性,重视法制保障民主制度。因此B、C、D属于启蒙运动,A项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共同点。 【答案】A 2.(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37)(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14分)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12分) 【考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材料解读、综合比较分析和论证分析能力。第(1)问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分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历史条件。材料二的基本观点抓住关键信息“财富的日益增长”“经济生活的需要”“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概括即可。三次运动的共同精神实际上是比较归纳其共同点。第(2)问考查论证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材料论证了物质活动和精神与制度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论证观点。 【答案】(1)历史条件: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9分) 基本观点: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3分) 共同精神:人文主义。(2分) (2)能结合材料和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等次 得分 观点 论证 表述 第一等 9—12分 观点正确,能辩证认识问题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 思路清晰,表达确切 第二等 5—8分 论点基本正确,认识不够全面 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 有基本思路,表达不够确切 第三等 0—4分 论点不准确,认识模糊 未能结合史实,仅能罗列部分史实 缺乏条理性,表达欠通顺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1.(2012年海南卷历史,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考点】古代中国科技技术(制约因素) 【解析】题干反映了康熙在“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说明其审慎地接受 外事物,B项正确;A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无从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因 此,D项“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错误。 【答案】B 2.(2012年上海历史,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考点】古代中国科技技术——印刷术 【解析】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发明、研制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印刷的大量书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答案】A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1.(2012年江苏历史,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考点】古代中国文学的时代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与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可知《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故选A项。 【答案】A 2.(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迁移。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项正确;A、B、C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 【答案】D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3)《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考点】古代中国汉字的演变 【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根据提供的象形文字和解释容易判断选C项。 【答案】C 2.(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2)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3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 A B C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汉字与书法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结合各种字体的特点可知A、B、C、D项分别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故选C项。 【答案】C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20)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重要原因是( ) A.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 C.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 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考点】近代科学的发展(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 同时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间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凭借个人能力很难全面掌握,故选D项。 【答案】D 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1.(2012年上海历史,18)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 A.电力与蒸汽 B.电力与钢铁 C.蒸汽与煤炭 D.煤炭与钢铁 【考点】电气时代——成就 【解析】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主要展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工业成果,这也是此次世博会的物质基础,蒸汽、煤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电力与钢铁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2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具体表现为( ) A.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D.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考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特征,D项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相符;A项在前两次技术革命就已具有;B项应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C项“学科越来越少”说法错误。 【答案】D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考点】维新变法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摒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D项 【答案】D 严复翻译的西学著作 《天演论》 《原富》 《法意》 《群己权界论》 …… 2.(2012年上海历史,23)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 ( ) A.宗教文化 B.科学技术 C.社会理论 D.文学艺术 【考点】维新变法思想(严复) 【解析】《天演论》宣传的是社会进化论思想;《原富》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宣传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法意》即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宣传三权分立思想,《群己权界论》即穆勒的《论自由》宣传自由主义,都涉及社会伦理问题。 【答案】C 3.(2012年海南卷历史,15)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考点】维新变法思想 【解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反映的是康有为学说的特点:把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相结合,因此,B项正确;A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C项资产阶级革命派;D项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 【答案】B 4.(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表2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问题: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 【考点】维新变法思想 【解析】本题以历史精英人物引领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切入视角新颖。第(1)问以历史人物的经历考查严复思想的成长背景,注意表格中的时间,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比较分析能力。材料二中严复主张“治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增强军事实力)、“治本”(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结合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比较。第(3)问注意限制角度“客观原因”,一般从社会基本状况(政治、经济、文化)分析。 【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6分,每点2分)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 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6分,每点2分)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 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8分,每点2分) 5.(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38)(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问题: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7分) 【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老子、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维新思想(康有为、严复的思想) 【解析】本题以思想的交融与解放为主题切入、以主要思想家为载体考查中外思想发展。第(3)问考查维新变法思想,从材料信息“改制……孔子”可以推断是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至于严复的思想结合课本知识回答。 【答案】(3)康有为。(1分)《孔子改制考》。(2分)翻译《天演论》;(2分)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 派的理论武器。(2分) 6.(2012年江苏历史,22)(13分)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 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考点】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分析能力。第(1)问“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就是“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即由君主专制逐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宣传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第(2)问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史家的历史认识受到掌握的史料的多少、理解的程度以及史观的影响,存在认识的偏差,要及时的修正历史认识,同时史家的认识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在此基础上进行论证。 史家的历史认识受到掌握的史料的多少、理解的程度以及史观的影响,存在认识的偏差,要及时的修正历史认识,同时史家的认识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萧公权在读完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作深入的剖析后,对康有为认识的改变就说明了这一点。 【答案】(1)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4分) (2)略(6分)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注意题干提及的五四运动是广义概念,这场知识最光荣的运动是指新文化运动,打倒偶像要求民主,启蒙要科学,不迷信,具有理想思考判断的精神。故选D项,其他选项与材料。 【答案】D 2.(2012年上海历史,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同时宣传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因此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的各种学说得到迅速传播,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找到支持者”。 【答案】D 单元综合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问题: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3分) 【考点】科举制、宋明理学、明清进步儒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西方民主思想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话题引入考查中西思想的发展与交融,跨度大,注重线索梳理和综合分析。第(2)问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及阶段特征,学习西方内容的变化可以结合信息“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从事科学,讲求政艺”“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概括,在此基础上结合19世纪中叶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演变的背景(政治、经济、思想等)分析。第(4)问具有开放性,注意根据第(2)(3)问总结分析思路,明确答题角度(含义或用法变化过程及原因) 【答案】(2)内容变化: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经济工业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启蒙(思想观念解放)。(4分)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 治改良;(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2分)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如,“粉丝”在开始是指一种食品,后引申为影迷、追星等。(1分)这一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过程中思想的解放(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和社会生活时尚化。(2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第(4)问,指出一 个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1分,指出两个及以上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3分。 2.(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和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解题时须注意冲 击与反应的对应关系,围绕材料观点,按要求答题。 【答案】略。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2012年海南卷历史,17)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考点】三民主义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的能力,从题干中反映孙中山非常关注俄国十月革命,由“若俄国现在 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可判定C项的正确性;A项时间与题干不一致,是在20 年代;B项说法错误的,俄国人的路是社会主义,而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说法错,1918 年中共并没有实现第一次合作。 【答案】C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考点】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根据国情形成“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摆脱了俄国革命模式,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故选D项。 【答案】D 2.(2012年海南卷历史,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考点】七届二中全会 【解析】由时间信息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解放战争获得胜利的前夕,结合其党的工作重心由 农村转向城市转移的内容说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阶段基本结束,B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无 从体现;D项应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答案】B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2012年江苏历史,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考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949—1976年中国照搬苏联的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意识形态对抗的影响下,中国在相对封闭的背景下开展经济建设,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中国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这个过程反映的是中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变化。 【答案】C 单元综合 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38)(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图14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8分)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5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6分) 【考点】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解析】本题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主题,以近现代历史人物为载体考查了近现代民族复兴之路,跨度大、范围广,但突出核心基础知识的考查,解答的关键在于熟悉基础、读懂材料。第(1)问其主张根据材料“惟此方兴之教育”“厥惟教育”概括,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第(2)问立足材料和材料来源的时间提示入手归纳分析。第(3)问考查图表分析能力,根据时间和曲线变化,结合相关经济方针政策和实践分析。第(4)问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答案】(1)主张:教育救国。(2分) 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3分)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3分) (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4分) 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4分) (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3分)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4分)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6分,每点2分) 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6分,每点2分) (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功的重要保障。(6分)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9)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理性主义 【考点】19世纪以来西方的文学艺术。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时间信息“18世纪末19世纪”和关键信息“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可以判断是浪漫主义文学,故选A项。注意B项应为19世纪中期。 【答案】A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 必修3模块综合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 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点】百家争鸣、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智者学派)、宋明理学、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局面提出 “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制。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可见①③体现了功利主义,故选A项。 【答案】A 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考点】中西文化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1613—1682年)生活于明末清初,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年),两人大约生活与同一时期,即17世纪。郭守敬生活于元代,大约是13世纪,牛顿是17世纪的科学家;曹雪芹生活与18世纪的清朝中期,薄伽丘是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关汉卿生活于元代,大约是13世纪,莎士比亚(1564—1616年),故选A项。 【答案】A 3.(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 (4)从“经济”、“中学”、“粉丝” 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3分) 【考点】科举制、宋明理学、明清进步儒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西方民主思想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话题引入考查中西思想的发展与交融,跨度大,注重线索梳理和综合分析。第(1)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解答时注意关键信息“宋人文集”和设问中的提示“程朱理学”,在此基础上联系相关知识分析。第(2)问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及阶段特征,学习西方内容的变化可以结合信息“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从事科学,讲求政艺”“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概括,在此基础上结合19世纪中叶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演变的背景(政治、经济、思想等)分析。第(3)问考查西方民主思想的变化,注意答题角度“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第(4)问具有开放性,注意根据第(2)(3)问总结分析思路,明确答题角度(含义或用法变化过程及原因) 【答案】(1)与科举制相关。(2分) 目的:“究天理”(或明道德(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2分) (2)内容变化: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经济工业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启蒙(思想观念解放)。(4分)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 治改良;(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2分) (3)代议制度建立;(2分)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3分)而且在实 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3分)(若答出“古代西方直接民主弊端和具有代议制民主性质的民主制度的借鉴;西方民主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民主探索深入的反思等可酌情赋分)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如,“粉丝”在开始是指一种食品,后引申为影迷、追星等。(1分)这一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过程中思想的解放(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和社会生活时尚化。(2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第(4)问,指出一 个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1分,指出两个及以上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3分。 4.(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38)(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问题: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9分)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7分) 【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老子、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维新思想(康有为、严复的思想) 【解析】本题以思想的交融与解放为主题切入、以主要思想家为载体考查中外思想发展。第(1)问考查基础知识的积累,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即可。第(2)问立足材料概括,关键在于抓住关键信息,如,李贽“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顾炎武“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等。第(3)问考查维新变法思想,从材料信息“改制……孔子”可以推断是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至于严复的思想结合课本知识回答。 【答案】(1)孔子:仁、礼、中庸;(3分)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3分)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2分)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2分)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3分)顾炎武:注重实 学,经世致用;(3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分) (3)康有为。(1分)《孔子改制考》。(2分)翻译《天演论》;(2分)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 派的理论武器。(2分) 5.(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37)(32分)留学生在国家发展和国际交往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留学生享受唐政府的优待。为了照顾外国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宾贡进士以新罗、大食、渤海等国的留学生为多。宾贡进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如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十八岁考中进士,后在唐淮南节度使军中任职。各国入唐学生对国际交往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在长安招聘人才,交结其他国家使节,搜集或出资购买书籍,特别是他们将学习、了解的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从而更增加了盛唐气象的国际色彩。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二:玻利瓦尔在书信中写道:“我被送到欧洲学习。……我研究过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人。”玻利瓦尔研究者比拉认为:“近代法国作家和哲学家的作品给了他以最坚实的文化知识。孟德斯鸠的作品主要给玻利瓦尔以思想上的启迪,而卢梭的著作则引起他感情上的共鸣。”玻利瓦尔访问意大利期间,到蒙特萨克罗 远足,想到罗马的光辉和贫困,激动得脸色骤变,宣誓要为美洲的独立献身。可以说,这就是解放者诞生的时刻。 ——摘编自[委内瑞拉]奥古斯托·米哈雷斯《解放者》 材料三: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日本,重新探索救国真理。1901年,邹容离开重庆前往日本。到日本后,邹容一面勤奋地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论和历史,如《民约论》、《法国革命史》等书;一面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在日本期间,他还写成《革命军》一书初稿,回国后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署名出版。章太炎为之作序,称许《革命军》为“义师先声”。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入唐留学生增加唐朝国际色彩的表现。(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罗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受到唐朝哪些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玻利瓦尔的思想来源和奋斗目标。(4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玻利瓦尔作为“解放者”的巨大贡献。(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邹容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活动,(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邹容等留学生所传播的革命思想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4分) (4) 简要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应如何发挥留学生归国人才的积极作用。(4分) 【考点】本题以留学教育为切入点,考查中西方的政治与科技文化知识,旨在考查综合比较分析能力。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即可; 第二小问考查唐朝的教育和科技知识点,依据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内容即可。第(2)文的第一小问依据“我研究过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人”、“宣誓要为美洲的独立献身”来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简述其对民族解放运动的作用。第(3)问的第一小问依据“勤奋地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论和历史、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来归纳;第二小问从他的《革命军》著作的历史意义来分析。第(4)文思想积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入唐留学生来自多国;宾贡进士在唐朝入仕做官;推动了国际交往;将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设立国学,教授儒学;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 (2)欧洲启蒙思想;争取美洲独立。领导了西属南美独立运动,推翻了西班牙在南美的封建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3)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历史;投身民主革命斗争;著《革命军》。为以后革命军的兴起制造了舆论;为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了思想准备。 (4)略 6.(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39)(60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刘汉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后,异国的礼俗、音乐、杂技,也跟着驼群的足迹,注入中土,使汉文化艺术鲜花繁集,灿烂夺目。汉代哲学以其雄浑的气魄和阔大的模式为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方向。当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或民族尚处于原始蒙昧之中时,汉代的科学在总体上超过了同时代任何民族之成就。 ——摘编自韩养民《秦汉文化史》 材料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卑下地位,人家看不起中国人……一九四九年,中国人确实站起来来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 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1992年)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文化兴盛的表现。(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所及的地区。(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4分)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6分) 【考点】本题以民族复兴为主题,综合考查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文化艺术鲜花繁集,灿烂夺目、哲学以其雄浑的气魄和阔大的模式、‘当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或民族尚处于原始蒙昧之中时,汉代的科学在总体上超过了同时代任何民族之成就’”来分析归纳。第(2)问依据“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分析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党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答案】(1)文化艺术异彩纷呈;哲学气魄雄浑、模式阔大;科学居世界领先地位。汉朝成为当时东方一大文明中心;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2)发展生产力;从建国起,用一百年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坚 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