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单元种群和群落课堂同步训练卷(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单元种群和群落课堂同步训练卷(一)

2019-2020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 生 物(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 2 分,总共 50 分) 1.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个体数量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答案】A 【解析】居住人口不同年龄个体数量的比例,属于种群的年龄组成,可用来预 测种群未来的数量动态,A 正确;现有人口数量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 数量变化,B 错误;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 度的直接因素,C 错误;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属于种群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 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 错误。 2.我国已全面实施二胎政策,从种群特怔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答案】C 【解析】全面实施二胎政策,目的是提高出生率,故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 生率,故选 C。 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调查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 K 值附近 【答案】C 【解析】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 查,A 错误;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虫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 最终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 错误;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 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C 正确;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内 会呈 S 型增长,但是由于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最终会逐渐减少而灭亡,D 错误。 4.如图所示是三种种群的年龄组成示意图,能正确反映三种种群密度增加速 率的顺序是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①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②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 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年龄结构属于稳定性;③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 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故三种种群密度增加速 率的顺序是①>②>③,故选 D。 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动物的种群密度都需要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 级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考 场 号 座 位 号 B.性別比例既可影响出生率也可影响死亡率 C.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现状说明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D.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年龄组成 【答案】D 【解析】活动能力较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用样方法调查,A 错误;性別比 例只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B 错误;人口的老龄化不能说明人口的年龄组成 是衰退型,C 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年龄组成,D 正确。 6.某生物兴趣小组应用微生物显微计数法,开展温度对乳酸菌种群密度(个 /mL)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过程中若培养液被杂菌污染,则实验结果会偏大 B.研究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滴管等实验工具 C.可以预测,20℃条件下乳酸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定比 10℃下大 D.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制作酸奶的发酵温度应控制在 20℃左右 【答案】D 【解析】研究过程中若培养液被杂菌污染,则培养液中除了乳酸菌外,还存在 其它微生物,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A 正确;应用微生物显微计数法对乳酸菌进行 计数时,需要使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滴管等实验工具,B 正确;题图显示: 随着时间的递增,20℃条件下乳酸菌的种群密度逐渐大于 10℃条件下乳酸菌的种 群密度,而且培养时间越长,两种温度条件下的乳酸菌种群密度的差值越显著,据 此可以预测,20℃条件下乳酸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定比 10℃下大,C 正确;由 于设置的温度梯度过大,所以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出“制作酸奶的发酵温度应控制在 20℃左右”的结论不科学,D 错误。 7.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 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下 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 Nt=N0λt,其中λ为 1.015 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小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答案】B 【解析】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田鼠种群数量呈“J” 型增长,A 错误;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 Nt=N0λt,其中λ为 1+0.015=1.015,B 正确;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C 错误; 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 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 错误。 8.如图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图 1、2、3 中的 b、c、f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B.图 1 中 a 点和图 3 中 e 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 中的 c 点对应 C.图 1 中 b 点和图 3 中 f 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 中的 d 点对应 D.图 1、2、3 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答案】A 【解析】图 1、2、3 中的 b、d、f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 时 为 K/2,A 错误;图 1 中 a 点、图 2 中的 c 点和图 3 中 e 点对应种群数量为 K/2, 增长速率最快,B 正确;图 1、2、3 中的 b、d、f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 纳量,种群增长率为 0,C 正确;图 1、2、3 都是 S 型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 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D 正确。 9.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B 点 B.渔业捕捞必须从 C 点开始 C.影响 B 到 C 段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 D.BC 段种群密度逐渐增大,环境阻力也逐渐增大 【答案】B 【解析】C 点为 K 值,种群增长速率为 0,在 K 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 大,但一般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K/2 时,即图中的 B 点,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 大,A 正确;渔业捕捞可从 B 点以后开始,但是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B 点, 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B 错误;在 B 到 C 的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逐渐增多, 影响其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C 正确;BC 段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环境阻力也逐渐增大,最终导致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D 正确。 10.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了有关 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 B.计数操作时,不需染色直接镜检 C.3 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计数操作时,应先往计数室滴满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后再镜检 【答案】C 【解析】生物实验需要设置对照试验和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而本实验中出现 了两个变量,即培养液的浓度和温度,A 错误;计数操作时,需要通过染色才能在 镜检时区分死菌和活菌,B 错误;因为丙试管中只加入了无菌水,而无培养液,因 此酵母菌会因缺少营养物质而死亡,乙试管中虽然加了培养液,但因温度过低,因 此酵母菌代谢不旺盛,不会大量繁殖,而甲试管内有培养液,温度也适宜,所以酵 母菌代谢旺盛,会大量繁殖,在初始阶段呈“J”型增长,C 正确;计数操作时,应 先盖上盖玻片,再从盖玻片一侧滴加培养液,最后镜检,D 错误。故选 C。 11.在可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 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 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 A.甲、乙均增加 B.乙强甲弱 C.甲强乙弱 D.甲、乙均减弱 【答案】C 【解析】由图中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播种甲种子比例的升高收获的种子 量明显升高,当甲的播种量在 40%时,收获的种子量就已经超过了乙,说明甲的竞 争力高于乙,因此当甲的播种量在 50%时,甲的竞争力更高于乙,选 C。 12.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说法错误的是 A.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多少 B.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C.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树木、蝗虫的幼虫、鱼类的种群密度 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答案】C 【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是群落的丰富度,A 正确。样方法和标志重捕 法一般都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B 正确。鱼类的种群密 度用标志重捕法,C 错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可使小动 物放入 70%的酒精溶液中固定保存,D 正确。 13.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食物链、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 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C.一座山上,山脚、山腰、山顶各处动植物的种类都有所不同,这是群落的 水平结构 D.一片农田中,玉米长势参差不齐,高的高矮的矮,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A. 食物链、食物网中不包含分解者,因此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所有生 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正确;B.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 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正确;C. 一座山上,山 脚、山腰、山顶各处动植物的种类都有所不同,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地形的起 伏、光照和湿度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各个地段生物种群的分布和密度的不 相同,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正确;D. 一片农田中的玉米为同一物种,不属于群 落的垂直结构,错误。故选 D。 14.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弱,因此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B.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 偏小 C.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D.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为确保结果精确应随机取样 【答案】D 【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 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 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 错误;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 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数量偏小,使调查结果偏大, B 错误;将酵母菌培养液滴于计数室后再盖上盖玻片,盖玻片会由于液滴的表面张 力作用而不能严密地盖到计数板表面,使计数室内的培养液体积增大,计数结果将 偏高,故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C 错误;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为确保结 果精确应随机取样,使调查结果更接近实际值,D 正确。故选 D。 15.下列关于教材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数 最多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不需要重复实验,但要对 照组 C.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必须只能是记名计 算法 D.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组土壤要灭菌处理,对照组不 处理 【答案】D 【解析】由于低温是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因而处于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 胞正常,处于后期和末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加倍,而视野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量 最多,A 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为前后自身对照实验, 不需另设置对照组,B 错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丰富度的统计方 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 错误;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 中,实验组土壤要灭菌处理,对照组不处理,D 正确。 16.如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 6 周时达到值 K B.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C.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D.无生物乙时,1﹣3 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D 【解析】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 3 周时就达到了 K 值,A 错误;有生物 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减少,所以生物甲与生物乙不可能互利共生,B 错误;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生物甲的数量均为 S 型增长曲线,C 错误;无生物乙 时,1-3 周生物甲的数量在一直上升,所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甲种群出生率大于 死亡率,D 正确。 17.黑龙江省东北部森林群落主要分为三个演替阶段: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 针叶林,针叶林为顶极群落。对黑龙江省东北部不同生境中鸟类多样性调查,结果 如下表。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地区 鸡西 双鸭山 七台河 鹤岗 鸟类 多样性 指数 针叶林 2.045 1.568 2.007 1.131 针阔混交林 2.134 2.689 2.378 1.985 阔叶林 1.238 1.256 1.189 1.058 A.鸟类多样性指数高低与植物类型的丰富程度有关 B.针叶林是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稳定群落 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鸟类的多样性持续增加 D.可通过样方法采集数据,再统计计算多样性指数 【答案】C 【解析】据表格分析,各地区的针阔混交林的鸟类丰富度最多,针叶林次之, 阔叶林最少,说明值类型与鸟类丰富度有关,A 正确;据题干知,针叶林是该地区 顶级群落,可以推断针叶林最适合当地气候,B 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该地区会 演替为针叶林,鸟类多样性下降,C 错误;丰富度可以通过样方法调查,D 正确。 18.某林区因森林火灾导致生态系统被毁,成为秃山。下面是之后 20 年间该 林区植被变化情况图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地区 20 年间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恢复力稳定性不断增加 C.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20 年间生物种类由少到多,说明发生的是次生演替,A 正确;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加,而恢复力稳定性不断降低, B 错误;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到草本层光照的多少,从而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 构,C 正确;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所以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 正确。 1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包括种群密度和分布型等 B.种群的年龄金字塔中有一条中线,该线代表每一个年龄组中间年龄的个体 数 C.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 D.地球上现存的群落都为顶极群落,其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 【答案】C 【解析】A.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A 错误;B. 种 群的年龄金字塔中有一条中线,该线与年龄的个体数无关,B 错误;C. 植被在水 平方向上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C 正确;D. 地 球上现存的群落不一定处于顶极状态,例如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群落,可能正在进行 演替,D 错误;故选:C。 20.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仅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 B.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优势种的出现常淘汰原有优势种 C.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生态环境越优越,群落的物种种类数就越多 【答案】D 【解析】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 之间,A 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优势种的出现常取代原有优势种,但原有优势 种并未被淘汰,B 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 数量的变化趋势,C 错误;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环境中生态因素越优越, 对植物生长越有利,植物种群多,则动物种群就多,结构就越复杂,D 正确。 21.一个无人管理的小水塘会慢慢变小、变浅,成为一个小沼泽地,然后慢慢 的变成一片灌木丛,下列关于该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演替过程中灌木因其在争夺阳光中占优势而取代前一群落成为优势种 B.该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 K 值不一定都在上升 C.加强水塘管理会使得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 D.该群落最终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答案】D 【解析】A. 该演替过程中灌木因其在争夺阳光中占优势而取代前一群落成为 优势种,A 正确;B. 该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 K 值不一定都在上升,有的上升,有 的下降,B 正确;C. 加强水塘管理会使得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 C 正确;D.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在干旱的荒漠 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D 错误;因此选 D。 22.某山区坡地因树木过度砍伐而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为了治理环境,人 们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 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所用的调查数据主要是采用样方法得到的 B.在 a 年内,物种①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D.若气候适宜,群落在 c 点后,灌木将持续占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依题意: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 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的优势种分别为,一年生草本、多 年生草本和灌木,其典型物种主要是指各阶段的优势种,A 项正确;在 a 年内,物 种①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项正确;曲线图显示,物种 ③比物种①、②出现的晚,随着时间的递增,当物种①、②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时, 物种③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说明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C 项 正确;若气候适宜,群落在 c 点后,乔木可能会逐渐取代灌木而占主导地位,D 项 错误。 23.谢灵运《登池上楼》有这样的描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下列关 于池塘中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会受无机环境的影响 B.研究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C.如果该池塘的水体出现严重水华现象,物种的丰富度会有所增加 D.池塘岸边柳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应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之所以许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有差异,主要就是受无机环境 的影响,A 正确;研究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 正确;如 果该池塘的水体出现严重水华现象,物种的丰富度会减少,C 错误;池塘岸边柳树 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是针对同一物种的描述,不能反应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 正确。 24.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进行调查,获得该湖泊中处于 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数据并整理如表所示。研究表明,该种鱼 在 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个体数 92 187 58 55 57 52 60 74 85 112 注:表中“1”表示该种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 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的年龄组类型为增长型 C.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该鱼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 D.调查该鱼种群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答案】C 【解析】A.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的比例,A 错误; B. 该鱼种群的年龄组类型为稳定型,B 错误;C. 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由于存在 空间限制及天敌,该鱼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C 正确;D. 调查鱼种群的种群密 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 错误。 25.下列有关以种群和群落为研究对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终阶段都是森林,只是用时不同 B.森林群落中仅大部分山毛榉和五针松被砍伐,降低了群落丰富度 C.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只含有一个物种 D.农田中的高粱有高有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自然条件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只有在适宜条件下,才可以演替到森林 阶段,A 错误;森林群落中仅大部分山毛榉和五针松被砍伐,没有降低了群落丰富 度,因为森林中物种数目没有减少,B 错误;一个物种可以生活中不同的地域中, 从而形成多个种群,而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C 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针 对某区域内不同物种而言,不是对同一物种形成的种群而言,D 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10 分)紫茎泽兰是一种恶性入侵杂草,该植物耐贫瘠,入侵后可迅速 侵占撂荒地、稀疏林草地,排挤当地植物,给许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 失。为研究其入侵机制,对某入侵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注:植物覆盖度是指某一地区植物茎叶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区面积之比。 (1)某种植物的覆盖度可间接反映该种植物的种群_________,紫茎泽兰的覆 盖度越大,在与当地草本植物对_________的竞争中所占优势越大。 (2)对土壤微生物丰富度的调查中,首先用_________法获取土壤样品,然后 制备土壤浸出液并适当稀释,再将土壤浸出液接种在培养基上,通过观察菌落进行 初步的鉴定和_________。 (3)科研人员研究了紫茎泽兰与入侵地土壤状况变化之间的关系,由上表结 果分析: ①真菌在生态系统中一般充当_________者。 ②用紫茎泽兰根系浸出液处理未入侵区土壤,土壤微生物的变化与重入侵区一 致,说明紫茎泽兰根系的分泌物可_________土壤微生物的繁殖。 ③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而提高了土壤_________, 而这又有利于紫茎泽兰的生长与竞争。这是一种_________调节。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1 分 (1)密度 阳光 (2)取样器取样 计数 (3)①分解② 促进 ③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量(2 分) 正反馈(2 分) 【解析】分析题表可知:①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 机物。②根据紫茎泽兰未入侵区土壤和重入侵区的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说明紫茎泽 兰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③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进 而提高了土壤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量。(1)植物覆盖度是指某一地区植物茎叶垂 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区面积之比,可间接反映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紫茎泽兰的覆盖 度越大,说明在与当地草本植物对阳光的竞争中所占优势越大。(2)对土壤微生 物丰富度的调查中,首先用取样器取样法获取土壤样品,然后制备土壤浸出液并适 当稀释,再将土壤浸出液接种在培养基上,通过观察菌落进行初步的鉴定和计数。 (3)①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充当分解者。② 用紫茎泽兰根系浸出液处理未入侵区土壤,土壤微生物的变化与重入侵区一致,说 明紫茎泽兰根系的分泌物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③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改变 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而提高了土壤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量,而这又有利于紫茎泽 兰的生长与竞争。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27.(10 分)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 20~30℃之间,能在 pH 值为 3~7.5 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 1.5 ~2h 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的 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 7d,在不同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的具体课题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第 5d 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 1mL 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 滴台盼蓝染液(台盼蓝是一种大分子染料)。 ②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 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若先将培养液 滴在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则实验结果偏大;若酵母菌未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 部,就观察计数,则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统计__________________(被、不被) 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4)已知血球计数板的大方格为 1mm×1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 10 倍的培养 液厚度为 0.1mm,计数时一个大方格观察值为 M,则 10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 约为____________个。 【答案】每空 2 分 (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 (3)② 偏小 ③不被 (4)M×106 【解析】(1)该实验中,每天应在同一时间取样,因此第五步中应在每天同 一时间(定时)取样;(2)分析实验表格可知,实验中自变量包括温度和无菌马 铃薯葡萄糖培养液的浓度,因此抗原确定本实验的课题名称是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 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3)②将酵母菌滴加到血球 计数板上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 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若先将培养液 滴在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则实验结果偏大。③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因此不能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活菌,所以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时,应只记不被染成 蓝色的酵母菌。(4)已知血球计数板的大方格为 1mm×1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 10 倍的培养液厚度为 0.1mm,计数时一个大方格观察值为 M,则 10mL 培养液中 酵母菌的总数=一个大方格观察值÷1 个大方格容积×稀释倍数×溶液体积=M÷(1mm ×1mm×0.1mm×10-3)×10×10=M×106 个。 28.(10 分)某草原生活着黑线姬鼠、鹰等种类繁多的动物。 (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140hm2)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了 100 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 280 只,其中有 2 只带有标记。黑线姬 鼠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只/hm2)。进一步调查发现了黑线姬鼠的标记物有脱落 的现象,则上述估计的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 或“偏小”)。 (2)若年初时黑线姬鼠有 10000 只,年末时有 11000 只,其中新出生的 2000 只,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___________,另外 1000 只减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鹰大量繁殖会导致黑线姬鼠的数量减少,该草原群落物种的丰富度_____ 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每空 2 分 (1)100 偏大 (2)20% 死亡和迁出 (3)不变 【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 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 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标志重 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 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 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 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 中被标记的个体数;(1)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 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利用公式 100∶X=2∶280,得 X=14000 只,进而计算 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4000÷140=100 只/hm2,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 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标志个体数,标志物部分脱落,重捕标志个体数变小,则计 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2)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00/10000=20%,另外 1000 只减少的原因可能是死亡和迁出。(3)鹰大量繁殖会导致黑线姬鼠的数量减 少,但群落物种种类不变,丰富度不变。 29.(10 分)下列是关于种群、群落的相关叙述。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的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其_____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中的 K/2 点对应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动物的种群密度,若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 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将比正常值______(填“偏高”或“偏低”)。若这种草原动物的 栖息地遭到破坏,其 K 值将会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3)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缓慢___________,直至顶级群落。群 落演替到森林阶段,其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最___________。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2 分 (1)出生率(1 分) 增长型(1 分) (2)偏高 变小 (3)增加 强 【解析】(1)种群的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其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种群增 长的“S”型曲线中的 K/2 点时种群处于数量增长阶段,所以其对应的年龄组成为增 长型。(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重捕数 /第二次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所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重 捕数) ÷第二次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重捕 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将比正常值偏高;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 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若这种草原动物 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其 K 值将会变小。(3)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一 般缓慢增加,直至顶级群落。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其垂直结构最复杂,所以其利 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最强。 30.(10 分)2018 年,我国全面推行的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 图甲为某城市人工湖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人工湖生态系统中不同的鱼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体现了群落的______ __结构。图乙为对该人工湖中不同面积样方中物种丰富度调查的结果,你认为调查 该人工湖中物种丰富度时,应选取的样方面积最佳为图乙中________。 (2)图甲中鲤鱼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直接决定鲤鱼种群数量变 化的因素是________。若下图是鲤鱼种群的增长曲线图,为了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收 益,则在捕捞后应让湖中鲤鱼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若鲤鱼大量减少,则短期 内野鸭的数量将会________。 (3)研究发现鲫鱼有利水消肿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1 分 (1)垂直 S5(2 分) (2)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2 分) K/2 增加 (2 分) (3)直接 【解析】(1)不同的鱼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依据图乙可知,要调查人工湖的物种丰富度,最好选取物种达到饱和的最小样方的 面积,即 S5。(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决定该种群密度大小 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在 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保持这一水平有利 于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因此为了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则在捕捞后应让湖中鲤鱼 种群数量保持在 K/2。由于食物链上营养级越多,能量传递过程消耗的能量越多, 所以当鲤鱼大量减少时,会使野鸭所在的食物链缩短,从螺蛳得到的能量更多,因 此短期内野鸭数量将会增加。(3)鲫鱼利水消肿的功能属于药用价值,这体现了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