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5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56)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老锁匠 曹杰 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了。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 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头上面挂着的老招牌,上门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 ‎“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一下。‎ 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就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 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 ‎“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 ‎“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为师。”‎ 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 ‎“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老锁匠淡然一笑。‎ 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滴滴地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 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得意的微笑。‎ ‎“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解开了。‎ 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了年轻人的行囊。‎ ‎ 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 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 ‎ 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 ‎ 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电话那边传来嘈杂的警车声。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 ‎ 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 ‎ 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 ‎ 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 ‎ 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 ‎ 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 ‎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从他的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 ‎ “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 ‎ 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 ‎ 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地探到锁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压抑……‎ ‎ 时间又过去了一会儿,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 “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 ‎ 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 ‎ 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 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而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锁,锁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一时成为了顾客的新宠。‎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年轻人来到锁匠铺看到“制锁”的标记就马上兴奋起来,可见,这个年轻人对锁是非常感兴趣的,也为后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B.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的生意惨淡,老锁匠只好闲下来,沉浸在祖辈的技艺之中,这说明锁铺生意不好,有时代发展的因素。‎ C.小说巧妙地设置悬念,如写年轻人开锁时,先写他故意不打开古锁,而后再一把把都打开,以向老锁匠炫耀,这样使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更有可读性。‎ D.同样是开锁,年轻人依仗先进的技术,结果不能打开发生事故屋子的锁,而老锁匠却能打开,以此表现了应该继承、发扬传统技艺和人应该谦虚的主题。‎ 答案 C 解析 “故意不打开古锁”错,年轻人开始没打开古锁并不是故意而为之,而是需要时间。这里的描写也不能构成悬念。‎ ‎2.小说开头对水寨镇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描写了古镇的街道特点,为后面的故事叙述作了铺垫。③介绍了锁匠铺,为人物出场作了铺垫。‎ 解析 第一段对水寨镇进行了描写,考查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除了要考虑环境的作用(时间、作用、人物身份、故事情节等),还要考虑文章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比如铺垫作用。“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等语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后面的故事叙述作了铺垫。同时“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等语句介绍了故事主人公老锁匠的工作场所,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3.小说中写了三次开锁,开锁的人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                            ‎ ‎                              ‎ 答案 ①第一次年轻人在锁匠铺开锁,写出年轻人开锁手艺的高明,表现了年轻人的得意。②第二次是年轻人在事故现场开锁,最终他没有打开锁,表现了他在大事来临时的紧张。③第三次是老锁匠在事故现场开锁,在危急关头,老锁匠打开了锁,表现了他高超的技艺和谦虚的品格。‎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干中“开锁的人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暗示回答三次开锁的效果应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切入。三次开锁,前两次是年轻人在开锁,最后一次是老锁匠在开锁。年轻人把老锁匠店铺里的锁都开了,扬扬得意,同时为后文他接到电话去事故现场开锁埋下了伏笔;技艺高超的年轻人在事故现场却没能打开锁,这说明他在面对大事时的紧张,而老锁匠在危急关头打开了锁,说明他拥有高超的技艺,而在这之前他没有表现出来,体现出他的谦虚。‎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五尺道的回声 尹汉胤 走进盐津豆沙关,两山陡然收紧,深谷一线,壁立森严,好个一夫御万敌的关隘。沿秦汉五尺道攀登,落满沧桑的石阶,崎岖而破碎。然而被踩踏得光可鉴人的岩石,却一律高傲地昂起头,斜睨着喘息不已的人们。它们有理由睥睨一切,因为在它们伤痕累累的肌体中,蕴藉着两千多年绵延不息的厚重足音。‎ 在这南方丝绸古道上行进,你会发现较为完整的石阶上,深嵌着一个个马蹄踏出的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踏上它时,感觉有幽远的回声透出;登上高处,那声音渐渐雄浑起来,飒然撞击着岩壁,动人心魄。‎ 此刻,你一定对脚下的每块石头充满敬意。它们恪尽职守,雄踞于此千年,坚实的肌体不知承载了多少行旅脚步,目睹了多少世纪风雨。在它们的记忆中,一定有当年大唐命官袁滋一行,不畏艰险,肩负使命从戎州行至此地,踯躅于古道的情形。‎ 站在五尺道上,仰望袁滋当年的摩崖题记。其笔画线条有如血脉般充满张力,依然可以感觉到袁滋当年持笔时涌动于心的情感。少年便才华出众的工部员外郎袁滋,被朝廷委以持书修好与大唐隔绝已久的南诏的关系的重任。这无疑是一个影响历史的重大使命。然而在朝廷派遣往谕官吏时,竟有多位官员以西南遐远而拒绝前往,唯有袁滋欣然赴命。烟瘴蛮荒的云南边地,路途遥远,险阻万端。袁滋一行历经数月艰难跋涉,终结了南诏与唐朝对抗40多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西南的重大使命。这块历经磨难的摩崖石刻,穿越时空,与空谷的风声、水声、足音一起,述说着民族融合的历史。‎ 举头眺望对面如削的崖壁,只见其凹陷处,摆放着几具一睡至今的神秘僰人的悬棺。相传2500年前,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大战的僰人便在这片高山峡谷中繁衍生息。勇武善战的僰人去世后的丧葬方式,充满着独特无畏的惊险。他们让逝者聆听着奔流不息的涛声安眠,希望其灵魂如同岩石般永远凝固在那里,与日月一同守望着故乡,倏忽间便千年已逝。当岁月演进到了又一个新世纪,沉睡瞩望在高山岩壁之上的僰人,突然被车水马龙的喧嚣声惊醒了。古老的豆沙关,在短短30多年间被彻底改写了面貌。在这古老关隘的天堑峡谷中,呈阶梯状层次分明地分布着河道、五尺道、铁路、325省道、渝昆高速公路。凌空飞架的大跨度高速公路大桥,彩虹般将两山衔接起来。站在袁滋摩崖题记处望去,那图景就像是天地间的一部壮阔五线谱,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如同音符般游动于其间,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着一曲交响乐。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登上豆沙关,走过一道“僰道春深”牌坊,一座古朴繁华的古镇出现在眼前。谁能想到,眼前这座古镇,十年前因一场强烈地震毁于一旦。十年春秋,从灾难中站起来的僰人后裔,以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不弃故土,在这里重建起了新的家园,古老血脉再次焕发出不朽辉煌。‎ 在盐津牛寨乡桢楠保护区,挺拔着一片郁郁苍苍的古桢楠林。桢楠是不可多得的名贵树种,自古就被誉为高雅君子。在一处村落旁,几株笔直高大的桢楠树冠如云,自成一片天地。穿行其间,忽见一株不知何时被砍伐的桢楠,以其不离故土的巨大树根托起两间屋宇。有朗朗书声盈耳,走近一看,竟然是由两间陋室组成的一所小学。十几个孩子正全神贯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望着眼前的景象,我顿时觉得一股力量从地下升腾而起。那株被砍伐的桢楠残木虽已没有了躯干,却仍以深扎于大地的根系,托举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思绪间,五尺道上的猎猎长风掠过耳边,石阶蹄窝中回响着马的嘶鸣声……“轰”的一声,天真活泼的少年们从教室冲出,欢声笑语地跑过那株枯守在侧、坚如磐石的桢楠树墩,消失在那片风姿千古的桢楠树林中。‎ 栉风沐雨的千年豆沙关,后人又将在这里听到什么样的回声呢?‎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五尺道又称“僰道”,是南方丝绸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40年来,古道已退出了沟通蜀、滇交通的历史舞台。‎ B.古道天堑峡谷中的壮阔五线谱,是“僰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 C.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层次分明地将古老豆沙关的情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D.作者行进在五尺道上,思古览今,虚实交织,使文章既具有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又不乏现代气息,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解析】 B项,“古道天堑峡谷中的壮阔五线谱,是‘僰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错误;文章第五段写古老的豆沙关,在短短30多年间被彻底改写了面貌;而能成为“僰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是第六段那座“古朴繁华的古镇”,这座古镇,十年前因一场强烈地震毁于一旦,从灾难中站起来的僰人后裔,不弃故土,以十年春秋在这里重建起了新的家园,这才是‘僰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 ‎2.文章以“五尺道的回声”为题,作者在古道上听到了哪些“回声”?(6分)‎ ‎【答案】 (1)袁滋一行古道踟蹰与摩崖题记述说的民族融合的历史回声。(2)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的交响乐与豆沙关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的面貌改写之声。(3)村落小学教室里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与欢笑声。‎ ‎【解析】 “在古道上听到的回声”,说明应到文中圈出有关“声音”‎ 的内容。文章第二段最后说“踏上它时,感觉有幽远的回声透出;登上高处,那声音渐渐雄浑起来,飒然撞击着岩壁,动人心魄”,可见答题区域应在下文,第四段“这块历经磨难的摩崖石刻,穿越时空,与空谷的风声、水声、足音一起,述说着民族融合的历史”,第五段“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如同音符般游动于其间,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着一曲交响乐。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第七段“有朗朗书声盈耳,……托举着我们民族的未来”,第八段“天真活泼的少年们从教室冲出,欢声笑语地跑过……”,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4分)‎ 答:比喻,将“蹄窝”比作“省略号”和“眼睛”,形象地写出了静默的古道历史悠久,见证了千年风雨,引人遐思。‎ ‎(2)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2分)‎ 答:比拟(拟人),形象地写出了豆沙关由过去的险阻难行变成现在的通途的情形。‎ ‎【解析】 首先明确鉴赏的角度,然后分析句子所写的内容。“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入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像”是比喻词,“蹄窝”是本体,“省略号”“眼睛”是喻体,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借助省略号的引人遐思和眼睛的凝重来写静默古道的悠久历史见证了千年的风雨。“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这句话是写“豆沙关”,作者使用“扼守……咽喉”“郁积于心”“一吐为快”等词语赋予豆沙关以人的特点,这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豆沙关的变化之大,由原来的难行到现在的通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