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建知识体系]‎ ‎[明学习目标]‎ ‎1.把握1个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 总趋势 ‎2.明确1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 ‎3.理解2个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 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区分3对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的关系 ‎[备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关系 ‎   ‎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基本矛盾 辩证关系 基本规律 ‎(任何社会都起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是什么: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如何发展 根本 动力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阶级 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 义社会 ‎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②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四个有利于”‎ 习近平强调,要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    ‎ 一、判断题 ‎1.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提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提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提示: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人的需要不能决定生产方式。‎ 二、选择题 ‎4.“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做出的重大判断。基于这一判断,党中央进行重大战略部署,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引领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材料表明(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④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B 根据“这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变化做出的重大判断”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正确切题。“基于这一判断……部署……对于引领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则体现出先进的社会意识的推动作用,②正确切题。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③错误。生产关系的调整应基于生产力的发展,④错误。‎ ‎5.(2019·南京质检)李克强总理指出,要下决心继续推进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以求更大地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因为(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D.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解析:选C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答案为C项;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6.‎2017年9月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更大范围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并再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使营商环境更加公平公正。此举是基于(  )‎ ‎①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 ‎③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选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①错误;“证照分离”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旨在通过上层建筑的改革,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不当选,②④当选。‎ 对本框题知识,高考试题常以文化习俗、体制改革、国家重大举措等为背景材料,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侧重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等知识。试题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反映时政热点,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例1] (2017·全国卷Ⅲ)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互联网思维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的强化是因为其适应了当代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需要,②正确,①错误;衡量一种社会意识先进与否,要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③错误;④从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角度表述了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当选。‎ ‎[答案] C ‎[例2] (2017·全国卷Ⅲ)“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①错误,④正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以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②正确,③错误。‎ ‎[答案] C ‎[学通学透]‎ 重点关注:本考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多以当前的一些社会文化现象、居民个人以及国家层面观念的变化等为背景材料,考查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解。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试题难度中等。‎ 区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类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 区别 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 整个世界 地位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例3] (2018·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解析] 本题考查为什么改革。结合农村改革举措,分析如何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涉及的知识主要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集体经济改革等。从材料逻辑看,主要涉及小岗村推进农村改革的做法(从时间维度):大包干、三权分置、发展集体股份经济等。这些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改革带来集体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的大幅度增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 ‎[答案]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小岗村进行“大包干”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土地流转,发展集体股份经济,不断破除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弊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准解快解]‎ ‎1.正确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基 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矛盾性质 对抗性 非对抗性 解决方式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 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图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马云说,为赚钱顺便做好事,还是为做好事同时赚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以商业的心态去做事已经不行,必须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段才能成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公益的心态获得的回报越多,个人的价值就越大 ‎②“心态”影响商业活动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③不同的“心态”决定着商业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成败 ‎④符合社会规律的意识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心态”,从唯物论角度看属于意识的范畴,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则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材料中的“心态”对赚钱和社会的影响与作用,从唯物论角度看体现了正确意识对物质的促进作用,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②④符合题意。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贡献越大价值就越大,不能以获得回报的多少来衡量人生价值的大小,①错误。③夸大了作为意识的“心态”的作用,排除。‎ ‎2.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①符合题意;“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说明社会意识不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马上变化,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故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排除;④说法错误,否认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排除。‎ ‎3.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段讲话蕴含的哲理是(  )‎ A.必须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B.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D.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材料,抓住关键句“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里的“逻辑”和“潮流”指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人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也未涉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生产力问题,C、D两项不符合题意。‎ 热点材料 ‎2018年3月23日‎,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产生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领导人员,标志着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已经形成。‎ ‎②这一制度的形成,不仅能有效地推进反腐斗争,也能及时满足当前道德建设的需要。因为“良好的国家体制并不能期待于道德,倒是相反地一个民族良好道德的形成首先就要期待于良好的国家体制”。‎ 自鸦片战争以后,③我国社会经济生产的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不断表明传统道德已经严重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经济体制快速转型、社会生活急剧变化,传统的熟人社会快速向现代陌生人社会转型,④道德与经济政治的不合拍日益突出。在这个社会转型过程中,强调规则至上的现代道德形态没有同步建立,人们的行为调节的道德机制仍然依赖于传统道德。而熟人社会的传统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突出人情,而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顽固障碍。结果,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社会诚信缺失严重,而在干部队伍中则出现了一批官德败坏、贪腐严重、搞人身依附的腐败分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官员的道德对社会的道德水平有着决定性影响。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教授曾经指出,官德败坏是转型期社会道德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⑤国家监察制度的建立对于现代官德的塑造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可谓是一场及时雨,因为这个体制的核心追求就是要培养人们形成现代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就如当代哲学家罗尔斯所说:“社会的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个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个人。”‎ ‎[信息获取]‎ ‎①依据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⑤表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③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④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落后于社会存在。‎ ‎[热点训练]‎ ‎1.之所以要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因为(  )‎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B.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C.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选B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由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所决定的,B项符合题意;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A项与题意不符;C项回答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不是进行监察体制改革的原因;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D项错误。‎ ‎2.在总结北京等地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这一改革(  )‎ ‎①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变革的要求 ③反映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④符合了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的道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C 监察体制改革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变革的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变革的要求,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③与题意不符;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④错误。‎ ‎3.(1)请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从我国社会道德水平提升的角度谈谈创立监察体制的必要性。‎ ‎(2)请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就如何推动人们认识和支持国家的监察制度提两条建议。‎ 解析:本题第(1)问知识限定为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题型考查必要性。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等几方面结合材料来谈。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知识限定为《生活与哲学》,可在此范围内提建议,符合主题、符合知识限定即可。‎ 答案:(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经济生产的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日益表明社会道德的不适应,监察体制的创立有利于推动现代道德形态的形成,强化现代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让人们摆脱熟人道德文化的束缚。②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的现代转型,与社会现代化严重不适应,创立监察体制、推动道德转型是适应社会发展之举。③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创立监察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和制度文化的重大创新,不仅能适应经济现代化的要求,也有利于建立现代规则体系,建设现代道德体系,从而推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2)示例:①加强国家监察体制的介绍,让人们认识到监察体制的价值,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②组织开展学习监察法等活动,让人们了解监察体制的精神实质,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监察体制的理念,支持监察体制的运转。‎ 一、选择题 ‎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我们将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这表明(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解析:选B 清除侵蚀党的病毒,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调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不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A项不选;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高瞻远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指导意义,这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超前于社会存在而发展,B项正确;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C项不选;材料强调的是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不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项不选。‎ ‎2.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每每取得的实质性进展,都是从所有制改革突破开始的。为了激活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改善资产效率,中国联通公司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共有中国人寿、腾讯、百度、京东、阿里巴巴等14家企业参与了此次联通“混改”的投资,“混改”后原联通集团合计持股约36.67%,战略投资者合计持股约35.19%。我国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表明(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③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D 混合所有制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变动,不是上层建筑的变动,①正确,②错误;这种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根本推翻它,④正确,③错误。‎ ‎3.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③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的道理,①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依据,即为什么要改革,③不符合设问要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④与题意不符。‎ ‎4.(2019·聊城一模)《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寻觅社会的真谛看,其依据在于(  )‎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尊重客观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解析:选D 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基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题意不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C项错误。‎ ‎5.就推进“厕所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中国国家旅游局提出从2018年至2020年,全国计划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4万座,正所谓:“小厕所、大民生”。“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从唯物史观角度看(  )‎ ‎①“厕所革命”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厕所革命”的指示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推进“厕所革命”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④“厕所革命”体现了从“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秩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错误;“厕所革命”的指示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②符合题意;推进“厕所革命”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之上,③符合题意;④是认识论角度,排除。‎ ‎6.(2019·徐州期中)‎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考察时做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不停步”的新宣示。这一新宣示是基于(  )‎ A.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B.社会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D.上层建筑始终促进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 解析:选A “中国改革开放不停步”强调改革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故A项正确;B项错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C项与题意不符,不选;D项错误,只有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才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 二、非选择题 ‎7.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 我国是拥有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的海洋大国。当前,我国对外贸易运输量的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据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77 61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随着第一次可燃冰试开采成功、“深海勇士号”探索深海4 ‎500米区域的神秘资源、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我国走向海洋的步伐越来越快。‎ 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海洋权益争夺加剧、海洋安全形势日趋尖锐,以及因不合理开发而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资源枯竭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依海富国,以海强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蓝色中国梦”才会越来越近。‎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今天我们重视海洋强国建设的原因。‎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回归教材,找寻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其二,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面积大、海岸线长、重要的运输通道、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大、海洋资源丰富、事关国家安全、海洋大国等。其三,将材料信息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机结合,可以挖掘出“海洋大国”的客观事实要求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海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呼唤重视海洋强国建设,体现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同时重视海洋强国建设能够更科学地利用好、发展好我国的海洋资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则体现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家战略利益和战略空间不断向海洋拓展和延伸,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如从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角度回答,亦可)‎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1)人民群众与劳动群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群众属于人民群众,但人民群众不只包含劳动群众。‎ (2)人民群众是个历史概念。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具体内涵不同。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稳定的部分,它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3)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进步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 二、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或作用 ‎1.地位或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表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具体表现: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3.方法论要求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基本内容 ‎(1)群众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意义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一、判断题 ‎1.劳动群众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创造历史。(×)‎ 提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能任意创造历史,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提示: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 提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二、选择题 ‎4.(2019·红桥期中)“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要求我们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  )‎ ‎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努力为人民服务 ②坚持群众观点,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③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④坚持依法行使权力,做到依法行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要求我们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了解民意,为网民解疑释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努力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观点,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④错误。‎ ‎5.“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下列名言典故中,与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敬民爱民”核心价值相一致的是(  )‎ A.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B.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C.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D.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解析:选B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意为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与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敬民爱民”核心价值相一致,B项符合题意;A项强调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与题意不符;C项强调的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与题意不符;D项体现了矛盾双方的转化或量变与质变的道理,与题意不符。‎ ‎6.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材料的主旨是,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了解群众所思所愿,要回应网民关切。这启示我们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①③正确切题。材料并没有讲述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②④与题意不符。‎ 社会历史的主体 ‎[例1] (2016·全国卷Ⅲ)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讴歌劳动者,是强调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①④正确。②③本身正确,但不是讴歌劳动者的原因。‎ ‎[答案] B ‎[例2] (2017·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解析]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社会历史主体”,答题的角度是“如何”,围绕的主题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本设问有关的信息主要有:抓住受众诗词文化情结、引导全民参与、深挖文化内涵、采用丰富表现形式等。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明确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中国诗词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答案]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学通学透]‎ 重点关注:对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最常见的考法是以古诗词、名人名言、漫画、现实热点事例(如党和政府维护人民利益、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的具体事例)等为背景材料,综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其他知识多角度考查。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最常见的考法是以古诗词、名人名言、漫画、现实热点事例等为背景材料,单一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或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其他观点进行综合考查。涉及启示类、依据类、说明类、认识类、措施类等题型。‎ ‎1.图示法理解哲学上的世界与人民群众的作用 ‎2.区分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同动力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4)生产动力——生产活动。‎ ‎(5)精神动力——真正的哲学,我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1.(2019·邯郸摸底)我们决胜全面小康,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有始有终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材料观点是基于(  )‎ ‎①坚持群众观点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引导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①符合题意,决胜全面小康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因为坚持群众观点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②符合题意,我们决胜全面小康,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是因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③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引导者;④错误,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党的十九大提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领导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具有无限的创造力 ‎③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是统一的 ‎④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②③当选。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领导力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①④错误。‎ ‎3.0.015~0.04毫米,这是90后铣工张志坤在第43 届世界技能大赛控铣项目中摘得金牌的精度,然而像张志坤这样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今天,我们呼唤工匠精神,呼唤的不仅是一个个技艺超群的职业英雄,更是一群群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的广大职工和基层群众。 这是因为(  )‎ A.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B.劳动群众是我国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C.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解析:选D 要使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不仅需要职业英雄,更需要激发广大职工和基层群众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的热情,这表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项正确。A、B两项观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C项表述错误,排除。‎ 热点材料 ‎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①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②党中央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要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这些④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权责一致的司法权运行新机制。‎ ‎ [信息获取]‎ ‎①的依据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并通过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以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③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热点训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有很多创新和特色,比如,强化对民事权利的保护,提升人身权的地位与保护水平,特别是注重信息时代个人信息权利和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等。充分彰显了民法总则的时代特征,回应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由此可见(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D 民法总则回应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正确;民法总则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选;民法总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民法总则回应现实社会的需求而作出创新,这体现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正确;“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 ‎2.近年来,我国坚持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立法过程中充分征求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实现法律反映民声、维护民意。这些立法措施说明我国(  )‎ ‎①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②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③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判断 ④立法工作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立法工作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①不符合题意;人们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③错误;民主立法等措施体现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④符合题意。‎ ‎3.(1)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我国如何更好发挥法治的作用。‎ ‎(2)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为我国的立法机关工作提出建议。‎ 解析:本题第(1)‎ 问知识限定为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要求分析我国如何更好发挥法治的作用。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改革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第(2)问要求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为我国的立法机关工作提出建议,属于开放性设问,可在这一知识限定内,针对立法机关工作这一主题提建议,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更好发挥法治的作用,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②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更好发挥法治的作用,就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③改革就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更好发挥法治的作用,要深化改革。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更好发挥法治的作用,必须充分考虑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2)示例:①立法工作要在正确价值观念地指导下进行。②立法工作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法治发展的规律。③立法工作必须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④立法的具体内容要与时俱进,根据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适时进行调整。‎ 一、选择题 ‎1.(2019·淄博一模)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多次引经据典,寓意深刻,极具启迪意义。下列引用的古典名句与其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序号 古典名句 蕴含的哲理 ‎①‎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②‎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得民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①体现重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对应错误;②体现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应错误;③体现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应正确;④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国家兴亡中的作用,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对应正确。‎ ‎2.(2019·烟台期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基本民生和社会正义,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种发展思想,是基于(  )‎ ‎①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坚持群众观点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D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①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党中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②正确;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③不选;坚持群众观点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基本民生和社会正义,④正确。‎ ‎3.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聚焦质量、提升品质,努力把艺术的触角伸向广阔的时代,让人民群众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张扬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推出越来越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受到人民群众喜爱和欢迎。这反映出(  )‎ ‎①精神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 ‎②文化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文化发展决定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选C 精神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①错误;材料反映了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群众,同时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②④正确;③说法错误。‎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坚持“人民为中心”是贯穿其中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这一论断包含的方法论与下列选项相近或相似的是(  )‎ ‎①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 坚持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③符合题意;②体现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④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排除。‎ ‎5.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这种做法的依据在于(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政府工作成效的标准 ③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选D 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这种做法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①④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政府工作成效的标准,②错误;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③错误。‎ ‎6.我国南方H县的S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精准扶贫的号召,结合当地的实际,充分尊重广大群众意见,找准穷根儿,把扶贫之“水”滴在贫困之根上,确保扶贫之水用到点子上,并得到很好地吸收,从而提高效率。上述做法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注意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扶贫精准,做到因地制宜 ③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因而扶贫方式可借鉴 ④在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时,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无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①错误,排除;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③错误;精准扶贫结合当地的实际,充分尊重广大群众意见,启示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时,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④符合题意。‎ ‎7.(2019·南昌一模)‎2017年12月31日,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贺词提出,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这是基于(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社会历史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是人民创造的 ③坚持群众观点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④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题干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因为社会历史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是人民创造的,坚持群众观点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②③符合题意;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错误;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④错误。‎ ‎8.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6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习近平‎2017年11月21日回信说,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60‎ 年来,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习主席回信的内容,揭示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②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③文艺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④立足于群众的需要,是党和文艺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 习主席回信的内容,揭示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艺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①③符合题意;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②错误;党和文艺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④错误。‎ ‎9.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制度的意见》。会议指出,建立这一制度,就是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的公开透明,使国有资产更好服务发展、造福人民。这体现了(  )‎ A.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B.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要抓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解析:选B 建立国务院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制度,体现了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B项符合题意;建立这一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体现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C项与题意不符;建立这一制度并没有抓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与题意不符。‎ ‎10.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将改革进行到底能够(  )‎ A.解决好对抗性的社会基本矛盾 B.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C.变革我国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D.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解析:选D 改革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 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A项错误;改革是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B项错误;改革是我国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变革我国的根本制度,C项错误。‎ ‎11.(2019·商丘期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说明(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③真理性认识是具体的、现实的、无条件的 ④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②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错误。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出发点,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①④符合题意。‎ ‎1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 ④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A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变化的关键词经历了“大包干”“农民工”“农业税”“新农合”“海选”“新农村”“三权分置”“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我国实际,把解决好“三农问题”‎ 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进一步解决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基础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问题上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不仅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体现。‎ ‎(1)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哲学依据。‎ ‎(2)学校星期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为祖国点赞”。请列举出两个你能“为祖国点赞”的具体事例并说明文化理由即可。‎ 解析:回答第(1)问,可从中国共产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我国实际作出的正确决策,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现,体现了改革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要坚持群众路线的角度作答。第(2)问为开放性题目,要联系祖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具体事例,并说明文化理由即可。‎ 答案:(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我国实际作出的正确决策。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现。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 ‎(2)示例:①中国天眼,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一带一路,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4.(2019·南宁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8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开始实施。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和公民财产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制定一部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社会治理实践要求的基础性、综合性的民事法典势在必行。‎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正式施行。《民法总则》第一条规定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1)结合材料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原理,说明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的理由。‎ ‎(2)结合材料和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法总则》的编纂与实施过程的作用。‎ ‎(3)民为邦本,法系根基。《民法总则》是民事的权利宣言,是指导我们生活的法律百科全书。请你为在校园宣传《民法总则》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解析:回答本题第(1)问,应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表述,与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的内容结合起来,说明这样做的合理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发展而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用来引领民事关系的协调和解决,是我国社会经济、民事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必将推动我国的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第(2)问,设问点明了文化作用的知识,答案设置按照文化影响政治、文化影响人两个方面去处理。第(3)问,是开放性问题,作答时注意,建议要满足校园宣传与《民法总则》的要求。‎ 答案:(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发展而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用来引领民事关系的协调和解决,是我国社会经济、民事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必将推动我国的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 ‎(2)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会引领《民法总则》的编纂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③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会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民事行为,促使《民法总则》更好地发挥调整民事关系,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经济公序良俗的作用。‎ ‎(3)示例:①邀请法律工作者进校宣传《民法总则》意义与内容。②召开班会,让同学们了解《民法总则》。③编成课本剧,通过生动的演出让同学们了解《民法总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