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练习
第2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选择题 1.(2019届湖北咸宁质检)建筑格调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例如,我国北方颇具华丽气质的封闭式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等,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资质各异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给人以强烈的感性冲击。由此可见( ) ①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建筑的多样性 ②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建筑是民族的文化记忆,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保护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①错误,排除;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是民族的文化记录,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保护,②④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错误。 2.(2019届云南昆明期末)当前,名人故居被拆被毁的事件屡见不鲜。名人故居除了建筑本身的价值,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魂魄所在,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厢一院、一书一画莫不含载特殊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后人追索名人风采和时代风貌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 ) ①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答案】C 【解析】名人故居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厢一院、一书一画莫不含载特殊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后人追索名人风采和时代风貌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故①②入选。③④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不选。 3.(2018浙江衢州联考)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是浙江省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之一,其创建并倡导廉洁为政、孝义持家和“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的传统文化儒学伦理,是古代廉政文化先进家庭之典范。居住于此的郑氏家庭,历经四个朝代,先后有173人为官,官位最高的至礼部尚书,却无一人因贪污而被罢官。今天我们继续强调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但又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思想对当代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 ④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传承的廉洁思想仍被强调,并赋予了新内容,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传统思想仍然在当代有影响,故①③正确。②观点不合题意,排除;④错误,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起推动作用。 4.(2018湖北武汉模拟)近几年来,“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观念正在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不保留骨灰、不建墓基墓碑的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清明祭扫也由传统的焚香烧纸发展为更为环保的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新形式。“慎终追远”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使“民德归厚”。这说明( ) ①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 ②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是不变的 ③全面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才能使文化发展不失根基 ④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人们的传统丧葬观念、清明祭扫方式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这说明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①正确;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变,但具体内涵是可以变化的,②错误;全面继承传统文化的观点错误,③不选;“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这说明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影响,④正确。 5.(2019届河南豫南联考)中国人习惯于“一圈一圈向外递推”的“差序结构”,这使得同族、同乡、官场等“圈子文化”盛行。你的、我的、他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圈子,小圈子,大圈子,圈圈相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形形色色的圈子就像一个“文化怪胎”恣意的舞动。材料意在强调(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②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 ④“圈子文化”容易滋生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等丑恶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并没有强调“圈子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不选;材料也没有强调“圈子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②不选;材料意在强调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东西要“移风易俗”,③正确;材料强调了“圈子文化”容易滋生结党营私等丑恶现象,④正确。 6.(2019届安徽黄山质检)“目连戏”是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溪的传统文化活动。近年来,“目连戏”把传统民俗与现代城市流行元素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体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赋予了“目连戏”新的时代内涵。这表明( ) ①文化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文化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近年来,‘目连戏’把传统民俗与现代城市流行元素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体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说明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②与题意不符。 7.(2018陕西宝鸡质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戒骄戒躁,有所为有所不为,珍惜用好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我们才能告别文化干涸、精神粗鄙、品味低劣的洼地,站在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得益彰的高地上。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 ①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摈弃封建主义的糟粕,弘扬和光大优秀民族传统 ②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价值相适应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全面继承,加强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而且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因此①③正确;全盘西化是一种错误的倾向,②错误;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批判继承,而不能全面继承,④错误。 8.(2018江西南昌调研)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见字如面”,一个个有时代创意又有传统底蕴的电视综艺节目,触动了观众心中深藏的传统文化情结。关于“ 中国味儿”文化类节目的走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的影响力取决于媒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文化的魅力来自于悠久的历史,越古老的文化就越有生命力 ③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会更关注精神的富足,这类节目的走红有其合理性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的精神家园,文艺节目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文化的影响力不是取决于媒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而是取决于文化的自身的价值和内涵;②说法错误,文化的魅力来自于其自身所包含的内涵和底蕴,并不是越老的文化越有生命力;③说法正确,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满足,会更加追求精神的富足,一个个有时代创意又有传统底蕴的电视节目符合人们精神世界的追求,所以必然走红;④说法正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又能创新和发展,所以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文艺节目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9.(2019届河南洛阳联考)在广大乡村,历朝历代的村民们以“村规民约”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以同样的标准评判乡邻的行为。可以说“乡规”“村规”“族规”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的“习惯法”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乡村传统习俗的改革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入新社会的新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规范的新习俗。上述材料说明( ) A.传统文化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乡规”“村规”“族规” 注入新社会的新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规范的新习俗,说明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C项正确;A、B两项与题意不符;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D项错误。 10.(2018宁夏银川质检)国家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把书法纳入中小学课堂的学习中。一些学校将书法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评比、展示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小学课堂教育是书法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创新的重要源泉 ②书法进课堂可以推动教育创新,使之更具生活性、实践性 ③书法进课堂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化之美,增强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④书法创新应该立足于课堂教育,面向学生,丰富书法的文化内涵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夸大了中小学课堂教育的作用,说法错误;书法创新应该立足于社会实践,而不是立足于课堂教育,故④不选。“把书法纳入中小学课堂的学习中”,这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升学生的书法素养、增强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性,②③均正确切题,故选B。 11.(2019届湖北武汉质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中华先民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也充分借鉴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 ①要认真审慎分析传统道德规范,并有鉴别地加以对待 ②道德发展脱离不开时代背景,新的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要加强挖掘和阐发传统美德,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这说明我们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要加强挖掘和阐发传统美德,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故①④符合题意;②错误,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③错误,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12.(2018安徽江南联考)2017年9月,由中央网信办和文化部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通过互联网充分展现“非遗”之美、报道“非遗”之最。这说明了( ) ①大众传媒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 ③宣传、展示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④科技为形成非遗保护的合力提供有力支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通过互联网充分展现“非遗”之美、报道“非遗”之最,这既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利用科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③④均正确切题,故选D。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非途径,①说法错误;②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2019届广西桂林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的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中国人民历来崇尚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 的理念,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睦近交远,取得卓越的外交成就,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运用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影响。(10分) 【答案】①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许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有促进作用。③“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结果。 【解析】首先,注意知识要求,即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其次,注意解答方向,即分析传统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的,这包括时间上的长远性、内容上的相关性等;再次,结合材料信息来调动相关知识,如这一战略思想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结果等。 14.(2018安徽江淮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12月5日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基础教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生产实践体验活动,支持学校聘请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从事兼职授课。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类选修课程,鼓励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大型企业、产业园区周边建设一批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准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基础教育的必要性。(14分) 【答案】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基础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题时应抓住设问及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培育“工匠精神”对我们的启示,要联系文化对人的影响;“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基础教育”对我们的启示,应联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