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 21 -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积极拓宽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用。 总之,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编自郭倩倩《生态治理亟须引导全民参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B.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C.只有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才能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D.建立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 解析B项,“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错误,从文中看,“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但“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可见,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并不能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C项,“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与“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没有必然关系,前者只是后者的条件之一,如文中还提出“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D项,“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错误,文中没有将这种形式和其他形式进行比较。 答案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 B.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 C.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 D.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1 - 解析C项,“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错误。文中更多的是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展开论述。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澄清对生态治理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治理不会一蹴而就,同时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B.提升环保认知,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多做建设性工作,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C.生态治理上,个人是责任主体,不仅仅要有认知,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 D.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政策、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 解析B项,“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错误。文中“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意为在对待负面环保问题与正面环境议题上,不应该只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答案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材料一 10月1日~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月8日,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由此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选自2018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 21 - 材料二 2018诺贝尔奖得主“背景”大揭秘 2019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TOP200 2018诺贝尔奖获 得者学术背景 排名 学校中文名 国家/ 地区 总分 奖项分布 2 剑桥大学 英国 94.8 诺贝尔化学奖 3 斯坦福大学 美国 94.7 诺贝尔经济学奖 5 加州理工大学 美国 94.1 诺贝尔化学奖 6 哈佛大学 美国 93.6 诺贝尔化学奖 8 耶鲁大学 美国 91.3 诺贝尔经济学奖 10 芝加哥大学 美国 90.2 诺贝尔经济学奖 15 加州大学 伯克利分校 美国 87.7 诺贝尔化学奖 19 康奈尔大学 美国 85.1 诺贝尔物理学奖 - 21 - 27 纽约大学 美国 81 诺贝尔经济学奖 65 京都大学 日本 67.3 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 77 麦克马斯 特大学 加拿大 64.4 诺贝尔物理学奖 (选自2018年10月9日《新浪看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层面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畴。但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学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学科——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选自2018年10月《科技日报》) - 21 -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本庶佑现年76岁,37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人们在赞叹本庶佑教授22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政策和运作举措。 日本早在2001年就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18年就拿了18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71.4万元人民币,仅次于飞行员。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选自2018年10月《中国青年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概括了2018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其中,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为自然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C.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针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这样的实践者。 D.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解析B项,“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说法绝对。 - 21 - 答案B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B.2018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美日加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对物理、化学或经济学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 C.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经76岁,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态度决定高度。 D.诺德豪斯和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解析D项,“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逻辑混乱,“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是前提条件,“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是结果。 答案D 6.随着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作答。(6分) 解析本题根据文中的“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等内容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参考答案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重视基础科学的教育。 ②提升青年学历层次,使之努力跻身世界顶尖大学受教。 ③重视理论研究,更注重解决问题的技术实践。 ④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 ⑤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 21 - ⑥提高科研学者的待遇,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⑦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兴办科研型学校。(每点1分,答对5点即可得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却不一定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杀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无论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 - 21 - 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撒上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面,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不得离去。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轻轻地,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的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堵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美文欣赏》,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21 - A.文章开篇点题,作者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由此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即表达了对乡村、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B.在第⑦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繁花锦簇的木篱笆给母性乡村带来的优雅感与含蓄美。 C.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D.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暗示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解析A项,第①段借篱笆会引起你对远方亲人的怀念,表达作者自己对篱笆、对亲人的热爱之情。作者身处篱笆与亲人之中,不能说是“怀念和敬佩”。B项,“借代”错,应为比喻修辞,是比喻中的暗喻。D项,结尾并非出乎意料,而是在情理之中,这一点从上文作者对乡村充满热爱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而且不是“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而是作者愿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 答案C 8.本文在表达上很有特点,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以第⑧段为例加以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手法以及语言特点等方面着手分析。如“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一句,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细致地描绘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 参考答案①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篱笆比做“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赋予鸟、露珠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篱笆的优雅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篱笆和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②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细致地描绘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感染力强,引人入胜。(2分)③语言清新典雅,描写富有图画美。鸟儿、篱笆、露珠、蚂蚁,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2分) 9.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请探究其深刻含意及作用。(6分) - 21 -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语句意蕴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作者在文中写的篱笆实则是一种象征和比喻,借对篱笆的赞美,来赞美一种弱德之美,作者赞美这种弱德之美实际上是要表达自己对内心本真的坚守。所以在答题时应首先分析出篱笆在文中的含义,答出弱德之美的具体含义,然后答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再分析所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深刻含意:①由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的殷勤联想到自己,希望自己也能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②与篱笆相守,实际上是守住心灵。守住心灵,就是守住内心的宁静、本真,不要让物欲膨胀了我们的内心,不要让浮躁扰乱了我们的本性。③与乡村相守,就是守住乡村文化。守住乡村文化,远离现代城市喧嚣,在淳朴的乡村尽享人情之美、本真之美,是最大的快乐。(答出3点得4分,答出2点得3分,答出1点得1分) 作用: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照应了前文,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远离污浊、虚假、丑恶,坚守心灵的宁静,永葆真诚、善良、质朴的思想感情。(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舟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 21 -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飖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翼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B.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C.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D.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解析“舟”作后句的主语,在其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入江”“据敌”是两种做法,中间应断开,排除B项。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另外祖父的父亲也称太祖。 B.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史上曾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 21 - 解析祖父的父亲称为曾祖,所以A项“祖父的父亲也称太祖”错误。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俞通海擅长水战,他归顺太祖时深受太祖信任。他来归顺太祖时,太祖喜出望外,高兴地说:“天赞我也。” B.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中右眼。 C.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全力营救太祖脱险。 D.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解析A项,归顺太祖时,并没有“深受太祖信任”,太祖高兴是因为俞通海等人有船只千艘,他的到来,使太祖壮大了力量,可以顺利渡江。 答案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2)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舟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参考答案(1)太祖正在和阳驻军,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地说:“(这是)上天帮助我呀。”(关键词:方,正在;师,军队;舟楫,船只;赞,帮助。)(5分) (2)他跟从(太祖)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降服张士诚守将,在胥口停船。(关键词:“从”后省略介词宾语“太祖”;克,攻克;因,介词,趁机;略,平定;舣,停船,靠岸。“降……于马迹山”,状语后置句,译时要将状语移至动词前。)(5分) 参考译文俞通海,字碧泉。他的祖先是濠州人。他的父亲俞廷玉搬迁到巢湖。元朝末年,盗匪在汝州、颍州兴起。俞廷玉父子和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安营扎寨,拥有一千艘战舰兵力的水军部队,他们多次被庐州左君弼逼迫,(因此)派遣俞通海偷偷地从小道归顺太祖。太祖正在和阳驻军,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地说:“(这是)上天帮助我呀。”太祖亲自前往安抚他们的军队。 - 21 - 俞通海为人沉着刚毅,治军严明而有恩德,士兵乐意为他所用。巢湖各将都擅长水战,而俞通海是最好的。他跟从(太祖)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降服张士诚守将,在胥口停船。吕珍军队突然来到,诸将想撤退。俞通海说:“不可以撤退,敌方人多,我们人少,撤退的话,那么我方情况就暴露了。不如攻击他们。”于是俞通海自己带头迅速战斗,对方箭如雨下,射中他的右眼,他不能作战。他命令手下士兵披上自己的盔甲监督指挥作战。敌人把督战的士兵当作俞通海,不敢逼近,慢慢地退兵离开了。俞通海从此一只眼睛失明。 陈友谅大力举兵围攻南昌,俞通海跟从太祖攻击他。两军在康郎山相遇,因为船小不能仰攻大船,太祖军奋力作战差点支持不住。俞通海乘风放火焚烧敌船二十多艘,敌军稍稍受挫。太祖的船搁浅了,陈友谅军中骁勇的将领张定边径直向前冲,攻击太祖的船。常遇春射中张定边,俞通海乘飞舸前来救援,船只飞速驶来,带动湖水急涌而至,太祖的船只得以脱险。而俞通海的船又被敌方巨舰压着打,兵士都用头抵住敌舰,头盔全裂,才勉强脱险。第二天再战,俞通海偕同廖永忠等把七艘船装上火药进攻敌舰,焚烧敌船数百艘。过了两天,俞通海又派六艘战船深入敌方。敌方联合大舰船奋力抵抗。太祖登上舵楼远望,很久都没有看到什么,料想俞通海的船只已经沉没了。过了一会儿,六艘船绕过敌方的舰船出现,飘飘扬扬如游龙一般。军士欢呼鼓噪,勇气猛增百倍,作战更加奋力。陈友谅的军队大败。(太祖)军队驻扎在左蠡,俞通海进言说:“湖水很浅,小船难以回旋,不如进入长江,占据敌方的上游。他们的船进入,就立刻可以擒拿了。”于是就转移军队驶出湖,在水边和陆地构建栅栏。陈友谅不敢出来,在湖中停留了一个月,粮食吃完,陈友谅带兵突围逃跑,最终失败死去。这场战役,俞通海立军功最多。军队回京,(太祖)赐予他良田金帛。 (俞通海)跟从徐达平定安丰。又跟从(徐达)攻克湖州,攻取太仓。秋毫无犯,百姓欢悦。围攻平江,在灭渡桥作战,直捣桃花坞,俞通海被流箭射中,伤很重,返回金陵。太祖驾临他的府第,问道:“平章知道我来探问伤情了吗?”俞通海不能说话。太祖挥泪而出。第二天俞通海死,时年三十八岁。太祖哭吊非常悲哀,随从的官员卫士都感伤流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4~15题。 别房太尉①墓 杜 甫 - 21 -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①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②谢傅:指晋代谢安。他在面对符坚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③徐君:典出《说苑》,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题目中“别”交代了事件,而“房太尉墓”交代了地点。整体上看交代出此诗的目的是致哀亡友。 B.诗人虽然公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哀悼亡友,可见两人之间情谊深厚。 C.诗人在房太尉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房太尉坟前如此凄凉,令人心伤;二是诗人与房太尉感情深厚,凭吊时内心极为哀痛。 D.“对棋”“把剑”两句运用典故,一文一武形成对比,又照应前两联,道出痛悼的原因,布局严谨紧密。 解析D项,对比的说法错误。诗人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太尉是很高妙的,足见诗人对房太尉的推崇备至。诗人以季子自比,表明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并没有形成对比。 答案D 15.诗歌的尾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解析尾联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莺啼送客,似哀乐阵阵。诗人将满腹的哀痛与忧伤都寄寓在林花纷落、莺声哀啭的悲景描写之中;同时用“林花落”“莺啼”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吊客的悲哀。 - 21 - 参考答案①尾联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②尾联描绘出幽静肃穆的景象: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莺啼送客似哀鸣阵阵。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引人联想。③渲染出凄凉孤独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哀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仅用“ ”一句便写出了微波动荡时水面的月光,而“ ”则描写了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2)《荷塘月色》中从整体上描写荷叶的句子: , 。 (3)《故都的秋》中,以比喻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比较的句子是“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 , ,黄犬之与骆驼”。 答案(1)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3)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 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 ,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 ,并可根据需要 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 - 21 -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 B.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C.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架勘查任务。 D.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病的修改。A项,“经历了……的航次和……的调查”中,“经历”与“航次”“调查”搭配不当。C项,“经历”与“航次”搭配不当。D项,“执行”与“航次”搭配不当。 答案B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很多,就像迷宫一样 B.“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 C.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 D.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 解析 - 21 - 此题考查语句的衔接。前文说“对不熟悉的人而言”,后面列举了大量的实验室名称。因此,括号里要填“大洋一号”像迷宫一样,有许多实验室,让人迷路之类内容。A项,陈述的是实验室多,像迷宫,陈述对象不对。B项,“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跟前文衔接不畅。C项,根据语境,“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与“迷宫”相照应,且与“对不熟悉的人而言”相互应和,故C项正确。D项,陈述的“分辨不出方向”与后文不衔接。 答案C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再起 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 C.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 东山再起 D.应有尽有 一目了然 易如反掌 再接再厉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在文段中辨析近义成语,语境是十分重要的参考。第一处应为“应有尽有”,这里强调的是大洋一号的“先进性”而不是其全面性。第二处用“一览无余”或“一目了然”均可,两词都表示看得很清楚,没有什么遗漏。第三处,“轻而易举”表示不费力气,“易如反掌”形容简单容易。结合“抓取”这一语境,用“轻而易举”更好。第四处,“东山再起”用来形容人重新被重用。这里应该用“再接再厉”,与前面的“不断进步”衔接更好。 答案B 20.(2019·浙江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① 。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② 。这意味着真正意义的考古学研究,③ ,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解析本段主要阐述的是我们不仅应该关注物质文化历史,也应该关注精神文化历史。依据横线后的“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和横线前的“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可以推知,① - 21 - 处应填写与“不能据此推导出可以重建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相关的内容,即“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依据“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可以推知,②处应用表递进关系的连词“更”呼应“不仅”,用“思想”对应“生活”,要填写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即“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依据“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可以推知,③处应填写与“古人的物质生活”有关的内容,注意用“既要”呼应“更要”,用“物质”呼应“精神”,即“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 答案示例①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 ②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 ③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 21.某初中学校就“喜欢的榜样类型”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请根据下图的统计结果,就今后的榜样教育向学校提两条建议。要求:不能出现数字。(5分) (改编自2019年4月11日《中国教育报》) 解析本题是某初中学校就“喜欢的榜样类型”对本校学生进行的调查的结果,从图中可看出以“父母、师长、同学”为榜样的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五,以“影视明星”为榜样的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以“英模劳模”为榜样的只在百分之三十二左右,以“科学家”为榜样的只有百分之二十五,“没有榜样的”达到百分之十五,以“政商界精英”为榜样的不到百分之十五。据此,可以科学合理地提出建议,对学生加以鼓励、引导和帮助,对劳模英模、科学家等杰出人物要多加宣传。 参考答案①鼓励学生以父母、师长、同学等“身边人”为榜样;②多宣传英模劳模等杰出人物的事迹;③对崇拜影视明星的学生要正面引导;④关注榜样缺失的学生群体。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21 - 清朝初年,为纪念定居浙江省开化县大郡村,金土根的族祖在屋后的山脚种下一棵红豆杉,金家后人将保护此树写入家规,世代守护。每当灾难来临,金家人总能挺身而出护树。经过十六代人三百多年的悉心守护,这棵红豆杉已长成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繁育出几十万株红豆杉苗,村里大大小小的红豆杉苗,大多来自这棵红豆杉。目前,大郡村红豆杉种植面积达1 000多亩,每年给村里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1)从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性质审题,采取由果及因、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族祖种树,纪念定居”—“后人护树,写入族规”—“长成大树,泽被后世”。 立意角度有: ①守护信念(规则、家风、文化、历史),终成善果(整合族祖、后人和后世)。②做当代事,立万世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创基业者当有历史(长远)眼光(以族祖的行为为切入点,兼顾后人和后世两个对象)。③传承优良文化(家风、规矩、信念),成就伟业。 (2)从时评文的角度审题立意,采取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的思维:“族祖种树,纪念定居”—“后人护树,写入族规”—“长成大树,泽被后世”,跨度三百多年,落脚点在当下:如何解决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材料属于带有强烈象征和隐喻色彩的宏大叙事,要求写作者能采用类比和引申的思维方式,紧紧围绕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结合当代中国的主流政治话语来审视这个时事材料的实质。 立意角度有: (1)社会发展与守护(坚守)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信仰)的关系:①当代社会发展(现代化)不可粗暴对待(否定)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信仰);②当代社会发展要有历史责任感(历史眼光),或不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③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信仰)对当代社会发展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应当尊重;④尊重优良的传统(民族)文化(家风、老规矩、信仰),反对历史(文化)虚无主义。 (2)社会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当代社会发展(现代化)不可粗暴对待自然(环境);②当代社会发展要保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或不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③当代社会发展讲究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或绿色、生态、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④社会发展,是科学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 21 - (3)传承优良文化(家风、规矩、信念),成就伟业 - 2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