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1讲 高考命题探究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1讲 高考命题探究学案

告诉你——‎ 高考命题考什么?‎ 应对实战怎样做?‎ ‎⊙探究命题规律 把握高考趋向 ‎⊙题型分类巧解 学科素能提升 ‎⊙特色分类集训 提升应考技巧 ‎⊙回扣高频考点 对点热身训练 第1讲 高考命题探究 一、全国卷历史试题命题特点 ‎ 总特点:近几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历史试题命题原则、指导思想、试题形式、知识与能力要求、试题难度、长度等基本稳定,既注重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创新能力的考查,具有“稳中求变,略有创新”的成熟、稳健特点。‎ ‎(一)高考命题保持了六个基本稳定 ‎1.命题原则、指导思想及角度基本稳定 ‎ ‎(1)命题原则:立场—立德树人;导向—服务高考选拔、 导向教学,这是高考的核心立场与基本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2)指导思想:重视历史学科特点、主干知识、学科核心素养。 ‎ ‎(3)命题视角:以人类历史发展演变趋势和重大历史现象等主干知识为载体,从世界背景下的中国与中国视野里的世界为视角,考查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考查学生学科素能、核心素养及以史为鉴的能力,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沉淀,引导他们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评的创新精神。 ‎ ‎2.命题形式、试题风格基本稳定 ‎(1)命题形式分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仍为12个选择题,两个外加三选一的非选择题形式。‎ 选择题从命题角度看,主要有“现象—本质型”(历史结论型)和“原因—结果型”两种类型为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现象—本质型”类题目约占选择题的60%;“原因—结果型”选择题题目约占30%;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试题数量很少,且难度一般较小,约占10%。‎ 非选择题包括大综合题、开放性试题、选做题三部分。①第40‎ 题(2017年全国Ⅰ、Ⅱ二卷为41题)为大综合题, 25分,通常为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其特点是围绕一条主线或一个主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主题型材料解析题或中外链接比较型材料解析题等,一般由2-3段材料和2个问题组成(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第40题为三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个别问题只要求“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命题中外链接比较型材料解析题有加大考查的趋势。 ②第41题(2017年全国Ⅰ、Ⅱ二卷为42题)为开放性试题,12分,从2011年开始设置,这是一种没有固定形式、不断变化的题型,没有参考答案,只有评分意见,旨在考查考生的独立见解,甚至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一般说来,多为观点评论型、信息对比分析说明型、观点论证说明型、主题论证题等题型。其解答具有开放性特点,一般说来主要有两种解答模式:一种:是什么(史)+为什么(史)+会怎样(论);二种:或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③选做题,15分,一般由1-2段材料、两个问题组成,其中“改革”题和“人物”题通常得分率较高,宜在“改革”和“人物”二者之间迅速做出选择。 ‎ ‎(2)试题风格从试题载体上看,继续减少了题干文字材料的阅读量;具有多样化、灵活化、创新化的特点。选择题题干原始史料进一步减少,更多增加了情境类题干;非选择题选用材料短小、平实,且大部分摘编近现代文献,或对历史文献的重新转述,大大减少了文字阅读量和障碍,达到力求降低难度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审题、解答问题。 2016年、2017年全国三套卷选择题材料载体统计如下:‎ 试题·年份 史料主旨类 文字情境类 情境史料混合类 图表漫画类 全国 ‎ ‎2016‎ T26、T32‎ T24、T27、‎ T28、T29、‎ T25、T34‎ Ⅰ T31、T33、T35‎ T30‎ ‎2017‎ T30‎ T24、T27、T28、T29、T32、T35‎ T31‎ T25、T26、T33、T34‎ 全国 Ⅱ ‎2016‎ T25、T26、T27、T31、T32、T33、T34、T35‎ T28、T29、T30‎ T24‎ ‎2017‎ T26‎ T32、T33、T34、T35‎ T29‎ T24‎ 全国 Ⅲ ‎2016‎ T25、T27、T28‎ T24、T31、T33、T35‎ T26、T32‎ T30、T34‎ ‎2017‎ T25、T28、T33‎ T27、T29、T30、T32、T34‎ T35‎ T24、T26、T31‎ 合计(数量)‎ ‎2016‎ ‎5‎ ‎17‎ ‎8‎ ‎5‎ ‎2017‎ ‎5‎ ‎15‎ ‎3‎ ‎8‎ ‎3.试题难度、分值分配比例基本稳定 ‎(1)从试题难度上看,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继2016年比以往难度有所降低,特别是Ⅰ卷难度继续降低;全国Ⅱ、Ⅲ卷的难度继续保持平和的难度,总体看试卷难度适中,过难过偏的题目几乎没有,试题具有良好的区分效果。 ‎ ‎(2)从分值分布上看,专题模块(政治、经济、文化)比例、通史(中外历史)比例(2017年全国卷略有变化,世界史增加,但不代表命题方向的变化)分值基本稳定。‎ 如下表近两年全国三套试卷专题史、通史考查分值统计如下: ‎ 表一 从专题史角度看,全国卷三套卷(必考部分)‎ ‎    分值 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 合计 Ⅰ ‎2016‎ ‎34分 ‎28分 ‎23分 ‎85分 ‎2017‎ ‎41分 ‎36分 ‎8分 ‎85分 Ⅱ ‎2016‎ ‎32分 ‎37分 ‎16分 ‎85分 ‎2017‎ ‎24分 ‎37分 ‎24分 ‎85分 Ⅲ ‎2016‎ ‎24分 ‎41分 ‎20分 ‎85分 ‎2017‎ ‎26分 ‎39分 ‎20分 ‎85分 从专题史看,政治、经济史所占比重较大,文化史考查相对较少。‎ 表二 从通史角度看,全国三套试卷(必考部分)‎ ‎    分值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外国史 合计 Ⅰ ‎2016‎ ‎32分 ‎25分 ‎28分 ‎85分 ‎2017‎ ‎26分 ‎31分 ‎28分 ‎85分 Ⅱ ‎2016‎ ‎28分 ‎33分 ‎24分 ‎85分 ‎2017‎ ‎26分 ‎28分 ‎31分 ‎85分 Ⅲ ‎2016‎ ‎25分 ‎28分 ‎32分 ‎85分 ‎2017‎ ‎26分 ‎28分 ‎31分 ‎85分 从通史看,中国史的比例占65%左右,世界史占35%左右。‎ ‎4.命题的知识角度与能力要求基本稳定 总特点:从知识点分布看,考查知识点的分布相对集中,继续了弱化试题知识覆盖面的特点; 从知识考查角度看,传承了往年命题的考查原则,依据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和国家课程标准,从知识角度侧重考查“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从能力要求看,主要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考查主干知识的基础性 ‎ (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 本题是对“明代内阁制” 这一主干知识点的考查。据题干情境及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选B项。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 ‎[答案] B ‎(2)考查主干知识的综合性 ‎ (2017·课标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 本题从综合角度考查经济对政治秩序的影响。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初期,官员不允许饮食器具上使用玉器器皿;到了明朝后期,这种限制取消且普通百姓也开始使用玉器器皿。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玉器逐渐成为寻常百姓的饮食起居的一部分,并且从以前的上层专用到普通百姓也开始使用,影响到了封建等级制度,B项正确;朝廷的严格规定到明后期不被遵守,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A项错误;对使用玉制器皿的规定,多是出于政治考虑,C项错误;到明后期,低级官员、普通人家都能使用玉制器皿,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项错误。‎ ‎[答案] B ‎ ‎(3)考查主干知识的创新性 ‎ (2017·课标全国Ⅱ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 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本题从创新性角度考查世界近现代科技成就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的热点。解答据材料中的“伽利略”“原子物理技术”“信息技术”,可以看到科技进步对钟表功能多样化的影响,联系有关史料来说明即可。也可拟定“社会生活的需要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进行阐述。如材料反映的“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可佩戴”等信息,说明钟表功能的多样化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 ‎[答案] 略 ‎ ‎5.通史纵横关联、中外融合贯通考查角度基本稳定 高考命题继续重视历史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多是从以下两个角度命题考查。‎ ‎(1)以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为主题,考查历史演变的过程、特征及影响。如2017年全国Ⅱ卷第41题以矿业政策为切入点,考查古代、近代、现代矿业政策的变化及国家求强求富的历史轨迹;全国Ⅲ卷第40‎ 题,以郑成功收复台湾为主题,考查近代西方殖民扩张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 ‎(2)从特定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中西对比角度,注重文明演变规律的深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比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2016年课标全国Ⅲ卷第40题从社会救济角度考查古今中外的社会救济制度的异同等。 ‎ ‎6.紧贴时代话题,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命题宗旨基本稳定 高考命题继续重视对社会热点或反映时代与社会生活变化的热点话题隐性考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变迁与社会进步,落实了“立德树人”的要求,贴近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文化价值。如2017年课标Ⅰ卷第30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课标全国Ⅲ卷第40题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建设台湾的考查,使学生加深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认识,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标Ⅰ卷第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意义;课标Ⅱ卷第47题对孔子弟子颜回的生平及其安贫乐道、尊师重教的高尚品格,饱含了儒家文化中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等。‎ ‎(二)近年高考历史命题的四个突出变化 ‎1.试卷命题材料选用的变化 近几年在高考命题素材选用上,逐渐加大了图表、图片、漫画类等类题干。如2017年全国三套卷选择图表、漫画类分别为4、 1、3等,表明了高考命题的选材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全国Ⅰ卷第34‎ 题苏联漫画题,不仅增加了试题的新颖性,且提升了试题的难度,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命题趋向。‎ ‎2.命题内容上有重大创新变化 ‎ ‎(1)高考命题突出知识的宽度、长度的延伸考查。 ‎ 近几年全国命题,特别是2017年历史命题(全国Ⅰ 、 Ⅱ最为突出 )突出了对知识宽度拓展与长度延伸的考查,这一命题趋势值得我们重视。所谓知识的宽度拓展,主要是指试题选取的材料、创设的情境是新的,不管是知识的内涵,还是外延,都突破了课本的阐述,即众所周知的“脱离课本”,所涉及试题即常说的“陌生中考熟悉”“陌生中考陌生”两类;所谓知识的长度延伸,是指突破课本上的历史叙述,通过史料对相关历史事物进行时间进程的延展,形成更加完整的历史线索,突出不同阶段特征的变化。‎ 全国Ⅰ卷知识宽度拓展试题统计如下:‎ 题号 知识考查目标 知识宽度拓展 ‎26‎ 西汉地方政区的管理 郡国数量的变化 ‎27‎ 明朝经济发展的影响 饮食器具使用规定的兴废 ‎29‎ 民国初期南北发展的不平衡 留日学生的地区分布比例 ‎31‎ 中国1990年改革传统经济模式 研究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的报告 ‎32‎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诸神与人相似的情感与不足 ‎35‎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秩序 ‎1976~1999年大国集团的成员变化 ‎41‎ 法国大革命 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 ‎4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改革 ‎46‎ 二战后的东亚秩序 中美两国在开罗会议上的外交沟通 ‎47‎ 儒家思想 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 全国Ⅰ卷知识长度延伸试题统计如下:‎ ‎ 题号 ‎25‎ ‎27‎ ‎33‎ ‎35‎ ‎42‎ ‎45‎ 知识长度延伸 西汉郡国制度演变90‎ 年 明朝饮食器具使用规定演变200年 英国国民收入与工人收入演 变70年 二战后七国集团演变20年 中外历史演变 ‎400年 新中国工资制 度30年 ‎(2)高考选择题命题加大了题干情境类试题的考查。高考命题进一步减少原始史料的直接作为题干情境,特别注重情境化命题方式,这一特点在选择题中表现尤为明显。如2017年全国Ⅰ、Ⅱ、Ⅲ卷选择题,情境类分别占了7题、5题、6题,这说明今后情境类选择题的考查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趋势。‎ ‎3.命题考查角度的新变化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考查角度具有新的变化,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专题模块综合性考查的比例大大增加。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27题从商品经济发展角度考查对政治的影响、第29题从留日学生数量分布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第34题从“冷战”角度考查战后苏联经济的建设;全国Ⅱ卷第31题从教育发展角度考查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等。‎ ‎(2)必修模块融入选修考查的角度趋势明显,凸显了命题专家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及中外历史分值比例的初衷。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45题对现代中国工资制度改革的考查、第47题对吴国公子季札的“挂剑于墓”的考查;全国Ⅱ卷第45‎ 题对北京城市管理的考查,渗透考查康、梁维新等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第47题对孔子弟子颜回的考查等。‎ ‎4.命题能力要求的新变化 高考命题进一步注重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思维方法等角度的考查,力求有所创新突破,以便与新的考试改革的新课程标准相接轨。‎ ‎(1)进一步明确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内容,考试命题融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26题对唐军与薛举交战的史料实证考查、全国Ⅲ卷第27题对宋太宗夜访宋太祖的史料记载的史料实证考查、第35题对二战后政治格局变化对经济秩序影响的时空观念考查、第42题列举了14至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的考查,囊括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学科素养,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了历史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特别是对史学研究方法、史料辨析的考查加大。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26题。题干以表格的形式提供了官修史书中关于唐军与薛举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既是考查了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也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两种不同史学观的理解、辨别能力;全国Ⅱ卷第25题对古代官修史书特点的考查、第35题对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史料作用特点的考查;全国Ⅲ卷第27题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的两种叙述,考查对历史叙述精慎辨析的判断等。这些试题的命题趋势,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二、高考命题考查的知识和学科素养 ‎ ‎1.历史主干知识考查 ‎ 所谓主干知识就是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历史人物的基本史实,包括中国和世界各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主线、文明演变趋势及时代特征。 ‎ ‎(1)对重要历史概念的考查: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24题对分封制的考查、全国Ⅲ卷第33题对人民主权的考查等。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分为史实概念和结论概念。世界古近代民主政治演变的重要概念举例如下:‎ 史实概念 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陶片放逐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光荣革命”《权利法案》、1832年议会改革、责任内阁制、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等 结论概念 小国寡民、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主与自由、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邦联制、联邦制、三权分立等 ‎(2)重大历史现象:历史现象说简单点就是历史本质的外在表现,比如某一段历史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同研究历史所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看到的历史事件都是历史现象,这里所说的历史现象多是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反映出来的重大历史表现,高考命题一般是从历史结论、历史因果关系角度进行考查。如2017年全国Ⅲ卷第32题对雅典民主政治中的诸多宣誓现象的考查、2016年全国Ⅰ卷第28题对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洋货日益增多现象的考查、2015全国Ⅰ卷第25‎ 题对两汉外戚干政现象的考查等。中国经济发展历程重大历史现象举例如下:‎ 中国古代经济 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现象;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兼并现象;重农抑商现象;朝贡贸易与海禁、闭关锁国现象;经济重心南移现象;人口迁移与农作物引进现象等 近现代经济 近代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现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现象;实业救国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现象;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与逐渐近代化现象;现代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现象;现代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引发的诸多现象;现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逐步增长的现象等 ‎(3)重大历史趋势:是指某一重大历史现象、历史阶段或者整个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趋向及特点等,反映出政治、经济、思想文明的演变或某一重大政治制度、经济现象或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变化趋势。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25题对汉代中央加强趋势的考查、全国Ⅲ第24题对先秦文字演变趋势的考查等。复习备考时注意从中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提炼文明演变的趋势,如从中外思想文化角度看,可以归纳中国古近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及演变趋势;古代文字书画文学艺术的演变趋势;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逐步加深的趋势;西方人文精神形成、演变的趋势;世界近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等。‎ ‎(4)重要历史阶段特征: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历史阶段特征归纳就是通过对阶段相关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等内容的重新整合和抽象,以形成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历史知识系统。 依据历史阶段特征,可以从时空角度解决实际历史问题 ,如可以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寻找历史比较的最佳切入点 、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等。如明清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可以归纳如下:‎ 总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时期。‎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同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新气象。‎ 思想文化上: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市民文化兴起,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新的成就。 ‎ 对外关系上:“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 ‎2.重视大学课程知识及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历史课程知识与历史主干知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高中阶段尚未涉及,但将来会是大学教学内容的部分历史现象及史学研究方面的热点等。 ‎ ‎(1)与大学课程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 ‎ ‎ (2011·新课标全国卷,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 ‎[解析]‎ ‎ 本题考查《东南保护约款》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东南互保,又称东南自保,是中国清朝末年光绪朝庚子事变期间,中国各地总督公然违背清朝政府的命令,不向外国开战,以保全自己的行政区之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学教材没有讲述,但却是大学课程的必学内容。 ‎ ‎[答案] B ‎(2)超越教材的片面观点(中学教科书中阐释片面、观点陈旧的内容、学术热点等。) ‎ ‎ (2011·全国新课标卷,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教材讲述的认为巴黎公社没有联系农民建立起工农联盟,故利用新材料考查这一观点的纠正。‎ ‎[答案] D ‎(3)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 (2017·课标全国Ⅱ卷,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文史常识和理论,从赫鲁晓夫回忆录考查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及史料实证的理解认识。据题干材料说明同一回忆录,在不同年代版本中翻译出来后,内容均有不同,体现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无法体现其接近历史真相,C项错误,故选D项。回忆录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事实,但也具有一定主观色彩,A项错误;B项太绝对,排除。‎ ‎[答案] D ‎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考查 高考命题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从历史角度看,历史“核心素养”各要素主要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实际是对历史问题的再认知,也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标准的五大素养简单阐释例证如下:‎ ‎(1)唯物史观——客观公正的看待和评价历史事物 ‎ (2017·课标全国Ⅱ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解析] 本题通过史学理论考查古代封建统治者官修史书的本质。据题干可知史书修撰由私撰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意识引导的政治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选C项。官修的史书有时隐讳历史事实,不可能完全真实,公正和客观,故A、B、D三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2)时空观念——具体的史事置于特定的时空下考察 ‎ ‎ (2016·高考海南单科卷,23)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1950年 ‎1970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美国 ‎7.2‎ ‎36.9‎ ‎55.1‎ ‎2.9‎ ‎31.7‎ ‎64.7‎ 日本 ‎26.0‎ ‎31.7‎ ‎42.3‎ ‎3.6‎ ‎43.0‎ ‎48.4‎ 联邦德国 ‎10.7‎ ‎49.7‎ ‎39.6‎ ‎3.3‎ ‎51.7‎ ‎45.0‎ 此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 ‎[解析] 本题运用表格材料,考查时空观念下经济发展的特点。观察表格时间、国家和数据变化,可知表格中三国服务业从50年代到70年代均有所上升,如美国的服务业由55.1到64.7,日本由42.3到48.4,德国由39.6到45.0,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均对各国有贡献,故选A项。表中农业数据变化说明各国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从50年代到70年代这些国家经济问题飞速增加,但无法说明农业衰退,故 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兴起并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不符,故C项错误;由表格中德国的工业由49.7到51.7,比第三产业45.0要高,与工业发展滞后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3)史料实证——史事推理和论证以可靠的史料为依据 ‎  (2017·课标全国Ⅰ卷,26)下表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鉴别史料真伪的能力。从题干中两部史书和四则材料的记载看,其共同之处是都记叙了唐朝军队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唐军战败的事实,故选C项。《旧唐书·高祖本纪》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均称李世民为“秦王”,排除A项;《新唐书·‎ 高祖本纪》中记载刘文静是此战中唐军的将领,而非主帅,B项错误; “太宗有疾”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有记载,故排除D项。‎ ‎[答案] C ‎(4)历史解释——对历史史事和历史叙述从本质上看待和解释 ‎ ‎ (2017·高考江苏单科卷,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解析] 本题考查对宋明理学解释的客观分析判断。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与孔子的本意不完全一致,故选D项。朱熹的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压抑人性,A、B两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C项错误。‎ ‎[答案] D ‎(5)家国情怀——历史阐释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历史史事中蕴含的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 ‎ (2016·课标全国Ⅱ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解析]‎ ‎ 本题考查了台湾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怀。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到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这些移民已在台湾定居,因受宗法制的影响,而回乡请祖先牌位,故选B项。A项是对材料表面信息的误读,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阻碍”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