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山东枣庄高二上历史月考试卷
2020-2021学年山东枣庄高二上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骨版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可见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商王室人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据此可知( ) A.商代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殷商时神权与王权密切相关 C.甲骨文是五种主要字体之一 D.该文物是研究殷商唯一史料 2. 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3. 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B.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4. 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5. “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作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表明古代雅典( ) A.推行直接民主政治 B.注重维护城邦利益 C.公民缺少民主权利 D.公民道德高于一切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材料描述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选官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指的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8. 《新唐书》中记载:“(卢商)蚤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从此记载可看出唐代( ) A.科举制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原则 B.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C.选官偏重人才品行 D.进士科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 9. 有关我国官员阶层假日和办公时间据历史学家陈联陞统计:在唐代,一年共有五十三天的节庆假日,元代规定有十六天的节庆假日,明、清时期,节庆假日起初甚至比元代还少。官员办公时间的增多本质上反映了( ) A.需要有公务员处理的政府职责逐渐的增加 B.分权与制衡降低了各级公务员的办事效率 C.专制王权的强化皇帝更像一个严厉的主人 D.以文取仕的科考制度弊端在明清日益凸显 10. 在秦代,“令长皆掌治其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由此可见,当时( ) A.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 B.秦统一后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 C.郡是县的上级行政部门 D.广大人民的赋役负担十分沉重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11.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12. 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杜绝贪腐现象 B.扩大御史权力 C.提升监察效果 D.促进制度转型 13. 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已实行1000多年 B.西欧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性知识,中国科举制八股取士很僵化 C.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 D.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 14. 19世纪中期,美国的文官一般是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189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这种变化( ) A.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 B.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C.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D.推动了美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15. 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制度改革( ) 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 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 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16. 孙中山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中国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文官开始于( ) A.西周时期的世袭制 B.汉朝的察举制 C.隋唐时的科举制 D.魏晋九品中正制 17. 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务员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这里的“国家行政机关”是指( ) A.我国的各级党政机关 B.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 C.村(居)委会到中央政府 D.乡镇及以上各级行政部门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9. 《韩非子·功名篇》:“桀为天子,能制天下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主张( ) A.礼教、仁义、感情都是不需要的 B.人君应该将所有权力集中,并提高威望以服人 C.定法应该清楚,使得民众皆知,并以严刑重赏来执行 D.君主应该具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手段和方法 20. 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 ) A.“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兼相爱,交相利” 21.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与法。这说明当时( ) A.当时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B.荀子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22. 《世界文明史》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 A.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B.维系帝国统治,万民法的颁布 C.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法律不断制定 D.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以法治国 23.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A.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B.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C.坚持程序公正,有罪推定 D.主张法律的稳定性,反对朝令夕改 24. 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千多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人大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25. 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26. “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形成以责任内阁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首相成为政府首脑。下列英国首相产生的程序,正确的是( ) A.普遍选举——国王批准——议会任命 B.党内选举——本党获议会多数——国王任命 C.国王任命——当选政党领袖——本党获议会多数 D.议会提议——党内同意——国王任命 27. 下表为西汉时期王国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西汉王国政区变化表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王国数量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0国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17国 汉景帝十六年 前144年 25国 A.推行“推恩令”的条件更加成熟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郡国并行制下汉朝疆域不断扩大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8. “御笔”“手诏”和“上批”是绕开政府和监督机关、由皇帝直接下达的命令。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所引用的此类命令统计,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计109次,而宋神宗有1260次,这说明宋神宗时期( ) A.统治者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B.王安石改变了宋初体制 C.决策体制的程序性有所减弱 D.弥补了律令条文的不足 29. 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30. 下表是唐代宰相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时期 初唐 武则天 玄宗 肃宗至德宗 顺宗至武宗 宣宗至僖宗 宰相数目 63 151 59 63 96 98 科举入仕 5 31 22 21 69 86 科举入仕% 7.91 20.53 37.29 33 71.88 87.76 A.唐朝在科举制度之下,君主专制强化 B.初唐科举入仕宰相比例很低,说明世官制还有很大影响 C.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 D.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说明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31. 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的(局部)内容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考试五篇;策问五篇,并问经史实务、政治。 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 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32.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 33. 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 ) 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C.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34. 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 时间 内容 1979年 第三次起草民法典 198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通则》 1995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1999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020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A.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B.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D.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据材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材料二: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决议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山东枣庄高二上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B 【考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夏商的政治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商朝政治制度特点。 【解答】 商朝时期政治制度最大特点是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材料“可见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说明了商朝政治制度特点,B正确; 先秦时期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A错误; 材料没有突出甲骨文是五种主要字体之一,C错误; D中唯一史料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B。 2. 【答案】 B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 【解答】 题干中“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的信息表明西周统治者企图拉拢商贵族,“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表明西周统治者严密监督和控制商贵族,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当时还没有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C项; 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B。 3. 【答案】 B 【考点】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官制。 【解答】 从表格可以看出秦朝还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皇室的“家务事”,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故B正确; 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存在权力的制约平衡问题,A排除; 材料未曾涉及等级制度和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CD排除。 故选B。 4. 【答案】 B 【考点】 隋唐三省六部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度,要掌握尚书省的职责。 【解答】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归尚书省管辖,门下省是审议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故B正确,排除AC。 唐朝没有枢密院,排除D。 故选B。 5. 【答案】 B 【考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 【解答】 A.题干中并未提到直接民主的相关信息,故错误; B.根据题干中“为共和城邦作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句话可知,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城邦利益的维护,故正确; C.题干中并未提到民主权利的相关信息,故错误; D.题干中并未提到公民道德要求与其他要求之间的比较,故错误。 故选B。 6. 【答案】 D 【考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解答】 材料“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可见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D符合题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处理党际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地方管理制度,故B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基层管理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 【答案】 B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考点】 察举制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解答】 世官制选官标准是血缘,故A项错误。 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德行,故B项正确。 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本质还是血缘,故C项错误。 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才能或文才,故D项错误。 故选B。 8. 【答案】 B 【考点】 科举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的科举制。 【解答】 材料“(卢商)蚤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说明此人家境贫寒,做官是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之后才进入仕途的,证明唐代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B正确。 九品中正制的原则是依据门第,排除A。 题干无从体现偏重人才道德品行,排除C。 D表述过于绝对化,如唐宋时还有恩荫制选官。 故选B。 9. 【答案】 C 【考点】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管理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管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解答】 注意限定信息“本质”,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唐代、元代、明清时期官员阶层假日减少,办公时间增多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正确。 A项不是本质,应排除。 分权与制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D项是无关项,应排除。 故选C。 10. 【答案】 C 【考点】 郡县制 【解析】 本题考查郡县制。 【解答】 根据材料“令长皆掌治其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可知,令长所有的工作都要上报所属郡,由此可知郡是县的上级行政部门,故C项正确。 从材料看不出是全国范围内,排除A项。 BD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 故选C。 11. 【答案】 C 【考点】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解答】 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C正确; 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 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 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 故选C。 12. 【答案】 C 【考点】 元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御史的作用。 【解答】 通过材料“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可知,反映的是限制巡视御史的作为,目的是提高监察效果,防止出现腐败,故C正确; 杜绝贪腐现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材料信息中无法看出御史权力的扩大,排除B; 制度转型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故选C。 13. 【答案】 D 【考点】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科举制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和西方文官制度的对比。 【解答】 从材料“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中可知,中西对待选官制度的不同价值取向,主要是中西经济发展的模式极为不同,D项正确; ABC不是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本原因,均排除。 故选D。 14. 【答案】 D 【考点】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拓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文官制度。 【解答】 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美国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体制,故A项错误; 文官从此不再属于任何政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总统的文官任免权,进而弱化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 作为典型的两党制国家,两党依旧牢牢掌控着白宫和国会,故C项错误; 文官不再与执政党共进退,有利于减少任人唯亲和贪污腐化的现象,从而推动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故D项正确。 故选D。 15. 【答案】 C 【考点】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拓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文官制度。 【解答】 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通过考试选举不是民主自由选举; 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全面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 C项正确,由“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可以分析出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项错误,执政党的领导能力材料没有体现。 故选C。 16. 【答案】 C 【考点】 科举制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唐朝完善了科举制。由此可见,中国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文官开始于隋唐时的科举制,故C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世袭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不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17. 【答案】 D 【考点】 改革开放后的法治建设 【解析】 本题考查国家行政机关的相关知识。 【解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行政机关”是指政府部门,即乡镇(含乡镇)以上各级行政部门,D项正确; “国家行政机关”不包括党的机关,也不包括企事业单位和村委会、居委会(基层自治组织),排除ABC项。 故选D。 18. 【答案】 A 【考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答】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实用性道德体系”、“礼仪和社会责任”等,可知是儒家思想,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19. 【答案】 B 【考点】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韩非子的主张。 【解答】 根据“桀为天子,能制天下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表明韩非子认为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人君应该将所有权力集中,并提高威望以服人,B正确; 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法律制定方面的主张,排除C; D反映的是韩非子主张的“权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B。 20. 【答案】 A 【考点】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法家的思想。 【解答】 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中讲到的这位思想家是法家思想家。“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强调严刑峻法,属于法家思想,故选A;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是道家的思想,故可排除B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儒家思想,故排除C项;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主张,故排除D项。 故选A。 21. 【答案】 A 【考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荀子的思想。 【解答】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材料说明了荀子既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培养,也推崇法家在规范人行为方面的巨大作用,其思想在强调礼的同时,也肯定了法的重要性,是把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的思想,反映出荀子思想中儒法融合的特点。故A项正确。 法家的开创者不是荀子,法家学派的先驱可上溯至李悝、申不害、商鞅等人,韩非子则是其集大成者;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只是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一部分法家思想,并没有开创法家学派。故B项错误。 秦朝时重用法家学说,到汉武帝时期采取内儒外法的策略,从此在治国上开始儒法并用,此时尚未实现。故C项错误。 荀子的个人思想并不能说明儒家与法家结成了利益联盟,在荀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儒法两家仍然有着不同的政治追求和观点立场,并没有结成利益同盟,只是有不同程度的相互借鉴和吸收。故D项错误。 故选A。 22. 【答案】 A 【考点】 罗马法 【解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着重理解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解答】 依据材料“通过的法律,难住了最有学问的法律家”说明以前的法律不适用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是伴随着罗马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发展的,由公民法到万民法,法律条文不断充实,才出现了材料所述的情况,故A项正确; B项无法体现材料中“颁布的法律多、法官被难住”的信息,故排除; 罗马制定法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版图的扩大,社会矛盾的增多,需要用法律来进行治理,而不仅仅是阶级矛盾,故C排除; D项说法错误,古罗马实行君主专制,并未实行依法治国,故排除。 故选A。 23. 【答案】 C 【考点】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的法律。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在司法实践中坚持无罪推定原则,C符合题意。 ABD三项特征符合近代西方法律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24. 【答案】 C 【考点】 1954年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解答】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故C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人大代表是由普选产生,不是海选,故A错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故B错误;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故D错误。 故选C。 25. 【答案】 D 【考点】 改革开放后的法治建设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法制建设。 【解答】 我国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可以表明我国的法制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因此D项正确; 法律法规的增多与人民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所以A项错误; 法律法规越来越多不能表达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 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说法过于绝对化,因此C项错误。 故选D。 26. 【答案】 B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考点】 英国责任内阁制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 【解答】 依据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的规则,国王批准首相之前,要经过党内选举和议会选举两道程序,但都与议会任命无关,故A项错误; 依据所学,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故B项正确; 在法律上,国王有选择和任命首相及其他内阁大臣的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能接受议会选举的结果,故C项错误; 依据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的规则,担任首相的前提是其所在的党通过选举成为议会中的多数党,与议会提议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27. 【答案】 A 【考点】 郡国并行制与七国之乱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材料和“推恩令”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材料体现的是从汉高帝到汉景帝时期的王国数量越来越多,这说明地方诸侯对中央统治形成威胁,也就反映了日后推行“推恩令”的必要性,A正确; 材料未涉及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B排除; 郡国并行制并未扩大汉朝的疆域,C排除; 材料无法得出王国控制的区域扩大,D排除。 故选A。 28. 【答案】 C 【考点】 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答】 “御笔”“手诏”和“上批”是皇帝违反既有行政文书体系,直接下达有关部门的命令。在唐宋政治体制中,皇帝的个人意见、指令需经宰执机构审议、封驳等多道程序后,方能成为正式诏令,宋神宗的这种做法减弱了决策机制的程序性,故选C; 这种做法削弱了宰执等中央政府的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A错误; 这种做法也不单单出现于宋神宗一朝,材料也体现不出王安石变法的影响,B错误; 这种做法不受既有成法束缚,会与诸多律令条文相互抵触,排除D。 故选C。 29. 【答案】 D 【考点】 中世纪的欧洲 【解析】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开始,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的君主专制加强,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此时的“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故D正确。 A项说的是形式,而不是本质,B项说的是教皇国,C项说的是近代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均不符合。 故选D。 30. 【答案】 C 【考点】 科举制 【解析】 本题考查隋唐的科举制。 【解答】 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并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问题,故A项错误; 从初唐科举入仕宰相比例中无法得出世官制还有很大影响,故B项错误; 从材料数据的变化中可以得出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并占主导,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故C项正确; 科举入仕宰相比例上升与行政效率提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故选C。 31. 【答案】 B 【考点】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拓展 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科举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考试制度的对比。 【解答】 19世纪中期,英国早已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且已完成工业革命,从表中看出英国考试内容以实用知识为主,强调文化综合素质;中国仍然是封建专制,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思想政治内容。实质是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或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B项符合题意; A项是自然环境的差异,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也没有体现,排除; D项材料无体现,排除。 故选B。 32. 【答案】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B 【考点】 明清时期的教化 两宋时期的教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乡约制度。 【解答】 材料“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表明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故B正确。 A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故选B。 33. 【答案】 C 【考点】 新中国初期的法治建设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建设。 【解答】 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建立起来,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的问题,故B项错误。 新中国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材料“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反映了法律为人民政权服务的特点,故C项正确。 将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这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故选C。 34. 【答案】 C 【考点】 新时代的法治建设 改革开放后的法治建设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解答】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表述笼统,体现不出我国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故A项错误; 材料仅体现了民法典的发展历程,反映不出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民法典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颁行,反映出民法典的完善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故C项正确; 材料不仅体现了单行法的发展历程,也涉及民法典的发展,D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D项错误。 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 【答案】 (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削弱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 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2)变化:程序上由简单到复杂,越来越制度化;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到受到历史经验、道德和制度的制约。 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考点】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管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隋唐三省六部制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析】 (1)本题考查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解答】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中“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信息逐条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信息从“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等角度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信息从程序和权力的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围绕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以及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的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制度规范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巡视官员之间可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 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2)不同:明清时期统治者不受监督,近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明清时期是官员内部监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还通过新闻媒体实行社会监督;明清时期监督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近代西方是保证民主制度。 评价: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但是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 【考点】 元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 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监察制度。 【解答】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 (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特点是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制度规范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巡视官员之间可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解答即可。 (2)第一小问的不同,对比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统治者不受监督,近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明清时期是官员内部监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还通过新闻媒体实行社会监督;明清时期监督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近代西方是保证民主制度。第二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第一小问的不同和所学可知,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但是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 【答案】 (1)变化:宋代:通过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以民间组织为主。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除了进行道德教化,还加强了政府对乡约制度的管理;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 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背景:清末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清末新政;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3)意义:村民自治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密切了干群关系,调动了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 【考点】 明清时期的教化 两宋时期的教化 基层民主制度 【解析】 (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乡约制度。 (2)本题主要考查清末的地方行政制度,考查清末城镇乡实行地方自治的背景。 (3)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基层民主制度,考查其实行的意义。 【解答】 (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宋代通过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以民间组织为主。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除了进行道德教化,还加强了政府对乡约制度的管理;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第二小问的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一,结合第一小问的变化和所学可知,作用是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二“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设立议事会为决议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背景是清末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清末新政;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3)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三的内容和所学可以得出实行村民自治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密切了干群关系,调动了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 第21页 共24页 ◎ 第22页 共24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