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社会热点7 绿色家园——生态保护与美丽中国(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社会热点7 绿色家园——生态保护与美丽中国(作业)

社会热点7 绿色家园——生态保护与美丽中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五位一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一体发展、协调推进。生态文明问题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长效热点,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安徽宣城三模]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表明荀子强调(  )‎ A.小农经济的水平低下 ‎ 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C.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 ‎ D.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答案:C 解析:A项表述阐释的是原因,并非题目中设问的,故A项错误;B项表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生产状况,与题目中的设问不相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荀子强调动植物的生长遵循其自然规律,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目中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不相符,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邢台一模]东汉初期,杜笃在《论都赋》中写道,长安附近“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粳稻陶遂。厥土之膏,亩价一金”。这反映了当地(  )‎ A.农业生产技术发达 B.农业生态出现恶化 C.土地兼并普遍盛行 D.农业生产环境良好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环境而非农业生产技术,故A项错误;由材料“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粳稻陶遂”可知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农业生产环境而非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由材料“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粳稻陶遂。厥土之膏,亩价一金”可知长安附近生态环境较好,水利设施完善,有利于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3.[2019·四川蓉城名校联盟联考]下表为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比较表 朝代 每百年内水灾次数 每百年内旱灾次数 东晋 ‎7.9 ‎ ‎ 1.0‎ 南朝 ‎ ‎ 7.6 ‎ ‎ 1.8‎ 隋唐 ‎ ‎ 4.9 ‎ ‎ 2.6‎ 吴越 ‎ ‎ 4.6 ‎ ‎ 1.1‎ 北宋 ‎ ‎ 14.8 ‎ ‎ 8.8‎ 南宋 ‎ ‎ 20.4 ‎ ‎ 15.6‎ 元 ‎ ‎ 18.8 ‎ ‎ 6.5‎ 明 ‎ ‎ 27.0 ‎ ‎12.8‎ 清 ‎ ‎ 25.0 ‎ ‎15.8‎ 根据表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测(  )‎ A.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B.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C.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D.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隋唐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的意义在于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大权独揽,有利于加强皇权,与水旱灾害的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两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程度的发展,故B项错误;通过表格可看出元朝时期,太湖流域的水旱灾害比南宋时期要少,“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东晋至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南方太湖地区水旱灾害次数较低,这一阶段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从宋代到明清时期,随着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太湖地区水旱灾害次数明显增多,这说明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 ‎4.[2019·广东汕头三模]据学者统计,从南北朝到元末的近千年中,东南地区有记载的虎患仅6起,到明清时期,东南地区虎患记载则多达514起,几乎平均每年都有记录。这反映了明清时期东南地区(  )‎ A.人口增长与耕地矛盾突出 ‎ B.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C.已逐步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 D.文化教育水平提高 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东南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增长与耕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虎患频发,故A项正确;虎患频发体现出生态环境的恶化,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东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与虎患频发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东南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提高,与虎患频发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 ‎5.[2019·宁夏银川二模]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  )‎ A.争霸战争频繁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少数民族南下 D.人口的大量迁移 答案:B 解析:争霸战争可能短期破坏环境,但不是破坏环境的根源,故A项错误;题干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战国时被称为浊河,西汉时黄河下游水患频繁,再结合北方农业的发展、北方是经济重心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推广铁农具与牛耕,西汉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之一,故B项正确;第一次少数民族大迁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且少数民族南迁不会使得“河水高于地上”,故C项错误;人口大量迁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D项错误。‎ ‎6.[2019·河北邯郸一模]张乐平创作的漫画《天罗地网》,以写实的笔法,记录了1958年的“剿雀”战:战旗飘扬,全民动员,人们爬到屋上、树上,敲锣打鼓、放鞭炮、呐喊鼓噪、枪打雀、猫咬雀。这场围剿麻雀的运动(  )‎ A.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 ‎ D.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剿雀”战与城市化的进程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的“剿雀”战是党内“左”倾错误的表现,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剿雀”战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剿雀”战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推动了“大跃进”运动的开展,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无关,故D项错误。‎ ‎7.[2019·山东德州一模]在19世纪初的法国,忍受污染还被宣传为一种“爱国行为”,而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洁净的空气和饮用水开始不再仅被视为一种单纯的享受,而被视为公民的权利”。这表明(  )‎ A.民众环境保护意识觉醒 B.法国工业革命进程加快 C.政局变化推动环境保护 D.法国生态环境全面恶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从“忍受污染”到“享受洁净的空气和饮用水,是公民的权利”是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表现,故A项正确;无从看出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材料的主旨围绕的是环境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政局的变化,故C项错误;全面恶化过于绝对,材料是公民对环境的意识,故D项错误。‎ ‎8.[2019·江苏南京、盐城二模]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  )‎ A.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 B.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C.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 D.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材料中所述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中提倡玉米种植,不符合苏联的国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导致严重的粮食短缺,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符合材料中的提倡玉米种植的改革,故A项错误;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也不符合材料中的“改革”内容,故C项错误;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不符合材料中的“改革”的影响,故D项错误。‎ ‎9.[2019·天津红桥二模]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 A.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D.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答案:C 解析: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不合题意,当时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资源保护,而是扩大就业,恢复经济,故A项错误;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C、D两项依据材料中国家招募众多的人就业,包含社会救济的内容,但同时题干中材料明确提到“资源保护队”,所以结合二者,C项正确,D项错误。‎ ‎10.[2019·山东潍坊一模]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在人类生产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等许多全球性问题。这表明(  )‎ A.世界形势动荡不安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人类需要全球治理 D.经济全球化进程缓慢 答案:C 解析:全球化进程中出现大量全球化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故选C项;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全球性的问题,战争是造成世界形势动荡不安的因素而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A项;材料体现全球化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排除B项;全球化问题的出现是全球化进程加快的结果,排除D项。‎ ‎11.‎ ‎[2019·山东济南二模]如图是二战结束前夕英国的一幅漫画《今天感觉好些了吗?》,图中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头缠绷带、受了伤的地球。下列对该漫画主旨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承载了民众医治战争创伤、进行战后重建的美好愿望 B.肯定了英美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C.预见了美苏由战时合作到战后争霸世界的国际格局 D.反思了核武器使用后的环境灾难,倡导生态环保理念 答案:A 解析:漫画中,美国、苏联、英国看望受到二战伤害的地球,关切地询问“今天感觉好些了吗”,可知饱受战争摧残的民众,希望停止战争,重建家园的心愿,故选A项;在漫画中,英美苏是代表的世界人民,不是强调三国的反法西斯的贡献,排除B项;漫画中,画了英美苏三个国家,而不是美苏两国,共同看望地球,可知,英美苏三国仍然处于合作关系,排除C项;头缠绷带、受了伤的地球,不仅是环境灾难,不能以偏概全,排除D项。‎ ‎12.[2019·清华大学学术能力诊断]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升温, “国学热”成为历史研究的新热点;新世纪以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史又成了历史研究的新宠儿。这一状况说明(  )‎ A.环境史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 B.历史学科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 C.社会发展影响历史研究视角 ‎ D.现代中国的史学研究尚不发达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国学热”的出现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环境史是新世纪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出现的,说明社会发展影响历史研究,故选C项;材料中并未对“国学热”和环境史研究进行比较,排除A项;材料中研究国学和环境,都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现代中国的史学研究水平问题,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作为工业化最早的城市,19世纪后半期已经出现多次大气污染的记载:1856年3月,“天雨血,三日晨有黑雨冰雹”。嘉定1858年“四月十五日卤雨”。1898年6月21日下咸雨,植物黄萎。1923年5月24日《申报》记载,“浦东大团附近前日清晨忽然天降红雨,登时红色满庭”。卤雨、黑雪等的出现,反映了上海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当时,上海疫喉连年爆发,显然与此有关。有位作者描述上海的情形:“我不幸住在上海煤烟缭绕的区域内,两个鼻孔终日充塞着乌黑的煤灰,家中的门窗大开时,不消片刻工夫,桌上榻上就薄薄地铺着一层煤灰……我想象我住在这种煤灰丰富的环境中,我的肺脏早已染成灰黑色,变成所谓炭肺了。”‎ ‎——摘编自胡勇《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19世纪中后期,英国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寻求解决途径。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875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它汇集了以前同类法规,内容相当完善,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1876年又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其中就包括消除疾病、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包括很多出身于上流社会的人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100多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的环境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 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能够成功解决环境问题的原因。英国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有什么启示?(13分)‎ 答案:(1)原因:煤炭成为生活和工业的主要燃料;城市人口增多且高度集中;工业布局不合理,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城市工业区与居民区不分;大量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使用。‎ 影响:大气污染严重,环境卫生状况差,人们健康水平下降。(12分)‎ ‎(2)原因:政府重视,建立了全面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的斗争;民众的环保意识强烈,环保运动的推动;社会稳定、经济发达。‎ 启示:以立法形式进行生态保护,严格执法;实施综合性策略,保护生态环境;依靠科技,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重视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1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9世纪后半期”“我不幸住在上海煤烟缭绕的区域内……桌上榻上就薄薄地铺着一层煤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煤炭的大量使用、上海近代工业的集中、人口增加、工业区与居民区不分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大气污染、城市卫生、人们健康状况等方面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包括很多出身于上流社会的人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结合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作答。第二小问,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从立法保护、发挥民众力量、创新发展等方面作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颁布,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矿产资源保护法规。当时中国立法最多的是关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其次是防止环境破坏,同时也注意到了环境污染问题。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规定,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了宪法基础。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这是中共十九大后在全国形成强大生态文明共识基础上全党和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标志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需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示例 论题:新中国采取的生态保措施具有重要意义。(2分)‎ 新中国成立后立法最多的是关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注意环境污染问题,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更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这些举措有利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10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试题,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论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