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安徽省安庆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安庆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与生命系统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病毒在生命系统的层次中属于个体水平 B. 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 C. 病毒的增殖离不开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 D. 从生命系统的层次看,单细胞生物既是细胞,又是个体 【答案】A 【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A错误; B、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B正确; C、病毒的增殖离不开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细胞,C正确; D、从生命系统层次看,单细胞生物既是细胞,又是个体,D正确。故选A。 2.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正确的是 A. 都有细胞壁,但成分不同 B. 都有细胞膜,但结构特点不同 C. 都有核糖体,但功能不同 D. 都有DNA,但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答案】D 【解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即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但原核生物和真核细胞都含有核糖体、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都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原核细胞的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但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A错误; 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特点是相同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错误; 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都有核糖体,其功能相同,都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C错误; 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相同的遗传物质DNA,但因生物种类不同,DNA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明确两者在结构和成分上也有统一性,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下列不符合细胞学说描述的是 A. 提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 B. 提出细胞都是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C. 总结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点 D. 提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答案】C 【解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细胞产物组成,A正确; 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B正确; C、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说明动物和植物具有统一性,但并没有将细胞分类,C错误; D、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个相对独立的单位,D正确。故选C。 4.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磷脂和DNA中都含有C、H、O、N、P元素 B. 染色体和核糖体中的C元素都在核酸的碳链上 C. 细胞鲜重和干重中含量最多的4种元素都是C、H、O、N D. 有机物一定含有C元素,含有C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有机物 【答案】B 【解析】1、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③主要元素:C、H、O、N、P、S;④基本元素:C;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2、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A、磷脂和DNA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P,A正确; B、染色体和核糖体都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都含有C元素,其C不一定都在核酸的碳链上,含氮碱基和蛋白质中也含有C元素,B错误; C、无论细胞鲜重还是干重中,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含量最多,C正确; D、有机物一定含有C元素,含有C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有机物,如CO2,D正确。 故选B。 5.下列关于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者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B.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肽键的结构有关 C. 三者彻底水解都能得到相应的单体 D. 三者形成过程中都脱水并产生相同的化学键 【答案】A 【解析】1、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组成它们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其功能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其初步水解产物就是核苷酸,彻底水解产物是磷酸、五碳糖和碱基。 【详解】A、多糖、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A正确; B、肽键的结构可表示为“—CO—NH—”,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肽键的结构无关,B错误; C、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为磷酸、五碳糖和含氮碱基,不是单体,C错误; D、三者的形成过程中都产生水,但形成的化学键不同,D错误。故选A。 6.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煮熟的鸡蛋易被人体消化,这是因为高温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B. 低温会使大多数酶的活性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C. 过酸或过碱都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 D. 蛋清被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后其活性不变 【答案】B 【解析】(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蛋白质,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有C、H、O、N有的还含有P、S等元素。 (2)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种类多种多样,氨基酸数量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3)温度过高、过酸、过碱都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失去活性。 【详解】A、煮熟的鸡蛋易被人体消化是因为高温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肽链变得松散,易被蛋白酶分解,A正确; B、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结构,所以酶的活性还可以恢复,B错误; C、过酸或过碱都能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蛋白质变性失活,C正确; D、用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蛋清,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没有破坏,其活性不变,D正确。 故选B。 7.下列有关细胞骨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有关 B. 细胞骨架可以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C. 细胞骨架仅分布于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中 D.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状结构 【答案】C 【解析】1、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与蛋白质搭建起的骨架网络结构,包括细胞质骨架和细胞核骨架。 2、细胞骨架的作用:不仅在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如:在细胞分裂中细胞骨架牵引染色体分离,在细胞物质运输中,各类小泡和细胞器可沿着细胞骨架定向转运;在肌肉细胞中,细胞骨架和它的结合蛋白组成动力系统;在白细胞(白血球)的迁移、精子的游动、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的伸展等方面都与细胞骨架有关。另外,在植物细胞中细胞骨架指导细胞壁的合成。 【详解】A、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有关,A正确; B、细胞骨架能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B正确; C、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包括低等植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都有细胞骨架,C错误; D、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骨架的概念和作用,对于细胞骨架概念和作用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8.下列有关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多肽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均相同 B. 一条多肽链有几个肽键就称之为几肽 C. 一条肽链上游离的氨基数等于游离的羧基数 D. 环状肽中形成的肽键数等于脱去的水分子数 【答案】D 【解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 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的结构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有关。 【详解】A、多肽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不相同,多肽盘曲折叠形成复杂的空间结构才能形成蛋白质行使功能,A错误; B、多肽的命名以氨基酸的个数为标准,一条多肽链有几个氨基酸就称之为几肽,B错误; C、一条肽链上游离的氨基数不一定等于游离的羧基数,C错误; D、肽键形成过程中伴随着水生成,环状肽形成过程中,形成一个肽键的同时脱一分子水,二者数量相等,D正确。故选D。 9.下列有关“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步骤为水解→染色→冲洗→制片→观察 B. 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为实验材料将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C. 单独用甲基绿鉴定DNA分布,现象更明显 D. 盐酸不改变细胞活性,有利于染色剂着色 【答案】B 【解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要分布在细胞质.该实验的操作步骤是: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装片→用盐酸水解→冲洗装片→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进行染色→观察。 【详解】A、本实验步骤为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A错误;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DNA,所以得不到想要的鉴定结果,B正确; C、甲基绿与DNA、RNA都能结合,但与DNA的亲和能力更强,所以单独使用,效果不好,C错误; D、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并且使组成染色质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D错误。故选B。 10.某同学对线性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进行总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含有游离的磷酸基团 B. 五碳糖的种类不同 C. 基本组成单位不同 D. 含氮碱基完全不同 【答案】D 【解析】DNA和RNA的异同: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结构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结构 【详解】A、线性DNA为双链结构,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RNA为单链结构,含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正确; B、DNA中五碳糖的种类为脱氧核糖,RNA中五碳糖的种类为核糖,B正确; C、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为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核糖核苷酸,C正确; D、DNA中含有的碱基为A、G、C、T,RNA中的碱基为A、G、C、U,两者不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D。 11.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麦芽糖的水解终产物为CO2和水 B. 蔗糖能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 C. 乳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构成 D. 植物特有的多糖为淀粉、纤维素和糖原 【答案】C 【解析】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5 动植物细胞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脱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细胞 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动物细胞 多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细胞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糖原 动物细胞 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详解】A、麦芽糖的水解终产物为两分子葡萄糖,A错误; B、蔗糖作为植物特有的二糖,在人体消化道中水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B错误; C、乳糖是动物特有的二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构成,C正确; D、植物特有的多糖为纤维素、淀粉,糖原为动物特有的多糖,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糖类的分类和分类的依据的理解和熟练识记,列表归纳总结糖类的分类和分布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与脂质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动植物细胞中都存在脂肪B. 北极熊冬眠期主要依赖脂肪提供能量 C. 细胞膜含有磷脂等脂质D. 食物中过多摄入磷脂易造成血管阻塞 【答案】D 【解析】脂质主要是由C、H、O 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A正确; B、北极熊冬眠期主要依赖于脂肪提供能量,B正确; C、细胞膜含有磷脂、胆固醇等脂质,C正确; D、食物中过多摄取胆固醇易造成血管阻塞,D错误。故选D。 13.下列实验材料的选择能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材料 实验目的 A 蛙的成熟红细胞 制备纯净细胞膜 B 黑藻叶片 观察叶绿体的形态 C 口腔上皮细胞 研究唾液淀粉酶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D 乳酸杆菌 观察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以及叶绿体的观察等实验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A、蛙的成熟红细胞有多种膜性结构,不适合制备纯净细胞膜,A错误; B、黑藻叶片薄,透光性好,能用于观察叶绿体的形态,B正确; C、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研究唾液淀粉酶的合成和分泌过程,需要选择唾液腺细胞, C错误; D、乳酸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D错误。故选B。 14.溶酶体可以分为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前者是高尔基体的分泌小泡,后者是由吞 噬小泡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的,具有消化功能。以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溶酶体的形成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B. 溶酶体能进行细胞内消化,可能具有营养作用 C. 可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D. 溶酶体是酶的仓库,合成并储存多种水解酶 【答案】D 【解析】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详解】A、初级溶酶体是高尔基体的分泌小泡,次级溶酶体是由吞噬小泡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的,所以溶酶体的形成与膜的流动性有关,A正确; B、溶酶体能进行细胞内消化,可能具有营养作用,B正确; C、溶酶体可吞噬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C正确; D、溶酶体是酶的仓库,但不能合成酶,D错误。故选D。 15.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水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存在形式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 B. 自由水与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 C. 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越大,抗寒能力越强 D. 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也不同 【答案】C 【解析】水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形式 自由水 结合水 定义 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 含量 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95% 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 功能 ①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②参与生化反应 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④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联系 自由水和结合水能够随新陈代谢的进行而相互转化 【详解】A、生物体内的水包括两种存在形式,即自由水和结合水,A正确; B、生物体内的自由水和结合水可以相互转换,B正确; C、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比值越大,抗寒能力越强,C错误; D、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也不同,如幼年时期含量量大于老年时期,D正确。 故选C。 16.下列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B. 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内、外侧对称分布 C. 组成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D. 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答案】B 【解析】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详解】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A正确; B、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内、外侧的分布不具有对称性,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 C、组成膜的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C正确; D、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D正确。故选B。 17.下列有关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高倍显微镜下可观察二者内部结构 B. 叶绿体和线粒体内均能产生的ATP C. 可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叶绿体和线粒体 D. 叶绿体和线粒体膜均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答案】A 【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脊上有基粒;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基粒和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详解】A、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内部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A错误; B、叶绿体内光反应过程可产生ATP,线粒体内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均可产生ATP,B正确; C、通常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C正确; D、叶绿体膜和线粒体膜主要成分均为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D正确。故选A。 18.下图为真核细胞中生物膜系统部分结构的概念图,其中字母表示结构,数字①②表示分泌蛋白在细胞中的运输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膜系统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B. C和G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两者的蛋白质分子基本相同 C. 物质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中没有体现B的功能特性 D. J、K、B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答案】D 【解析】1、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 2、分泌蛋白首先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经过内质网的加工,通过内质网上形成的囊泡运输给高尔基体,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后,再以囊泡的形式运输给细胞膜,最终通过细胞膜的胞吐方式运输到细胞外。 【详解】A、生物膜系统是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等结构的统称,而不是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A错误; B、蛋白质分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功能不同,则C(叶绿体膜)和G(线粒体膜)中的蛋白质分子是不相同的,B错误; C、图中B表示细胞膜,并非所有物质都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使得一些小分子物质可自由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离子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自由通过,这体现了细胞膜(B)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C错误; D、分泌蛋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后,经内质网(J)初步加工,而后形成具膜小泡包裹后运往高尔基体,小泡膜与高尔基体膜(K)融合,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一步修饰加工,再由具膜小泡包裹运往细胞膜(B),小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并将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可见分泌蛋白的修饰和加工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进行相互转化,实现膜成分的更新,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及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19.下图为人体内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某些方式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可能是分泌激素传递信息 B. 图中靶细胞都通过受体接受信号分子 C. 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多样 D. 细胞膜上有信息接受功能的物质大多为糖脂 【答案】D 【解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详解】A、图甲中细胞分泌的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到靶细胞,所以图甲可以表示通过激素传递信息,A正确; B、图甲、乙中,靶细胞都是通过受体接受信号分子的,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多种多样,C正确; D、细胞膜上有信息接受功能的物质大多是糖蛋白,D错误。故选D。 20.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真核细胞失去细胞核后细胞就会立即死亡 B. 核孔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C.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细胞内两种不同的物质 D. 细胞核是遗传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B 【解析】1、细胞核的结构:①核膜是双层膜,有核孔,有核膜使细胞的核质分开;有核孔使细胞的核质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②核仁,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呈现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核仁富含蛋白质和RNA分子,核糖体中的RNA就来自核仁。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场所,所以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常有较大和较多的核仁;③染色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呈细长丝状且交织成网状,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缩短变粗成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 2、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真核细胞失去细胞核后细胞不会立即死亡,如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A错误; B、核孔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B正确; C、染色体和染色质是细胞内同一种物质,其存在形式不同,C错误; 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D错误。故选B。 21.下列关于酶本质探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存在酵母菌 B. 李比希认为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 C. 毕希纳证明了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 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催化作用 【答案】C 【解析】酶的发现过程: 时间 国家 科学家 成就或结论 1773年 意大利 斯帕兰扎尼 鹰的胃液可以消化肉块 19世纪 欧洲 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1857年 法国 巴斯德 发酵与活细胞有关;起发酵作用的是整个酵母细胞 1857年 德国 李比希 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德国 毕希纳 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1926年 美国 萨姆纳 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脲酶,并证明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 美国 切赫、 奥特曼 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详解】A、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存在酵母细胞,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A正确; B、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B正确; C、德国化学家毕希纳证明活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也可引起发酵,C错误; D、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催化功能,D正确。故选C。 22.下列关于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处于动态平衡中的 B. ATP转化成ADP时,不是所有的高能磷酸键都断裂 C. 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D. 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答案】C 【解析】ADP和Pi是合成ATP的原料,也是ATP分解的产物,故从物质来看是可逆的,而从能量方面来分析,ATP合成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生物体呼吸作用所释放出来的一部分能量,绿色植物还可来自叶绿体色素吸收的太阳能;而ATP分解,由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如物质吸收和合成、细胞分裂、动物肌肉收缩、转化为生物电能等,这些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耗散,生物体无法再加以利用,故能量转化是不可逆的。 【详解】A、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进行,并处于动态平衡中,A正确; B、ATP转化成ADP时,只有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B正确; D、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动物细胞由呼吸作用供能,植物细胞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供能,C错误; D、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D正确。故选C。 23.下图为无酶催化和有酶催化下某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曲线为无酶催化作用曲线 B. 甲乙两曲线比较可知酶具有专一性 C. 甲乙两曲线比较可知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D. 甲乙两曲线比较可知酶能降低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 【答案】D 【解析】此题可结合酶的特性以及酶促反应的原理进行解答。 (1)酶的催化活性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的温度以及pH值等特性; (2)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点的速度,酶本身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也不能参与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会发生改变; (3)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4)分析曲线图可知:曲线乙表示没有酶催化时的反应,曲线甲表示有酶催化时的反应,ab表示酶所降低的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甲曲线为有酶催化作用的曲线,A错误; BC、从图中曲线无法推断出酶具有专一性,以及酶作用条件温和,B、C项错误; D、甲、乙两曲线比较,可知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正确。故选D。 24.物质运输方式多种多样,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被动运输有利于降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差 B. 物质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器 C. 温度影响主动运输过程不影响被动运输过程 D. 主动运输对维持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有作用 【答案】C 【解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N2、 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此外,一般情况下,细胞通过胞吞摄取大分子,通过胞吐排出大分子。 【详解】A、被动运输的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所以被动运输有利于降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差, A正确; B、物质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器,B正确; C、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和分子运动,因而会影响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C错误; D、主动运输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主动运输对维持膜两侧物质的一定浓度差有作用,D正确。故选C。 25.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也是思维可视化的表征。下列概念依次与编号1、2、3、4、5相对应,明显不合理的一组是 A. 细胞、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细胞核、染色体 B. 无膜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蛋白质、RNA C. 遗传物质载体、染色体、线粒体及叶绿体、DNA、脱氧核苷酸 D.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主要元素、最基本元素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1包括2和3,3包括4,4包括5,考查对细胞的分类、无膜细胞器的分类、遗传物质的分裂以及细胞元素的分类等相关知识,根据选项逐一回答即可。 【详解】A、细胞包括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有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A正确; B、无膜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和中心体,核糖体主要成分有蛋白质和RNA,两者并列关系,B错误; C、遗传物质的载体包括染色体、线粒体和叶绿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C正确; D、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包括主要元素(C、H、O、N、P、S)和K、Ca、Mg共9种元素,最基本元素是C元素,D正确。故选B。 二、简答题 26.某同学用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进行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设计如下实验分组,回答下列问题: (1)若进行还原糖鉴定,应选择___(填“甲”、“乙”或“丙”)组装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若甲组中1号试管出现紫色,则甲组进行的是________鉴定,加入的鉴定试剂为_____________试剂。 (3)丙组用苏丹Ⅲ染液进行________鉴定实验,若被检测物质存在,应出现__________。 【答案】乙 还原糖的鉴定试剂为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才能显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脂肪 橘黄色 【解析】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6)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如被龙胆紫染成紫色或被醋酸洋红染成紫红色。 【详解】(1)还原糖的鉴定试剂是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才能显色。若进行还原糖鉴定,则应选择乙组装置。 (2)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若甲组中1号试管出现紫色,则甲组进行的是蛋白质的鉴定,加入的鉴定试剂为双缩脲试剂。 (3)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丙组进行脂肪鉴定实验,若脂肪存在,应出现橘黄色。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7.光学显微镜是中学阶段最常用的实验仪器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表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图2表示镜头与盖玻片之间的距离。 ① 图中放大倍数最大时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的距离组合为______________(填图示字母标号)。 ②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________。 A.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 (2)在光照明亮的实验室里,用白色洋葱表皮细胞观察失水之后的细胞,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原生质层是否与细胞壁发生质壁分离,为便于判断,此时应______。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3)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种细胞或组织图像(图D中细胞取自猪的血液)。 科学家依据____________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属于原核细胞的是_____(填标号)。提取细胞膜时通常选用图D中的红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b、c、A ②B D 有无核膜包围细胞核 B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的细胞器 【解析】图1中的镜头c和d有螺纹,表示显微镜的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故c、d的放大倍数分别为40×和10×。a和b无螺纹表示显微镜的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故a、b的放大倍数分别为5×和15×。图2中A中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最近。 【详解】(1)①在使用高倍镜时,放大倍数最大时倍数为15×40=600,此时目镜与物镜的组合为b、c,物镜与装片距离最近,如图2中A所示,故组合为b、c、A。 ②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说明异物不在装片和物镜上,只会存在于目镜上,而反光镜上的异物不会看得到,故选B。 (2)在光线充足的实验室里,显微镜内的视野太亮,为了增加对比度,应调暗视野,即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故选D。 (3)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是口腔上皮细胞,B是蓝藻,C是植物的维管束细胞,D是猪的红细胞,科学家依据有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图中B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提取细胞膜时通常选用D图中的红细胞,原因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的细胞器。 【点睛】本题较简单,属于考纲中应用层次考查,主要考查了显微镜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等相关知识,识记显微镜的成像原理以及识记相关典型的细胞图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下图为某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可以调节细胞内的环境,充盈时可保持细胞坚挺的是______(填序号),细胞中能够实现能量转换的细胞器是_______(填序号)。 (2)该图所示的细胞中有两种重要的细胞器没有画出,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⑨与 ________________有关。 (4)结构④和结构⑤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②、⑦ 高尔基体、溶酶体 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 结构④具有选择透过性,结构⑤是全透性的 【解析】该图为高等植物细胞,由图可知,①是液泡,②是叶绿体,③是核糖体,④是细胞膜,⑤是细胞壁,⑥是内质网,⑦是线粒体,⑧是细胞核,⑨是核仁。 【详解】(1)液泡是成熟植物细胞中水分和无机盐贮存的场所,所以它可以维持细胞的形态,因此充盈时可保持细胞坚挺的是①,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即②和⑦。 (2)图中没有画出细胞器是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3)图中⑨为核仁,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④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⑤为细胞壁,是全透性的。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名称,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9.图1是物质出入细胞的示意图,图2中曲线甲、乙分别代表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 (1)胰腺腺泡细胞分泌消化酶的方式能否用图1所示方式表示?试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2)图1中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填字母)。木糖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却很难通过细胞膜,这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性。 (3)图2中曲线甲代表______,影响曲线乙所示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因素主要有_____。 【答案】不能,因为消化酶是大分子,只能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 d 选择透过 自由扩散 载体的数量和能量(或ATP)的供应 【解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N2、 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此外,一般情况下,细胞通过胞吞摄取大分子,通过胞吐排出大分子。 【详解】(1)图1所示方式为主动运输(a、e)、协助扩散(c、d)和自由扩散(b),而消化酶属于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以上方式运出细胞外,只能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协助扩散,如图1中所示d方式。木糖相对分子质量虽然比葡萄糖小,但细胞膜上却没有相应的载体蛋白,细胞不能吸收木糖,这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图2中观察甲曲线可知,随着胞外浓度增加运输速率一直增加,两者为正比关系,是自由扩散关系。乙曲线表示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ATP供能,所以限制条件主要为这两个因素。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异同,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不同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确定图1中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并且确定图2曲线表示的运输方式,难度适中。 30.请解读与酶有关的图示、曲线: (1)图1和图2表示酶具有的特性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由图3可知,当pH从5上升到7,酶活性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从图示曲线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随着pH的变化,酶的最适________________不变。 (3)图4中,A点后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再增加,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酶的浓度(数量)和酶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高效性 专一性 先升高后降低 温度 活性 【解析】1、酶的特性: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条件下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1)图1曲线中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不加催化剂的一种作为对照组,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加入酶比加入无机催化剂先达到反应的平衡点,表示了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由图2可以看出,酶只能与特定结构的反应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从而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2)图3中底物剩余量越多表示酶活性越低,在一定范围内,pH=7时酶的活性比pH=6时低而比pH=5时高,所以当pH从5上升到7时,酶活性的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图3中的三条曲线最低点(酶活性最高)对应的温度应相同,说明不同pH条件下酶的最适温度并没有改变。 (3)图4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A点之前,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A点之后,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不再增加,底物浓度不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A点之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浓度(数量)和酶的活性。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和特性,明确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通过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