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双周测试语文试题(2021-10-24)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临沭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双周测试语文试题(2021-10-24) Word版含答案

临沭一中2020—202l学年高三年级周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第15页,总15页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D.‎ 第15页,总15页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治大国若烹小鲜”‎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D.“大河无水小河干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第15页,总15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我刚离开学校的时候,被分配到一个边远的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的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条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 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与我无关。我和妻子儿女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儿也都和我无关。我对这样过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胀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 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 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的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拥有了外界虚名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存精神世界的宝藏。‎ 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于世俗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第15页,总15页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是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文章第2段回忆“曾经有一个时代”,自己在一个边远山区安静地生活,但这种安静并不是作者所喜欢的那种安静。‎ B.文章为处在当代物欲横流、喧嚣复杂的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保持内心安静和丰富的出路——拥有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和博大的爱心。‎ C.文章引用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的名言,共同阐述了一个道理:人应当摆脱虚名的引诱,追求自己精神世界的丰富。‎ D.作者虽然倡导“丰富的安静”,但那是跌宕后的安静,作者对于人生的某个阶段中的某种热闹也是不排斥的。‎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活中关于“安静”的点滴感悟,运用比喻、引用等多种表现手法,辩证地论述了“丰富的安静”的观点。‎ B、本文语言简洁明了,高度凝练,多用短句来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又简洁明快,富于节奏,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C.本文富含哲理,多有发人深思的警句,如第7段解释“安静”和“丰富”,诠释了泰戈尔“丰富的安静之极致”的观点。‎ D.文章情感自然流露于文字间,如同与好友对话,娓娓道来,能在不经意间打开读者的心扉,触动读者的情感。‎ ‎8.综观全文,作者喜欢的“安静的日子”应该是怎样的?试分条加以概括。(4分)‎ ‎9.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有何体悟。(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第15页,总15页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B.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D.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 第15页,总15页 ‎.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2)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14. ‎“社稷臣”,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文末李迪为什么被称为“社稷臣”,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 卢 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四)‎ 卢 纶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注】《塞下曲》共六首,是卢纶在浑幕府中写的,大多颂扬中唐名将浑。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鹫翎:猛禽的长羽毛。金仆姑:箭名。蝥弧:旗名。贺劳:庆贺慰劳。‎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两首诗写人很有特点,或写战具或写场景,然后再引出将军,都使用了烘托这一手法。‎ B.诗人善于选用形象而又概括的语言,如“扬”“舞”二字,很好地勾勒出人物的典型动 C.其一重点描写军容的强盛,其四则着意展示凯旋的欢乐,两诗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连贯性。‎ D.“千营共一呼”“雷鼓动山川”两句,一写将士们战前准备充足,一写战后仍高度警觉 ‎16.这两首诗通过不同的场景,刻画了浑瑊将军不同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第15页,总15页 ‎17.名句名篇填空(6分)‎ ‎(1)《诗经·氓》中文章结尾回忆了少年时代尽情欢娱的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街上的高摊与地摊,还有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还是在摊子上,都摆列得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在这些果摊中间,还有很多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地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 同时,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虽久已残败,可是还有荷叶,它也能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18.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书院门口正有一副遒劲有力的楹联:“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 B.它带来了幽美的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 C.她手提一个竹篮,拄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是一个乞丐了。‎ D.很幸运地,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 ‎ ‎19.拟人具有将物人格化的特点,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拟人手法进行简要分析。(4分)‎ 第15页,总15页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的骑着老虎,有的肩膀上担着剃头挑儿,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②谷雨也不例外。③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④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⑤降水量增加,气温迅速升高,⑥田中初插的秧苗在雨水滋润下茁壮成长。⑦谷雨时节已时值暮春,⑧许多地方鲜花盛开,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⑨甚至南方一些地区已开始有炎夏的感觉。‎ ‎22.把下面的语段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30个字。‎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要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贪吃懒做的膏梁纨绔。‎ 四、写作(60分)‎ 第15页,总15页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下滑……‎ 这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电视台为此举办“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有:朱女士(女排队员),林先生(体育专栏记者),方女士(学生家长),王老师(高中班主任),康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15页,总15页 临沭一中2020—202l学年高三年级周测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主观臆断,“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材料二的第三自然段,原文为“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强调“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不是“不可践行”;B项,强加因果,“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错,材料一第三自然段中可以看出,二者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是阐述的两个不同方面;C项,正确;D项,不合文意,“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材料三第一自然段中为“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所以不是转变的问题,因为二者并不矛盾。故选C。‎ ‎2.D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D项,“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材料二使用引用,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故选D。‎ ‎3.B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或者是观点。‎ 本题材料三的观点是在第二自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强调的是家国之间的密切关系;A项,“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强调家国之间的关系,先齐家,后治国;B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C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强调的是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也是二者的密切关系;D项,“大河无水小河干”是比喻的说法,大河比喻成“国”,小河比喻成“家”,没有国就没有家,也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故选B。‎ 4.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本题材料二的第一自然段首先点明陈述对象,那就是“天下情怀”,接着指出“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引用《老子》《管子》《礼记》里的话为引证法;宋代大儒张载是例证法。然后第三自然段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又使用了范仲淹和张载的例子。最后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完成论证。‎ ‎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页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子担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通读全文,多角度多方面获得有效信息;能从一组文本中获得关联性信息;能根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的事实、价值作出判断。同时结合现实,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15页,总15页 本题谈到要践行“家国天下”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做,首先材料一第三自然段提到“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由这段文字可知,我们要有公天下的世界意识,树立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要付诸行动;第二点关注材料二的第三段内容,文章强调“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然后明确“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化为现实”,所以我们举国上下都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第三点关注材料三的第二段内容,指出有“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所以我们要追求民族统一、实现国富民强,爱国爱家,勇子担当。‎ ‎6.C 莎士比亚的名言没有提及“虚名的引诱”‎ ‎7.C “诠释了泰戈尔‘丰富的安静之极致’的观点”错。“丰富的安静之极致”是作者自己的观点。‎ ‎8. ①生活的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②亲情的安静:“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③精神的安静: 有强大生命力的安静。④丰富的安静: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每点2分,答到任意两点即可)‎ ‎9.答案①没有丰富内在的安静是简单的,拥有丰富阅历但喧嚣是浮躁的,只有“丰富的安静”是人生最好的境界。②在当下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社会中,安静反而显得突兀,人们不断攀爬能却鲜有反思,追逐物质却丢失了灵魂,无知而不自省,浮躁而不丰富。 ③若人们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拥有丰富的内心和博大的爱心,就能成就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④真正摆脱外界虚名的诱感从而达到内心真正的平和、豁达和安静,这才是人生最好的境界。(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 ‎10.D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意为: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作河南府知府。“由是”意思是“因此”,是介宾短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雷州”是“贬寇准”的介词结构后置,归于上句,在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D。‎ ‎11.A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最低一级是乡试”错误,应该是“院试”。故选A。‎ ‎ 12.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C项,“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错误。根据原文“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可见,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故选C。‎ ‎13.(1)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 ‎(2)任徐州知州,李迪想巡行所主管的县凭借高山与祠堂为皇上祈祷丰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蝗旱”名词动用,发生蝗灾旱灾;济:渡过难关;何以:凭借什么;发:打开;佐:辅佐;国用:国家经费、指出费用。‎ ‎(2)中,行县:巡行所主之县;因:凭借,借助;祠:祠堂;岳:高山;为:替,给;祈年:祈祷丰年。‎ ‎14.章献太后想要专制,李迪义正词严,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章献太后最终保全了好的名声,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 第15页,总15页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出李迪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原文“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句意为:仁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等君主宠爱亲信的人不敢有非分之想。从中可知将李迪为国家做的贡献有:章献太后想要专制,李迪义正词严,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 原文“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句意为: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可将李迪的贡献概括为,让章献太后最终保全了好的名声,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学识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佐君王的才能。”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曾经回家沐浴,皇帝忽然传诏要他在内东门对答,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增加经费。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被诛杀,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作河南府知府。来京师朝见,当时太后垂帘听政,(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种地步,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李迪任徐州知州,李迪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等君主宠爱亲信的人不敢有非分之想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等君主宠爱亲信的人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15.D【解析】“雷鼓动山川”是军民同贺,不是“写战后仍高度警觉”。‎ ‎16.其一场景:将士们装备精良,佩挂弓箭,高树战旗,听浑碱将军发号施令,干营士兵同声欢呼。诗歌通过军容强盛,士气高涨,烘托将军军纪严明,指挥有方,(3分)其四场景:将士们凯旋,边地兄弟民族在帐幕外设宴庆贺。描绘了将军“醉和盒甲舞”的底乐神态,写出了广受兄弟民族爱戴、支持的将军形象,洋溢着民族间和睦团结的气氛。(3分)‎ ‎17.(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18.B(B与原文中的冒号都表示提示下文。A项,表示解释和说明;C项,表示总结上文;D项,表示解释和说明。)‎ ‎19.(4分)①句中将店铺人格化;②用“打扮”这一动词写出店铺的精心布置;③用“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写出店铺追求应时的节日喜庆热闹。‎ ‎20.(4分)①原文语序更合适,句式更整齐,更有节奏美;②原文“有的肩着”中的“肩”字名词用作动词,使用巧妙,既更好地形成了排比,又给人一种画面感。‎ ‎21.示例:⑴语句:③;修改为:将“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改为“谷雨跟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⑵语句:⑤;修改为:在“降水量”前面加“此时(这时节)”。⑶语句:⑦;修改为:删除“时节”或将“时值”改为“是”。⑷语句:⑨;修改为:将“甚至”调至“南方一些地区”后面。(4分。每改对一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表达准确、协调,可酌情给分)‎ ‎22.前人的诗歌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也是向后人挑衅。‎ 第15页,总15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重点在于对文段中心内容的压缩、概括。阅读语段,可发现本段文字的核心是“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由此可以概括为前人的诗歌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也是向后人挑衅,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点睛】压缩语段,就是要高度概括段落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它要求比标题具体丰富,比导语简洁明了。形式上: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复句也可以。内容上: 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过程、结果),⑤原因(目的) ,有时候还有手段、方式等。‎ ‎23.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由材料、引导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共三段。第一段给出作文背景:中国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而中小学却轻视体育课,导致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第二段指出第一段所写的内容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热议的是什么呢?让考生去发挥、补充。‎ 第三段创设写作的情境,交代活动举办的单位、缘由,活动的形式、主题,参加活动的嘉宾组成、观众组成。本题写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理解、把握活动的主题——“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这也是写作所表达的主题。‎ 由材料第一段“中国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可知,这里的“体育强国”不是“体育使国家强大”之意,而是“体育方面的强国”之意。揣摩命题意图和材料第一段所说的中小学不重视或轻视体育课的不良做法可以确定,“少年何以强”的意思就是“青少年怎么强大起来”。‎ 综合上述可知,主题“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所表达的意思就是“中国作为一个体育强国,中国的青少年该怎么(凭什么)强大起来”。‎ 根据材料内容,在写作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必须写出学校体育与国家竞技体育的内在关系,即只有强大学校体育,才能使国家强大的竞技体育得到巩固、发展——这决定了文章的大格局、大境界;‎ 二是行文时如果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尾”的思路展开议论,那么就要详写“怎么办”这个环节,即详写“怎么样重视或搞好学校体育,让青少年强大起来”,这可以从多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具体的建议或办法——这决定了文章的详写内容。‎ ‎【失误提醒】‎ 本次作文最主要的问题在这两个方面:一是只写青少年,不与国家联系起来思考,导致文章的格局和境界不大;二是只写“为什么(为什么要重视体育运动或上好体育课)”,大谈特谈重视体育运动或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性,不写“怎么办”。这两类作文一般都会被评为二类文及以下。‎ ‎【精彩标题】‎ 以强健之体魄,筑强健之中国 以运动之我,助体育强国 强健青春之体,澎湃少年之心 从体育强国到体育大国 强健体魄助少年精神 体育强国,助力有我 ‎【佳作示范】‎ 少年当炼强 张鹏贵 第15页,总15页 各位嘉宾和观众:‎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少年当炼强”。‎ 中国早已是竞技体育强国,而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因为缺乏足够的锻炼,我们的孩子体质连续多年下降。作为学生家长的代表,我感到十分忧心。‎ 古人云: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道”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起而行之”,亲身实践,那么学来的“道”就毫无用处。而“起而行之”的保障恰恰就是被忽略了的体质——身体不好的人,又怎么能好好地将“道”付诸实践呢?‎ 作为家长,我也明白学习成绩的重要性,遇到孩子的成绩下降,我也会反思:是不是因为体育活动占用了他过多的时间?后来我明白了,被体育炼过的孩子,学习成绩不会差。‎ 古人学习的“六艺”,包含有射箭、驾车——相当于如今的体育课。河北衡水中学的学生每天清晨坚持跑操,学习成绩仍旧位于全国前列。哈佛大学教授研究表明: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大脑分泌多巴胺,能促进新陈代谢,强化身体机能。我们也注意到,许多学生在学习之前都会通过适当的运动来唤醒自己的大脑,使头脑更加清醒,以此来提高学习效率。试想,一个人带着昏沉沉的大脑、病恹恹的身体,又怎么能学好文化课?由此可见,体育运动并不影响学习。‎ 体育课炼就的不仅是孩子强壮的体魄,更是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和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中国早已是竞技体育强国,而孩子的体育课却经常被占用,难道竞技体育只与运动员有关吗?当然不是。竞技体育展示的不只是竞技实力的强弱,更重要的是一种不想输、不怕输的竞技体育精神,还有失败后对胜利者送上真挚祝福的大气。这些不都是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大有好处的吗?‎ 我们的孩子如何炼强?可以用体育运动来炼强。“运动让男子刚正不阿,让女子英姿飒爽。”这话说得真好。那么,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用体育运动来炼强自己呢?‎ 一是我们家长不要溺爱自己的孩子,而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这样祖国的“花朵”才经得起人生的风吹雨打,千万不要过度干涉学校的体育运动安排。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合理制定学生运动管理规定,保证学生运动量达标,监管占用体育课和将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移出校运会的学校。三是学校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以养成习惯。四是循序渐进,递增运动强度,以不断达到新的高度。五是合理安排,不可超过孩子的运动极限。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的,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甚至会出现意外事故。‎ 如果做到了以上五点,我相信体育运动一定会成为孩子的“成长炉”,炼就他们强健的身心。如此,中国体育才会后继有人,体育强国的地位才有希望得到巩固。‎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名师点评】‎ 这篇“学生家长”的发言稿,不管是谈对青少年体质的担忧,还是谈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学习和身心的重要性,抑或是谈如何帮助青少年用体育运动来炼强自己,都是把青少年当作孩子或我们的孩子来看待的,很有发言者的身份感和代入感,非常贴合作文题设置的情境。标题即中心论点,简洁鲜明,夺人眼球。‎ 第15页,总15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