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考向解读】 ‎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4)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5)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 ‎【命题热点突破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与洋务运动 ‎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减少;③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2)表现: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②“耕”与“织”的分离。‎ ‎(3)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 ‎(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不断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3.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含义: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洋务派为挽救清朝封建统治而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科技而创办近代企业。‎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4)性质 ‎①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②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5)内容 类别 旗号 活动 军事工业 ‎“自强”‎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 民用工业 ‎“求富”‎ 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筹划海防 ‎—‎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培养人才 ‎—‎ 兴办京师同文馆,培养军事、翻译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6)影响: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本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例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变式探究】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解析:由“农民开始在农闲时……贩运皮毛”“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可知,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由此可知,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的状况,B项错误。C项错在“全面冲击”过于绝对,可以排除。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其标志是“耕与织分离”和“纺与织分离”,D项错误。‎ 答案:A ‎ ‎【变式探究】 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A ‎ 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及影响、洋务运动的评价等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近年高考考查题目较多。复习备考时仍要重视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抓住列强经济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的特点及影响等。‎ 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评价 ‎(1)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 ‎(2)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必要的财富积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3)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逐步沦为资本主义附庸的过程。‎ ‎【命题热点突破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原因和影响 发展阶段 原因 影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和外商企业的刺激 推动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 ‎19世纪末初步发展 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 民国初年“短暂的春天”‎ 辛亥革命的鼓舞作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作用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国民政府前期较快发展 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抗日战争期间日益萎缩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掠夺 内迁的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支持 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捐税;官僚资本的压迫;美国独占中国市场 使民族资产阶级认清国民党政权的反动面目,开始与国民党决裂 例2、( 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1)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D ‎【变式探究】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解析:①抓题眼:民国初期。②‎ 关键信息:依据材料中“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说明政府鼓励企业自由竞争。‎ 答案:B ‎【变式探究】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383.58‎ ‎10‎ ‎4.92‎ ‎1915‎ ‎2097.34‎ ‎9‎ ‎3.30‎ ‎1916‎ ‎2062.07‎ ‎4‎ ‎1.42‎ ‎1917‎ ‎1559.43‎ ‎8‎ ‎5.47‎ ‎1918‎ ‎1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答案:C 一直以来,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原因影响及对各种经济形态的认识都是高考考查重点。‎ ‎1.从五个角度深度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一个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畸形:地区分布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2)三个产生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3)三次发展机遇: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三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 ‎(5)四个阶段:“春”——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2.近代中国的主要经济形态 经济形态 产生条件 发展概况 历史影响 自然经济 ‎—‎ 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在近代中国社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 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经济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 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新中国成立后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命题热点突破三】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项目 表现 物质生活(衣食住)‎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新中国成立初期服饰受政治的影响较大;鸦片战争后,西餐和西式住宅出现 社会习俗 婚俗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丧俗从土葬到火葬;民国时期开展剪辫、放足运动 交通工具 ‎19世纪60年代轮船出现;19世纪末铁路运输发展;20世纪20年代民航事业起步 通信工具 ‎1877年有线电报传入中国;1882年电话出现;1906年无线电报出现;21世纪手机用户激增 大众传媒 ‎1873年中国人开始自办报刊;20世纪20年代广播开始出现于中国;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诞生;1993年互联网在中国接通,目前用户总数已达世界前列 例3、(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右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晴,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答案】A ‎ ‎【变式探究】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康有为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维新变法是变法改制,不是改变对外形象,排除C项;不能武断地说长袍马褂代表守旧势力,排除D项。‎ 答案:B ‎【变式探究】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答案:B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都有所考查。命题大都通过设置微观历史情境,主要集中于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中的服饰、婚丧嫁娶、社会交往习俗的变化等方面。‎ 复习备考时,一要准确记忆近代生活变迁的有关史实及影响,同时结合近代列强侵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综合分析其影响、特点;二要以征婚启事、婚俗记载、民谣、打油诗、新闻报道等为背景,结合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理解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三要运用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表现、影响及特点等。‎ 全面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四个关键时间: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2)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3)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4)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5)特点 ‎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③‎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命题热点突破四 】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历史作用 ‎ 例4、(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变式探究】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 解析 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题干中“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说明此时时间大概是在1912年3月份。这一时期,报纸数量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关心局势的变革,故选A项。《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3月,还不可能产生这么快的影响,排除B项。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发生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排除C项。人们普遍赞成共和与辛亥革命后的史实不吻合,排除D项。 ‎ 答案 A ‎ ‎【高考真题解读】‎ ‎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2.(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A ‎【解析】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高潮,开始于1911年,时间不符,排除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但题干中反映的是是长江流域的留日学生较多,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也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D。‎ ‎3.(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8)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改变了“不索取原价分文”的做法,是为缓解洋务企业的经费压力,故答案为B项。材料所述“协造”方式只是由用船一方拨付造船所用材料费,并非由用船一方参与造船过程,排除A项;C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4.(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5. (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解析】题干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度和频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故选C。‎ ‎6.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答案】D 【解析】“洋行”是商品输出的表现,甲午战前,对华商品输出比重最大的国家是英国,故D正确;日 本在甲午战后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美国对华输出占据主导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B错误;德国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C错误。‎ ‎7.( 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1)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D ‎【解析】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利用支持国民党打内战机会,与国民党签订《中美友好航海条约》,材料中“美国,占总量 44. 10%”说明美国此时在华投资处于优势地位,故D项正确。英国投资比例难以说明国际地位上升,故A项错误;日本此时属于战败国,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投资信息,故B项错误;C中完全掌控说法绝对。‎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右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晴,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答案】A ‎ ‎【解析】结合表格信息,谜底的“照相处”说明受到了西方器物的影响,“浜”受到了西方军事的影响,“商标”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影响,“达尔文”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立宪”说明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A最全面。B说法不全面。C说法不符合表格。D说法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2.(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9)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B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全面提高”不符合史实,材料仅反映医学,A错误。“全社会关注”说法错误,材料仅反映统治者,B错误。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的传统戏剧,电影是近代科技的成果,C正确。“成功解决了”不符合事实,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中,D错误。‎ ‎2.(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关于“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妇女问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关注,故D项正确。《万国公报》不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A项错误;B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表格中没有反映“清政府革除陋习”的信息,C项也排除。‎ ‎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答案】A ‎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答案】D ‎ ‎【解析】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安史之乱时以及两宋之际,南移的原因都是因为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项、B项和C项不是共同原因,故排除。‎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3.(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灌溉工具•翻车 ‎4.(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题干中提到的时间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分工进行,联系所学内容可知,在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项。图片内容明显为多人集体劳作,与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不符,所以A项错误;精耕细作农业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上,而这些在图片中反映不出来,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中国的土地公有制存在于井田制之下,汉代井田制已经瓦解,不再存在土地公有制的情况,所以C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 ‎6.(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C ‎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是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拥有者依然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的。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 ‎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解析】本题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综合考查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正好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排除C。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与甲骨文同样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材料中商周文字都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青铜器的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D。使用排除法,选B。抓住关键词“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正好体现历史传承的作用。也应该选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汉字·西周的宗法制 ‎2.(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定州丝织业、制瓷业 ‎3.(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解析】第(1)问是对清代人口增长内容的考查,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相关有效信息。由“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可知,当时社会稳定,税收制度进行了变革。由“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可知,清代农业实行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耕地面积增加。对人口膨胀的影响的考查,通过阅读材料也能提炼相关有效信息。由“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可知,清朝人口膨胀主要造成了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 第(2)问是对缓解人口压力措施考查,通过研读材料可得到相关信息。由“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可知,康有为主张向人口较少地区进行人口迁移,严复则主张兴办实业;由“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可知,还有人主张晚婚晚育。对这些主张的评价的考查,则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对于这些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分开单独评价。但无论如何评价都要注意考虑到这些主张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清代人口增长·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可以看出①正确;由“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可以看出②正确;③中的“放弃”是对“政府许可”的曲解;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的地位问题,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的商业·明朝的商业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 ‎ A.商B.周C.秦D.唐 ‎【答案】D ‎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 ‎3.(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纸币。‎ ‎4.(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4)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 ‎【答案】B ‎ ‎【解析】题干中“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指的是政府对正规市场的管理,与商业经济有一定的关联,故A项排除;“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指的是蜀人织锦濯锦江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也就是阐释了织锦的技术,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故B项正确;“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阐释了商人经营范围广,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故C项排除;“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指的是明朝时期,广州成为国际大都市,远洋贸易方面,除了传统的南洋和印度洋航线外,还开通了美洲和西欧航线,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5.(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史往来”。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成化十一年 ‎ ‎ (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太歼之”。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 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5分)‎ ‎【答案】‎ ‎(1)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8分)‎ ‎(2)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5分)‎ 第(2)问,依据材料中“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等信息可得出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等。‎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对外贸易•明代和琉球贸易 ‎6.(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关键要抓住主线,主线就是对比两者的主要共同点,即中国文化与对外交往。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往来与交流来提取观点。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1.(2015·课标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解析:1852年,尽管东南沿海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对西方工业品仍有顽强的抵制力,这导致西方工业品很难在中国销售。由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中国被认为是“无用的”、被在华英国商人当作生丝包装布使用,说明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故选D项。B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A、C两项与题干材料表达的意思不符。‎ 答案:D ‎2.(2015·课标Ⅱ)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A ‎3.(2015·天津文综)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外国资本主义,故C项不正确;仅据材料无法得出B项。据“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可判断A项正确。‎ 答案:A ‎4.(2015·四川文综)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  )‎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据题干时间“1935年”及“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信息,结合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和当时中国面临日本侵略的史实,可以判断①③正确;当时中国仍受列强经济压迫,②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官僚资本势力膨胀,④错误。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5.(2015·山东文综)下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日本 解析:示意图显示,该国对华出口在1881年后迅速增长,在1911~1921年增长更加迅猛,这体现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发展为资本主义强国,大肆侵华并对中国进行大量商品输出的情况,故D项符合题意。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英、德、俄三国在战争期间大量减少对华商品输出,这与示意图不符,A、B、C三项错误。‎ 答案:D ‎6.(2015·江苏单科)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 383.58‎ ‎10‎ ‎4.92‎ ‎1915‎ ‎2 097.34‎ ‎9‎ ‎3.30‎ ‎1916‎ ‎2 062.07‎ ‎4‎ ‎1.42‎ ‎1917‎ ‎1 559.43‎ ‎8‎ ‎5.47‎ ‎1918‎ ‎1 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答案:C ‎7.(2015·四川文综)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解析:从题干看,这位新潮社社员为新式青年,但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仍然看重八字、命书,且认为这些命书是人生重要的纪念品,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出A项;题干中新潮社某社员的行为只是个例,题干也未体现不认同西式婚俗,C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排除。‎ 答案:B ‎8.(2015·课标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示例:‎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