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80分,1-10题每小题2分,11-30每小题3分)‎ ‎2017年2月23日,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在距离地球40光年的一颗恒星(TRAPPIST-1)周围发现了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类地行星,其中e、f、g位于宜居带内。下图为“TRAPPKT-1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 ‎1. 与“TRAPPIST-1系统”级别相同的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2. 推测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宜居”,最可能是因为( )‎ A. 与TRAPPIST-1距离适中 B. 天体表面平坦 C. 有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 D. 有肥沃的土壤 ‎3. 人类现在利用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太阳辐射能主要有( ) ‎ ‎①生物能 ②石油     ‎ ‎③水能   ④煤炭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该恒星周围围绕7颗与地球大小相同的类地行星,因此该系统级别与太阳系相同,B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TRAPPIST-1系统”宜居带内的行星宜居主要是因为行星距恒星位置适中,导致其温度适宜,A正确。故选A。‎ ‎【3题详解】‎ 生物能、水能并非地质历史时期的太阳辐射能,①③错误。石油和煤炭是地质历史时期的太阳辐射能,②④正确。故选B。‎ 下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该地质时期是指( )‎ A. 古生代 B. 中生代 C. 新生代 D. 第四纪 ‎5. 该地质时期被称为( )‎ A.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B. 海生脊椎动物时代 ‎ C. 爬行动物时代 D. 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6. 该地质时期( )‎ A. 联合古陆形成 B. 现代海陆位置形成 ‎ C. 重要的成煤期 D. 海洋脊椎动物灭绝 ‎【答案】4. B 5. C 6. C ‎【解析】‎ ‎【4题详解】‎ 依据地质时期的景观复原图,图中有数量众多的恐龙和高大植物,判断景观所示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恐龙数量众多,而在中生代,爬行动物极度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中生代由于板块剧烈运动,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发生漂移,该时期裸子植物繁盛,因此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ABD错误,故选C。‎ 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7.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 A. 软流层 B. 地核 C. 岩石圈 D. 地幔 ‎8. 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 大气圈主要由固体杂质组成 B.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 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D. 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答案】7. C 8. B ‎【解析】‎ ‎【7题详解】‎ 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坚硬的岩石构成,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部分,C正确;地幔是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地核是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所以选C。‎ ‎【8题详解】‎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错;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不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C错;岩浆的发源地主要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D错误。所以选B。‎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 ‎10.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 A. 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B. 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 C.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D.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位于地球大气的最里层,A错误;极光现象出现在高层大气,B错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C正确;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D错误。故选C。‎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温度减去城市郊区温度所得数值。下图为北京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和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 一年中,北京热岛强度( )‎ A. 春季夜间最强 B. 夏季日变化幅度最小 C. 秋季正午最强 D. 冬季日变化幅度最大 ‎12. 由于热岛效应导致的城郊间热力环流是( )‎ A. B. ‎ C. D. ‎ ‎13. 下列措施不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是( )‎ A. 扩大城市水面面积 B. 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 C. 大量建设城市道路 D. 营造绿色通风系统 ‎【答案】11. B 12. D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纵坐标热岛强度为中心城区与市城市郊区温度差值,若差值越大,则热岛效应强度越强。由此可见,北京热岛强度春季夜间并非最强,A错误。夏季的日变化相较于其他季节最小,B正确。秋季正午时热岛强度并非最强,其热岛强度相对较弱,C错误。变化幅度最大的应为春秋季节,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据图可知市区为热源,郊区相对较冷,因此市区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扩大城市水面面积会利用水体比热容减慢城市气温上升幅度,A正确。屋顶绿化和城市垂直绿化可增加绿地,缓解热岛效应,B正确。大量建设城市道路将进一步的加剧城市热岛效应,C错误。营造绿色通风系统会缓解城市热岛效应,D正确。故选C。‎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题。‎ ‎14. 图中代号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正确的是(  )‎ A. ①-降水 B. ②-蒸发 ‎ C. ③-水汽输送 D. ④-地表径流 ‎15. 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 A. 海洋蒸发 B. 地表径流 C. 水汽输送 D. 凝结降水 ‎【答案】14. D 15. B ‎【解析】‎ 本题考查水循环。‎ ‎【14题详解】‎ 图示①表示海洋水汽蒸发;②表示水汽输送;③表示降水;④表示地表径流。故选D。‎ ‎【15题详解】‎ 目前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都是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故选B。‎ ‎2014年的“掉深”事故中,中国海军372号艇的官兵,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坚韧的毅力,在3分钟内执行500多个动作,成功处置事故,创造了潜艇史上成功摆脱“掉深”先例。“掉深”即“海中断崖”,是由于海水性质发生跃变,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使潜艇犹如人“从山顶跳下悬崖”一样,引发潜艇的破损并导致沉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 下列关于造成“掉深”现象的海水性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水盐度由上至下急剧增加 B. 海水密度由上至下急剧减小 C. 海水温度由上至下急剧降低 D. 水下滑坡引起海啸 ‎17. 海水的密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影响表层海水密度最明显的因素是(  )‎ A. 盐度 B. 深度 C. 径流 D. 温度 ‎18. 暖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是( )‎ A. 由北向南 B. 由南向北 C. 由较高温度海域向较低温度海域 D. 由较低温度海域向较高温度海域 ‎19. 下图甲海区曾是世界著名渔场,历史上产量非常丰富,甚至“供养了欧洲”。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鱼群大量减少,延续了500年的捕鱼业逐渐衰落。导致该渔场鱼群大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 B. 人类过度捕捞 C. 寒暖流减弱 D. 地表径流减少 ‎【答案】16. B 17. D 18. C 19. B ‎【解析】‎ ‎【16题详解】‎ ‎“掉深”即海中断崖,由于海水性质出现差异,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少,而浮力与密度有关,因此可推测“掉深”为海水密度由上至下急剧减少,B正确。故选B。‎ ‎【17题详解】‎ 影响表层海水密度最明显的应当是温度。温度高,蒸发旺盛,海水盐度相对较大、密度较大,D正确。故选D。‎ ‎【18题详解】‎ 暖流是指由水温相对较高的海区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区,由于南北半球水温较高的海区方向存在差异,因此不能说是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流,C正确。故选C。‎ ‎【19题详解】‎ 图示为纽芬兰渔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鱼群大量减少,主要原因在于人类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匮乏,B正确。故选B。‎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回答下题。 ‎ ‎20. 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 A. 九寨沟风光 B. 桂林山水 C. 长白山天池 D. 黄山 ‎21. 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 流水溶蚀 B. 冰川侵蚀 C. 风力侵蚀 D. 海浪侵蚀 ‎【答案】20. B 21. A ‎【解析】‎ ‎【20题详解】‎ 据图片可发现该地景观特征为奇峰秀水,属于喀斯特地貌景观,为我国桂林山水典型特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桂林山水为喀斯特地貌,而喀斯特地貌主要的成因为流水溶蚀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22. 地貌名称是(  )‎ A. 沙丘 B. 冲积平原 C. 风化壳 D. 风蚀蘑菇 ‎23. 形成该地貌的直接地质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 C. 流水沉积 D. 冰川侵蚀 ‎24. 该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答案】22. D 23. B 24. B ‎【解析】‎ ‎【22题详解】‎ A. 沙丘一般呈现新月形,与图不符合,A不对。‎ B. 冲积平原地形平坦,与图示不符合,B不对。‎ C. 风化壳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物堆积在地表形成,与图示不符合,C不对。‎ D. 根据图示景观图的地貌形态判断,该图是风蚀蘑菇,D对。‎ 故选D。‎ ‎【23题详解】‎ A. 风化作用对岩石进行破坏,使岩石变碎,图中的蘑菇状的岩石是由于风力侵蚀底部岩石造成,A不对。‎ B. 该地貌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B对。‎ C. 流水作用一般在较湿润地区,该地较干旱,因此多为风力作用,C不对。‎ D. 冰川侵蚀作用一般分布在高纬度地区或者海拔较高处,D不对。‎ 故选B。‎ ‎【24题详解】‎ A.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风力侵蚀地貌较少,A不对。‎ B. 西北地区降水少,风力较大,为我国较干旱地区,多风力侵蚀地貌,B对。‎ C. 东南地区降水较多,多流水作用地貌,C不对。‎ D. 西南地区降水较多,因此多流水侵蚀地貌分布,D不对。‎ 故选B。‎ 湖南省矮塞特大悉索桥是世界上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析粱悉索桥。下图为“湖南省矮寨特大悬索桥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5. 影响图中左下方道路呈“之”字形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 地形 B. 气候 C. 河流 D. 植被 ‎26. 建设矮寨特大悬索桥主要是为了(  )‎ A. 缓解噪声污染 B. 提高通行效率 C. 减少洪涝灾害 D. 增加科技含量 ‎【答案】25. A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可知,山区由于地势起伏大,公路多选择呈“之”字形迂回前进的方式,A正确。道路呈“之”字形与植被、气候、河流无关,BCD错误。故选A。‎ ‎【2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矮寨特大悬索桥跨越峡谷,附近人烟稀少,不可能是缓解噪声污染,A错误。在两座山之间建设大悬索桥,可以实现两座山之间直行,避免了迂回前进,提高了通行效率,B正确。建设大桥不能减少洪涝灾害,C错误。增加科技含量不是建设大桥的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B。‎ 如图示意某土壤剖面,甲、乙、丙代表不同的土壤区域,丁代表底层基岩。据此完成下题。 ‎ ‎27. 该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区域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8. 土壤有机质来源于自然地理要素中的( )‎ A. 气候 B. 地形 C. 生物 D. 成土母质 ‎【答案】27. B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据土壤剖面可发现,甲为枯枝落叶层,乙为腐殖质层,丙为淀积层,丁为风化母质层。因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为腐殖质层。甲虽枯枝落叶较多,但还未转换为有机质,B正确。故选B。‎ ‎【28题详解】‎ 土壤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死亡后的残体及植物的枯枝落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红树林为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能够受到潮水周期性浸淹的海岸地带)的木本植物群落,通常生长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下图为某红树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关于图示海岸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温带海滩,降水丰沛 B. 热带地区,沙质海岸 C. 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D.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稀少 ‎30. 图示植被的主要功能是(  )‎ A. 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 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C.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 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答案】29. C 30. A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的淤泥质沿海滩涂上,AB错,C正确;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地区,降水稀少,多为沿海荒漠,不适合红树林的生长,D错。故选C。‎ ‎【30题详解】‎ 红树林生长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沿海滩涂上,能够削弱风浪,减小海岸侵蚀,保护海岸;同时,为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A正确;B选项不是其主要功能,排除B;红树林分布在沿海滩涂地区,而水土流失多发生在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植被破坏较严重,且降水较为集中的地区,C错;沿海淤泥质滩涂海水深度较浅,泥沙淤积严重,不适合船只停泊,D错。故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31.下图为河流地貌示意图,下图为四幅河流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可分别见到与下图中相似的地貌景观。其对应关系分别是:甲——____(填序号),乙——_____(填序号),丙——______(填序号),丁——______(填序号)‎ ‎(2)分别指出下图中①③的地貌名称,①_______③_______。写出②③④共同的地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中的图①,描述该类地貌景观特点_________。‎ ‎【答案】(1)① ② ④ ③ (2)V形河谷 三角洲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3)由较坚硬的岩石组成,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 V 形谷 ‎【解析】(1)据图可发现甲位于河流山区,乙位于出山口,丙位于中下游,丁位于河流入海口,而①②③④分别为V型谷、冲积扇、三角洲和河漫滩,因此甲对①,乙对应②,丙对应④,丁对应③。‎ ‎(2)①为V形河谷,河谷窄而深,③为三角洲,出现于河流入海口。②③④均为河流堆积地貌,因此其发生的位置一般地势相对较为平坦,且由于泥沙堆积、土层深厚,往往土壤肥沃。‎ ‎(3)V型谷河谷呈V型,深而窄,主要是受流水侵蚀下切作用而形成。‎ ‎32.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分别是大气的________层、________层、________层。‎ ‎(2)A层中水汽、杂质集中,对流运动显著,所以________复杂多变。‎ ‎(3)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利于人类通信。电离层存在于A、B、C中的____层。‎ ‎(4)B层有利于飞机飞行,主要原因是天气__________和大气比较稳定。‎ ‎(5)C层中有_______层。耀斑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___信号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6)目前人类活动主要使_______层和平流层的大气成分比列发生变化。‎ ‎(7)A→B→C大气密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 ‎【答案】(1)对流 平流 高层大气 (2)天气 (3)C (4)晴朗 (5)电离 无线电短波 (6)对流 (7)逐渐变小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B是位于对流层上面的平流层,C位于最高处为高层大气。‎ ‎(2)地球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所以天气复杂多变。‎ ‎(3)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位于C层。‎ ‎(4)B层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是由于该层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大气层越高,气温也越高,无对流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利于空中飞行。‎ ‎(5)C层中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的作用;耀斑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无线电短波信号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6)目前人类活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破坏森林,使对流层的大气成分比列发生变化,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 ‎(7)越往高处大气越稀薄,大气密度越小,A→B→C大气密度逐渐变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