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课案4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课案4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新人教版

课案 4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表达技巧指诗歌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 它包含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 需要辨析诗歌采用上述技巧后 , 在内容 ( 表情达意 ) 和形式上所具有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汇总图示 : 1. 说名称。先仔细研读诗作 , 判断它 ( 整首诗、律诗之某一联、某一句 ) 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 然后说出表达技巧的名称。 2. 析内容。结合具体诗作 , 分析该表达技巧在诗中的具体运用。 3. 明效果。揭示作者运用该表达技巧后所达到的效果。 示例 : “白发三千丈 , 缘愁似个长” ( 李白《秋浦歌》 ) 。夸张手法 ( 步骤一 ), 愁生白发 , 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 ( 步骤二 ), 可见愁思的深重 ( 步骤三 ) 。 ( 一 ) 虚实结合 实写 , 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 , 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 , 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虚写分为两类 : 联想和想象。 想象是思维再创造。包括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描写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 , 回答后面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 风吹一夜满天山。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 思维呈现 ] 1. 首读题干 : 它明确告诉我们赏析的角度是       。   答案 : 虚实结合 2. 根据解说 , 从诗中寻找虚写和实写的内容各有哪些。第一、二句写       , 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 为实写 ; 第三、四句提到了的曲子        , 是虚写。   答案 : 眼前景 梅花落 3. 全诗由实入虚 , 以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 , 来表达他们        。   答案 : 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 整合答案 ]   一、二句实写景 , 描写的是胡天北地 , 冰雪消融。傍晚 , 战士踏着月色赶着马群归来 ,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 , 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三、四句以实写虚 , 化用“梅花落” ,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 , 它们四处飘散 , 一夜之间洒满天山。 此诗虚实结合 , 通过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 , 想到梅花之落 , 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1. 阅读下面这首诗 , 回答后面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哪些是实景 ? 哪些是虚景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 解析 : 本诗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 , 含而不露 ; 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 , 美而不俗。语虽极浅 , 味却无限。根据题目要求 , 找出诗中的实写与虚写 , 然后体会作者感情。 答案 :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 , 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由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 , 对照如今野草遍地 , 荒凉无比 , 于是作者感慨沧海桑田 , 人生多变。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 回答后面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 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 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 : 短短四句 , 凄美之极 , 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 , 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入凄美意境的。 解析 : 作答本题 , 注意题干提示要从“虚实相生”角度分析诗歌的“凄美意境”。在本诗中 , 虚景是作者的回忆和想象之景 , 实景则是眼前之景。作者以虚景来衬实景 , 引领读者进入无限凄美的境界中去。 答案 : “去年今日”是虚景 , “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 , 十全十美 ; 实景“桃花依旧笑春风” , 怅惘顿生。以虚衬实 , 把读者带入无限凄美的意境中去。 ( 二 ) 动静结合 反衬手法的一种。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 , 两者相互映衬 , 多角度开拓意境 , 构成一种情趣。它分为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有动有静三种。 阅读下面这首诗 , 回答后面问题。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 散作满河星。   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此诗。 [ 思维呈现 ] 1. 题目明确告知是      的角度 , 答题方向已经明确。   答案 : 动静结合 2. 细读诗歌 , 寻找动静句。前两句是      描写 : 第一句先将月亮的暗色和渔灯的亮色联系在一起 , 显得形象鲜明 ; 第二句细写幽黑的河面上 , 一点灯光闪烁 , 孤单微弱。后两句是      描写 , 写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 , 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的动人情景。   答案 : 静态 动态 3. 从写景中推知作者的心情 : 由      转向         。   答案 : 孤独寂寞 极度兴奋 [ 整合答案 ]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 , 前两句写静态 , 后两句写动态 : 第一句先将月亮的暗色和渔灯的亮色联系在一起 , 显得形象鲜明 ; 第二句细写幽黑的河面上 , 一点灯光闪烁 , 孤单微弱。后两句是动态描写 , 写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 , 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的动人情景。作者的心情也由孤独寂寞转向极度兴奋 , 流连不已。 1.( 以动衬静 )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回答后面问题。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   请你欣赏后两句所用表达技巧的作用。 解析 : 后两句的意思是说 , 刚刚升起的月亮 , 惊动了躲在窝里的小鸟 , 它们不时地鸣叫几声。此诗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以动衬静 , 以有声写无声。诗人旨在描写春夜山洞的幽美静谧 , 却有意打破常规 , 纯用动景处理。从“花落”到“月出” , 再到山鸟的“惊”和“鸣” , 无不有动有声。然而 , 正是通过这样的动态和声响 , 有力地衬托出“人闲”“夜静”和“山空”。 答案 : 诗人通过花落、月出、鸟惊 ( 鸣 ) 等景物的“动” , 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 , 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鸟鸣山更幽” , 动中见静 , 愈见其静 , 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2.( 以声衬静 )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回答后面问题。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 , 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 , 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 , 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 , 何门致此身。   诗歌第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 有什么作用 ? 解析 :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 , 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 ; 二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 , 即第五句以声衬静 , 第六句以有衬无 ; 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 , 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 , 表现作者的思潮起伏 , 长夜无眠 , 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答案 : 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 , 突出夜阑人静 , 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 “孤壁野僧邻”则运用烘托手法 , 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 , 衬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描绘出孤寂、凄清的意境 , 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 , 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之感。 3.( 有动有静 )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回答后面问题。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 ,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 船尾跳鱼拨剌鸣。   请赏析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解析 : 诗的前三句着力点都在一个“静”字 , 末句却写动、写声 , 似乎破了静谧之境 , 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 , 以动破静 , 愈见其静 ; 以声破静 , 愈见其静。与“蝉噪林逾静 , 鸟鸣山更幽” ( 王籍《入若耶溪》 ) 有异曲同工之处。 答案 : 作者先写静态的意象——江月、风灯、宿鹭 , 再以动态的跳鱼加以衬托 , 描绘了一种江面上安谧平和的景象。写动态景物是为了烘托出静态景物。 ( 三 ) 细节与白描 细节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 ( 言行举止、神情意态、心理活动、生活环境 ), 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 作者的内心情怀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 “看似寻常最奇崛 , 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 [ 思维呈现 ]    1. 标题告诉我们      。那么 , 这“思”又落实在哪里呢 ?         。   答案 : 季节和事情 家书上 2. 诗歌主要事件就是写一封家书。因此 , 作者围绕写家书这一事件 , 着重强调了      、          ”的心理活动 , 这才有后面的送信人快要出发了 , 写信人还要把他叫回来 , 打开信封 , 再添补几句。   答案 : “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3. 写信人的这些心理活动和实际行动 , 正体现出他对       。   答案 : 家乡和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 整合答案 ]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 家书将要发出时 , 又觉得还有话要说 , 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 , 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 , 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1. 阅读下面这首诗 , 回答后面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 闲敲棋子落灯花。   试对第四句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解析 : 作答本题 , 把握此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 体会诗人此时的心情。“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 , 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 , 也写出约客未至的怅惘的心情 , 可谓形神兼备。 答案 : 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 , 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看似闲适恬淡实则焦虑不安的心情。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 回答后面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 , 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 , 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 , 凭栏手捻 ① 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 , 此恨谁知 ? [ 注 ] ①捻 (ni ǎ n): 持取 , 捻弄。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 解析 : “捻花枝”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作者爱春 ; “放花”这一动作描写可看出作者伤春 , 由这两个细节描写可看出作者的感情变化。 答案 : 主要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了凭栏捻花、放花无语两个细节 , 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到伤春的感情变化。 ( 四 ) 点面结合 “点” , 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 ; “面” , 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 , 可以突出重点 , 体现深度 ; “面” , 可以顾及全局 , 体现广度。 阅读下面这首词 , 回答后面问题。 望海潮 · 东南形胜 柳 永 东南形胜 , 三吴都会 , 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 , 风帘翠幕 ,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 天堑无涯。市列珠玑 , 户盈罗绮 , 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 , 十里荷花。羌管弄晴 , 菱歌泛夜 ,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 , 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 , 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 , 请你加以赏析。 [ 思维呈现 ]   1. 词的题目已经告知了我们写作的内容为“      ” , “东南”是一个很宽泛的地理方位 , 属于 ( 点  面√ ) 的范畴。   答案 : 东南形胜 2. 题干则告诉我们 , 赏析的角度是“      ” , 那么 , 我们只要从词中去寻找哪些内容是点、哪些内容是面就可以了。   答案 : 点面结合 3. 从面和点的内容描写中 , 分析出从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即可。 [ 整合答案 ]   开头三句 , 紧扣主题 , 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 , 揭示出所咏主题 。 ( 面 ) 自“烟柳”以下 , 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 ( 点 ) “烟柳画桥” , 写街巷河桥的美丽 ; “风帘翠幕” , 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 , 转弱调为强音 , 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怒涛”二句 , 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市列”三句 , 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 , 便反映出了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 阅读下面这首词 , 回答后面问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 南宋 ]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 , 香红渐渐稀。番腾 ① 妆束闹苏堤 , 留春春怎知 ?    花褪雨 , 絮沾泥。凌波 ② 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 , 人归春也归。 [ 注 ] ①番腾 : 同“翻腾”。②凌波 : 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 : “凌波微步 , 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 , 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解析 :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 , 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 , 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 , “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答案 : “清明寒食不多时 , 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 , 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 , 是“面” ; 花在雨中褪色 , 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 , 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 , 是点。女子驻足不行 , 人们陆续叫船回家 , 也是点。点面结合 , 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 五 ) 移步换景 所谓“移步换景”是指在动态中描景写物。描写景物时 , 人走景移 , 随着观察点的变换 , 不断展现新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 回答后面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请你分析诗中“移步换景”的写法。 [ 思维呈现 ] 1. 标题是“钱塘湖春行” , 即       。   答案 : 春天在钱塘湖边行走 2. 既为行走 , 肯定边走边看。一路之上 , 他先后走过了    等地 , 看到了          , 听到了        , 于是 , 他勒马缓缓任性前行。   答案 : 孤山寺、贾亭、西湖边、村落 云、水、莺、树、筑巢之燕、花、草 黄莺的啼鸣 3. 这一依次前行并有所见的过程 , 即为移步换景。 [ 整合答案 ]   诗人是带着读者一起“春游”。从孤山寺旁的贾亭 , 到西湖云水 , 山水景观尽收眼底。然后步入春回大地后的村落 , 但闻新绿树丛中黄鹂婉转啼鸣 , 新燕正忙碌于屋舍底衔泥筑巢 , 一派新春的盎然生机。放目田野 , 春花渐趋烂漫 , 很快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春草初没马蹄 , 平芜直抵青山。最后勒马登上白堤 , 在两边依依的柳行中 , 一路放马 , 任情而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 回答后面问题。 终南山 王 维 太乙①近天都② ,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 青霭入看无。 分野③中峰变 ,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 隔水问樵夫。 [ 注 ] ①太乙 : 终南山主峰。②天都 : 天帝所居之处 , 此指长安。③分野 : 古代以星宿分野 , 凡地上某一区域 , 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此句说中峰成为分隔不同州郡的分界。 对于尾联 , 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 , 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 , 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 , 非寻常写景可比”。综观全诗 , 作为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 尾联“欲投人处宿 , 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 ? 解析 : 作答本题 , 需要对尾联“欲投人处宿 , 隔水问樵夫”好好体会。“玩其语意” , 似乎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 第一 , “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 , 以“我”观物 , 因景抒情。 第二 , “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 , 则“我”还要留宿山中 , 明日再游 , 而山景之赏心悦目 , 诗人之避喧好静 , 也不难于言外得之。 第三 , 诗人既到“中峰” , 从“隔水”的树林里 , 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 , “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 , 不难想见。 答案 : 尾联写欲久居山中 , 意谓为山景所迷而流连忘返 , 乃对前文终南山之美的总结与升华。前几联写终南山之美 , 尾联隔水相问 , 意谓更美在远方 , 不仅前后一体 , 更是对前文的拓展。前文写山 , 尾联写水、写人 , 不仅行文有变 化 , 且山、水、人皆成景致 , 深得传统山水画之美。尾联虽未直接写山 , 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 , 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饶的特点 , 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首联写仰视 , 颔联写凝视 , 颈联写俯瞰 , 则尾联写眺望 , 全诗通过视觉移步换景 , 写出了终南山全方位的立体的美 , 尾联拓宽了作品的视野。前三联写山景 , 尾联写人的活动 , 这不仅为景色平添了生机 , 且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 , 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 深化了诗的意境。 抒情手法 ( 一 ) 直接抒情   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 , 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 , 回答后面问题。 中吕 · 十二月带尧民歌 · 别情 王实甫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 ,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 新啼痕压旧啼痕 , 断肠人忆断肠人。今秋 , 香肌瘦几分 ? 缕带宽三寸。 试对这首曲的主要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 思维呈现 ] 1. 标题“别情”直接告诉我们是      。   答案 : 分别之情 2. 抓住词中直接抒发感情的词句 : “     ”“      ”“      ” “      ” , 它们是本曲主要表现手法的最大体现者 , 也是作者情感的主要寄托者。   答案 : 怕黄昏 不销魂 新啼痕 断肠人 [ 整合答案 ]   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 , 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 回答后面问题。 登幽州台歌 [ 唐 ]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   请你简析这首诗运用的抒情手法。 解析 : 作答本题 , 抓住诗人“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这一人生短暂的感喟 , 以及“念”“怆然”等词所表现的心情 , 体会作答。 答案 : 直抒胸臆的手法。诗人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 , 悲从中来 , 并以“山河依旧 , 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 , 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 ,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 , 写出时间的绵长 ; 第三句登楼眺望 , 写空间的辽阔无限 ; 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 , 格外动人。 ( 二 ) 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 , 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阅读下面这首诗 , 回答后面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 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请你试着对此加以评说。 [ 思维呈现 ] 1. 作者用      的手法来写临行前听到的黄莺啼鸣。   答案 : 拟人 2. 作者将主客移位 , 本来是人辞故居旁边的黄莺 , 但听见黄莺那哀婉的啼声 , 倒像是黄莺舍不得作者这个相伴已久的朋友 , 连声挽留惜别一般。草木禽鸟尚且如此留恋 , 殷殷挽留 , 凄凄惜别。情感丰富的诗人更加情何以堪呢 ? 这样描写 , 比直接写诗人舍不得离开这里 , 要来得更加宛转深情 , 韵味无穷。 3. 作者借用        , 表现      之情。   答案 : 柳条、藤蔓、黄莺 惜别 [ 整合答案 ]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 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 , 借景抒情 , 移情于物。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 , 表现惜别之情 , 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 , 回答后面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 本诗的借景抒情很有特色 , 请试着分析。 解析 : 分析时 , 首先找出诗歌哪些内容是写景 , 然后体会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 诗一、二两句写自然之景 , 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人文之景 , 借儿童夜捉蟋蟀 , 兴致高昂来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之情。 2. 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 ( 物 ) 、融情于景。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 , 回答后面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 惟见长江天际流。   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抒情方式。 [ 思维呈现 ]     1. 标题中有“送孟浩然之广陵” , 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 送别诗情感多为      。   答案 : 伤心 2. 第一、二句交代感情来源 : “故人”和我于阳春三月 , 在黄鹤楼告别 , 他要去扬州了。 3. 第三、四句直接将景色与情感融合在一起 , 利用       等寄托情感的词语 , 写出景色带给人的伤感 , 传达对朋友远去的      。   答案 : “孤”“远”“空”“惟见” 留恋 [ 整合答案 ]   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两幅动态画面 , 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 , 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 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 , 回答后面问题。 江 行 [ 宋 ] 严羽 暝色蒹葭外 , 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 , 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 , 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 , 厌听棹歌①声。 [ 注 ] ①棹歌 :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 , 赏析本诗的颔联。 解析 : 解答此题 , 首先要准确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 , 接着再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这种手法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 并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 :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 , 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 , 借此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感。 3. 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 来表明心迹、意愿 , 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常描写的景物有 : 菊、竹、梅、柳、蝉等。 [ 思维呈现 ] 1. 先看标题 , 为事物名称。这是多数       诗的表征。   答案 : 托物言志 2. 次看内容 : 第一、二句写蝉的生活习性和鸣叫特点。饮的是清露 , 这有别于其他动物 , 显示出蝉的      ; 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中传出来 , 响亮悦耳。第三、四句则专门写蝉的声音传得很远 , 但不是借助外物来传的。   答案 : 高洁 [ 整合答案 ]   托物言志。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 ,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 , 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 , 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阅读下面这首诗 , 回答后面问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 , 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 , 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 , 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 ① 不知梅格在 , 更看绿叶与青枝。 [ 注 ] ①诗老 :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 , “疏影横斜水清浅 , 暗香浮动月黄昏” , 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 , “无情有恨何人见 , 月晓风清欲坠时” , 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 , “认桃无绿叶 , 辨杏有青枝” , 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 , 并作具体分析。 解析 : 本题考查对诗句意义内涵的比较辨析把握。作答此题 , 要注意“决非桃李诗”“决非红莲诗”的含义是指林逋和皮日休都抓住了景物的神韵特征 ( 决非“桃李”“红莲” ); 其次要抓住题干中的“赞扬”和“批评”的内涵。最后要明白尾联是诗人对前人写梅花的误区发谈论。 答案 :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 , 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 , 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 ; ②批评的理由是 , 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 , 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三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 , 暗香浮动月黄昏” , 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 ②“无情有恨何人见 , 月晓风清欲坠时” , 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 ③“认桃无绿叶 , 辨杏有青枝” , 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 , 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4. 借古讽今 ( 怀古伤今 )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怀古诗中用得较多。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 回答后面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 ,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① , 陇上羊归塞草烟 ② 。 回日楼台非甲帐 , 去时冠 ③ 剑是丁年。 茂陵 ④ 不见封侯印 , 空向秋波哭逝川。 [ 注 ] ①云边句 : 汉要求苏武回国 , 匈奴诡言苏武已死。后汉使至 , 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 : 汉帝射雁 , 于雁足得苏武书 , 言其在某泽中 , 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雁断 : 指苏武去国久。胡天 : 指匈奴。②陇上句 : 指苏武回国后 , 羊仍回原处。陇 : 通“垄” , 高地。③冠 : 古男子二十岁加冠典。④茂陵 : 意谓苏武回国时 , 武帝既死 , 也得不到他封侯之赏。 诗题为“苏武庙” , 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 , 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 [ 思维呈现 ] 1. 不能忽略的标题 : 苏武庙。唐朝诗人写      时期人的庙 , 势必有所指。   答案 : 西汉 2. 从题材上看 , 这是一首      的诗。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晚唐国势衰颓 , 民族矛盾尖锐 , 因而表彰民族气节 , 歌颂忠贞不屈 , 心向祖国成了时代的需要。温庭筠这首诗正是塑造了一位      的英雄形象。颈联的对仗颇为工巧 , 且用“逆挽法” , 先说“回日”再说“去时” , 灵活而不呆板 , 生动而不拘泥。   答案 : 凭吊古人 坚持民族气节 [ 整合答案 ]   好处 : 大量运用虚写 , 通过想象 , 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 , 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 , 以及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 , 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 ( 答出任两点即可。若是总说“把苏武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以及心理动态描绘得细致入微 , 生动传神” , 也可 ) 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 思想情感 : ①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②晚唐国势衰颓 , 民族矛盾尖锐 , 作者表彰民族气节 , 歌颂坚贞不屈 , 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 , 回答后面问题。 沉醉东风 · 维扬怀古 汤舜民 锦帆落天涯那答 ① , 玉箫寒、江上谁家 ? 空楼月惨凄 , 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 , 满耳涛声起暮笳 , 再不见看花驻马。 [ 注 ] ①“锦帆”句 : 化用前人诗句 , 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 , 旧王朝已消亡。那答 , 那边。 维扬的今昔有何不同 ? 作者借此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 解析 : 结合“维扬怀古”可以判定这是一首怀古的曲子。回答本题 , 先找出古今对比的景象 , 再体会情感。 答案 : 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 , 兴盛繁华 ; 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 , 耳边充斥悲笳。抒发了昔盛今衰的伤感。 描写角度 ( 一 ) 感官角度 感官角度是指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来写的诗作。多数诗歌中会出现多种感官。 [ 思维呈现 ] 1. 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 , 要求分析      与      对琵琶演奏      的差异。   答案 : 上片 下片 描写角度 2. 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等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等可知 , 本词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 , 侧重      描写 , 而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 侧重      描写。   答案 : 正面 侧面 [ 整合答案 ]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 ( 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 ), 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 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 ), 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诗 , 回答后面问题。 苏秀道中 ① [ 宋 ]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 , 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 , 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 , 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 , 何况田间望岁心 ! [ 注 ] ①苏秀道中 : 从苏州到秀州 ( 今浙江嘉兴 ) 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 ? 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 , 请简要分析。 解析 :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由“一夕骄阳转作霖”可以看出雨下得及时 , 由“岸岸深”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至于是如何表现的 , 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 , 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 答案 : 特点 : 雨大 , 及时。分析 : 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 , 看到“屋漏床床湿” , 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 , 表现雨大 ; ②运用叠词的手法 , 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 ; ③运用虚实结合 ( 想象 ) 的手法 , 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 完成后面问题。 寄韩潮州愈 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 , 直到天南潮水 ② 头。 隔岭篇章 ③ 来华岳 , 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 , 海浸城根 ④ 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 , 月明初上浪西楼 ⑤ 。 ( 二 ) 观察角度 ( 远近、俯仰、高低…… ) [ 注 ] ①元和十四年 (819 年 ), 唐宪宗迎佛骨 , 韩愈上表切谏 , 触怒皇帝 , 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 : 河流名 , 流经潮州。③篇章 : 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 , 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城根 : 犹城脚。⑤浪西楼 : 潮州一处楼阁。 《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 , 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 并简要赏析。 [ 思维呈现 ] 1.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答题关键词“庸肤剥尽”“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 , 赏析诗句 , 从      、      、      几个角度入手 , 注意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 手法 意象 情感 2. 颈联选取的意象很有特点 :          , 富有意蕴 , 而又境界开阔。   答案 : 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 3. 从观察角度看 , 前一句为      视 , 后一句则为      视 , 且用      两字加以渲染 , 更表达出驿路艰危、海城卑湿的特点。   答案 : 仰 俯 “悬”“浸” [ 整合答案 ]   ①构思精巧。前句写途中景象 , 后句写潮州景象 , 虚中有实 , 落笔超逸。②取象不凡。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 , 蕴藉深沉 , 境界开阔。③用字脱俗。“悬”“浸”二字 , 俯仰结合 , 形象而贴切 , 写出驿路艰危 , 海城卑湿。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 回答后面问题。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 , 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 , 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 , 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 , 惟有青山似洛中。 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本诗。 解析 : 题干明确了答题方向 , 回答时必须紧扣这个展开。逐联看下去 , 前两联主要写景 , 写景角度有远有近有高有低 ; 而后两联虽似写景 , 实际上有情在里面 , 用的是起兴手法 , 表达出作者对历史的万千感慨。 答案 : 诗的前两联写诗人登高远眺 , 远近高低的松楸荒冢 , 残宫禾黍 , 南朝的繁荣盛况已为陈迹。后两联用起兴的手法 , 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 , 抒发繁华易逝的感慨。全诗对历史冷静的思考评价 , 令人感慨万千。而作者的感慨也只是画外音。 修辞手法 诗歌中运用修辞手法 , 是为了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 且在表情达意上更富有韵味。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 比喻、拟人和拟物 ( 合称比拟 ) 、夸张、借代、顶真、互文、反复、排比、通感、列锦等。 注 : 这些手法不逐一解说 , 而是综合在一起 , 再结合“跟踪训练”进行强化练习即可。 阅读下面两首诗 , 回答后面问题。 未展芭蕉 [ 唐 ]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 会被东风暗拆看 。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 其一 ) [ 金 ]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 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达技巧。 [ 思维呈现 ] 1. 先读题干“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达技巧” , 意味着两诗可以分开来分析。 2. 次看手法。第一首的标题告诉人们 , 作者要写的事物是      , 可是起笔第一句即是“绿蜡”、第二句是少女的“芳心”、第三句是“书札” , 那么 , “绿蜡”“芳心”“书札”和“芭蕉”之间就形成了      和       的关系。   而第二首的标题是一个叙述句 , 告诉读者这首诗记录了一件事 , 从内容 看 ,       、      、       等手法的运用 , 大大增强了本诗的趣味性和韵味性。   答案 : 芭蕉 比喻 被比喻 衬托 比拟 对比 3. 分别说出两诗的表达技巧对本诗的情感表达作用即可。 [ 整合答案 ]    ( 示例 )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 , 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 , 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 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 , 不仅传神 , 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 , 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 , 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 回答后面问题。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 , 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 人不见 , 水空流。   韶华 ① 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 ② 春江都是泪 , 流不尽 , 许多愁。 [ 注 ] ①韶华 : 青春年华 , 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 : 纵使。 词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 流不尽 , 许多愁”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 ) 化用而来 , 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解析 : 题目要求比较两者的异同 , 答题需分别展开。同的方面 , 可注意两者“愁”情及比喻手法的运用 ; 异的方面 , 可从愁情及其程度、表现手法作比较。 答案 : ( 同 ) ①都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都使用了比喻手法 , 以水喻愁 , 比喻生动形象。 ( 异 ) ①愁情及其程度不同。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 , 秦词表现的是儿女之情 , 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不同。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 , 不是直接以水喻愁 , 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 , 再以泪写愁 , 写法曲折。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 回答后面问题。 寄黄几复 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 , 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 , 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 , 治病不蕲三折肱 ② 。 想见读书头已白 , 隔溪猿哭瘴溪藤。 [ 注 ] ①黄几复 : 黄庭坚年轻时好友 , 时为广西四会县令 , 二人分别已有十年。②蕲 : 祈求。肱 : 上臂 , 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 这里指处事圆滑。 [ 注 ] ①元和十四年 (819 年 ), 唐宪宗迎佛骨 , 韩愈上表切谏 , 触怒皇帝 , 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 : 河流名 , 流经潮州。③篇章 : 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 , 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城根 : 犹城脚。⑤浪西楼 : 潮州一处楼阁。 《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 , 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 并简要赏析。   第二联采用了什么手法 ? 是怎样具体运用的 ? 请简要分析。 解析 : 题目要求回答第二联采用的手法 , 这一点可以从“春风”与“夜雨”、“一杯酒”与“十年灯”等对应的词语上判断出来。具体运用可以结合全诗对这些词语进行分析。 答案 : 对比。十年前与十年后形成时间上的对比 , 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形成环境上的对比 , 相聚饮酒与孤坐灯下形成行为上的对比 , 相聚的快乐与离别的孤独形成情感上的对比。 3. 阅读下面这首诗 , 回答后面问题。 二月二日 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 , 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 , 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②井 , 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 , 更作风檐夜雨声。 [ 注 ] 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 : 陶渊明 , 字元亮。③亚夫营 : 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 , 军纪严明 ; 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第二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 解析 : 诗的第二联是“花须柳眼各无赖 , 紫蝶黄蜂俱有情”。花须 : 花蕊 , 因花蕊细长如须 , 所以称为花须。柳眼 : 柳枝上的嫩芽 , 因嫩芽如人睡眼方展 , 所以称为柳眼。这里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同时 , “无赖”即“无心” , 与“有情”相对 , 这里将“花须柳眼”与“紫蝶黄蜂”都拟人化了。描写了春花细柳柔媚多姿尽情开放 , 紫蝶黄蜂似乎钟情美丽的花草 , 在草丛中翩翩起舞的初春时节春意盎然的画面。 答案 : 比喻、拟人。花儿吐蕊 , 柳枝长出新芽 , 蝴蝶蜜蜂翩翩飞舞 , 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象。 4.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回答后面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 半夜鲤鱼来上滩。 说说本诗开头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解析 : 两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 , 但不完全相同 , 应分别作答。注意从手法运用及效果两方面说明。 答案 : 比喻。第一句是明喻 , 把凉月比作眉 , 突出了初月的形状 ; 第二句是借喻 , 把水面比作镜 , 突出了溪水的明净。 5.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回答后面问题。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说说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解析 : 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较多 , 注意仔细分析辨别每句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 体会其表达效果。 答案 : 诗的前两句 ,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 把嫩绿的柳树比作碧玉 , 把柳枝比作丝带 , 突出了柳树的颜色美、柳枝的轻柔美。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 , 第四句运用比喻手法 , 三、四两句合起来又是运用设问手法。诗的后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 , 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 巧 , 新颖别致 , 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 烘托无限的美感。 6.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回答后面问题。 新 沙 ① 陆龟蒙 渤澥 ② 声中涨小堤 , 官家 ③ 知后海鸥知。 蓬莱 ④ 有路教人到 , 应亦年年税紫芝 ⑤ 。 [ 注 ] ①新沙 : 指海边新涨成的沙洲。②渤澥 (xiè): 渤海的别称 , 一本直作“渤海”。另说渤澥为象声词 , 海潮声。③官家 : 旧指官府 , 朝廷。④蓬莱 : 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之一。⑤紫芝 : 灵芝的一种 , 传说中仙人种紫芝为食。 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请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 : 解答此题 , 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诗歌运用了不止一种手法 , 有夸张、对比、想象 , 回答时尽量选择诗句中运用较多、最能凸显诗歌主旨和情感的一种。本诗意在刻画官府的贪婪本性 , 夸张手法的运用更能凸显诗歌的主旨。 答案 : 夸张。开头两句“渤澥声中涨小堤 , 官家知后海鸥知” , 这是极度夸张的笔墨 , 这夸张既匪夷所思 , 却又合乎情理。诗的三、四句“蓬莱有路教人到 , 应亦年年税紫芝” , 则把夸张与想象糅为一体 , 用传说进一步镂刻官府“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贪婪本性。 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比兴、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用典、双关、照应、铺垫、联想、想象、象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张、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等。 注 : 因为表现手法比较多 , 故不一一列举 , 只在“跟踪训练”里部分体现。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回答后面问题。 余杭四月 [ 元 ] 白珽 四月余杭道 , 一晴生意繁。 朱樱 ① 青豆酒 , 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 , 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 , 寂寂昼门关 ② 。 [ 注 ] ①朱樱 : 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 : 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 , 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达技巧 , 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思维呈现 ] 1. 标题告诉我们 , 本诗的写作内容为      的风景和风情。   答案 : 余杭四月 2. 根据题干 , 只要把眼光聚焦于第三、四两句即可。这两句共用了      名词 , 因此 , 列锦必不可少——作者采用      叠加法 , 将这些事物排列在一起 , 来勾勒出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   答案 : 四个 意象 3. 这里 , 每一个名词前搭配一种颜色 , 并且颜色都是富有活力的色调。颜色之间 , “朱”与“绿”、“青”和“白”又互相映衬、渲染 , 表明四月乡村的      , 以及诗人看到这些景色的      。   答案 : 蓬勃生机 开心愉快 [ 整合答案 ] ①颔联运用了映衬 ( 衬托、对比、烘托、渲染 ) 、列锦的表达技巧 ; ②映衬 : 朱与青 , 绿与白 , 颜色明丽喜人 , 相为映衬 , 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 , 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列锦 : 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 , 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 , 烘托静谧的气氛 , 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1. 阅读下面的宋词 , 回答后面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 , 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远 , 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 , 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 , 只有红尘无驿使 , 满眼骊山。 词中有两处用了典故 , 试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解析 : 两个典故是“魂散马嵬关”和“红尘”。作用方面的分析 , 要依据典故所处的语言环境 , 并结合整首词。词人借此对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行径进行了讽刺。 答案 : “魂散马嵬关”指玄宗不得已在马嵬坡下处死杨贵妃的事 ; “红尘”则借用了杜牧《过华清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之意。作者借用这两个典故 , 既巧妙地补叙了当年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 , 交代了杨贵妃被缢死在马嵬的悲剧结局 , 而且收归现境 , 抒发了当前所见所感 : 热闹的新丰 道上 , 被过往行人车马扬起的红尘依然如故 , 但驰送荔枝的驿使却再也见不到了。词人对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并不直接说出 , 只用“有” “无”的开合相应与“满眼骊山”的景象隐隐透露 , 显得特别隽永耐味。 2.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回答后面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 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 , 萧萧华发映金罍 ② 。 不堪丞相延东阁 , 闲伴诸儒老曲台 ③ 。 佳节久从愁里过 , 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 , 自把新诗百遍开。 [ 注 ] ①九日 : 农历九月九日 , 即重阳节。韩魏公 : 即韩琦 , 时为丞相。②金罍 : 泛指酒盏。③曲台 : 指太常寺 , 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 , 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 请简要赏析。 解析 : 关于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 , 主要从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 , 看如何运用对比 , 这里有三层对比 : 喜与忧的对比 , 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 , “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 ,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对于表达作者心境有何作用 , 这里运用对比层层递进 , 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答案 : ①妙在用三层对比 ( 明技巧 ) 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未绝壮志。 ( 析作用 ) ②佳节时不喜反忧 , 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 , “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 :( 释运用 ) 三层对比 ,( 明技巧 ) 层层递进 , 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 析作用 ) 3.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回答后面问题。 出塞作 ① 王 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 ② , 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 , 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 ③ , 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 ④ 角弓珠勒马 , 汉家将赐霍嫖姚 ⑤ 。 [ 注 ] ①开元二十五年 (737), 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 ,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 , 这首诗就写于此时。②天骄 : 原为匈奴自称 , 这里借指吐蕃。③乘障 : 登城守卫。④玉靶 : 镶玉的剑柄 , 借指宝剑。⑤霍嫖姚 : 本指西汉霍去病 , 这里代指崔希逸。 这首诗的前两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场景的 ? 请简要分析。 解析 : 前两句写打猎声势之盛 , 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三、四句写出吐蕃健儿盘马弯弓、勇猛强悍。作答本题 , 既要理解分析两联诗句的内容 , 又要分析两联在全诗中的地位作用。结合全诗理解分析 , 首先点明所用的手法 , 然后分析其作用。 答案 : ①渲染和衬托手法。 ( 明技巧 ) ②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吐蕃健儿趁着秋天草枯之际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驰骋射猎的场景 ;( 释运用 ) ③突出了吐蕃骑兵的强悍和打猎声势之大 , 渲染边关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 , 为下面写唐军的应敌作铺垫 , 衬托了唐军的从容镇定、英勇善战。 ( 析作用 ) 4.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回答后面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有何效果 ? 解析 : 从全诗看 , 诗人“行”得特别“早” , 是通过主人公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的。因此 , 作答本题 , 着重分析作者写“早”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 , 星斗纵横 , 分外明亮 , 反衬夜色之暗 ;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 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5.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回答后面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 , 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 , 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 , 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 , 沾襟比散丝。 本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怎么写景的 ? 有什么作用 ? 解析 : 作答本题 , 可从理解颔联和颈联内容入手。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 , 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 , 天灰蒙蒙的一片 , 远处都看不真切 , 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进而分析手法的运用。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 , 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 , 在船帆上 , 鸟羽上 , 在天际 , 在大树上 , 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答案 : 采用烘托的手法 , 通过帆变重、鸟飞缓、天迷蒙、树滋润 , 来写蒙蒙细雨。 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 , 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 , 篇幅虽然短小 , 但十分讲究结构技巧。懂得古代诗歌结构布局的技巧 , 也是鉴赏诗歌的必要条件。诗歌的常见结构技巧 : 首尾呼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层层深入、卒章显志、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倒装、过渡、伏笔、铺垫、线索等。 1. 掌握结构种类。 熟悉、掌握诗歌的结构类型、结构技巧是赏析诗歌的先决条件。 2. 明确命题角度。 考查时 , 有的是直接就诗歌的整体结构进行设题 , 有的是对诗歌的局部进行设题。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 :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 : 前后呼应、铺垫照应。⑤结构特点 : 倒叙、先抑后扬、重章叠句。 3. 掌握结构作用。 ①问开篇诗句的作用 , 一般可回答 : 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②问诗中诗句的作用 , 一般可回答 : 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等。③问诗歌结尾的作用 , 一般可回答 : 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4. 规范答题术语。 答题时的术语要符合结构类题的特点 , 做到准确规范。如“层层深入” , 就是指诗歌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另外 , 在分析时还要联系诗歌内容与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回答后面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① 独有宦游人 ,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 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 , 归思欲沾襟。 [ 注 ] ①杜审言 : 初唐中原人。唐高宗咸亨年间进士 , 一生诗名甚高而仕途失意。作此诗时任江阴县丞 , 宦游江南已近二十年。 (1) “偏惊”意为“最惊” , 请细味全诗 , 概述“偏惊”二字在结构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 “梅柳渡江春”一句 , 写出了江南春天的什么特点 ? 诗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的 ?   [ 思维呈现 ] 1. 标题角度。这是一首      诗 , 是作者与朋友陆丞一起游春时所写。   答案 : 应和 2.(1) 题的题干已经告诉我们“偏惊”的意思 , 而且指引了答题方向为      和       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 一般是      , 答出“承”和“启”的内容即可 ; 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则是作者的情感 , 从末句可以看出 , 为      和      。   (2) 颔联第二句将两种植物“梅柳”放在一起 , 梅在冬天盛放 , 柳在春天冒芽 , 说明       。      字运用拟人手法 , 变静为动 , 形象地写出了早春之景。   答案 : 结构 表情达意 承上启下 思乡之痛 仕途失意 春天来得早“渡” [ 整合答案 ]    (1) “偏惊”二字 , 既与上文“独有”二字呼应 , 指出“偏惊”缘自宦游人的特殊境遇 ; 又总引下文对江南春景的描写。“惊”为凝情之笔。不独是惊讶之色 , 亦是内心的警惕。它源于思乡之痛和仕途的失意。 ( 要点 : 呼应上文“独有” , 总引下文描写 ; 表达思归失意之情。 ) (2) 江南春早春盛。诗人化静景为动景 , 用“渡”字形象地描绘出由江南向江北 , 梅柳次第花发木荣 , 整个江南便已春意盎然的情景。或 : 诗人长于运用拟人手法。将梅柳人格化 , 想象它们由江南渡向江北 , 形象描绘出自南向北 , 花发木荣 , 整个江南春意盎然的情景。 1. 阅读下面的诗 , 回答后面问题。 骤 雨 [ 宋 ] 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 , 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 , 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 , 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 , 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有人说 , 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 , 你认为好还是不好 , 为什么 ? 解析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 , 同时考查对诗歌谋篇布局的赏析能力。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或原处 , 都有一定作用 , 答题时 , 能结合诗歌主旨来分析 , 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 : ( 示例一 ) 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 , 先声夺人 , 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 , 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 , 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 , 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 示例二 )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 , 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 , 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 , 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 , 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2. 阅读下面这首诗 , 回答后面问题。 早过大通驿 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 , 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 , 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 , 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 , 斟酌在荆关 ② 。 [ 注 ] ①大通驿 : 在安徽铜陵 , 大通河由此入长江 , 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 :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 , 二人擅长山水画。 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 : 本题考查诗歌的构思技巧。诗题中的“过”字有统领全诗的作 用。首先明确“过”的词义 , “过”有“经过、路过”的意思。其次 , 要考虑哪些景物是如何具体体现经过、路过之意的。前三联通过时间、景物的变化 , 移步换景 , 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 , 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 情。答题时抓住“遥辨市”“忽移湾”“一江水”“九子山”等表示移步换景的词语来回答。 答案 : “过”指“经过 , 路过” , 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 , 移步换景 , 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 , 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 , 朝阳未升 , 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 , 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 , 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面 , 云朵飘过九子山间 , 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 , 遥看岸上的景物变化 , 体现出“过”之意。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 回答后面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 , 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 ② , 云深无雁影 ③ 。   更深人去寂静 , 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 , 如何消夜永 ! [ 注 ] ①周邦彦 (1056-1121): 字美成 , 号清真居士 , 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②寒声 : 指秋声 , 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 :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 , 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 请简要说明。 解析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提示从两阕的首句看 , 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阕的“更深人去寂静” , 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时间过渡 , 据此可以看出是时间线索。 答案 : 这首词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 ; 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 意思答对即可 ) 4.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 , 回答后面问题。 出 关 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 旆 ② 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 出关争得不回头 ? [ 注 ] ①关 : 指居庸关。②旆 (pèi): 旌旗。 诗的前两句 , 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 , 士卒何心肯逗留” , 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 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 : 作答本题 , 着重比较两种版本的优劣。注意体会本诗写景的内容及作用 , 体会“将军”两句写人的内容及作用 , 于比较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先明确喜欢还是不喜欢 , 然后说明理由 , 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 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 , 景物描写鲜明生动 , 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 , 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5.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 , 回答后面问题。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 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 , 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解析 : 作答本题 , 注意题干中的提示“相对静止的画面”及要求分析“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 所以要重点体会第三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 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 , 并与蒙蒙细雨叠加 , 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 ; 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 , 为描写雷电蓄势 , 承上启下。 6. 阅读下面古诗 , 回答后面问题。 舟中晓望 ①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 , 青山水国遥。 舳舻 ② 争利涉 , 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 ? 天台 ③ 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 , 疑是赤城 ④ 标 ④ 。 [ 注 ] ①这首《舟中晓望》 , 记录了诗人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②舳舻 : 一种方长船。“利涉” , 出自《易经》“利涉大川” , 意思是 , 卦象显吉 , 宜于远航。③天台 : 天台山 , 东南名山 , 石桥尤为胜迹。④赤城 : 山在天台县北 , 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 , 山中石色皆赤 , 状如云霞。⑤标 : 山顶。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 , 既开门见山 , 又首尾呼应 ,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 :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 , 既开门见山 , 又首尾呼应” , 答题时注意诗句如何“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即可。 答案 : 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 , 紧扣诗题 , 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 , 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 , 因此说是开门见山 ; 而尾联又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 , 是那样璀璨美丽 , 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 , “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和第二句中的“遥”相呼应 , 表明是同一个早晨 , 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 , 全诗开门见山 , 首尾呼应 , 结构圆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