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五)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五)

‎2018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南定楼遇急雨①‎ 陆 游 ‎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②逢峒獠③,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 ‎【注】 ①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自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②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③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以简洁的笔触交代了诗人在益州的行踪,以及沿江东下“度泸游”的情景,为下文写景抒情限定了时间范围。‎ B.颔联描绘了一幅“江山风雨图”:江上、山间风雨相挟,风声萧萧,雨幕森森,百川千流,奔腾呼啸,冲进楼中。‎ C.颔联中的“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山洪奔涌的景象,“乱”字写出诗人心乱如麻的感受,真可谓传神之笔。‎ D.颈联描写诗人眼前所见,耳中所闻,在正面传达出其地亲切可人之意的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归乡心情。‎ E.本诗写景变化极快,忽写行役之苦,忽写江山之胜,忽写风雨之狂,忽写土俗之陋,忽写归心之切,忽写登览之愁。‎ 答: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时间范围”分析不妥,应为“空间范围”。C“心乱如麻的感受”分析不当,应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D“正面传达出其地亲切可人之意”分析不当,应为隐有其地不可久留之意。‎ ‎2.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6分)‎ 答:①羁旅漂泊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名,写出诗人久居蜀地,不断变换行程的羁旅之苦。②客居他乡之愁。诗人客居他乡,“人语朱离”,难免思乡。③前路茫然之愁。诗人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④去留两难之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难安,去也难安。‎ ‎[解析]‎ 这首诗首联交代了作者在四川的行踪以及沿江东下情景,颔联写其登楼所见。南定楼在泸州州治,对江负山。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而在这风横雨狂之时,随着萧萧风声,透过森森雨幕,但见重岩叠嶂,百川千流,奔腾呼啸,竞赴眼底。因其风劲雨骤,更觉山重水复;而山洪奔涌,又衬出风紧雨急。一个“争”字,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时的景象,可谓传神。“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这两句在表现手法上从瞬息即变的景物之中,抓取了最能体现情景的形象来渲染。写景如此,始可称工。颈联继续写诗人眼前所见,耳中所闻。宋朝时,边地风化礼教未开,其语言外人难解。“人语朱离逢峒獠”,隐有其地不可久留之意。再写“棹歌欸乃下吴舟”,同时描述行旅,饱含着作者不少的乡情。这两句诗,分开看,都只是客观的描写,而放在一起,则形成对照,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归乡心情。陆游久居蜀地,对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无论是汉中形胜,还是成都繁华,都使他依恋难舍。一旦离去,往事便分明在目,惜别之情顿起,正所谓惯住天涯,归心倦懒,便是此意。但诗人十载为客,如今归去,思乡之情,终不能免。但留也难安,去也难安,两种情思,一般缱绻。诗人登高望远,仰对着茫茫云天,欲向谁语?而俯视迢迢原野,不辨去路。他心无所主,怎不生愁?结句所写“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正是这种迷茫之情。整首诗所写景象变化极快,忽写行役之苦,忽写江山之胜,忽写风雨之狂,忽写土俗之陋,忽写归心之切,忽写登览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名,将十年宦旅、千里蜀中,概况在一联之中,如骏马奔腾,读之如闻迅足踏地之声。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答出两个要点给4分,答出三个要点给6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11分)‎ 春晚泊船江村 崔 橹 ‎ 芳草青青古渡头,渔家住处暂维舟。‎ 残花半树悄无语,细雨满天风似愁。‎ 家信不来春又晚,客程难尽水空流。‎ 自怜爱失心期约,看取花时更远游。‎ ‎3.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描写自然环境,古老的渡口草色青青,奠定了一种凄美的基调,接着描写抒情主人公暂时把船缆拴系在打渔人家的住处。‎ B.“残花”指被风雨打去一半的花,“细雨满天”描写了雨的形状和范围。颔联运用拟人手法,抓住典型景物进一步烘托气氛。‎ C.颈联写虽然今年春色比往年来得晚些,但家信仍未到来,游子旅程漫漫,只见江水白白流过,表现了对心爱之人的理解心情。‎ D.尾联进入心理描写,抒情主人公在春光明媚、繁花灿烂之时再次远游他乡,与心爱之人又错过了约会的佳期,感到十分可怜。‎ E.这首诗的标题既交代了时间,又交代了地点,同时,还交代了人物和事件,通过对春晚泊船江村的所见所感来抒发思想感情。‎ 答: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B“‘半花’指被风雨打去一半的花”分析不当,应为树上的花落去后只剩一半的花。C“春又晚”指春日将尽,而不是“春色比往年来得晚些”。D“怜”是可惜的意思,而不是可怜的意思。‎ ‎4.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产生这一思想感情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这首诗抒发了游子远离家乡的深沉愁思。(3分)“残花”“细雨”撩人愁思,“家信不来”愁思萦怀,“客程难尽”愁思难了。(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11分)‎ 浣 溪 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注]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 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风压轻云贴水飞”写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诗人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狂风猛吹大地,薄云贴水迅飞,一派春意盎然的佳景。‎ B.“乍晴池馆燕争泥”写天气初晴,池馆内软语呢喃的新燕正在衔泥筑巢,池馆内外,满目生机勃勃的景象,显示了作品的动态美。‎ C.“沈郎多病不胜衣”借用沈约之典,讽刺沈约平时身体多病,腰围减少,瘦损不堪,在此阳和气清的时节是享受不到大好春光的。‎ D.下片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通过鹧鸪的啼声,寄托出词人对美好的追求,此时此刻,词人只觉得无知的落花才是深知自己的至友。‎ E.本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以乐景写哀情;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全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境界高妙,格外耐人寻味。‎ 答: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狂风猛吹大地”分析不当,应为和风吹拂着大地。C“讽刺沈约平时身体多病,腰围减少,瘦损不堪,在此阳和气清的时节是享受不到大好春光的”分析不当,这里是借沈约的典故来写自己在此大好春光里,由于身体多病,更加弱不禁风。D“对美好的追求”分析不妥,应为对故乡的思念。‎ ‎6.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6分)‎ 答: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2分)“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旧之思;“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4分)‎ ‎[解析]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具初春气息的景物。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诗人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沈郎多病不胜衣”一句,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描写,春天初晴,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词人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如今连鸿雁也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是词人举目所见之景。词人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此情惟有落花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词人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词人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词人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同,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词人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1分)‎ 西塞山①下作 韦 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7.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C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解析]B“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C“化实为虚”说法错误,这里是由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5分,答对一项2 分,两项5分,多选不给分。‎ ‎8.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答:①“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艺术境界。‎ ‎[解析]首联两句,一写水,一写山。“水似蓝”,表明其地水深莫测,江右西塞山势的峻峭,以及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此句虽写水,而山亦映带其中。次句写山势险峻,用“乱云如絮”描绘,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这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故此句虽落笔在山,而水亦映带其中。试想,置身于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比照之下,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这个环境给诗人的感受,一定是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一种艺术境界。第二联一瞻前程,湓城北的庐山依稀可见,渐见影像;一顾来路,云梦之南的天际,片月斜挂,渐远渐斜。“渐映”恰当地呈现出当时舟行的渐见过程,“斜生”也巧妙地点出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第三联由前幅的实景勾勒转入虚笔飞动,与前面身临奇妙环境的感受作呼应,为末尾所发归焉之志作铺垫。蕨本多年生植物,嫩时茎叶可食,其色紫,故名紫蕨,采食的时间在仲春时节。柑成熟时色黄,采摘期在秋冬之际。仲春所烹食的紫蕨与秋冬之际摘柑不可同日而语;烹蕨的晓烟和带露的黄柑亦与诗人黄昏舟行的时间相背。在此诗人通过适当的联想,把此地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把西塞山一带的优美图画描绘得更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以“故垒萧萧芦荻秋”终结,尽管充满对“四海为家日”的欣慰和六朝衰亡的感喟,读来总有几分凄凉萧瑟。韦庄对西塞山的一景一物,却洋溢出深切的爱恋,他无意于为芦荻秋风伤叹,而把芦花视为宁静恬适生活的伴侣,期望着有朝一日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观“他年”“终傍”之辞,其志可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