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社会的建构方式是血缘而不是契约,血缘联结组成家族,家族成为政治的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扩张为政治关系,形成君父权威相得益彰的政治体系。这表明古代中国 A. 分封制的影响深远 B. 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C. 家国同构格局明显 D. 家族观念十分浓厚 ‎【答案】C ‎【解析】从材料“血缘联结组成家族,家族成为政治的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扩张为政治关系,形成君父权威相得益彰的政治体系。”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家族对族人的管理和处置,发展为政治关系。从而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家国同构格局,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从秦朝开始才出现君主权力高度集中的内容,B错误。家族观念十分浓厚对材料表述不全面,排除D。‎ ‎2.周礼规定,天子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 这表明西周时期 A. 分封制度瓦解 B. 宗法制度实行 C. 冶铁技术发达 D. 等级制度森严 ‎【答案】D ‎【解析】天子和诸侯编钟数量和摆放位置的差别体现了一种等级制度,选项D正确;周礼内容不能显示出分封制度的瓦解,选项A排除;材料内容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青铜制品,而非铁器,排除C。‎ ‎3.唐初 ▲“掌出纳帝命”,“佐天子而统大政”。其官员不仅审查百官奏章并向皇帝提出建议对策,甚至可以驳回皇帝诏书。文中“▲”代表的机构是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礼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中的门下省具有“出纳帝命”,“审查百官奏章”,“甚至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的职能,C项正确;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礼部负责国家外交礼仪等事务,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4.北宋时,它主管盐铁、度支、户部,有“计相”之称,在权力中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 A. 参知政事 B. 尚书令 C. 三司使 D. 枢密使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三司使具有计相之称,其在权力中枢中,负责主管盐铁、度支和户部,C选项正确;参知政事掌行政,尚书令为无权虚职,枢密使掌军事,ABD三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5.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内阁正式确立于 A. 宋太祖统治时期 B. 明太祖统治时期 C. 明成祖统治时期 D. 明英宗统治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时,正式确立了内阁制,C选项正确;宋太祖和明太祖时期,还没有设立内阁制度,AB两项错误,明英宗时内阁制度已经得到进一步发展,D选项错误。‎ ‎6.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A. 掌握最高行政权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大臣都“小心敬慎,奉公守法”,有庸臣无权臣等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及军机处掌握最高行政权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军机处的存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没有说明军机处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BD两项错误。‎ ‎7.有学者评价英国某一事件,它不仅仅是一次“政变”,而且克服了专制王权,使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它”是 A. 1688年光荣革命 B. 《权利法案》的颁布 C. 1832年议会改革 D. 责任制内阁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英国克服了专制王权,树立了议会权威,A项正确;《权利法案》是这一政变的影响,不是事件本身,1832年议会改革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均不是通过宫廷政变实现的,BCD三项错误。‎ ‎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政府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这体现了 A. 联邦制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 共和原则 D. 司法独立原则 ‎【答案】A ‎【解析】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政府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这体现了美国联邦制原则,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共和原则、司法独立原则无关,排除CD。‎ ‎9.英法德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产生了方式上的巨大差异,但仍具有共性可循。下列属于各国民主政治共性的是 ‎①议会立法 ②元首选举 ③政党政治 ④分权制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综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英法美确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共性是议会立法,各国实行的三权分立使各个权力之间实现分权与制衡,各国实行政党统治,①③④故正确;英国、德国的元首是世袭的,②不是三国的共性,错误。故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1844年清政府和法国签订的《黄埔条约》规定:“凡有佛兰西人与中国人争闹事件,或遇有争斗中……系佛兰西人,由领事官设法拘弩,迅速讯明,照佛兰西例治罪,其应如何治罪之处,将来佛兰西议定立矣”“佛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该特权 A.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B.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C. 使中国沦为殖民地 D. 破环中国的司法主权 ‎【答案】D ‎【解析】“佛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指的是领事裁判权,这破环中国的司法主权,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问题,排除AB;鸦片战争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 ‎11.太平天国运动体现出来的新时代的特点是 A. 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 ‎ B. 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C. 《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 ‎ D. 《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答案】D ‎【解析】要注意“新时代的特点”的含义,从世界形势来看,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社会潮流,《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也就符合了时代的新特点,故选D;武装斗争的方式、规模空前巨大不是太平天国新时代的特点,排除AB;《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体现了维护小农经济的意识,不属于“新时代的特点”,排除C。‎ ‎12.《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严重的是 A. 赔款两亿两白银 B. 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增开通商口岸 D. 割让台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B。‎ ‎13.《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 C. 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帝运动 D. 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答案】C ‎【解析】《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体现了清政府已经沦为了洋人的朝廷,选项C正确;选项A不是《辛丑条约》内容,排除;选项B、D只能体现出列强强化了府清政府的控制,不能得出清政府是列强的统治工具,排除。‎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精神财富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长征精神” ②“井冈山精神” ③“延安精神” ④“红船精神”‎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②① D. ④②①③‎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①“长征精神”指的是在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长征期间形成的革命精神,②“井冈山精神”指的是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并逐渐形成井冈山精神,③“延安精神”是1935—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④“红船精神”指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天辟地的斗争精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④②①③,D项正确;其它三项都不符合“时间先后排序”,ABC三个选项错误。‎ ‎15.马克思在1872年版《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指出,“……所以现在这个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于社会主义的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他将部分章节内容进行了修正,这体现出马克思 A. 具有自我批判和革新的精神 B. 主张从历史事件出发研究问题 C. 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D. 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答案】A ‎【解析】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材料信息可知,马克思以序言的形式对《共产党宣言》不断进行修改和补充,材料所引序言对所写内容进行了自我反思和否定,体现了自我批评和不断革新的精神,故A项正确;B项没有完整理解题意,且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材料并未强调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关注,排除C;材料强调马克思对理论的不断修补完善,并未提及历史实践活动,选项D排除。‎ ‎16.1871年,巴黎公社法令规定,除国民自卫军外,不得在巴黎成立或调入任何武装部队。警察局也失去了一切政治职能,变为公社随时可以撤换的工作机关,材料表明巴黎公社 A. 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原则 B. 创立了新型的行政体制 C. 创立了人民自治的政治模式 D. 注重改造旧的国家机器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重新建立军队,调整警察机构,这表明巴黎公社注重改造国家机器,故选D项;材料信息“不得在巴黎成立或调入任何武装部队”没有反映主权在民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军队、警察机构等旧国家机器的改造,并没有涉及创新行政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民自治,故C项错误。‎ ‎17.1917年3月,“彼得格勒自发的示威游行转变为士兵起义……布尔什维克无力影响革命自发性蓬勃展开的过程。”这次“革命”‎ A.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B. 完成了“四月提纲”的任务 C. 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A ‎【解析】1917年3月彼得格勒自发的士兵起义指的是二月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故选A;十月革命完成了四月提纲的任务,故排除B;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的是七月流血事件,故排除C;十月革命之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排除D。‎ ‎18.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这个共同体 A. 使欧洲的联合走向政治联合 B. 使政治宿敌法德和解,迈开了欧洲一体化的关键一步 C. 使欧洲的经济联合得以完成 D. 其成员国包括英,法,意,荷,比,卢等国 ‎【答案】B ‎【解析】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使政治宿敌法德和解,迈开了欧洲一体化的关键一步,故选B;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是经济领域的联合,排除A;C项中“完成”表述错误,排除;欧洲煤钢共同体缔约国有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没有英国,排除D。‎ ‎19.在台湾,有一首《相思树下望台湾》的歌谣里面写到“相思树下望台湾,咫尺海峡一水间。问君几时返故土,问君何日再团圆。”这浅浅的诗词,代表的是每一位在台的炎黄子孙赤诚的心愿。这首歌谣 A. 表现了对两岸统一的前景充满绝望 B. 表达了对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热爱 C. 反映了对国共两党对峙的严重忧虑 D. 表现出了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心情 ‎【答案】D ‎【解析】根据“问君几时返故土,问君何日再团圆”可知,浅浅的诗词反映了海峡两岸的同胞们希望在统一民族心的带领下早日走向祖国真正统一道路的心情,故选D;A材料无法体现“充满绝望”,排除A;B不符合常理主旨,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国共两党对峙”,排除C。‎ ‎20.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新中国提出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求同存异”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为“消除周边国家担心和疑虑”,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选项正确;另起炉灶针对的是国民党时期的半殖民地外交,A选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针对的是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求同存异针对的是亚非国家和中国的历史差异和现实团结合作的愿望,BC两项错误。‎ ‎21.1954年12月,中国外交部指示驻印尼大使黄镇:对东南亚国家积极进行工作,稳定亚非两洲的和平中立国家,我们应争取参加这次会议。当时中国积极争取参加的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26届联大 D. 中共一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底,为“稳定亚非两洲的和平中立国家”,促进亚非国家的合作,中国积极参加准备参加的会议是万隆会议,B选项正确;日内瓦会议主要探讨的是印度支那半岛和朝鲜半岛的问题,参加国主要是世界大国,A选项错误;第二十六届联大召开是在1971年,中共一大发生在1921年, CD两选项不符合题意。‎ ‎22.下面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领导人针对一次国际会议的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该会 议是 ‎ ‎(1)交战双方……同时实现完全的停火。‎ ‎(2)交战双方停止自印度支那境外进入各种新的部队和军事人员以及各种武器和弹药。‎ A. 日内瓦会议 B. 亚非会议 C. 第 26 届联大 D. 中共一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涉及的地区是印度支那可知,这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选项A正确;亚非会议和印度支那地区停战无关,排除B;第26届联大解决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印度支那无关,排除C;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其召开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23.下图所示公报的发表,标志着 A.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 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新中国开始迈入世界外交舞台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B项正确;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初,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十月的二十六届联大上,中国开始迈入世界外交舞台的标志是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ACD三项错误。‎ ‎24.两极格局解体后,对当前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格局描述不确切的一项是 A.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流 B.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C. 美国推行单边主义获得成功 D. 和平与动荡是当今世界的现实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但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 ‎ 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因此美国推行单边主义获得成功的结论是错误,故C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解体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流,故A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两极格局解体后,随着中国、日本的崛起,欧洲国家的联合,世界发展趋势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故B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两级格局解体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也面临着问题和挑战,因此和平与动荡是当今世界的现实,故D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罗马向海外扩张时,将所征服地置为行省,行省居民与罗马人的社会 地位是不平等的。罗马人作为征服者,拥有特权。在法律上,罗马公民是国家权 力的主体,有参政权,有服兵役的权利。而无罗马公民权的行省居民,无论其为 贫或富,都是被征服者,无权参政,没有资格当兵。罗马人将非罗马公民视为臣 服者。他们认为,非罗马民族应当心甘情愿地服从他们的统治。因此在罗马境内, 始终没有发生如秦汉那样的民族融合情况。‎ ‎——摘编自易宁《秦汉的统一与罗马的征服》 ‎ 材料二 秦在征服六国过程中,大力推行郡县制。秦建立后,确立郡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在郡县制下,地方管理层次分明,县下有乡、里、什、伍组织。各级 官员职责明确。中央的政令可以通达全国各地。汉时,虽然郡县与分封并存,然 而从武帝时代起,诸侯王在政治上的影响甚微。汉承秦制,郡县制成为汉代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下卷)(古代史编)》等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与秦汉地方治理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地方治理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意义。‎ ‎【答案】(1)不同之处:①古罗马推行行省制,秦汉实行郡县制; ②古罗马采取法律方式治理,秦汉采取人治方式治理; ③古罗马对罗马民族与非罗马民族区别对待,秦汉对地方管理形式上是同等对待。‎ ‎(2) 意义: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1)不同之处:古罗马与秦汉地方治理的不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将所征服地置为行省”和“秦建立后,确立郡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在法律上,罗马公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和“各级官员职责明确”、“行省居民与罗马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历史意义:秦汉地方治理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中央的政令可以通达全国各地”以及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交融和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来回答。‎ ‎26.(党的十九大把民主政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人民民 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尚书》 ‎ 材料二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 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 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 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 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 ‎ ‎——《世界文明史》 ‎ 材料三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 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 材料四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 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为了巩固 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为 了惩治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 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 材料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 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 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 ‎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 ‎(1)材料一中的“民主”与材料二中的“民主”的含义有何区别?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制定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 ‎(2)根据材料四、五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并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从古到今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 ‎【答案】(1)区别:材料一中的“民主”指民之主,君主,最高统治者。材料二中的“民主” 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2)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 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轨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向资产阶级议会制度过渡,最后发展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1)区别:根据材料一的意思是商汤就是民主,就是人们的主人。当时是奴隶制,商汤就是最大的奴隶主,因此这里就是君主,最高统治者的意思。根据材料二“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可知这里的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主制度建设方面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2)特点:根据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根据材料“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可知,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根据材料“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轨迹: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五可知,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轨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向资产阶级议会制度过渡,最后发展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初期,美国对日本侵华采取妥协退让、“不干涉”的绥靖立场。1941年2月23日,罗斯福通知国民政府,他已批准将首批价值450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作为援华租借物资。根据美方统计,抗战时期美国对华贷款为6.9亿美元,按《租借法》给予的军事援助为8.257亿美元。 ——摘编自张晓卫《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二 尼克松上任之初,美国失去了长期保持的对苏优势,人民对越南战争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尼克松不得不调整美国的越南政策,他明确表示,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全面的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他还认识到,解决越南问题“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基辛格也说:“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 ‎——摘编自黄英、王姗姗《从对抗走向缓和——析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时期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谋求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认识。‎ ‎【答案】(1)因素:日本成为中美共同敌人;美国控制中国的需要;中美相关人士的推动。‎ ‎(2)原因: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借助中国来牵制苏联。‎ ‎(3)认识: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中美两国的关系对世界格局具有重大影响;合则两利,斗则两害。‎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和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谋求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抗战时期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日本是中美共同敌人、美国控制中国的需要和中美相关人士的推动等方面来回答。‎ ‎(2)尼克松谋求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失去了长期保持的对苏优势,人民对越南战争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解决越南问题‘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3)认识:根据所学可从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中美两国的关系对世界格局具有重大影响;合则两利,斗则两害的角度回答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