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学案

第10讲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考点1|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冷战”的兴起 ‎1.背景 ‎(1)“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2)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美国更积极地推行反共、反苏的政策。‎ ‎2.表现 ‎(1)政治: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杜鲁门公开宣称与苏联和社会主义对抗,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苏联和东欧国家于1947年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马歇尔计划:即1948年提出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1949年苏联成立“经互会”与之对抗。‎ ‎(3)军事:为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成立北约。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成立华约组织,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影响 ‎(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误区警示]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二、“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导致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上赶上了美国。‎ ‎[概念阐释]       “冷战”和“热战”‎ ‎“冷战”是一种体制,‎ 是美国对苏联建立的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对抗、军事上遏制的整套体制,但其活动不包括战争。“热战”是针对“冷战”中的“不包括战争”而言的,即“热战”是在“冷战”大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活动,是“冷战”的一种扩大。‎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 史料一 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①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地侵略威胁了和平,②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史料二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③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杜鲁门主义 ‎①→美苏同盟关系的转折 ‎②→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转折 史料二:马歇尔计划 ‎③→美国通过对西欧国家的援助,促使其经济复苏,但实质目的在于遏制共产主义 ‎[学会用史]‎ ‎(1)史料一折射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公开干预别国内政,谋求世界霸权。‎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相同点。(从背景、实质方面)‎ 提示: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史论归纳 ‎ 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1)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2)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2.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史料一 20世纪40年代,美国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电报中说:“总结起来说,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①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史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②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③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两大阵营的对抗方式 ‎①→两大阵营的斗争方式上采取“冷战”‎ 史料二:“冷战”局面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②→北约和华约 ‎③→“冷战”在加剧国际关系紧张的同时,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时间及事件。‎ 提示: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你对史料二中“冷战”结束后对军事联盟的“赞扬”之声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史论归纳 ‎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3)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潍坊模拟)“‘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不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利益冲突 B.美苏推行霸权主义 C.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D.战时同盟关系结束 C [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下的表现,故A项错误;美苏推行霸权主义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说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战时同盟关系结束并不是构成“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1947年,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明确宣布:“援助那些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御少数武装力量或者外部压力试图强加给他们的征服。”这一演说(  )‎ A.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B.有利于维护地区之间的和平 C.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D.反映了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 D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杜鲁门主义”出台,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带来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政策,不利于地区和平,故B项错误;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体现了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故D项正确。]‎ ‎3.‎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正式提出了后来被称为“‎ 马歇尔计划”的“欧洲复兴计划”,提出要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这说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在于(  )‎ A.稳定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权 B.援助西欧复兴经济 C.赢得西欧民众对美国的好感 D.奠定建立北约组织的基础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目的是“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即稳定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权,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但最终目的是控制和利用西欧,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有助于赢得西欧民众对美国的好感,但不是最终目的,故C项错误;北约是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组织,与马歇尔计划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考点2| 世界多极化趋势和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原因 ‎①“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②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发展较快,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③西欧各国强烈意识到只有联合才能保障自身安全与发展。‎ ‎(2)形成 ‎①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②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③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 ‎(3)影响 ‎①经济上: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易混辨析]       欧共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共体”是“欧洲共同体”的简称,成立于1967年,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成,不能把“欧共体”混同于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 ‎①美国的扶植:“冷战”爆发后,美国扶植日本。‎ ‎②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明治维新以来残存的封建因素。‎ ‎③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2)表现: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3)影响 ‎①改变了日本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二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 ‎②新兴独立国家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影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4)壮大:到1996年,成员已达113个国家(地区)。‎ 二、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苏联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困境。‎ ‎②内容:首先进行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向政治改革,外交上寻求与美国缓和。‎ ‎③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 ‎④影响:国内政局逐渐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与此同时,东欧发生剧变。 ‎ ‎(2)两极格局的瓦解:1991年12月“独联体”成立,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误区警示]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混乱,但根源仍在于其长期执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同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表明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2.“冷战”后的世界形势 ‎(1)特点: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原因 ‎①两极格局瓦解,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 ‎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暴露出来;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3.多极化趋势加强 ‎(1)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②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2)影响 ‎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概念阐释]       世界多极化 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主要包括美国、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分化组合、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 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欧洲走向联合 史料一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 ‎①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史料二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8年,上述国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1965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92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②欧盟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③欧元正式问世;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 ‎——经济观察网《欧洲一体化:神话与现实》‎ 史料三 ④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欧洲走向联合的背景 ‎①→对欧洲走向联合的渴望 史料二:欧洲联合与合作的程度 ‎②→欧洲一体化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③→合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史料三:欧共体对美国的影响 ‎④→欧共体对美国的影响,美国霸主地位已经受到了挑战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使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因素。‎ 提示:欧洲大陆两个宿敌——法国与德国的和解。‎ ‎(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影响。‎ 提示:①经济:充分利用了西欧各国的资源和市场,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②世界格局: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资本主义世界格局: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史论归纳 ‎ 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特点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 ‎(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4)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史料一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①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展开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其家乡 群马县的演讲(1983年7月28日)‎ 史料二 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②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日本崛起对两极格局的冲击 ‎①→日本寻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史料二: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②→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美日关系发展的特征。‎ 提示: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加强;日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外交方面,日本并不完全和美国保持一致。‎ ‎(2)有人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处于独霸的地位,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你如何批驳这一观点。‎ 提示:全球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使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力量不断壮大,牵制了美国的称霸活动。‎ 史论归纳 ‎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 ‎(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 ‎(3)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避免。‎ ‎(4)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学者徐蓝说,欧共体实行的以一系列《洛美协定》为代表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政策,尽管存在缺陷,却是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探索南北合作的途径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益尝试,更是欧共体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以加强其欧洲特性的突出表现。这实质上反映了(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发展中国家与欧洲结盟 C.美国的影响力在减弱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是现象,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探索南北合作的途径”不属于结盟性质,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美国的影响力在减弱”的信息,故C项错误;欧共体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反映欧共体政治上已有强大的需求,‎ 说明世界格局呈现了多极化趋势,故D项正确。]‎ ‎2.1961年6月,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召开,确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条件:奉行不结盟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在本国领土上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等等。可见,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A.可化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 B.必将形成新的国际军事集团 C.有助于国际政治的民主化 D.直接推动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C [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反对霸权主义的联合阵营,它的成立与发展有利于国际政治的民主化,故C项正确。]‎ ‎3.(2017·安徽淮北质检)下图为两位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可见,两位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  )‎ A.完全对立  B.完全一致 C.无法比较 D.基本一致 D [第一幅图体现出有四大力量牵制了美国,体现了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政治格局;第二幅图体现出五方力量维持世界平衡,体现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从两幅图的寓意可知,二者基本一致,故D项符合题意。]‎ 主题一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美苏“冷战”对峙 ‎[主题立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出笼。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知识交汇]‎ 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主题二 全球政治力量的分化与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主题立意]‎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知识交汇]‎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多极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联合、日本崛起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抗过程中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综合国力有较大发展,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关系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 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016·全国乙卷·35‎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016·全国甲卷·35‎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多次赴非洲巡演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015·全国卷Ⅱ·35‎ 美苏长期“冷战”对峙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的瓦解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乙卷)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仍然是美国主导的,而且其目的是援助和控制西欧;“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见美国对欧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而不会导致欧洲对峙;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其根源在于美苏的对抗,与马歇尔计划无关 ‎2.(2016·全国甲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 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海外巡演是为了让非洲等地的黑人们由此了解美国,支持美国,进而达到与苏联争夺非洲等中间地带的目的 ‎3.(2015·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隐含了解题的思维时段是从“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事件,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实力的较量 ‎【解析答案】‎ ‎1.A [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欧洲,进而遏制苏联。因为美国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国家能抵挡得住苏联,而美国远在美洲,故而通过马歇尔计划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此前已出现对峙,排除C项;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裂,排除D项。]‎ ‎2.D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项。A项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演唱无关,故排除。美国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非洲巡演属于文化活动,与展示美国经济实力无直接关系,故B项排除。C项与不结盟运动的时间不符,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故排除。]‎ ‎3.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美苏关系发展演变的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瓦解。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 苏联综合国力也空前提高,并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双方势均力敌,出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而后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 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 史学界关于“冷战”的起源的争鸣[学术前沿]‎ ‎[热点关注]‎ ‎“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和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重要问题。‎ 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所做出的“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苏两国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史学界: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对于苏联对外政策在“冷战”起源上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冷战”完全是美国发起的,苏联没有任何责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共同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认为苏联存在霸权主义的因素。还有的观点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运用点拨]‎ 材料 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对。……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 苏联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下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济资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响的机会”。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已应战。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判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国负有重大责任。……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 评论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 ‎[提示一] 观点:美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 论证:二战后,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致使“冷战”爆发和升级;苏联只是被迫应战。‎ ‎①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②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控制西欧,联合西欧遏制苏联,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③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欧洲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的弧线,加剧了“冷战”的发展。‎ ‎[提示二] 观点:苏联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 论证:二战后,苏联在东欧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严重威胁西方的资本主义秩序,迫使美国不得不发动“冷战”;同时苏联对美国的“冷战”政策采取强烈的反击措施,推动“冷战”不断升级。‎ ‎①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针对北约,苏联成立华约,美苏“冷战”局面正式形成。‎ ‎[提示三] 观点:苏美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 论证:结合提示一与提示二。‎ 战后美国对外关系主线一直是美苏关系,它影响着世界的全局。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主线。“冷战”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与矛盾引发的经济竞争、军备竞争与科技竞争,有关“冷战”“冷战思维”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针对训练]‎ ‎1.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 A.美苏两国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B [题干中并未提到美苏两国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故A项错误;题干中“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说明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故D项错误。]‎ ‎2.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期间人们对世界政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对这一新的模式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B.造成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失衡 C.强调了“知识经济”的作用 D.直接导致了多极化趋势加强 A [由“‘冷战’期间根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到“‘冷战’后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可知这一“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应该是文化层面的对抗和协调,意在强调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故A项符合题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