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二第8讲 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二第8讲 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学案)

第8讲 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也是新的进步力量孕育和发展时期。‎ ‎1.政治上:北洋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共的成立,为民主革命的转型奠定基础;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2.经济上:北洋政府奖励实业,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经济迅速陷入萧条。‎ ‎3.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三民主义发展到新阶段;毛泽东思想萌芽。‎ 一、政治上:救亡道路的探索 ‎1.维护共和的斗争 孙中山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一系列革命运动,但屡遭挫折,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大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2)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 ‎(3)道路探索: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二、经济上: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1.“短暂的春天”‎ ‎(1)背景: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2.社会生活的变化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复古逆流并没有阻挡住社会生活的变化,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文明开化。‎ 三、思想上:各种社会思潮并存 ‎1.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马克思主义 ‎(1)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新三民主义 ‎(1)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影响: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4.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先后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斗争的主张。‎ 考法1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北洋军阀时期的社会特征 ‎[典例1] (2015·全国Ⅰ,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史料考查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主要考查解读获取信息结论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史料关键信息“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并理解其本质特征。‎ 解析 据题干“皖直交斗”信息,可判断为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 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 B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才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C项错误。 ‎ 答案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特点 ‎(1)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主要事例有:控制内阁,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会和国民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复辟帝制,接受“二十一条”。‎ ‎(2)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主要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3)帝国主义乘中国政权交替之际,大肆侵略中国,主要有俄国对外蒙古的侵略,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本侵占山东并欲独霸中国。‎ ‎(4)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5)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如反张勋复辟运动、两次护法运动。‎ ‎(6)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通过北伐战争,最终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7)帝国主义在中国各自寻找代理人,对中国分而治之,加紧争夺中国,日本和美国是争夺中国的主要力量。‎ ‎1.(视角 北洋军阀统治的政治特点)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解析 据题干可知,袁世凯统治时期,内阁更迭频繁,说明民国初年政治不稳定,从侧面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故选A项。‎ 答案 A ‎2.(视角 共和制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影响)实行专制统治的北洋军阀,却常常利用和强调共和这个招牌。议会、内阁这些共和国所拥有的形式,北洋政府只能利用,却不敢轻易废除。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北洋军阀没有现代政治意识 B.军阀统治缺少意识形态支撑 C.共和国形式是军阀统治的基础 D.民主共和理想因军阀统治而泯灭 解析 “实行专制统治的北洋军阀,却常常利用和强调共和这个招牌”‎ 可见其现代政治意识是有的,故A错误;军阀统治却不得不用民主共和作招牌,可见其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作为统治的支撑,故B正确;民主和军阀统治相对立,故C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民主被扼杀,故D错误。‎ 答案 B 考法2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社会经济及生活的变化与影响 ‎[典例2] (2017·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考题点评 本题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解题关键是:理解社会生活变迁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C、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 B ‎[典例3] (2014·全国Ⅰ,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考题点评 本题以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的不同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历史阐释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题干情境,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特点。‎ 解析 据题干可知,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 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选C项。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 答案 C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规律及影响 ‎(1)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趋势;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2)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1.(视角 民族工业的发展)据记载,1916年上海一家并不显赫的运输洋行,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之内,就收到了铁路、面粉厂、纺织厂等工业行业的订单20多张。这说明(  )‎ A.中国工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B.重工业已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 C.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 D.“实业救国”已经开始变为现实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916年”“订单20多张”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近代民族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故选C项。‎ 答案 C ‎2.(视角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脚踏车 机器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 89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 600‎ ‎0‎ ‎0‎ ‎0‎ ‎3 459‎ ‎194‎ ‎3 764‎ ‎172‎ ‎922‎ 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解析 观察表中数据,“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体现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故选C项。“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没有改变等级观念,A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交通工具的变化,“普遍西化”说法太绝对, B项错误;表格信息无法说明消费水平, D项错误。‎ 答案 C 考法3 从思想解放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 ‎[典例4] (2018·全国Ⅱ,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孙中山的言论为载体考查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紧扣题干时间及材料核心信息理解其本质目的。‎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对俄国、中国、法国和美国革命情况进行对比后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国与俄国比较,中国的革命没有完善的组织领导核心;二是革命没有固定的方法,要选取合适的方法,就是俄国的方法。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目的是强化革命的领导核心,C对。“走苏俄革命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选择,A错;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目标没有改变,只是方法、途径有所变化,B错;1924年,中国进入国民革命时代,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D错。‎ 答案 C ‎[典例5] (2018·全国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 ‎,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考题点评 本题以五四运动后思想界的争论为载体,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关键是理解题干中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的本质。‎ 解析 五四运动后的这场争论会使更多的人接受社会主义,这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等人探索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材料中的这场争论并没有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排除B项;D项中“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答案 C ‎[典例6] (2018·全国Ⅲ,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考题点评 本题从五四运动后有关思想宣传的活动考查思想界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答关键紧扣“批评”什么、“反对”什么的历史阐释。‎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2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结合材料“一些人”主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的思想,可排除 A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和批判传统礼教,可排除B、D项。‎ 答案 C 国民大革命中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两大社会思潮并存的原因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必然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自然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 ‎(2)孙中山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继续肩负着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 ‎(3)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共成立,事实上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4)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 ‎1.(视角 思想解放潮流)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据此可知,任鸿隽主张(  )‎ A.民主制度必须与科学思想相结合 B.科学救国是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 C.科学革命比政治革命更显得重要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开始发生转移 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强调民主制度与科学思想相结合,故选A项。B、C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没有发生转移, D项错误。‎ 答案 A ‎2.(视角 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李欣淑的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李欣淑积极向上的心态 B.临时约法对自由的规定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 D.女校等新式教育的发展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使中国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从而出现李欣淑等人追求女性解放的举动,故选C项。‎ 答案 C 一、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视角综述】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觉醒与抗争、碰撞与交流是该时期的重要特征。高考重视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角度综合考查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考题预测1】 (2018·安徽毛坦厂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从1915年到1927年,中国思想文化界爆发了一场东西方文化论战。这次论战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触及问题之深和延续时间之长实乃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前所未有。 ‎ 材料一 东西文化论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这个东方古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但由于没有从政治、经济上彻底摧毁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更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摇撼封建势力的根基。辛亥革命的成果只是昙花一现。民主共和的命运会怎样?国家的出路在哪里?迫切要求人们进行思考和作出回答。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派与杜亚泉、章士钊、梁漱溟等东方文化派之间爆发了这次东西文化论战。 ‎ ‎——摘编自谭双泉《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 ‎ 材料二 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的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他认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他指责新思想、新文化自西方输入,“直与猩红热、梅毒等之输入无异”。对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给予了反驳,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等人指出,中国不应该盲目仿效“病态”‎ 的西方文明,而应该发扬光大本国固有的精神文化,中国文化在精神上优于西洋文化,全世界都将走“中国的路,孔家的路”。此时胡适、吴稚晖等人仍然坚持其反传统主义的西化立场。 ‎ ‎——摘编自李佩《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文化论战发生的背景。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文化论战。‎ 解析 第(1)问,据题干导言、材料一信息及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提取两方观点,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 答案 (1)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但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民主、自由思想进一步传播或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概括) ‎ ‎(2)(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分别评价) ‎ 总体评价: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东西方文化;都针对当时民族危亡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办法,对后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双方都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全面、不客观,没有辩证地看待东西方文化,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 分别评价: ‎ 陈独秀等人: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但忽视了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不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 杜亚泉等人:肯定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合理成分;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但没有否定封建文化的落后性,不利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 二、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北洋军阀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视角综述】 20世纪的第2个十年,社会发生剧烈变化,高考命题往往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考查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及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曲折历程及特点。‎ ‎【考题预测2】 (2018·福建福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请从以上时间轴中任选三个以上事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先摘录三个关联事件,再明确写出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 解析 首先,选取事件,确定论题。可以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1914年、1915年3月、1917年、1922年)、国际社会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1914年、1917年11月、1919年1月、1919年5月、1921年)、近代中国在反抗外来侵略中不同阶级的努力(1915年3月、1915年9月、1917年、1919年5月、1921年)等角度拟定;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 答案 示例一 ‎ 事件:1914年,一战爆发;1915年,全国兴起抵制日货运动;1917年,张謇大生纱厂获利。‎ 论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 ‎1914年,第一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基本上卷入到了战争之中,因此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15年初,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由此激起了全国民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此外,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这些因素共同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如: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获利达到76万两白银。‎ 示例二 事件:1914年,一战爆发;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 论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 ‎1914年,第一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因此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变为了现实,先进的中国人也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一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由此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也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题点:青岛问题的由来)‎ ‎1919年,上海《申报》刊登了《青岛问题之外论》(1月5日)、《巴黎会议之中国问题》(2月4日)、《中日青岛问题之紧急》(5月3日)、《青岛问题警讯志》(5月6日)、《都人对青岛问题之奋起》(5月7日)、《巴黎中国代表之抗议》(5月16日)等一系列报道。这些报道(  )‎ A.直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B.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促进了中日外交争端解决 D.有助于读者了解山东问题进展 解析 据材料的一系列报道可知,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报道有利于国人及时了解青岛问题的进展,故选D项。‎ 答案 D ‎2.(题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纲领(  )‎ A.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 B.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 C.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 D.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解析 这一纲领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明确了革命对象,为中国革命指明了革命斗争的方向,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需要的指导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选A项。‎ 答案 A ‎3.(题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下表呈现的是1913~1921年间中国面粉业的发展情况。这一时期,近代中国面粉业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 年份 厂数(家)‎ 日生产面粉包数(包)‎ ‎1913年 ‎57‎ ‎46 030‎ ‎1915年 ‎69‎ ‎71 750‎ ‎1917年 ‎86‎ ‎109 040‎ ‎1919年 ‎104‎ ‎137 810‎ ‎1921年 ‎131‎ ‎215 370‎ A.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新发展 B.有利于独立工业体系的形成 C.改变了外资主导市场的局面 D.得益于和平安定的国内时局 解析 1913~1921年间,近代中国以面粉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共的成立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阶级基础,故选A项。‎ 答案 A ‎4.(题点:社会生活的变迁)1914年,外国人在中国定居达165 000人,1918年急剧增长到245 000人,一年后达350 000人以上,其中一半是日本人,也有将近148 000个俄国人,13 200个英国人,6 700个美国人和4 400个法国人。这种现象说明此时期(  )‎ A.一战使中国成为主要移民区 B.民国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 C.列强在华利益受一战影响小 D.俄国乘机强化了对华侵略 解析 据题干材料,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定居增多,这说明了中国的开放程度在提高,故选B项。当时中国不是主要移民区,故A项错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而日本和美国却趁机加大了对华侵略,所以列强在华利益受一战影响比较大,故C项错误;据材料数据及所学可知,一战时期日本乘机强化了对华侵略,故D项错误。‎ 答案 B ‎5.(题点:婚姻观念的变化)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  )‎ 婚姻一经成约,即不宜解散 婚姻一经成礼,即不宜解散 双方同意,即可解除婚约 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 ‎16.40%‎ ‎83.60%‎ ‎28.50%‎ ‎71.50%‎ ‎94%‎ ‎6%‎ A.崇尚自主自由 B.受政局变动影响较大 C.保守思想占主流 D.淡化了门第观念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7年”‎ 和赞成解散婚姻的比例高,得出此时受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崇尚自主自由,故A正确;影响婚姻观念的主要因素是内因,政局动荡是外因,故B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比例可以看出:新潮思想占主要地位,故C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到门第观念,故D错误。‎ 答案 A ‎6.(题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说:“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在此他强调(  )‎ A.人性的解放和自由 B.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C.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D.国民的社会责任感 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了解国家之意义”“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可知,陈独秀强调国民的社会责任感,故选D项。‎ 答案 D ‎7.(题点:民族工业的发展)“百年中国看上海”。在近代,上海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自鸦片战争后,从一个普通的滨海县城一跃成为近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 728 300元,也是亘古未有。‎ ‎——摘编自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 ‎ 材料三 据1919年《新青年》的调查,上海有各类工厂2 291家、工人18万,加上交通运输码头工人12万、手工业工人20万,共计50万。当时,上海城市中人口才200万,工人占了四分之一。‎ ‎——邢建榕《近代上海不仅是商业性消费城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上海城市在1895年前后有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上海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期间上海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及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上海城市阶级结构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社会政治带来的影响。 ‎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城市商业职能、人口数量角度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1895年”等信息,结合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原因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企业数量、规模、行业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由材料二“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上海城市中人口才200万,工人占了四分之一”得出;第二小问,结合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回答。‎ 答案 (1)变化:从纯粹商业城市转变为现代工商业城市;人口数量激增。‎ 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大量输出资本;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2)表现: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轻工业为主。原因:抵制日货运动。 ‎ ‎(3)特点: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影响:为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