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99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99张)

专题 5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专题 5 地表形态的塑造 600 分基础 考点 & 考法 考点 19 地壳物质循环 考点 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700 分综合 考法 & 考练 综合考法 1 地表形态的成因分析 综合考法 2 地质地貌景观图的判读 应试基础必备 考法 1 岩石类型及物质循环分析 考点 19 地壳物质循环 1. 三大类岩石 应试基础必备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由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共同组成,三大类岩石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实现了岩石之间的转化,保持了各类岩石数量的动态平衡。如下图所示: 考法 1 三大岩石类型及物质循环 分析 1. 岩石类型判断 ( 1 )岩浆: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即图甲中有三个箭头指向的 a 为岩浆,如图乙中的 a 为岩浆。 ( 2 )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关键),如图甲中侵入岩 b 与喷出岩 c ,图乙中 b 岩石。 ( 3 )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三大类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沉积岩(注意图中如有沉积物,其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如图甲中 d 岩石。 ( 4 )变质岩:岩石都有可能在高温、高压下变质形成变质岩,如图甲中 e 岩石。 【知识拓展】 ( 1 )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主要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海洋中的生物将大气中的 CO2 与水中的钙离子相结合,形成碳酸钙沉淀,即石灰岩。其形成的典型景观是喀斯特地貌,地质作用即流水的溶蚀作用。石灰岩经过变质作用可形成大理岩。(巧记:我国石灰岩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云贵高原,云贵高原有一个美丽的城市——大理) ( 2 ) 岩石类型形成过程 地下炽热的岩浆在岩石圈的压力作用下,不断向上运动, 部分岩浆冲破地壳的薄弱部分,形成火山活动,最终岩浆冷却形成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另有部分岩浆侵入到其他岩层当中,冷却形成花岗岩(侵入型岩浆岩)。岩浆岩在内力作用下,抬升至地表可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最终其碎屑物在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岩浆岩等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变质岩若在内力作用下抬升至地表,也可受到外力作用,最终其碎屑物在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即沉积岩和变质岩可进行相互转化。最终,三大类岩石都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2.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 1 )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 2 )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有三个箭头指向。 ( 3 )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 4 )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以上变式图中,①指向岩浆岩——代表冷却凝固作用,②指向沉积岩——代表外力作用,③指向变质岩——代表变质作用,④指向岩浆——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几种变式图如下所示: 考例剖析 【 例 1】 [天津文综 2017·3 ]读图,回答下题。 考法 1 岩石类型及物质循环分析 如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 岩浆岩、褶皱 B. 沉积岩、褶皱 C. 岩浆岩、断层 D. 沉积岩、断层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由图可知,该地岩石存在明显的层状节理,故可以判断该地岩石类型为沉积岩,排除 A 、 C 。沉积岩多以水平层状分布,而此图中沉积岩呈倾斜状,应为先在内力作用下形成褶皱,后被外力侵蚀而形成的。若该地质构造为断层构造,应为水平层状岩石在垂直方向上出现断裂,同时存在地堑、地垒,故排除 D 。 【答案】 B 考点 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应试基础必备 考法 2 褶皱和断层的判断 应试基础必备 1. 内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 1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 2 )内力作用的基本形式 ( 3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包括褶皱和断层两种形式。 ( 1 )褶皱 * 即逆地形,指与构造形迹不一致的地形。 ( 2 )断层 3.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 1 )利用地质构造找水 ( 2 )利用地质构造找矿 —— 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 ( 3 )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选址 —— 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3. 板块构造学说 (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 2 )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考法 2 褶皱和断层的判断 1. 褶皱和断层的判断 ( 1 )背斜与向斜的判断 如 上 图: A 、 B 、 C 、 D 分别为背斜、向斜、背斜、向斜。 方法一:通过岩层形态判读,即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方法二:通过岩层新老关系判读,即背斜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两个方法得出的结论不一致时,以方法二为准。 ( 2 )断层的判断:依据有两个(两个条件需同时具备) ①岩体是不是受力断裂; ②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是否有明显的错位及位移。 2. 地层的判读 ( 1 ) 判断古地理沉积环境 根据地层,尤其是沉积岩层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组成成分和颜色等,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根据石灰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海洋环境;根据红色页岩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湿热;根据含煤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 ( 2 ) 根据地层厚度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地层厚度大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内,地壳下降快或沉积时间长,或者是沉积物来源丰富;地层厚度小,说明地壳下降慢或沉积时间短,或沉积物来源较少。 ( 3 ) 根据地层相互关系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内,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如下图中①→②→③→④,年代越来越老。 ②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地壳发生水平运动使岩层出现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强烈褶皱所致,这种情况下,判断背斜和向斜就需要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而不能只看岩层形态。 ③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是缺失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是当地一开始有沉积作用,等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④若上下两层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而成。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而成;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则是由于地壳上升后一直在遭受外部侵蚀。 ⑤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下图中⑤晚于所有沉积岩形成时间。 【方法总结】地质作用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原则 被断层断掉的先于断层形成;被岩浆侵入的先于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被侵蚀的先于侵蚀作用形成。如上方的图,岩层发生了沉积作用、褶皱、断层和岩浆侵入活动。图中的岩层形成于沉积作用,且所有岩层均发生弯曲褶皱,故先有沉积作用,而后岩层发生弯曲褶皱(褶皱处既被切断又被侵入),岩脉侵入断层,故先形成断层,再发生岩浆侵入。该图反映的地质作用类型发生先后顺序为:沉积作用—褶皱—断层—岩浆侵入。 【知识拓展】 常考的板块边界如下表所示: 考例剖析 【 例 2】 [江苏单科 2017·5 ~ 6 ]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考法 2 褶皱与断层的判断 ( 1 )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乙甲 D. 丙甲乙 ( 2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 A.1 B.2 C.3 D.4 【解析】( 1 )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乙为断层,该断层形成后,发生岩浆活动,形成丙岩浆岩,之后才形成甲沉积岩。 【答案】 B 【解析】( 2 )图中有多个侵蚀面,当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不是平行关系时,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皱构造,图中有两处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所以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2 次。 【答案】 B 【 例 3】 [浙江文综 2016 · 5 ]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 T 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下题。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 向斜东侧大 B. 背斜东侧小 C. 向斜西侧大 D. 背斜西侧小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由图可知,该河谷中间是砂岩(①) , 两侧是石灰岩(③),由题干信息可知 , 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因此河谷处岩层分布是两翼老、中间新,为向斜构造,排除 B 、 D ;河谷两侧同一阶地的海拔相比, T1 东、西两侧海拔基本相同,但西侧 T2 阶地的海拔明显高于东侧,据此可推知河谷处两侧地壳抬升幅度是西侧大、东侧小,故 C 正确, A 错误。 【答案】 C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应试基础必备 考法 3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 外力作用动力来源及表现形式 应试基础必备 ( 1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 2 )表现形式及作用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外力作用影响因素 ( 1 )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及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多流水侵蚀地貌及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和高纬地区多以冰川侵蚀作用和冰川堆积作用为主。 高山上部多以侵蚀作用为主,山下多堆积冰碛丘陵及形成冰碛湖等。温差主要影响物理风化。 ④滨海地区同时受河流和海浪双重影响。 ( 2 )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溶蚀和沉积作用 , 如喀斯特地貌。 ②地势较高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⑤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等海湾侵蚀地貌和沙滩等海浪堆积地貌。 ( 3 ) 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覆盖率高者生物风化显著。 【易错提醒】 ( 1 )不能通过现在的区域气候特征判读历史时期形成的地貌类型。 ( 2 )以上空间分布规律只是以某种作用为主,不可以认为只有该作用。例如,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风力作用为主,但是在塔里木河流经地区有流水作用;天山的山顶还有冰川作用存在。 4. 风力地貌 5. 河流地貌 ( 1 )河流侵蚀地貌 ( 2 )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及特点比较 ( 3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6. 冰川地貌 [注]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 : ①冰蚀湖是指在高山或高纬地区,冰川运动过程中刨蚀、掘蚀地面产生的凹地积水形成的湖泊,其代表有:瑞士著名的苏黎世湖。 ②冰碛湖指冰川消退时 , 冰碛物形成的凹地或冰碛物阻塞河床、冰川谷潴水而成的湖泊,其代表有:北欧和东欧的冰碛湖,如“千湖之国”芬兰多数湖为冰碛湖,瑞士日内瓦湖、北美五大湖。 考法 3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本考法需要识记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并根据地貌判读外力作用,可结合本考点应试基础必备 2 进行记忆。河流地貌及风力地貌考查频率高,且考查内容越来越细致,以下作详细说明。 1. 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1 )风力侵蚀及堆积的判读 ①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等; ②在风力搬运过程中,飞沙走石 ( 沙尘暴 ) ; ③当风力减弱或受地形阻挡时会形成沙丘或黄土堆积地貌。 ( 2 )风向的判读 总结:从近几年高考来看,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侧重于考查沉积物本身和风向、风力问题。沉积物来源除了大气环流,还需要考虑流水沉积带来的泥沙;风力和风向问题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大气环流和地形,如果区域尺度较小,则地形对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影响更大。 例如, 2013 年课标全国卷Ⅱ的第 36 ( 2 ) 题 , 考查风力强劲的原因,就需要从大气环流和地形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2014 年课标全国卷Ⅰ的第 36 ( 1 ) 题 , 考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风沙活动来源,这个沙源是流水沉积,河床在河流枯水季出露地表,然后在风力作用下形成风沙灾害。 【知识拓展】 ( 1 )新月形沙丘的判读 新月形沙丘只有在那些常年风向比较稳定的沙漠地区才能形成。如图可见 , 该地区常年的盛行风向是西北风 , 即风从西北方向吹来 , 在有等高线的地图上迎风坡坡度缓(等高线稀疏) , 背风坡坡度陡(等高线稠密)。 ( 2 )静止沙丘与移动沙丘的判读 静止沙丘表现为一层层由里到外逐渐变新的沙层结构。而移动沙丘 , 缓坡为迎风坡 , 陡坡为背风坡。风扬起缓坡的沙 , 陡坡背风 , 易堆积,所以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和陡坡平行。如图: 2. 河流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1 )河流侵蚀类型、侵蚀地貌、堆积地貌部分内容见“应试基础必备”。 ( 2 )河流地貌的差异 一般河流上游多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下游以沉积作用为主。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图所示: 【易错提醒】 河流上游地区沉积物颗粒不一定大,下游地区沉积物颗粒不一定小。 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 在时间上,洪水期因流速大,沉积物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物颗粒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如果河流流量每年都减少的话,同一河段在沉积物垂直剖面图中,会表现出由下到上,颗粒越来越小。也就是说,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及多少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流速状况。 【方法总结】运用“凹”“凸”两字判读河流凹凸岸 考例剖析 【 例 4】 [课标全国 Ⅱ2017·9 ~ 11 ]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 1 )~( 3 )题。 考法 3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1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 坡度和缓 B. 岩石裸露 C. 河流、沟谷众多 D. 降水集中 ( 2 )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3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较高 B. 土层浅薄 C. 光照不足 D. 水源缺乏 【解析】( 1 )据图,贺兰山东坡主要为中高山,所以坡度陡, A 错误;岩石裸露与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无关, B 错误;河流、沟谷众多,形成的洪积扇数量就多,进而连接成片, C 正确;降水集中并不能使洪积扇集中成片, D 错误。 【答案】 C 【解析】( 2 )据图可知,甲地地形以低山为主,因而水流较慢,携带泥沙能力较弱,砾石较少,②正确;甲地低山区域较广,河流相对其他地区较长,较大的砾石等颗粒物在上游先沉积下来,也会造成甲地砾石较少,③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甲地的降水多少和风化物的颗粒大小,①④错误。所以 B 正确。 【答案】 B 【解析】( 3 )洪积扇自山口到边缘,构成颗粒越来越小,厚度也越来越薄。根据材料,东南部的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砾石较多不适合作为耕种土壤,洪积扇的边缘土层很薄,所以耕地少, B 正确;南部洪积扇海拔与其他地区相同, A 错误;南部纬度稍低,光照较足, C 错误;洪积扇分布区都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 D 错误。 【答案】 B 【 例 5】 [课标全国Ⅰ 2016 · 7 ~ 9 ]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 1 ) ~ ( 3 )题。 ( 1 )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 向陆地方向推进 B. 向海洋方向推进 C. 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 2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 形成新的贝壳堤 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 形成河口三角洲 D. 迫使河流改道 ( 3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 1 )本题考查沿海地区海岸线的变迁。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贝壳堤的变化标志海岸线的变化。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故在某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贝壳堤所在地区海岸线稳定,处于静水环境,这样才会利于死亡贝类遗体的堆积,故 C 正确, A 、 B 、 D 错误。 【答案】 C 【 解析 】 ( 2 )本题考查沿海地区海水运动对海岸线产生的影响。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故泥沙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 A 错误;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而成,而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会使河口三角洲的面积有所减小, C 错误;当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后,使得河水入海更通畅,不可能使河流改道, D 错误;在贝壳堤外堆积后,会加大贝壳堤外陆地的形成速度,使得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 B 正确。 【答案】 B 【 解析 】 ( 3 )本题考查沿海地区海岸线变迁及其影响因素。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地出现多条贝壳堤,且位置不同,说明河流入海口的位置曾经发生多次变动, A 、 B 错误;由于河流沉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该地区存在多条贝壳堤,说明该地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沉积量大, C 错误, D 正确。 【答案】 D 【 例 6】 [海南单科 2016 · 19 ~ 20 ]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 1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 2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 温带荒漠带 B. 温带草原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1 )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的太阳辐射强,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物理风化作用最强。 【答案】 D 【解析】( 2 )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温带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 C 。 【答案】 C 【 例 7】 [课标全国Ⅰ 2015 · 10 ]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下题。 1975 ~ 2004 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的判读及读图分析能力。该图横坐标为年份,纵坐标为距起始点的距离,图中的曲线先升高后降低,可知水深 2m 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先增大,后波动减小。根据所学知识,在近岸海域,海底地形以大陆架为主,即距海岸越远,水越深。水深 2m 的位置距起始点的距离增大,表明近岸海域的大陆架坡度减小,泥沙量增加,以淤积作用为主;水深 2m 的位置距起始点的距离减小,表明近岸海域的大陆架坡度增大,泥沙量减少,以侵蚀作用为主,故选 D 。 【答案】 D 综合考法 1 地表形态的成因分析 地表形态一般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解题思路如下: ( 1 )判读以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为主,还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内力作用使地表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 ( 2 )内力作用需要判读是地壳运动导致的还是岩浆活动导致的;外力作用需要判读其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或海浪)。 以上两点的判读依据是应试基础必备内容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3 )内力作用,指出主要作用即可;外力作用,需具体描述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貌,地貌如何形成。 【知识拓展】 【 综合考练 1】 [经典题]( 9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9 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口堆积地貌的成因及影响。本题应从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延伸和向南延伸两方面分析原因。从河流流经地区可知河流含沙量大,西侧有加那利寒流自北向南流。泥沙淤积阻塞航道,长长的沙洲像是该港与大西洋之间的一道屏障。从图中信息可知塞内加尔河所在区域气候比较干旱,下游流经沙地,河流含沙量较大,这为沙洲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这也是沙洲能够不断延伸的条件 沙洲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不仅与陆地条件有关,还需要考虑海洋条件,即沿海洋流对其的影响,这就出现了第二个要点,即自北向南流的洋流使沙洲延伸方向向南;再看图可知,沙洲已经快与陆地相连,即将把圣路易港圈起来,形成障碍,不利于船只进出港口,对圣路易港的发展极为不利。 【答案】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3分)洋流由北向南流动。(3分) 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通航。(3分) 1. 外力作用判断 综合考法 2 地质地貌景观图的判读 A B C D 2. 根据地貌及岩层剖面特征判读内力作用 此角度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给图片或材料信息,判读出岩层的地质构造,进而确定内力作用的类型。 如下图中左图,山体岩层清晰,岩层向上弯曲明显,应为背斜构造形成的山地,属于地壳运动水平挤压造成的;右图山体呈锥形,且山顶凹陷呈圆形,为典型的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 【 综合考练 2】 [经典题]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 读图,完成( 1 )~( 2 )题。 ( 1 )该沙丘位于 ( )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 C. 三角洲 D. 河漫滩 ( 2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1)本题以河流景观图为切入点,考查河流地貌发育知识。首先注意审题干,注意“中游宽谷”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出山口处,而洪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而成的平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再结合材料“爬升沙丘”考虑,因此选项A、B、C都可排除,河漫滩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河流中下游河道宽阔,水流速较慢,以流水沉积为主,多发育沙洲和河漫滩等沉积地貌。 【答案】D 【解析】(2)本题考查河漫滩中沙丘形态发展及外力作用情况的分析能力。结合“爬升”关键词,说明沙丘前行方向应与外力作用的方向相一致,排除②④,再结合景观图的沙丘分布特征,沿河岸一侧的沙丘更缓,另一侧坡度更陡,可以排除①选项。该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经年复一年地吹送搬运并堆积,位于迎风坡一侧坡度更缓,背风坡一侧更陡。(可借助流动沙丘形成的原理来分析) 【答案】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