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7区域经济发展课件(76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7区域经济发展课件(76张)

专题 17 区域经济发展 专题 17 区域 经济发展 600 分基础 考点 & 考法 考点 44 区域农业发展 考点 45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专题 17 区域 经济发展 考点 44 区域农业发展 应试基础必备 考法 1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方法 考法 2 农业生产模式特征分析 应试基础必备 1.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为例) 2. 区域农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2 )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出现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1 )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导致耕地破坏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如我国东北地区,当初土壤肥沃,由于粗放式经营,使得黑土破坏严重,成为“北大荒”。 ( 3 )农产品单一、产品质量差,部分地区在早期的农业发展中,形成了特有的农产品,但由于长期固守单一的产品、没有及时改良品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农业产值降低。 ( 4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农田产量下降、受旱涝灾害影响明显。 3. 区域农业发展对策 ( 1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同时提高农田产量。 ( 2 )加大农业资金、技术的投入,依靠科技进步,保护耕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 3 )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综合发展农林牧渔,实现农产品的多样化、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引进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 4 )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化。 考法 1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方法 1. 不同尺度的区域农业发展思路 2. 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 1 )从自然(地形、气候、土壤和水源等)和社会经济方面(区位、交通、市场等)分析农业类型和作物类型,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类型。 ( 2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要注意区分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比如,我国西北干旱区种植作物的限制性因素是水,但在部分绿洲地区,水则成了主导因素。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自然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特别是某些特色农产品更是优质产品,其限制性因素往往是社会经济因素,例如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畅等。 合理农业布局,就要综合考虑资源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做到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条件的潜力,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满足其常有农产品多种多样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 区域农业布局 一般而言, ( 1 )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 ( 2 )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 ( 3 )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 ( 4 )气候相对干旱地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 ( 5 )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 方法总结 】 农业生产特征分析 农业生产特征分析是建立在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长久影响上的。例如,季风水田农业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和地势较低的地形条件,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和较丰富的种植经验,而且该农业区内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因此水稻的生产特点是单产高。 4. 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1 )农耕区 ( 2 )牧区、林区 农业生产模式图体现了一个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循环经济农业生产模式两种形式。我国是农业大国,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农业生产模式特征分析成为近几年农业部分命题的一种主要考查方式,其主要的判读方法总结如下: 考法 2 农业生产模式特征分析 不同的农作物分布的地区不同,因此判读时可以抓住一些典型作物,如冬小麦和春小麦、甜菜和甘蔗、水稻等,推断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分布地区。 1. 找典型作物,推断所在地区 阅读图中箭头的指向,注意观察废弃物的排放、能量和原料的来源,探究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例如,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 2. 看箭头及标注,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 图中箭头显示,水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沼渣、粪肥、塘泥。杂物、粪渣等成为沼气池的原料,体现了循环经济。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农民使用沼气可以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调整饲料、肥料、燃料相争的问题,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关注图中农业生产的环节,环节体现了自然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体现了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种类多,产业链长,使经济效益提高,增强了市场的适应性。 3. 看生产环节,关注经济效益 ( 1 )立体农业 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资源,同时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后方同时或交互进行生产,通过合理组装,粗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产优质生产系统,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 知识拓展 】 立体农业的特点: ①“集约”: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 ②“高效”: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 ③“持续”: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 ④“安全”:产品和环境安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 2 )基塘农业 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居民将低洼易有洪患之处挖成池塘饲养鱼类,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称为“基堤”,基堤上种植果树、甘蔗、桑树、花卉等,如此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而农作物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料,尚可投入池中作为饲料,是一种具有地区生态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 【 例 1】 [课标全国 Ⅱ2015·2 ~ 3 ] 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 1 )~( 2 )题。 考例剖析 考法 1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方法 ( 1 ) 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 A. 提高土壤质量 B. 节省劳动力 C. 促进生态循环 D. 提高经济收入 ( 2 ) 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 A. 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 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 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 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解析】 ( 1 )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传统农业以桑基、蔗基、果基鱼塘为主,而花基、菜基鱼塘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更易销售,所以,该地农民逐渐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直接目的是提高经济收入, D 正确,其他均错误。 【 答案 】 ( 1 ) D 【 解析 】 ( 2 )在其他地区的推广与本地的发展情况无关, B 错误;桑基、蔗基鱼塘是在充分利用当地水热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 C 、 D 错误;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增大,所以大量的桑基、蔗基鱼塘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A 正确。 【 答案 】 ( 2 ) A 【 例 2】 [经典题]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 读图,回答( 1 )~( 2 )题。 ( 1 )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 河套平原 B. 黄淮平原 C. 辽东丘陵 D. 闽浙丘陵 ( 2 )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 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 1 )解答本题要注意模式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水稻种植和甘蔗种植,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秦岭 — 淮河以南地区,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台湾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区。结合两者可以得出最适宜该模式的是闽浙丘陵。 【 答案 】 ( 1 ) D 【 解析 】 ( 2 )题干设问对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加快城镇发展”不符合题干要求,首先排除。该模式有渔业养殖、种植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农民收入多元化,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该模式也利用沼气池提供沼气清洁能源。该模式既有渔业养殖还有种植业,促使民居转向鱼塘等水域和耕地面积较集中的区域发展,可能促使民居走向分散。 【 答案 】 ( 2 ) B 考点 45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考法 4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分析 考法 3 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 应试基础必备 应试基础必备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 1.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大多数国家都呈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比重大都超过了 60% 。 第二产业的发展往往会影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会下降,劳动力数量也会下降;第二产业产品的多样化也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和服务种类增加。 ( 1 )工业化: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由农业占主导地位转变成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2. 工业化与城市化 ( 2 )衡量工业化的结构性指标:①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 15% 以下;②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 20% 以下;③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 60% 。 由工业化的指标可以看出,城镇人口比重应超过 60% 。城镇人口比重也是衡量城市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 3 )城市化:详见考点 29 城市化。 3.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4.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 工业化与城市化具有相互作用、互动并进的关系,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城市数量逐渐增多,城市劳动人口和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因此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大,进而促进了城市化发展;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工业提供的劳动力数量、素质不断提高,使得工业产值不断增加,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5.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因此,二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 考法 3 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 区域发展条件一般需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城市、交通、工农业基础、历史因素、经济腹地、技术、政策、地区的开放程度、生产协作关系等)等方面考虑,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条件,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例如,下表为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   考法 4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分析 工业化是指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1.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分析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工业化、城市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短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因此,各区域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发展科技、努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美化环境等方面入手,促使该区域的工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 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具体做法如下: ( 1 )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 2 )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 3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能耗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下面是珠江三角洲与江苏省城市化问题与对策的对比: 【 特别注意 】 高考侧重考查某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多以区域图的形式呈现。 【 知识拓展 】 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自为政现象较严重,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和交通问题严重;人才结构不合理;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省区间存在较大差距。 发展对策: ( 1 )适当控制京津人口,加快河北城市化进程,把河北作为京津人口疏散地。 ( 2 )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产业结构,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与互补。 ( 3 )优化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 4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促进三地互联互通,加快一体化进程。 ( 5 )加强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 知识拓展 】 ( 1 )关注产业地区差异 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如下图( 2011 年江苏地理),新疆的第一产业比重大于江苏,而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大于新疆,说明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新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2 )关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 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在以第一产业为主导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导时,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加工业,或是污染较严重的化工业;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产业结构升级,逐步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重工业,并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原来的基础工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考例剖析 【 例 3】 [江苏单科 2016·28 ]( 13 分)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 , 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 2015 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 10 万 , 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 , 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考法 3 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 ( 1 )攀枝花发展成为“钢城”的有利条件是 _________ 、 _________ ;作为老工业基地 , 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_________ 、 ________ 。( 4 分) ( 3 )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 ( 4 分) ( 2 )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_________ 、 _________ ;此外 , 其他地理原因有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5 分) 【 解析 】 ( 1 )本题考查工业区位条件。攀枝花是我国西南地区建立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的钢铁工业城市,位于成昆铁路沿线,交通便利,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攀枝花工业基地和世界上其他传统工业基地一样,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缓慢等问题,亟须转型升级。 【 答案 】 ( 1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经济增长乏力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 4 分) 【 解析 】 ( 2 )本题考查攀枝花所在地的气候特征及人口流动的原因。攀枝花位于四川西南部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该地纬度低,北部有山地阻挡冷空气,故冬季气温较高,晴天多,光照充足,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另外,该地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也对北方老年人产生了吸引力。 【 答案 】 ( 2 )冬季气温较高晴天多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5 分) 【 解析 】 ( 3 )本题考查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的有利影响。大量外来人口涌向攀枝花,势必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分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影响应从促进当地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考虑。 【 答案 】 ( 3 )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4 分) 【 例 4】 [浙江文综 2015·37 ( 2 )( 3 )]( 18 分)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 1 )~( 2 )题。 材料一图 1 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图 2 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结构图。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一级岸线优于二级,二级优于三级。 材料二 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有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 1 )长江江苏段 _____ 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说明利用岸线资源适宜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主要原因。( 8 分) ( 2 )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10 分) 【 解析 】 ( 1 )本题考查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从图 2 中可明确看出,长江北岸一级岸线资源比南岸多,结合图 1 信息可知,长江江苏段北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资金密集型工业多为传统重工业,原料多为大宗商品,用水量大,污染较大。长江沿线用水方便,运输便利,运费较低,而且长江沿线环境容量较大,对发展这样的工业非常有利。 【 答案 】 ( 1 )北( 2 分)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用水量较大,沿长江分布,用水便利;环境容量较大。( 6 分) 【 解析 】 ( 2 )本题考查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及产业转移的影响。不同区域,工业发展区位条件不同。安徽与苏州相比较,劳动力丰富廉价,但工业基础较差,到国外距离变远,苏州的某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若迁到安徽,生产成本会降低,但协作条件会变差,配套不完善,而且运输成本会上升。 而同一区域,随着科技进步,时代发展,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不断变化,工业为适应这种变化,需要采取措施应对变化。苏州的某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若不迁移,就要适应苏州劳动力成本增加的现实,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 答案 】 ( 2 )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10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