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新高考二轮复习通史版第3讲 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与面临的危机: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新高考二轮复习通史版第3讲 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与面临的危机: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学案

第3讲 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与面临的危机: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时空定位】‎ ‎【线索提炼】‎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发展与迟滞并存。‎ ‎ 政治上: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 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 文化上: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 对外关系上: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1)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 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 ‎(2)地方:明太祖废除地方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3)选官制度:科举制僵化,八股取士。‎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康熙帝平定内乱,统一台湾,尊重儒学,团结蒙古族、藏族,抗击侵略,开创了康乾盛世。‎ 二、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1.农业生产 ‎(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3)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永佃制和押租制发展,佃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 ‎2.手工业生产 ‎(1)16世纪以前,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南方丝织业鼎盛,苏州、杭州、南京为著名丝织业中心;官府织造超过前代,民间丝织业生产使用花楼机。青花瓷、彩瓷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被奉为珍品,景德镇是著名瓷都。‎ ‎(2)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 ‎(3)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但发展缓慢。‎ ‎3.商业 ‎(1)工商业市镇: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2)农产品商品化: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货币:货币作用越来越大,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4)“商帮”出现,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 ‎(5)对外贸易: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 ‎(6)赋役变革: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闭关锁国: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三、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 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①积极性: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为传统儒学注入新活力,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②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2.科学技术成就:珠算普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科技著作具有总结性特点,属经验型、实用型科技,没有产生近代科技,与西方相比逐步落伍。‎ ‎3.文学艺术 ‎(1)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最为著名。‎ ‎(2)戏曲: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昆曲、秦腔、越剧、黄梅戏等剧种流行。‎ ‎(3)书法和绘画:文征明以行书著名;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1.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作斗争,正确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①西藏地区: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并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乾隆帝明确金瓶掣签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 ‎②台湾地区:1683年康熙帝令施琅率军攻入台湾消灭割据势力;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③北部和西北地区:康熙帝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的基础上,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北疆等地;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西北边疆。‎ ‎(2)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清初,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了台湾;康熙率军打败了沙俄,迫使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3)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2.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 ‎(1)农业方面 ‎①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②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③货币地租代替实物税,实行赋役征银。‎ ‎④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 ‎(2)手工业方面 ‎①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3)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思想文化方面 ‎①明清时期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小说作品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加以描写。‎ ‎②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 ‎(5)经济政策:明朝初期开始采取“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3.明清文化承古萌新的表现 ‎(1)“承古”‎ ‎①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是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学的经典之作。除此之外还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 ‎②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 ‎(2)“萌新”‎ 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 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而来的;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 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 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 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传教士东来,明清之际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 ‎4.明代市民文化的表现及影响 ‎(1)表现 ‎①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而代之以“导奢导淫”之风。但在传统中国单纯的炫富往往会遭致他人的鄙视,而古玩书画消费则成功地把奢俭之争转化为雅俗之辨,使有闲阶层为奢侈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②价值观念:明代后期拜金之风十分强盛,商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文化上明代商业性书坊繁盛一时,以刻印科举参考书、时文和通俗小说谋求利润,出现文学作品渐趋商品化的倾向。‎ ‎③市民文学:明代以后,市民文学取代士大夫文学,占主导地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杰出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市民文化的痕迹。‎ ‎(2)市民阶层影响 社会风气 明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 个性解放 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明末启蒙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 构筑价值体系 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 世俗文学发展 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 市民意识觉醒 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明朝中枢机构的调整 ‎(2017·高考全国卷Ⅱ,T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满分秘籍]‎ 扣题眼:材料主旨是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其政治意图是让宦官参政,势必会影响到权力中枢议政决策的过程。‎ 析错点:皇权不是“衰落”而是不断强化;“内阁议政功能”未“丧失”而是服务于皇权不断强化;“决策权力”属于皇帝。‎ ‎【答案试解】 A ‎2.命题点:明代地方行政管理 ‎(2016·高考全国卷Ⅰ,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满分秘籍]‎ 扣题眼:三司由“直属六部”到巡抚统领,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 析错点:在这一变化中,六部“权限”未“削弱”,“地方行政权力”未“扩大”;三司由直属六部到巡抚统领,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答案试解】 B ‎【预测演练】‎ ‎1.(命题点:明朝对地方治理的措施)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 B.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C.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 D.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 解析:选D。元朝时期,地方上行省的权力上升之后,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吸取了前朝教训,“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朱元璋在地方上设置布政使,并不是针对地方藩王,排除A项;题干中的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题干中的措施主要针对地方权力,并非相权,排除C项。‎ ‎2.(命题点:军机处的职能)史料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由此可见,清朝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涉及广泛 C.机构完备,人员精干 D.架空内阁,威胁皇权 解析:选B。由材料“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可知,军机处参与政务,涉及内容广泛,故B项正确;由材料“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可知,军机处所管事务广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的事务,而非人员构成,故C项错误;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D项错误。‎ ‎ 明清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明代中后期区域经济的发展 ‎(2019·高考全国卷Ⅰ,T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满分秘籍]‎ 扣题眼:据材料信息从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分布不同思考。‎ 析错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材料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经济差异。‎ ‎【答案试解】 D ‎2.命题点:明代晚期社会价值观变化 ‎(2019·高考江苏卷)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满分秘籍]‎ 扣题眼:从“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到“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表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析错点: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反正统思想在明朝晚期已经产生,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宋明理学。‎ ‎【答案试解】 B ‎3.命题点:清代农耕经济 ‎(2019·高考海南卷)“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满分秘籍]‎ 扣题眼:据材料“明朝……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说明清朝重视农业,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析错点:材料主要说明农业祭祀礼仪的继承不是所有制度的继承;材料只是说明清朝各代皇帝重视农业,不能说明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材料体现重农而不是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答案试解】 B ‎【预测演练】‎ ‎1.(命题点:明朝政府的经济政策)学者陈尚胜认为:“(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的基础,又缺乏必要的文化交流所孕育的文化认同,因而没有形成明朝与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长效机制。”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是明政府(  )‎ A.推行朝贡贸易和“海禁”‎ B.忽视儒家文化圈的建构 C.过分专注于君主专制 D.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选A。根据材料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外实行朝贡贸易和“海禁”,要求官方主持对外贸易,禁止民间私自贸易,故选A项;郑和下西洋时期依旧重视儒家文化圈的构建,排除B项;明朝君主专制加强不是限制对外贸易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命题点:清代赋役制度及户口制度变化)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 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 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解析:选D。从“役”到“田”和从“役”到“口”,‎ 说明清朝前期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专制集权、重农抑商政策、文化控制等方面的信息,排除A、B、C三项。‎ ‎ 承古萌新的明清文化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明代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 ‎(2018·高考全国卷Ⅲ,T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满分秘籍]‎ 扣题眼:抓住材料关键信息,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从明朝中期以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理解这种历史现象。‎ 析错点:材料中“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材料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地位的变化无关;材料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且经世致用思想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的。‎ ‎【答案试解】 D ‎2.命题点: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2018·高考全国卷Ⅲ,T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满分秘籍]‎ 扣题眼:抓住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中国古代朝廷(政府)对药学发展的作用。‎ 析错点: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而非“政治体制”,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材料不能体现“药学”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宋代以前理学还未产生,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 ‎【答案试解】 B ‎3.命题点:明清时期的昆曲艺术 ‎(2018·高考全国卷Ⅱ,T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 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满分秘籍]‎ 扣题眼:抓住题眼:“官腔”“雅乐”,题干材料表明明清时期的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 析错点:材料未提及陆王心学的传播;昆曲流行于“京剧”之前,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等级”观念的强化。‎ ‎【答案试解】 D ‎【预测演练】‎ ‎1.(命题点: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 A.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B.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C.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解析:选B。图中古代中国科技所涉及的天文历法气象、地学等主要为小农经济服务,这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古代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A项;古代中国科技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C项;古代中国科技受重农政策的影响,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 ‎2.(命题点:明清工商业发展与义利观)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这表明(  )‎ A.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C.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解析:选C。题干中提及明清之际到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由出现到愈演愈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儒家轻利重义思想受到冲击,故选C项;A项中“加速”一词不妥,因为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且士商相混现象只是在江南存在,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一个经济问题,而B项反映的是一个政治问题,且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对地方控制加强,排除B项;明清时期,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主题一 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明清时期历史趋势和特征 ‎【主题概述】‎ ‎(1)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但是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和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上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等,阻碍了明清向近代社会转型。‎ ‎(2)高考重视从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角度综合考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从以往试题看,明清时段是高考最“青睐”的命题区域。试题基本上是中西对比(关联)或古代史(明清部分)与近现代史贯通进行考查。备考时要特别关注明清时期的制度改革、地方(边疆)治理、市镇与乡村经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关联互动等内容。‎ ‎【综合大题】‎ 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孟(1571—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材料三 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 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 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 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 思路点拨:第一小问答案源于材料,注意据材料一“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和材料二把商人列为“受人尊重的地位”归纳不同;第二小问结合材料提示的时间范围先确定“原因”的时间界限,分别从中国与英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归纳。‎ ‎(2)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 思路点拨:第一小问“不同”答案源于材料,据材料三“新世界的主人”和材料四“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归纳;第二小问局限,从历史事实的角度分析,材料三具有文学色彩,主观色彩浓厚;材料四地区样本太小,无法获取全部的择业因素。‎ ‎(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 思路点拨:择业观原因的分析从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角度归纳。‎ 答案:(1)不同:中国,做官务农,歧视商人;英国,商人地位高,商人职业受重视。‎ 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观念;科举制的影响等。英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等。‎ ‎(2)不同:材料三,推崇工人这一职业,认为工人是新世界的主人;材料四,工人这一职业社会认同感低,仅有少量人愿意当工人。局限:材料三,源于小说,带有明显的主观夸大的色彩;材料四,只反映局部。‎ ‎(3)因素: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 ‎【技法指导】‎ ‎(1)比较历史现象的不同,要根据题干限制条件,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判断出比较的角度。本题第(1)(2)问都是涉及“择业观”“职业认识”的思想文化范畴。据材料信息可知主要涉及对“商人”“工人”这两类社会群体的认识。据材料关键信息归纳出答案即可。‎ ‎(2)对“择业观形成的因素”这一类原因分析,结合时代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考虑。‎ 主题二 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明清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主题概述】‎ 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等级秩序、社会阶层、人们思想观念、科技文化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朝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有观点认为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高考重视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特别是从中国社会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及阶级关系的变迁、中外对比等角度考查明清社会转型的内容和影响因素。‎ ‎【综合大题】‎ ‎2. (2019·盐城三模)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洪武四年十一月丙戌,诏“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驼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只并入宫”……清朝时为了推行抑商政策,采取大量对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的禁止或者限制措施,如用行会制度限制工商业自由发展。清政府就是利用这种制度对从事国内贸易的商业资本进行有效的垄断与控制,从而达到既能使商业资本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限制的目的。 ‎ ‎——史慕华《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与政策探究》 ‎ 材料二 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1717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 ‎——摘编自《清世祖实录》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政府抑制商业的表现和根本目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商业政策变化的认识。‎ 思路点拨:第一小问表现,结合材料一可得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清朝实行行会制度。第二小问根本目的,据材料 “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得出。第三小问认识,结合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归纳。 ‎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初年福建地方官员和清廷在对待西班牙商船贸易问题上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后期从“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的原因。‎ 思路点拨:第一小问分歧,据材料二“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得出地方官员认为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大且漳泉风俗不淳,不宜通商;据材料二“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慰遣之处,可以不必”得出清廷认为应照惯例,正常通商。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军事等角度回答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思路点拨:据材料二“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结合所学得出从适度开放走向闭关自守。‎ 答案:(1)表现:“海禁”政策,行会制度。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认识:中国古代总体采取抑商政策,商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言之成理即可)‎ ‎(2)分歧:地方官员认为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大且漳泉风俗不淳,不宜通商;清廷认为应照惯例,正常通商。原因:被动维护海疆安全,抵御外来势力入侵;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基本特征:从适度开放走向闭关自守。‎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菏泽期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然而明朝多位皇帝长期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B.内阁取代了六部 C.中枢体制日益完善 D.宦官掌握决策权 解析:选C。根据材料 “明朝多位皇帝长期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皇帝不上朝的情况下,大明帝国仍然维持运转,这和中枢体系完善有关,皇帝通过控制内阁和身边的亲信太监进而掌握朝廷的走向,故选C项。‎ ‎2.(2019·广东百校联考)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 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 解析:选B。明代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皇帝不希望威胁皇权局面的出现,故而选拔品秩较低的官员,而不选择品秩高的官员,清代军机处取代内阁的地位,内阁并不能威胁皇权,故选B项;内阁成员权力大小完全依赖于皇帝,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清代前期以文治国,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内阁官员品秩变化,无法体现整个中央权力体系是否完善,排除D项。‎ ‎3.(2019·无锡高三上学期期中)票拟作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内阁票拟。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以下内容与材料符合的是(  )‎ A.票拟对谕旨形成有一定约束力 B.票拟使内阁取得等同宰相的权力 C.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与决策机构 D.内阁是明太祖基于政务繁冗而设 解析:选A。由材料“票拟作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内阁票拟”,可见票拟并不是一纸空文,对谕旨形成有一定约束力,故选A项;内阁是顾问机构,不等同宰相,宰相是法定的决策机关,排除B项;内阁不是决策机构,排除C项;内阁是明成祖时设立的,排除D项。‎ ‎4.(2019·徐州高三考前模拟检测)清廷重要文武官员之任免及各部尚书、侍郎,各省总督、巡抚等官员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交皇帝选择任用。这表明军机处(  )‎ A.能够制约皇权 B.负责官吏考选 C.成为权力中枢 D.充当决策顾问 解析:选D。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顾问与材料中“负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交皇帝选择任用”相符,故选D项;制约皇权与材料中“交皇帝选择任用”不符,排除A项;负责官吏考选与材料“交皇帝选择任用”不符,排除B项;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与材料“交皇帝选择任用”不符,排除C项。‎ ‎5.(2019·德州一模)‎ 据图一和图二,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D.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解析:选D。题干中江南省在乾隆帝时被分割为江苏、安徽两省,结合所学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知识可知,其目的在于强化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故选D项;题干提及的是省区的变动,未提及省下设州、县、乡等,排除A项;题干只提及省区变动,未提及官员职权,排除B项;基层地区是乡、里,而题干提及的是省级地区,排除C项。‎ ‎6.(2019·德州高三期末)有学者统计1371-1904年间14 562名进士,根据他们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中举和入仕情况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即前三代中最高只出过生员的家庭)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这表明当时(  )‎ A.世家大族垄断着政治权力 B.社会发展严重倒退 C.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选官制度亟须改革 解析:选C。从材料“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出身平民的进士所占比例比较高,这表明当时科举制可以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世家大族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状况,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需要改革,故D项排除。‎ ‎7.(2019·潍坊期中)1567年,福建巡抚奏请明穆宗开放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得到批准,史称“隆庆开关”。不久开放福建月港,设督饷馆,对外贸易的商船均须在此办理手续、装货出港、入港验货。隆庆开关(  )‎ A.彻底废止了“海禁”政策 B.推动了民间海外贸易发展 C.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D.为欧洲殖民渗透提供条件 解析:选B。据材料隆庆开关使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故选B项;“彻底废止了‘海禁’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资本原始积累是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排除C项;隆庆开关将西方的先进火器引入中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使得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家对侵略中国作为殖民地心存忌讳,排除D项。‎ ‎8.(2019·永州一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说明明朝(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 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 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 解析:选B。据材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可知,传统观念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构成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统观念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不是政治权力的作用,故D项错误。‎ ‎9.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知(  )‎ 时间 ‎ 人口(人) ‎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 ‎27 355 462‎ ‎32.54 ‎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 年)‎ ‎102 750 000‎ ‎6.89 ‎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 年)‎ ‎208 095 796‎ ‎3.56 ‎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耕地面积逐步减少 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明显减少,因此有必要提高粮食产量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人均土地面积减少,不是耕地面积,故B项错误;材料中人均土地减少主要是因为人口增长,不是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如何解决人地矛盾,不涉及抑商,故D项错误。‎ ‎10.(2019·无锡一模)宋元至明清,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变化如下表。这突出反映了(  )‎ 时期 ‎ 宋元 ‎ 明清 ‎ 形象 特点 ‎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 ‎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 A.佛教融入中国,影响艺术形象塑造 B.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重视物质享受 C.市民阶层扩大,个性解放要求增强 D.儒家思想发展,封建伦理纲常加强 解析:选D。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明清时期,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更为稳固,三纲五常的束缚日益加深,因此孙悟空的艺术形象也从追求个人享乐、任性妄为变成了诚心向佛,故选D项;佛教融入中国是在汉代,排除A项;“诚心向佛”不能体现重视物质享受,排除B项;“诚心向佛”不能体现个性解放,排除C项。‎ ‎11.(2019·潍坊一模)据史料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说明,明清时期(  )‎ A.王朝权力渐趋衰落 B.传统科技停滞不前 C.近代化倾向已出现 D.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解析:选C。根据材料“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可知,明清时期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夜,已经出现近代化趋向,故选C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渐走向顶峰,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传统科技停滞不前,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农耕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12.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下列学术著作中属于“实学”范畴的是(  )‎ A.《论语集注》 B.《道德经真义》‎ C.《孟子集注》 D.《本草纲目》‎ 解析:选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论语集注》是由朱熹所著,指出了道学家追求的境界,属理学范畴,故A项错误;《道德经真义》阐释常道、丹道,明道修德,养心养气,故B项错误;朱熹《孟子集注》掺入了理学家的许多见解,注重义理阐发,故C项错误;《本草纲目》由李时珍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潍坊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 材料二 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但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 ‎ 材料三 中华民国时期曾经致力于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往往是根据形势和统治需要来制定方针政策,经常出现以政策代替法律,或据一时的政策而提炼为法律条文的情况。 ‎ ‎——韦庆远、柏桦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析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解析:(1)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体系完备程度、礼法关系及影响等角度作答。(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二者所重视方面的差异角度作答。第二小问原因,从经济、思想、政治等角度入手。(3)据材料信息,从对社会秩序、对统治阶级、对社会矛盾、对维护统治的作用的角度回答。‎ 答案:(1)特点:体系完备;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 ‎(2)不同之处: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 ‎《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原因: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 ‎(3)作用: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权益;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14.(2019·扬州高三上学期期末)“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 ‎ ‎——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 ‎“新民本”思想研究》 ‎ 材料二 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 ‎ ‎——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 ‎ 完成下列要求: ‎ ‎(1)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旧民本”思想的主要主张。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差异。‎ ‎(2)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 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与民本有关的主张。第二小问主要差异,根据材料一“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可知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内容主旨不同;根据材料一“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可知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产生背景不同。(2)根据材料二“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可知扩大宰相权力(提高宰相地位);根据材料二“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可知使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根据材料二“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可知地方分权。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多角度的评析“新民本思想”。‎ 答案:(1)思想主张: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 主要差异:内容主旨不同,前者包含尊君(呼唤君主集权)思想;后者包含限君(解构君主专制)意识。产生背景不同,前者是小农社会;后者是手工商业时代。‎ ‎(2)主要措施:扩大宰相权力(提高宰相地位);使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地方分权。‎ ‎(3)评析:新民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但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羁绊;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提出近代的民主思想;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先声,但未对当时社会产生直接影响。约束了君主权力,但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