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六)夹缝求生的民族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六)夹缝求生的民族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江苏专用)

‎   专题(六) 夹缝求生的民族经济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旨解读]‎ 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结果不仅打破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性,而且引发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同时也使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交汇的特点。具体可归纳出三条线索:‎ 线索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线索1 欧风美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纪 中期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背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拉开了列强侵华的序幕,大批洋纱开始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2)内容: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3)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19世纪 ‎60~90‎ 年代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1)洋务运动 ‎①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新思潮萌发 ‎②内容: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③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①背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②内容: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③影响: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早期的维新思想;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9世 纪末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背景: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内容:民间出现办厂热潮,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民国 初年 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1)原因: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况: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以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但欧洲列强在一战后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遭受沉重打击,很快萧条下去 国民政府前期 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1)原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概况: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增加;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各行业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抗日 战争 期间 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1)原因: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掠夺 ‎(2)影响:内迁的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解放 战争 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1)原因: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捐税;官僚资本的压迫;美国独占中国市场 ‎(2)影响:使民族资产阶级认清国民党政权的反动面目,开始与其决裂 ‎[深化历史理解]‎ ‎1.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生产模式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生产力的质变 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 国内外市场形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政策的变化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2.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从产生来看:先天不足。表现为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以及思想观念陈旧。‎ ‎(2)从发展来看:后天严重畸形。表现为投资和发展方向基本上是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缓慢;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从环境来看:民族工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艰难。‎ ‎(4)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依赖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5)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 ‎3.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冲击、瓦解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 政治上: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推动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西学东渐。‎ ‎(4)社会生活上:深刻地影响着近代的社会生活,如近代服饰、饮食、住房、交通、通讯及婚丧礼俗等。‎ ‎[真题例证]‎ ‎1.(2018·江苏高考)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江南制造总局“管理者……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反映了洋务企业对西方技术的过度依赖,故B项正确;由材料信息“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可以看出,洋务企业管理体系落后,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洋务企业对外国技术的过度依赖,没有体现出洋务企业发展为外资企业,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有些洋匠不懂技术”,并非所有的洋匠都是外行,故D项错误。‎ ‎2.(2017·江苏高考)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解析:选D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获得美国更大的支持,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材料中“美国……占总量44.10%”表明此时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故D项正确;英国的国际地位当时是下降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日本的投资信息,故B项错误;C项中“完全掌控”说法过于绝对。‎ ‎3.(2016·江苏高考)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直隶玉田县地区日用品中洋货所占比重不少于1/2,而雄县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故B项正确,C、D两项错误;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4.(2015·江苏高考)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 383.58‎ ‎10‎ ‎4.92‎ ‎1915‎ ‎2 097.34‎ ‎9‎ ‎3.30‎ ‎1916‎ ‎2 062.07‎ ‎4‎ ‎1.42‎ ‎1917‎ ‎1 559.43‎ ‎8‎ ‎5.47‎ ‎1918‎ ‎1 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解析:选C 题干中的表格数据反映了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折射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故C项正确。导致1914~1915年工业发展的直接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项错误。从1914年到1916年,火柴进口量递减,但从新厂数和厂均资本额来看,并未呈现递增态势,故B项解读错误。反对“二十一条”发生在1915年,故排除D项。‎ ‎[聚焦命题热点]‎ ‎1.下表是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该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 281‎ ‎77‎ ‎969‎ ‎23‎ ‎4 250‎ ‎100‎ ‎1885‎ ‎3 071‎ ‎40‎ ‎3 923‎ ‎51‎ ‎714‎ ‎9‎ ‎7 708‎ ‎100‎ ‎1911‎ ‎4 810‎ ‎16‎ ‎20 441‎ ‎69‎ ‎4 445‎ ‎15‎ ‎29 696‎ ‎100‎ A.晚清政府税收逐年提升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 D.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 解析:选C 材料中晚清财政总收入逐年提升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工商杂税收入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反映出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故C项正确;由工商杂税收入增加无法直接推断出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故D项错误。‎ ‎2.鸦片战争之后的近十年,在西方工业品冲击下,如棉纺织业、制针业等行业日益衰落,但类如制茶、缫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这时发展较快的行业主要是因为(  )‎ A.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B.继承传统工艺品质优良 C.清廷允许民间设厂 D.产品适合国际市场需求 解析:选D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是在19世纪60年代,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继承传统工艺品质优良,这无法解释其鸦片战争后十年发展较快,故B项错误;清廷允许民间设厂是在甲午战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中国的部分产品适合国际市场的需求而发展较快,故D项正确。‎ ‎3.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百年张裕”1892~1915年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年份 发展大事 ‎1892年 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1912年 孙中山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1915年 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A.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B.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 C.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D.北洋政府对张裕产品享誉世界起到一定作用 解析:选D 材料信息不能表明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且在辛亥革命之后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是面粉业和纺织业,故A项错误;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是在1895年之后,与题目时间1892年不符,故B项错误;孙中山发展实业的重点是铁路交通运输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1915年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说明北洋政府对张裕产品享誉世界起到一定作用,故D项正确。‎ ‎4.民国末期,上海市民经常拥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有人抱怨说: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甚至有报刊以醒目标题《六十亿元值几何?仅买七十七粒米》刊出相关报道。这突出反映了(  )‎ A.上海市场上大米等食品奇缺 B.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扰乱了市场 C.社会动荡导致米价居高不下 D.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走向崩溃 解析:选D 根据“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可知,这主要反映了当时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走向崩溃,而不是市场上大米等食品奇缺,故D项正确,A项错误;米价飞涨主要与货币贬值有关,材料无法体现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社会动荡导致米价居高不下,故C项错误。‎ ‎5.下表为某一时期重庆地区重工业发展状况统计表。导致这一时期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统计项目 ‎1937年 ‎1942年 工厂占全国工厂总数比例 ‎18%‎ ‎58%‎ 资本占全国资本总额比例 ‎4.4%‎ ‎78%‎ 工人占全国工人总数比例 ‎7.3%‎ ‎49%‎ A.重庆成为通商口岸工业发展迅速 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企业内迁以及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D.国民政府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 解析:选C 根据所学知识,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结束于1937年抗战爆发,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以及重要工业、大学迁到重庆,并且实行战时体制,故出现了重庆的工厂、资本、工人急剧增加的状况,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的分析,D项错误。‎ 线索2 碰撞交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理清发展线索]‎ 变迁原因 ‎“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中国人主动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变迁表现 物质生活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新中国成立初期服饰受政治的影响较大。鸦片战争后,西餐和西式住宅出现 社会习俗 婚俗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丧俗从土葬到火葬;民国时期开展剪辫、放足运动 交通工具 ‎19世纪60年代轮船出现;19世纪末铁路运输发展;20世纪20年代民航事业起步 通讯工具 ‎1877年有线电报传入中国;1882年电话出现;1906年无线电报出现;21世纪手机用户激增 大众传媒 ‎1873年中国人开始自办报刊;20世纪20年代广播开始出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诞生;1993年互联网接通 变迁启示 随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民族特色;地域间发展不平衡 ‎[深化历史理解]‎ ‎1.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1)一方面,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2)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到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与线索特征 ‎(1)一般规律 ‎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程度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③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汇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⑤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2)线索特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变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各国联系愈加紧密,逐步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真题例证]‎ ‎1.(2018·江苏高考)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如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解析:选D 识读年画《海上第一名园》可知,该画体现了当时新旧交通工具、中西建筑、新旧服饰同时并存,说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该年画采用写实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体现不出“以形求神”,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部分国民追求时尚,并没有成为共识,故B项错误;年画反映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车与马车,不能体现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故C项错误。‎ ‎2.(2017·江苏高考)《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解析:选D 由表格信息可知,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呈不断上升趋势,这说明妇女问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关注,故D项正确;《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故A项错误;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说法绝对;材料中没有呼吁改革陋习的信息,C项错误。‎ ‎3.(2016·江苏高考)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解析:选C 材料中新潮女性梳西式发型,而被成都警察厅通令禁止,说明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C项符合题意;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化,不能说明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排除B项;警察厅这一强制性做法有违民国法治精神,排除D项。‎ ‎[聚焦命题热点]‎ ‎1.《申报》创刊后,“当咸同之世,风气未开,交通艰阻,日出不过一页,行销不愈千。”这主要反映了(  )‎ A.办报宗旨不符合社会的需要 B.交通不便影响了报纸销量 C.人们习惯于传统的阅读方式 D.报纸的媒介功能尚未彰显 解析:选D 材料中的“风气未开”“行销不愈千”说明当时人们对报纸的认识还没有深入,也说明报纸的媒介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申报》办报的宗旨不符合社会需要,故A项错误;“交通艰阻”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报纸销量,但当时报纸主要发行于城市,而“行销不愈千”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们尚未接受报纸这一新的传播媒介,故B项错误;人们习惯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报纸的优点,这仍是报纸媒介功能没有彰显的结果,故C项错误。‎ ‎2.十九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 A.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 B.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 C.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 D.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 解析:选D 材料信息显示的是近代国产早期影片以拍摄传统京剧剧目为主,体现国产电影与传统曲艺的成功结合,促进了电影在近代中国早期大获成功,故D项正确;A项错在“依赖”;材料信息显示的是国产电影,故B项错误;《定军山》等影片出品于晚清时期,而且材料也没有足够的信息证明政府扶植电影产业,故C项错误。‎ ‎3.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材料说明(  )‎ A.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变迁 B.社会上层倡导移风易俗 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废止缠足 D.戊戌变法影响习俗变迁 解析:选B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04年”,与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时间不符,故A、D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张尚书(之洞)……袁宫保(世凯)……”,表明社会上层积极倡导废除缠足,故B项正确;C项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4.李宗辉在《中国近代习俗的变化》中写道:“汽车轮船火车逐渐代替了马车、轿子,人们出行一下子由‘乡人’变成了‘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据此可知(  )‎ A.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消失 B.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 C.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落后观念 D.西方文明遭到国人强烈抵制 解析:选C 依据材料“乡人”变成了“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等信息,可以看出因为近代交通的发展,人们的平等意识在增强,说明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落后的观念,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材料中未能体现。‎ ‎5.某画家作品描绘的是男人们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或西装。妇女身上的封建束缚也逐步解除,缠足和束胸已经逐渐被摒弃,改穿起了以长裤和大衿衫为主的服装。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 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 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C 1840年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不断加剧,与材料中“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的1911年辛亥革命后出现的现象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最根本原因”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或西装”,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对社会习俗产生实质性影响,故C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与材料中“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的1911年辛亥革命后出现的现象不符,故D项错误。‎ ‎ [典例] (2018·江苏高考)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 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5分)‎ ‎[命题之“源”]‎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本题以活泼新颖和内涵丰富的材料构建历史情境,以国民政府抗战的经济举措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国民政府抗战的全面把握,彰显了家国情怀。‎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变,威逼平津,阴谋策动华北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的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国民政府也意识到日本的侵略将会进一步扩大,于是加紧备战。军事上,在重要城市和交通线修筑军事防御,制定对日作战国防战略,做出与日本持久战的准备。经济上,对战前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做了战略调整,在全国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实现“自救”和“相救”。‎ 材料一阐释的是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措施。第一是以国家力量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发展国营工矿业;第二是沿海军工企业西迁,并扩大生产,为抗战提供了战略物资的支援;第三是整修交通设施,改善交通;第四是增加国防建设开支,为抗战提供资金保障。‎ 材料二阐释的是从1938‎ 年起国民政府向战时经济转轨的措施。一是改革政府机构,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全为战事服务。这为长期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但国民党四大家族和大小官僚利用战争之特殊条件,垄断金融、农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支持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地域分布,促进了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大后方的工业基础。‎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全民族的生死存亡迫使国民党、国民政府奋起抗战,充分发挥了其积极作用。‎ ‎[失误之“因”]‎ 第(1)问共两小问,第一小问大部分学生都能从材料一中直接概括得出,但对于第二小问“背景”的三个得分点中,大部分考生只能答出“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这一条,其他两点只有少数考生能答出。因为在材料中并没有对背景的相关描述,只是提供了“1935年前后”和“1936年”这两个时间信息,具体“背景”需要以这两个时间定位,调动所学知识去归纳总结,但大部分考生缺乏特定时空下的通史意识,不能全面地分析“背景”所在,这都是由于史实掌握不牢固所导致的。第(2)问相对简单,但得分点中的“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治经济政策”这两条很多考生混为一谈,只答出其中的一个方面,从而导致答案的片面性而失分。第(3)问要求分析影响。考生普遍可以作答的是积极作用所在,但对于消极影响却只有极少数考生能够答出。这是因为不能全面辩证地看问题所导致的。这也要求考生在遇到“影响”“意义”“作用”等一类问题时要全面客观地分析,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方面。‎ ‎[满分之“答”]‎ ‎(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专题过关高分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59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有史家注意到,苏南地区毗邻上海,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甚至“村镇收租之家,至其时,积布累累,问之,则皆佃者之穷而无告以布当钱米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苏南缺乏近代民族工业  B.苏南地区小农挣扎求生 C.苏南没受上海开埠影响 D.苏南经济结构几无变迁 解析:选B A项不符合史实,与材料中“苏南地区毗邻上海,本属首当其冲之地”‎ 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皆佃者之穷”相符,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中“毗邻上海,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不符,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变动,与材料中“光绪年间”不符,故D项错误。‎ ‎2.据统计,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这说明了(  )‎ A.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 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解析:选C 材料信息只是客观地介绍了晚清时期中国各地工人彼此之间及其与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未提及相互间的矛盾状况,故A项错误;工人的工资水平未必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而且直隶地区呈现的是农民而非工人的工资水平,故B项错误;工人工资的增加,显然是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的表现,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3.下面是1866~1913年上海华商部分机器厂情况统计表,该表可以表明(  )‎ 类别 ‎1866~1894年 ‎1895~1913年 设厂数 ‎(个)‎ 设立资本 ‎(元)‎ 设厂数 ‎(个)‎ 设立资本 ‎(元)‎ 轧花机制造 ‎3‎ ‎300‎ ‎14‎ ‎2 520‎ 缫丝机制造 ‎1‎ ‎400‎ ‎9‎ ‎5 600‎ 纺织、针 织机修配 ‎—‎ ‎—‎ ‎8‎ ‎13 370‎ A.近代民族企业的资本雄厚 B.清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 C.甲午战后纺织业自主发展 D.民族重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解析:选D 题干中民族工业投资额的资本单位为元,且单个工厂的设立资本并不高,资本薄弱,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且政策带有被动被迫性质,故B项错误;C项中“自主”两字不妥,近代技术受控于欧美列强,且从表格中反映不出来,故C项错误;表格表明甲午战争后机器制造业(重工业)的投资额、工厂数增加,故D项正确。‎ ‎4.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  )‎ A.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解析:选B “1903年”国家的机构依然是清王朝统治,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这些措施客观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利的,故B项正确;“实业救国”在晚清时期是一项民间活动,非官方机构活动,故C项错误;材料的前半部分强调对传统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而不仅是肯定工商业者的法律地位,故D项错误。‎ ‎5.下表是1914~1921年中国面粉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厂数(家)‎ 日生产面粉数(包)‎ ‎1914‎ ‎63‎ ‎52 750‎ ‎1918‎ ‎99‎ ‎123 330‎ ‎1919‎ ‎104‎ ‎137 810‎ ‎1921‎ ‎131‎ ‎215 370‎ A.民族工业的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发展较快 C.民族面粉工业在一战后发展停滞 D.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轻工业的发展 解析:选D 1914~1921年的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民族工业的布局和结构不可能合理,材料也无法体现民族工业的布局和结构的问题,故A项错误;当时处于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不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故B项错误;一战后1919年到1921年,数据仍然上升,故C项错误;据材料“1914~1921年中国面粉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可知,当时中国面粉业的厂数和日生产面粉数都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时期,其原因之一是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轻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6.1922年中华国货维持会在其编选的《劝用国货》中记述:“江西夏布好,蒙古羔羊毛。浙绸苏缎亮又牢,瓷器景德窑。薛针锦绣巧,豫鲁府绸超,雨前龙井滋味好。”1928年上海市教育局《爱用国货歌》中记述:“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这些记述主要意在(  )‎ A.引导国人创办近代工业 B.强调国货质量优于洋货 C.倡导使用国货抵制洋货 D.发展振兴传统手工业 解析:选C 《劝用国货》和《爱用国货歌》的内容是宣传国货的优点,没有引导国人创办近代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宣传国货的优点,没有涉及国货和洋货的比较,故B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宣传国货的好处和优点,主要意图是宣传国货抵制洋货,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振兴传统手工业,故D项错误。‎ ‎7.据国民政府统计,1937年以前,全国大型厂矿3 935家,沿海各省集中了80%以上。及至1943年,后方工厂已达5 266家,与战前相比增加了18倍,涵盖了冶金、机器、造船、化工、面粉、造纸、火柴等上百种行业,成为中国新的工业基地与生力军。这表明,战时工业的内迁(  )‎ A.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为全面抗战准备了条件 C.加速了官僚资本恶性膨胀 D.缓解了失衡的工业布局 解析:选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1937年以前,不符合题干中“1937~1943年”这个时间段,故A项错误;全面抗战是1937年开始,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到官僚资本,故C项错误;内迁的工业由1937年“沿海各省集中了80%以上”到1943年“成为中国新的工业基地与生力军”,表明布局失衡得到缓解,故D项正确。‎ ‎8.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资委会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或筹备机构。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  )‎ A.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 B.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解析:选A 材料表明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加紧了内地的工业化建设,以加强国防力量,这显然是对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故A项正确;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与材料中“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1937年”不符,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甲午战后,与材料中“1935年”“1937年”不符,故C项错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9.下列材料摘编自《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 时间 条例名称 主要内容 ‎1939‎ 年 ‎《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管理规则》等 直接干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 ‎1941‎ 年 ‎《战时经济体系基本纲领》《管理工业机器、化工材料细则》《管理液体燃料规则》等 扩大国营,联合民营;部分企业收归国有 A.政府注重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公有制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没有停止 D.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全面控制 解析:选D 材料中“矿产品”“铜业”“工业机器、化工材料”是重工业,未涉及轻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部分企业收归国有”不能说明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停止,故C项错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与材料中“直接干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战时经济体系”相符,故D项正确。‎ ‎10.小说《白鹿原》产生于以追求历史、改写历史为宗旨的新写实历史小说思潮盛行的年代,白鹿原作为皇权制度下的一个典型的自然村落,自清末民初以来随着现代国家的兴起,诸如耕织、家政、祭祖、婚礼、认干亲、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礼俗都遭到了破坏。对此解读的史观角度是(  )‎ A.文明史观 B.社会史观 C.近代化史观 D.整体史观 解析:选B 材料中“诸如耕织、家政、祭祖、婚礼、认干亲、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礼俗”表明是社会史观,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11.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 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解析:选C 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只是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并不能反映舆论普遍关注,故A项错误;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是废止缠足赋予的政治意义,不是直接反映,故B项错误;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表明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这是风气开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渐提高是指提高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与材料的内容有识之士倡导废止缠足不符,故D项错误。‎ ‎12.王韬《瀛壖杂志》中谈道,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学,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由此可见(  )‎ A.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 B.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 C.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 D.辛亥革命后上海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解析:选B 材料强调服饰变化,没有体现奢靡,故A项错误;“衣服僭移,上下无别”反映等级观念被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清季”不符合辛亥革命后,故D项错误。‎ ‎13.在1904年印行的《上海工部局治安章程》中已有《马路章程》17条,其中规定:行车一律靠左边道路;超车必须从右边向前;车辆转弯须慢行,驾驶员必须伸手示意;车辆不得疾驶等。这主要说明(  )‎ A.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 B.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 C.近代中国的交通业滞后于西方 D.临时政府注重交通文明培养 解析:选A 材料中“行车一律靠左边道路;超车必须从右边向前……车辆不得疾驶等”说明此时清政府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交通规则,颁布章程使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故A项正确;交通领域近代化(火车、轮船的运用)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起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清政府采用西方的近代交通文明规则,并没有提到近代中国的交通业滞后于西方,故C项错误;1904年属于清政府统治时期,故D项错误。‎ ‎14.“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 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 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 D.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 解析:选A 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从体现,排除。‎ ‎15.如图是1929年2月10日湖南《国民日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上的人说“青天白日之下用不着这个废物”。这表明当时社会上(  )‎ A.主动破除旧俗与陋习 B.全盘接受西洋新风俗 C.肤浅理解破旧与革新 D.激进与保守斗争激烈 解析:选C 上元节即传统的元宵节,不能叫做陋习,故A项错误;漫画中体现不了全盘接受西方新风俗,故B项错误;漫画中的人把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作为破旧的手段表明其理解是肤浅的,故C项正确;对传统的否定并不能反映激进与保守斗争激烈,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4分)‎ ‎16.在中国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近代中外经济互动关系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其开始的时间而言,以运用西式生产技术为表征的洋务运动较以蒸汽机的运用为代表的西方工业革命不能算太远,然而结果则大为失色,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导致洋务运动未能获得应有的成效。由洋务运动起始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刺激而开始,但中国内部因素在中国历史演进中具有主体意义。改善中国的内部体制机能,进而实现对传统的超越和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现代化可举出许多例证,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 ‎(1)据材料简述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起步面临的国际经济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消极影响。(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晚清时期中国经济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以蒸汽机的运用为代表的西方工业革命不能算太远”“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刺激而开始”等得出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第二小问,材料中可得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导致洋务运动未能获得应有的成效,据所学可得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第(2)问,综合材料给出论点“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中,中国内部因素发挥了主导作用”,然后从政府、洋务派、实业家、民众等方面列举史实论证,最后作简单小结。‎ 答案:(1)国际经济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消极影响:洋务运动未能取得应有成效;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得到拓展,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2)示例:论点: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中,中国内部因素发挥了主导作用。‎ 阐述: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创办近代军用和民用工业,此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民族实业家的投资下,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本家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感召下,积极投资办厂;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20‎ 世纪以来,人民群众开展收回利权、路权运动和抵制外货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此后,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采取了一些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此期间,西方列强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自然经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综上,在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中,中国内部的各种因素发挥着各自作用,促进了经济近代化的开展,其作用超过外部因素,发挥了主导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