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母题题源系列之分析文章的结构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母题题源系列之分析文章的结构学案

‎ ‎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母题题源系列之分析文章的结构 学案 ‎【母题来源】2018年高考新课标1卷第2题 ‎【母题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答案】A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根据原文信息“‘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文章并不是要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没有涉及正反对比论述。‎ ‎【命题意图】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试方向】这种题型在以前的安徽卷考核,课标卷一直没涉及,17年成为新加入的考点,是课标卷一个较大的变动。‎ ‎【得分要点】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主要的行文方式是总分总的结构,或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在总分总的结构中“分”的部分又有并列式和层进式之分,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同时注意语段的内容是论点还是论据,论证是什么论证方式。事例证明什么论点。‎ ‎【母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3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在甲骨上一笔一画郑重地刻下字迹,它未被时光磨蚀,反在世界记忆中安放。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文明中共同的记忆。‎ 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但在百年前世界并未对中国投以同样的敬意,因为缺乏文字史料,外国史学家在历数人类文明时,将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认为中国文明从周朝起算。而为《封神演义》提供不朽灵感的商朝,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神话传说一类,不足为信,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的购药,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似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种文字来自商朝。因这种文字记载于龟甲和兽骨之上,便命名为“甲骨文”,中华一时为之震动。通过对”龙骨”‎ 来源的追索,中国考古学家认定在河南安阳附近必定有殷商遗址留存。1928年,中国开始发掘殷墟,除甲骨之外,还出土了铜器、陶器、骨器。在历次的挖掘研究中,逐渐得出了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结论。从此以后,商朝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不容置疑的真实历史。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是延伸了500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后仅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王懿荣先服毒后投井以殉国。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却没有使中华文明逃几乎被摧毁的厄运。一百多年后,现在的中华文明已经不是坚船利炮能摧毁的了。‎ 文明的起源,承载于一片片甲骨之上。在甲骨文中,我们能看到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从甲骨文上的记载能了解医学、祭祀、科技、生产生活、社会制度。这些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的细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哪些东西被摒弃,从而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发现文明何以从中原腹地向四周扩散,发现为何在五千年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巅。看起来有些笨拙的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开端,像一个小火苗,在历史中摇曳,同时又在薪火相传。无论字形如何变化,火种没有变,文字的根基没有变。因为,祖祖辈辈传递的不只是文字,更是文字上承载着的经验、智慧、历史和责任。‎ ‎(摘编自《唯一被解密的世界最古老文字在中国》)‎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文字史料以后,外国史学家开始承认中国在人类文明中的崇高地位,使世界认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说法。‎ B.王懿荣看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确定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从此古老的商朝文明就得到了印证。‎ C.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华文明向前延伸了500年。这是中国考古学家经过辛勤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D.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使中国古老的历史得到了世界承认,甲骨文也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写了甲骨文起源的时间之早,接着写甲骨文成功人选《世界记忆名录》,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第二段写甲骨文未被发现时中外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看法的差异,为下文写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和意义做了铺垫。‎ C.三四两段逐层深入,从甲骨文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传承的重要意义到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最后点明全文中心。‎ D.文章论证方法多样:第2段举例论证,表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和不屈的气节;第3段对比论证,表现被中华文明传承和摒弃的内容。‎ ‎3.下列不属于甲骨文产生的影响的一项是 A.一片片甲骨文承载着文明的起源,让我们看到了远古时期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情况。‎ B.从甲骨文关于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等细节中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也能发现中华民族强大的原因。‎ C.从甲骨文到楷书、草书、行书,虽然汉字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文字上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没有变。‎ D.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充满着连绵的生机,它让每个中国人跨越地域,彼此相连,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答案】1.D 2.D 3.C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没有对比论证,原文是说通过对比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的细节,我们可知哪些东西被传承、哪些被摒弃。‎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答非所问,不属于甲骨文的影响。‎ ‎【母题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无诚不行 ‎①信,是一种行为验证,然而“诚信”这个词,“诚”在“信”前,“诚”比“信”更为重要,诚,是内心自觉。诚信,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 ‎②所以孔子论诚信,为我们所熟知的那句“言必信,行必果”之后加了一句令人惊愕的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言就必须要信守,做事就必须要坚决,这并非君子所为,而是没有判断能力、不问是非黑白、浅薄固执己见的小人行径!这句话真是石破天惊!言行一致并不一定代表诚信品格?——在孔子这句话里,就涉及了“诚”的重要性:假如被迫做出的承诺不是本心所愿,假如一时糊涂的约定不是正义所为,那么还要去义无反顾地践行它吗?假如对坏人做出了违心承诺,假如做坏事顺从了错误约定,这些权宜之计、这番歪理邪说反倒要如约信守吗?当然不是!‎ ‎③对孔子这句惊人论断,孟子就深以为然,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孟子》中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唯有正义存在,才能心正意诚。‎ ‎④所以宋人晁说之就说:“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人无信不可立,心不诚更不能行。不讲首要的诚心实意,仅凭“信”的结果来衡量人品未免会有失偏颇。没有心之诚在前,信之行就成了刻板的教条、拘泥的桎梏、僵化的思维、固执的行径、不情不愿的强迫、形式主义的空洞。‎ ‎⑤《大学》里论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的。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 ‎⑥而《中庸》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心诚才能明了真理,明了真理才算真正心诚。所以,在不明理时做出的错误承诺,本就是心不正、意不诚的,怎能再信其行、顺其非,让错误更加荒谬地履行?‎ ‎⑦“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贯穿了万事万物的始终,不诚就没有万物,因而君子以诚为贵。这也正是“中庸”这一智慧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中庸之道的做法就是:本于诚,用于中,致于和。‎ ‎⑧“诚”是君子最看重的本心,先做到“诚”,而后才能达到《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中庸之道要“本于诚”,诚信之道要“诚于中”,由此可见,诚之为贵,就在于它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若本末倒置,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便是缘木求鱼,背离了“诚信”的本质意义。‎ ‎⑨《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最为真诚的圣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根本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德性,了解天地万物化育的道理。‎ ‎⑩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在明道。‎ ‎(摘自2017年2月22日光明网,有删节)‎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诚,是内心自觉;信,是一种行为验证。如果心意真诚,就能很好地信守约定。‎ B.孔子关于诚信的论述之所以石破天惊,是因为他认为人在交往中不必拘泥诚信。‎ C.孟子关于诚信“惟义所在”的论述,强调“义”,是对孔子仁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中庸要本于诚,诚信要诚于中。因此,诚信是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诚”和“信”的关系,然后用孔子、孟子以及晁说之的论述加以论证。‎ B.文章在论述如何践行“诚信”时引经据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中引用《大学》“意诚而后心正”等论据,论证了“意诚”都是从正义、正心开始的观点。‎ D.文章结尾强调诚信在固邦、安民、立世、明道方面的重要性,既强调了论点,又升华了主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家语》把诚信描述为“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因为诚信应“诚于中,信于外”。‎ B.只有正义才值得信守,只有诚恳才甘愿信诺——内心的意愿,才是守约的根本。‎ C.“诚”在不同的时代被浓墨重笔加以论述,可见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D.因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所以“中庸”把“君子以诚为贵”作为出发点。‎ ‎【答案】4.B 5.C 6.A ‎【解析】‎ ‎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 项,原文为“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选项表述为“如果……就……”,混淆逻辑关系;C 项,“是对孔子相关论述的继承和发展”错误,只是二者谈论的角度不同,原文是“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D 项,因果倒置。‎ ‎6.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 项,因果倒置,原文“《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选项把“因而”前后内容倒置。‎ ‎【母题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缘木求鱼”,这是全球各大机构和财经媒体对美国此次贸易保护措施的普遍看法。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经济全球化为国际经贸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以及各国人民交往,美国自身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圈,任性地玩弄贸易保护主义,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根本行不通。而企图通过打贸易战减少逆差的做法,更是误入歧途、错上加错!‎ 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因果颠倒。扭转中美贸易不平衡,最有效的办法不是限制中国出口,而是要扩大美国出口。贸易是两国企业、消费者在自愿基础上做出买卖选择的结果,放宽交易限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才是增出口、减逆差的正解。当前中美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政府限制对华出口,尤其是美国高科技产品本身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却始终不愿卖给中国。人家想要的,你捂着不卖;人家不想买的,你却强买强卖,自然就会扭曲市场交易,造成国际贸易不平衡。美国研究机构报告显示,如果出口管制放宽,对华贸易逆差可减少35%左右。不放松出口管制,反而一再加强进口限制,美方的套路无异于扬汤止沸、火上浇油,只会进一步扰乱中美正常经贸合作,损害两国长远利益。‎ 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罔顾事实。近些年,中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金融等领域的开放成果有目共睹。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认真履行承诺、严格遵守规则,切实采取措施促进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已下降到去年的1.7%左右,同期美国的经常项目贸易逆差占比,则一路降至2.3%。面对中国扩大开放的诚意和努力,面对中美贸易结构的持续改善,美国却搞选择性“失明”“失忆”,把国际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简单归罪于中国,挥舞着贸易保护的大棒,粗暴要求中国减少千亿美元贸易顺差,这完全是不讲事实、一厢情愿,办不到、达不到,已被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共同抵制。‎ 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是非不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较低的储蓄率和较高的消费率,决定了美国在全球贸易上必然有逆差,且这种逆差不仅对中国有,跟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与此同时,美国又必须保持比较大的贸易逆差,才能向全球输出美元,维持美元的国际支付货币地位。一边享受着世界各国贡献的廉价优质消费品,一边又在责骂别国占了便宜,这种畸形的心态和做法,早已为全球众多经济体所不齿。不问贸易失衡的对错黑白,一味迁怒中国,美国发起的这场贸易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败得很难看。‎ ‎(摘自《 人民日报 》2018年04月06日02版,吴秋余《美国为逆差大打出手是缘木求鱼》,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各大机构和财经媒体普遍认为美国此次玩弄的贸易保护措施是“缘木求鱼”。‎ B.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圈,只要不搞贸易保护主义,就不会误入歧途。‎ C.扭转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有效的办法不仅是限制中国出口,更是要扩大美国出口。‎ D.各国要增出口、减逆差,必须自由选择,不受交易限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敏锐眼光、理性思维,驳斥了美国企图挑动贸易战、减少逆差的做法。‎ B.文章从中美角度,以总分议论结构,深刻批驳了美国挑动贸易战的三大错误。‎ C.文章在驳斥中以事实论证、反证、对比论证,指出美国挑动贸易战定会惨败。‎ D.文章针对问题,论述的层次分明:美国错在因果颠倒、罔顾事实、是非不分。‎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美方放松出口管制,减少进口限制,就不会扰乱中美正常经贸合作、损害两国长远利益。‎ B.美国政府不限制特别是美国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才是扭转当前中美贸易逆差的最明智选择。‎ C.如果能正视并加强中美贸易结构的持续改善,不搞贸易保护,美国贸易逆差占比就可能下降。‎ D.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储蓄率较低、消费率较高,在全球贸易上必然出现其他国家没有的逆差。‎ ‎【答案】7.A 8.C 9.D ‎【解析】‎ ‎7.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无中生有,导致“误入歧途”还有其他情况,不单是“搞贸易保护主义”。C.误解了原文的“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D.扩大范围,原文是“放宽交易限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