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练习: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 15 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易 中 三民主义的提出 1、2 3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4、5 孙中山有关民主共和政府的设想 6 综合 7 一、选择题 1.(2019·广东深圳月考)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 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 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解析:C 材料主要反映了民主共和的渊源,未体现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民主共和是历史传统,未涉及民主共和的实质, 故 B 项错误;根据“先哲之遗业”“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可知,孙中 山认为民主共和是政治传统,意在为其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并非继 承发展儒家文化,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 2.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 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 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解析:C 材料中“为四万万人效忠”即为国家尽力,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故 C 项正确;忠并非古代忠孝、忠君之意,故 A、B 两项错误;D 项并不是 材料主旨,故 D 项错误。 3.徐中约教授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太平天国也成为……孙中山 先生的灵感之源泉……甚至他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也是受到 太平天国理念的影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超越了太平天国理念的应 该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B 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政府,与太平天国推翻清政府的目的相似, 故 A 项错误;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太平天国仍未跳 出封建政权的范畴,从这一角度讲,民权主义对太平天国理论有所超越, 故 B 项正确;太平天国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民生 主义即平均地权,但仍未废除私有制,从这一方面来看,并未超越太平 天国,故 C 项错误;三民主义中并未提出反帝主张,并未超越太平天国的 理念。 4.(2018·山东滨州期末)“现在清室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要压制 的……勿谓清廷已倒,种族革命已告成功,民族主义即可束诸高阁矣”。 孙中山意识到( ) A.反满革命还要继续 B.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C.民族革命的长期性 D.救亡图存刻不容缓 解析:C 材料中“勿谓清廷已倒”说明了反满革命取得了成功,因此孙 中山并非强调反满革命还要继续,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这与国共 合作有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不能认为推翻清政府民族革命 就结束了,而应当继续坚持下去,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只强调了“各国还 是 要 压 制 的 ” , 这 并 不 能 说 明 救 亡 图 存 就 刻 不 容 缓 , 故 D 项 错误。 5.(2019·甘肃兰州月考)1924 年,孙中山先生说:“民生主义真是达到 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 民问题的最终结果。”中国共产党《中国土地法大纲》指出:彻底废除 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前后 “耕者有其田”( ) A.其目的与内容相同 B.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C.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D.都没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解析:B 前者是通过土地国有逐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后者是直接废 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内容不同,故 A 项错误;两者都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 题,但后者较前者更加彻底,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故 B 项正确;后者通 过土地革命得以实现,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故 C 项错误;后者通过土地 革命得以实现,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故 D 项错误。 6.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 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 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 ) A.实行直接民主才能确保民主政体 B.全民政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核心 C.应当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D.民权主义者应学习借鉴西方民主 解析:C 据“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 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 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说明,孙中山已看到西方代议制的 弊端,反对步欧美代议政治之后尘,主张把中国改造为“全民政治”的 民国,由人民行使直接民权,C 正确;A 表述太绝对,错误;B 材料无法体 现,排除;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二、非选择题 7.(2019·辽宁大连期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果以 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 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 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1919 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 —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 设想。 材料二 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 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 中国前途》中阐述:“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 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 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 公意,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 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材料四 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重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 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 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要有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将世界受帝国主 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协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 人民都来解放。 ——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孙中山先生 在关注民生即社会革命方面的重要活动。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民族革命有何局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先生在誓词中要实现的目标。 (4)结合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任务的认 识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他在思想、方针政策上的重大发展。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关心植树造林”“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 “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并结合所学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措 施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 可知是旧三民主义,围绕旧三民主义局限性回答即可。第(3)问依据材 料三对内确立中华民国地位,对外争取外交平等来回答。第(4)问第一 小问依据材料二中推翻清政府以及材料四中“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将世 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新三民 主义和三大政策回答。 答案:(1)重要活动:号召植树造林,以减轻水旱灾害,造福人民;在三民 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提出“土地国有”政策;民国成 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法令措施;提出修 建三峡水利工程改造长江水系的设想。 (2)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3)目标:推翻清政府,确立中华民国的地位;中华民国得到列邦公认, 建立平等外交。 (4)革命任务:由推翻清政府的封建反动统治,进行反封建斗争到反帝 反封建。 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