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5鉴赏艺术技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5鉴赏艺术技巧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考点五 鉴赏艺术技巧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答案 得分 误区诊断 学生 甲 拟人、对偶。用“争先”“鏖战”“缴缠” 把“诗豪”“诗”“风”和“雪”拟人化。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了 作者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 鏖战,诗和雪缴缠”运用了对偶,描写了作 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 氛。 2 分 该生修辞判断错误,混淆了 “拟人”与“拟物”的区别, 混淆了“对偶”与“排比”的 区别,导致丢分。 (短板一:混淆表现手法)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学生 乙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运 用拟人,“诗和雪缴缠”,运用拟物,生动 形象地描写了风雪搅在一起,难分难辨的情 景,表现作者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 渲染了一种豪壮的气氛。 2 分 该生一开始没有明确指出诗句 所运用的修辞,又没有结合诗 句具体分析,不明确此类题的 答题思路,导致丢分。 (短板二:不明确鉴 赏艺术技巧题的答题思路) 这首曲子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此作风格豪迈,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 示。其大意如下: 入夜,洞庭湖上朦胧一片,客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湖间。只有岸上一盏青灯荧光闪闪,同 我乘坐的小船遥遥相伴。舱外一阵阵北风肆逞着淫威,想必在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瓣。我 禁不住推开船窗观看,这才发现已是大雪漫天。顿时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 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我朗声大笑,心情无比畅然。 本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首先,题干中的句子由三个结构相似、 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句构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 难分难辨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豪壮的气氛。其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中, 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和“雪”,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和雪缴缠”中,用“缴缠”形容无形的诗,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将“诗”具象化, 写出了风雪交加的壮美之景,表现了作者迸发的诗情。概括答案时要注意,因为题干明确指 出这三句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所以要把拟人和拟物归结为“比拟”这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比拟、排比。(2 分)“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 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 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 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渲染了气氛。(2 分) 一、常见易混表现手法区别(针对“短板一”) 1.借代与借喻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 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 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 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 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 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 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 3.衬托与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 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主要区别: 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4.拟人与拟物 拟人是指将人的习性特点行为动作拟用在物体上。拟物是把某一物体当作另一物来写, 有两种情况,一是把人拟成物,一是把物拟成另一物。 5.对偶与排比 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 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 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6.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喻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是指咏史 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是指具体诗句的表现手法。 7.渲染、烘托与衬托 (1)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 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并序》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 白”,写听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 “次”对“主”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一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 物都要写, “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 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2)烘托与渲染 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 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 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 深。 二、诗歌艺术技巧题的答题“3 步骤”(针对“短板二”) 步骤 1:定技巧 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诗中相关信息,明确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步骤 2:释运用 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如何运用艺术技巧。 步骤 3:析效果(作用) 分析艺术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专 项 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 佶① 裁剪冰绡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 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③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 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④ 梦也新来不做。 【注】 ①赵佶:宋徽宗,因荒淫失国,在公元 1127 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 方五国城,囚禁至死。在北行途中,忽见如火的杏花,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词。②冰 绡:洁白的绸。③凭寄:凭谁传递。④和:连。 1.上阕描写杏花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6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的手法。上阕前三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杏花的形态和 色泽;“艳溢香融”则从嗅觉的角度写杏花的芬芳。②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新样靓妆” 等将杏花比拟为装束入时而匀施粉黛的美人。③运用衬托的手法。“羞杀蕊珠宫女”是说连 天上蕊珠宫里的仙女看见杏花都要自愧不如,衬托了杏花之美。(每点 3 分,任意答出两点 即可) 【诗歌鉴赏】 这首词上阕描绘杏花开放时的娇艳及遭受风雨摧残后的凋零。下阕写离 恨,抒发内心的故国之思。词中以花喻人,抒写真情实感。百折千回,悲凉哀婉。此词为赵 佶被俘北行见杏花之作。起首六句,实写杏花。前三句,写花片重叠,红白相间。后三句, 写花容艳丽,花气浓郁。“羞杀”一句,用反衬手法写杏花之美。“易得”以下,转变徵之 音,怜花怜己。花易凋零一层,风雨摧残一层,院落无人一层,愈转愈深,愈深愈痛。词的 下阕,燕不会人言语一层,望不见故宫一层,梦里思量一层,和梦不做一层,且问且叹,如 泣如诉。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 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比。结尾两句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与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的美 好社会对比,通过对比揭示对时政的深刻批判。②夸张。“悲愁白日天地昏”说边民的悲愁 犹如阴云惨雾,弥漫于天地,致使“白日天地昏”,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极写“河北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的悲愁。③侧面烘托。“路旁过者无颜色”侧面烘托,通过道旁行人见此惨状不禁感到悲痛 欲绝,烘托出边民的深愁极苦。④卒章显志。诗的最后两句将国富兵强的贞观盛世与北宋王 朝积弱积贫的社会现实相对照,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揭示了 诗歌的主题。(每点 2 分,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 情给分) 【诗歌鉴赏】 本诗剪裁精当,言简意赅,全面反映了当时百姓深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 迫之苦,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诗歌开门见山地点明题意, 紧接着从“赋税”“饥馑”“徭役”以及“流亡”等层面来具体说明诗歌开头的“长苦辛”三 字,一层比一层深入地铺叙了河北之民所受“苦辛”的可悲,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现 实的关注和对受苦人民的深切同情。诗歌最后两句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揭示了诗歌主旨。 [综 合 练]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 分) 【导学号:20332027】 山中述怀 姚 合 为客久未归,寒山独掩扉。 晓来山鸟散,雨过杏花稀。 天远云空积,溪深水自微。 此情对春色,尽醉欲忘机。 ★3.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写景艺术”的 要求进行分析,回答出写景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颔联和颈联这两联描写的是山 中的春景。写拂晓的山鸟、雨后的杏花运用的是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晴空中的积云、静流的 溪水运用的是远近结合的手法。 【答案】 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拂晓时分,山鸟飞散而去,是动景;一场雨 后,杏花稀疏,是静景,此句写出了清晨山中寂静的环境特点。(3 分)颈联运用远近结合的 艺术手法。远处天边浓云堆积,近处溪水静流,写出了山中春色之美。(3 分) 4.首尾两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叙事,叙述诗人久客他乡,寒山独 居,流露出浓浓的乡愁和孤苦寂寞之情;尾联以抒情为主,面对山中美好的春色,诗人走出 伤感悲愁,想忘掉世俗,与世无争。首尾两联表达的情感不同,前后的情感有变化。 【答案】 首联叙述一个人久客他乡,孤独地住在山中,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寂 寞之情;(2 分)尾联描写诗人面对山中美好的春色,走出伤感悲愁,自甘淡泊,表达了诗人 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3 分) 【诗歌鉴赏】 此诗首联叙事,交代诗人久客他乡,寒山独居,流露出乡愁和寂寞之情。 颔联和颈联描写山中春色。诗人独居山中,一觉醒来,只感到雨过春归。山鸟飞散而去,杏 花被雨水打落。仰首望天,浓云堆积;低头看水,溪流细细。此两联工巧自然,毫无斧凿之 痕,写出了山中春色之美。尾联以抒情为主,写诗人面对美好山色的心境变化,表达诗人想 忘掉世俗、随遇而安的心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