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演练:第一单元 推荐作品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演练:第一单元 推荐作品 Word版含解析

- 1 -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 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 别离(其一)》 篇目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资料助读 一、作者名片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尉 氏)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 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 七贤”。 二、相关背景 曹魏正始年间,司马氏与曹氏争权,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己人物, 造成了社会极度黑暗恐怖的局面,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产生了以阮籍 和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他们看到了司马氏统治的残暴,便极力推 崇老庄思想,以老庄的“自然”与“名教”相对抗。阮籍虽有济世之才, 但随着政治风云的黑暗,他只好放弃了自己的雄心, 只好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非常小心 地做事,这样虽然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内心却极度痛苦,据史书记载 他“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把这种痛苦 与愤懑在诗歌中用隐晦曲折的形式倾泻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八十二首 五言《咏怀》诗。 三、课文主旨 此诗列八十二首《咏怀》诗的第一首,实为这些诗的总开端,如 - 2 - 同序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抒发了诗人一种欲排遣 而不能的绝望之情。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1.不能寐.( ) 2.孤鸿.( ) 答案:1.mèi 2.hónɡ 二、词语释义 1.夜中..不能寐 夜中: 2.薄帷鉴.明月 鉴: 3.孤鸿号.外野 号: 答案:1.中夜,半夜 2.照 3.哀号 三、名句默写 1.夜中不能寐, 。 2.薄帷鉴明月, 。 3. ,翔鸟鸣北林。 4. ,忧思独伤心。 答案:1.起坐弹鸣琴 2.清风吹我襟 3.孤鸿号外野 4.徘徊将何 见 技法借鉴 1.起承转合,浑然天成。 先写室内弹琴,由明月照人,清风吹拂,自然转入室外,写听到 孤鸿、翔鸟的鸣声,再踱身室外。最后一句,照应节句,以“忧思” 解释“不能寐”的原因。 2.写景抒情,含蓄蕴藉。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 - 3 - 风吹我襟”,几分凉意的秋风吹拂衣襟,造成一种凄美的氛围。景中有 人,写景是为了写人,比直接写人更具有艺术效果。“孤鸿号外野,翔 鸟鸣北林”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 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3.渲染气氛,角度俱全。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分别从视 觉、触觉、听觉方面渲染了孤寂、清冷、哀伤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 又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目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 资料助读 一、作者名片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诗人、辞 赋家、散文家。 二、相关背景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414)前后,陶渊明 50 岁时所写,共 十二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时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 10 年之久了。 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 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名句。然而他终非“浑 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三、课文主旨 陶渊明共有《杂诗》十二首,此为其中第二首,写长夜难眠,抒 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 4 - 1.万里晖.( ) 2.掷.人去( ) 3.不获骋.( ) 答案:1.huī 2.zhì 3.chěnɡ 二、词语释义 1.白日沦.西河 沦: 2.荡荡空中景. 景: 3.欲言无予和. 和: 4.日月掷.人去 掷: 5.有志不获骋. 骋: 答案:1.落下 2.通“影”,月光 3.音 hè,应和 4.抛开 5.驰骋, 这里指大展宏图 三、名句默写 1.白日沦西河, 。 2.遥遥万里晖, 。 3.风来入房户, 。 4. ,不眠知夕永。 5. ,挥杯劝孤影。 6.日月掷人去, 。 7. ,终晓不能静。 答案:1.素月出东岭 2.荡荡空中景 3.夜中枕席冷 4.气变悟时 易 5.欲言无予和 6.有志不获骋 7.念此怀悲悽 技法借鉴 1.景、情、理交融。 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诗人心情的孤独,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 悲凄,清冷的夜气,无垠的宇宙,短暂的人生,流逝的光阴,未酬的 宏志,这些都非常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 5 - 2.刻画,渲染,意境独到。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这是一 个寥廓的宇宙,也是一个缥缈的虚空。“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 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刻画了清冷孤寂的画面。寥廓的宇宙和清冷 的居室在一片侵肤的清冷之中融合在一起。 3.语言风格朴素平淡,直率自然。 这首诗运用朴素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 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读之自然亲切真挚, 不知不觉走进诗人营造的悠然恬淡的意境中去。 篇目三 越中览古 资料助读 一、作者名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 天水附近),幼年迁居四川绵川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唐代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继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他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世人又称他为“诗仙”。唐朝文宗御封李白 的诗歌、斐曼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二、相关背景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 473 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李白南游吴越时,面对古迹,无限感慨写下 了这首诗。 三、课文主旨 这首诗是诗人南游吴越时写的,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 感慨。 - 6 -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1.勾践.( ) 2.鹧鸪..( ) 答案:1.jiàn 2.zhè ɡū 二、词语释义 义士还家尽锦衣.. 锦衣: 答案:华丽的衣服 三、名句默写 1.越王勾践破吴归, 。 2. ,只今惟有鹧鸪飞。 答案:1.义士还家尽锦衣 2.宫女如花满春殿 技法借鉴 1.对比强烈,表现力强。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做了鲜明的 对比。一般来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不容易突出的,而通过对比, 就能使表达效果大大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可 觉凄凉之可叹。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愈着力,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也 就愈有力度。 2.结构独特,挥洒自如。 诗人对这首诗的艺术结构也做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 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而这首诗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 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 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篇目四 一剪梅 资料助读 - 7 - 一、作者名片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 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 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有 《漱玉词》。 二、相关背景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 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 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 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 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 凄黯。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 丈夫。 三、课文主旨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是写给新婚不久离家外出的丈夫赵 明诚的,主要是诉说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切盼丈夫早日归来,寄寓 着一腔不忍离别的深情。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1.玉簟.秋( ) 2.罗裳.( ) 3.锦.书( ) 答案:1.diàn 2.chánɡ 3.jǐn 二、词语释义 1.红藕香残玉簟.秋 簟: 2.云中..谁寄锦书来 云中: - 8 - 3.两处..闲愁 两处: 答案:1.竹席 2.空中 3.指夫妻双方 三、名句默写 1.红藕香残玉簟秋。 , 。 2.云中谁寄锦书来? ,月满西楼。 3.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4.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答案:1.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2.雁字回时 3.花自飘零水自流 4. 此情无计可消除 技法借鉴 1.笔调清新,风格细腻。 女词人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 确实与众不同。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把夫妻双方合到一起写, 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时的心情,是女词人特有的柔婉细腻的风 格的具体表现。 2.婉转曲折,含蓄蕴藉。 抒写别愁,不直接倾诉,而是通过环境烘托和感情变化来反映, 从“红藕香残”到“花自飘零”烘托相思人的凄凉孤独;“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反映相思无法排遣,抒写这种相思之情婉转曲折,含蓄蕴 藉。 篇目五 今别离(其一) 资料助读 一、作者名片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还署过“东海公”“拜 鹃人”“公之它”“布袋和尚”“观日道人”“岭东故将军”“法时尚任斋主 - 9 - 人”“水苍雁红馆主人”等名号,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 1877 年,清廷任命何如璋为首任出使日本大臣。他知道黄遵宪有 “时务”之才,便任其为参赞。黄遵宪认为国门已被冲开,外国侵略势 力直驱中国腹地,“非留心外交,恐难安内”,毅然放弃举业,随何如 璋东渡日本,开始了他长达十数年,足迹遍日、美、英、新加坡等国 的外交官生涯。 二、相关背景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黄遵宪《杂感》诗, 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 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 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 三、课文主旨 这首诗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写出了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带给人们 的离别之苦,表现了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1.须臾.( ) 2.绸缪..( ) 3.万钧柁.( ) 4.倏.不见( ) 答案:1.yú 2.chóu móu 3.tuó 4.shū 二、词语释义 1.一刻既.万周 既: 2.并力..生离愁 并力: 3.明知须臾..景 须臾: 4.不许稍绸.缪 绸缪: 5.虽有万钧柁. 柁: - 10 - 6.望影倏.不见 倏: 答案:1.已经 2.合力,一起 3.片刻、短时间 4.形容缠绵不断 的离别之情 5.即“舵”,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6.疾速,忽然 三、名句默写 1.别肠转如轮, 。 2.眼见双轮驰, 。 3. ,古亦有车舟。 4. ,行止犹自由。 5. ,并力生离愁。 6. ,不许稍绸缪。 7.钟声一及时, 。 8.虽有万钧柁, 。 9.岂无打头风, 。 10. ,君在天尽头。 11. ,烟波杳悠悠。 12. ,归定留滞不? 13.所愿君归时, 。 答案:1.一刻既万周 2.益增中心忧 3.古亦有山川 4.车舟载离 别 5.今日舟与车 6.明知须臾景 7.顷刻不少留 8.动如绕指柔 9. 亦不畏石尤 10.送者未及返 11.望影倏不见 12.去矣一何速 13.快 乘轻气球 技法借鉴 1.推陈出新,独具特色。 这首诗的创作被梁启超誉为“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本诗 借传统的游子思妇的主题来赞美轮船这一新鲜事物,并将新事物、新 - 11 - 观念融入自己独特的印象与感觉中,令人耳目一新。 这首诗的用韵与句意受到唐代诗人孟郊《车遥遥》的影响,但诗 人的感受已完全不同于古典诗歌所写的离愁别绪,而是渗入了一种现 代性的体验。诗人的感受有别于孟郊,诗中的人生体验具有了时代标 志,也就是一种现代性。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诗中围绕着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 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 上的新认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