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7)
2019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 2017年中国哪座城市的人最幸福?《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7~2018)》2月5日在北京发布。记者了解到,在2017年“中国最具幸福感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大数据调查中,武汉、西宁、南昌、呼和浩特、长沙、天津、福州、杭州、南京、海口成为“中国十大幸福城市”,调查结果将于3月全国两会期间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 “城市幸福感”是指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对其的向往度、赞誉度。南昌成为一座具有幸福感的城市有哪些“幸福密码”?回眸过去一年,记忆储存着太多的精彩。2017年,对南昌而言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一股股暖流淌过我们心间,市民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从《建军大业》全国震撼上映到火中奋不顾身救人的许诺,从龙王庙立交拆除的“南昌速度”惊艳世界到“天下英雄城”的城市形象宣传片登上东京银座和纽约时代广场,从实现三分钟过江的红谷隧道到八一广场10万市民高呼“祖国万岁”,从承载C919试飞的瑶湖机场建设完成到多位市民荣登“中国好人榜”……在这座充满动感的都市里,细细品味它的发展,我们都会发现,南昌的形象更好了,气质更佳了。 我们也可以用数据见证一个城市的发展:南昌产业发展有规模、上档次,千亿产业园招大引强纷纷发力;2017年南昌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 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7 67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 364元,“钱袋子”稳定增长且有质量,带给老百姓稳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编自南昌新闻网《2017年“中国十大幸福城市”出炉 南昌荣膺探花》) 材料二: 拥有幸福的生活,是自古以来大多数人的理想。但幸福的感觉稍纵即逝,无数人追寻,却往往不得其法。幸福是什么?什么因素在影响着中国人的幸福生活?《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联合中国邮政,深入中国最微小的经济细胞——普通家庭,用十万张明信片问卷,勾画去往幸福世界的地图! 图一:您认为影响生活幸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注:每项三根立柱分别代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 图二:您认为影响生活幸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收入水平) (摘编自《幸福生活哪里找?这里给你最美答案!》) 材料三: “幸福悖论”,指幸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问题,也即通常所说的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大幸福。“幸福悖论”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切实的经验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首先,财富的增加使人们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购买消费的物品;其次,更多的财富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的权力,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消费或不消费某些商品,因此,更多的财富会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金钱和财富成为幸福的代名词。一般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感应该增强,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们收入较少,处于贫穷阶段时,收入的增加、财富的增长无疑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子。但是,物质丰裕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和价值。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精神上的追求就显得愈益迫切。如果人们依然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人生真谛,正在做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把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锁定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上,其实就是把钱当作唯一的目标,钱无疑起了不好的作用。 (摘编自《求实》,《“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材料四: 据《日本新华侨报》报道,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A国国民的幸福感进行了3次调查,其中,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感调查显示,A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容易理解,因为幸福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个人感觉的一种表达。 从个人因素来说,一个人的幸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如心理因素、健康因素、地位因素、家庭因素等。即使是在同样的物质条件下,人们的幸福表达也会不同。此次调查中,女性比男性幸福比例高,老年人比青年人幸福比例高。如7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无人认为自己“不幸福”。这就说明,女性和老年人因为期望值低等原因容易对现实产生满足感。正所谓,知足常乐。 从社会因素来说,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同样会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在同样的收入水平和其他条件下,生活在公共治理水平高的社区的人们会感到更幸福。同样,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会影响到普通百姓的幸福感,正如一些跨国研究所显示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活在腐败指数较高的国家的居民,其幸福指数也就越低。此外,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已成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也说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公平正义与否,也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摘编自王廷连《民众的“幸福感”从哪里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解析:选D 由图二可知,2017年收入水平影响生活幸福占比比十年前高很多,由此也就无法推断出选项后面的结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昌以中部省会城市之一的身份荣膺2017年度“中国十大幸福城市”美誉,说明外界人群对其的赞誉度足以与其他九个城市匹敌。 B.由图一可以看出,教育程度对生活幸福的影响占比,三线城市要高于一、二线城市,这反映出不同城市市民对教育的关注度不尽相同。 C.由图一可以看出,在三类城市中,生态环境对生活幸福的影响占比都不高,足见国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视不够。 D.材料四中荷兰和美国的研究机构对A国国民幸福感的调查结果显示,A国人的幸福感整体在下降,是因为他们的调查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解析:选B A项,“外界人群对其的赞誉度足以与其他九个城市匹敌”于文无据;C项,由原文信息无法推出“国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视不够”这一结论;D项,“是因为他们的调查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错,材料只是说“幸福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分析应该从哪些方面增强幸福感。(6分) 答: 解析:从个人因素看,由材料三“如果人们依然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可知,如果个人想要增强幸福感,必须调整人生目标,不把金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注重精神和道德发展;由材料四“正所谓,知足常乐”可知,个人想要增强幸福感需要调整生活心态,努力做到知足常乐。从社会因素看,由材料四“从社会因素来说,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同样会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会影响到普通百姓的幸福感”“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已成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也说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公平正义与否,也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幸福感”等句子可知,适度地提高人们收入水平,并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政府官员做到廉洁从政并提高公共治理水平等措施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参考答案:个人因素:①调整人生目标,不把金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注重精神和道德发展;②调整生活心态,努力做到知足常乐。(3分)社会因素:①适度地提高收入水平,并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②政府官员做到廉洁从政并提高公共治理水平。(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2014年发布的意见指出,当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目前已公布高考新方案的省区市,也大多采用这一模式。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科考“史地政”、理科考“物化生” 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科进行考试,其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60%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摘编自《2017年“新”高考前瞻:高考改革到底会取得哪些进展与突破?》) 材料二: 同济大学招生办和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生办的负责人都认为,高考改革是大学从“按分取人”转向“看分+看人录取”。 这样的转变最直接的体现,是2017年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等参加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9所高校校测面试环节。与以往高校自主招生除高考成绩外,校测部分主要看考生面试表现不同的是,2017年上海所有大学都采用了“高考成绩(60%)+面试成绩(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10%)”的计分比例,而且在综合评价资格初审和面试环节,各校都高度重视并充分使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把它作为招生选拔的重要参考。报告主要包括每位考生高中3年在校期间所展现的品德发展和公民素养、高中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行为素养记录。 和“3+3”的考试科目选择与组合相适应,上海的招生院校制作了新的“专业菜单”即“院校专业组”,供考生选择。“院校专业组”由招生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含专业或大类)的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一所高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专业可调剂。考生的选考科目只要有1门与该“院校专业组”科目要求相同,即具有填报资格。 (摘编自《新高考,招录方式新在哪儿》) 材料三: 人们看到,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已经给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带来很多积极变化。上海正在推动高中学校根据学生选科情况探索走班教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绝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已根据师资、学生选科情况和校舍场地资源等,因地制宜,实施不同形式的走班教学。走班制的实施促进了高中教师的因材施教和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课题报告已经做得非常普遍。上海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数据显示,上海高三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50 473个。为了创建研究性学习的高质量载体和平台,目前83%的上海公办高中都有创新实验室。 在高考综合改革的推动下,上海市教委、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多家单位协同推进高中生志愿服务工作。截至2017年3月底,上海已认定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 742个,共提供学生实践岗位464 633个。96%的高三学生和73%的高二学生,共计99 619名高中学生,已完成60个学时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摘编自《看“新高考”如何促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材料四: 注:在六选三的情况下,每个科目被选择的平均比例为50%;七选三的情况下则为42.86%。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官方微博)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解析:选B 由材料一中的“两依据一参考”可知,选项中的“面试成绩”应为“综合素质评价”。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浙江省选择考“史地政”或“物化生”模式的学生均大幅下降,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B.“院校专业组”制度将若干专业归并在一起,有利于考生根据兴趣与特长进行选择,从而完全改变考生在高校招录制度中被动的地位。 C.走班制的实施能够促进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才能推行走班制。 D.虽然物理可报考专业涵盖面最广,但物理学习难度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2017年上海和浙江考生选择物理比例远不及平均值。 解析:选A B项,“完全改变”有误,说法过于绝对;C项,“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才能推行走班制”有误,属无中生有;D项,把“ 2017年上海和浙江考生选择物理比例远不及平均值”的原因归于“物理学习难度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误,属无中生有。 6.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高中、高校在“新高考”中所面临的挑战。(6分) 答: 解析:此题要求回答“高中、高校在‘新高考’中所面临的挑战”,只需找到相关答题区域进行概括即可。从高中的角度考虑,根据材料三中的“上海正在推动高中学校根据学生选科情况探索走班教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科目”以及材料一中的“‘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可概括答题要点。从高校的角度考虑,根据材料二中的“各校都高度重视并充分使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把它作为招生选拔的重要参考”“上海的招生院校制作了新的‘专业菜单’即‘院校专业组’,供考生选择”可概括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①高中:如何科学安排走班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②高校:如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选拔人才;如何适应学生科目的选择与组合,科学设置“院校专业组”。(每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