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作业

课时作业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廊坊高三调研]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 A.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B.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A项正确。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故B、C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2.[2019·厦门高三联考]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也全部去掉了。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 B.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C.表述准确以避免歧义 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出人民民主的原则,材料中“为、时、应、得、其、凡”的修改体现出服务于人民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强化宪法的权威性,而是强调宪法的修改体现出服务于人民的特点,排除B项。力求表述准确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排除C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与社会转型相关的内容,而是强调宪法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排除D项。‎ 答案:A ‎3.[2019·佛山高三质检]‎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表明(  )‎ A.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 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 D.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 解析:由“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可知,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故B项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于1982年,故排除C项;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出台,意味着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使命结束,故D项符合史实也符合题意,所以选D。‎ 答案:D ‎4.[2019·厦门高三模拟]“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个宪法”的制定(  )‎ 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B.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C.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解析:由材料“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可以得出所述为1954年宪法,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开启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A项不正确;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初步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项不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D项不正确。‎ 答案:C ‎5.‎ ‎[2019·德阳高三统测]‎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右图为1954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展现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宪法草案的场景。由此说明(  )‎ A.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 C.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解析: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说明人民参与的积极性高,反映了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故选C项;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应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确立了,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C ‎6.[2019·益阳高三评估]‎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并发出通知。同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这主要表明我国(  )‎ A.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 B.人大和政府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 C.重点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 D.重视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及公民的法律常识意在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选项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大才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我国只是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而非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我国只是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而非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项。‎ 答案:A ‎7.[2019·焦作高三六校联考]“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的制度(  )‎ A.有利于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 B.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C.易造成农村基层群体的利益失衡 D.确立于1982年宪法的修订 解析:根据材料“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可知,农民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把农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制下仍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不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分配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农村基层群体的利益失衡的信息,排除C项;该材料出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排除D项。 ‎ 答案:B ‎8.[2019·盘锦高三模拟]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际社会试图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D.“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解析:题干是说我国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为了解决我国的问题,但是最终却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并为其他国家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借鉴,故选C项;A项与题干没有关系,故排除;B项错在了“一致”,故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C ‎9.[2019·萍乡高三评估]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的直接意图是(  )‎ A.为了打破海峡两岸的长期隔绝状态 B.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C.为顺利解决香港问题提供法律依据 D.为了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材料中的规定表明“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B项正确。材料反映“一国两制”的实施有法律保障,没有涉及两岸交流的状况,A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方针是针对台湾提出的,但在香港首先得到成功实践,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D项是根本目的,与材料强调直接意图是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不符,D项错误。‎ 答案:B ‎10.[2019·廊坊高三联考]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说明(  )‎ A.“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此提出 B.“一国两制”的理论因此形成 C.“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D.“一国两制”的构想已成功运用 解析:“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设立特别行政区,这并不能说明“一国两制”的理论因此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一国两制”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保证,故C项正确;1997年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故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C ‎11.[2019·南宁高三诊断]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  )‎ A.“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已经出现 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 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 D.“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台湾如果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变为一个地方政府回到祖国怀抱,则容许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由台湾人民决定自己的社会制度问题;这说明毛泽东在处理台湾问题上更趋灵活,由以前的武力统一,又开启了和平商谈解决的途径,“一国两制”‎ 思想的雏形由此出现,故A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新中国1961年这个时段处理台湾问题的态度,而且还只是一种政治承诺,反映不出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排除C项。“一国两制”的方针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来的,排除D项。‎ 答案:A ‎12.[2019·吉林高三摸底]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B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D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解析: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D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是1956年,A项错误;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1947年,B项错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是1949年,C项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9·吉林高三摸底]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管理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创立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三 ‎‎1947年5月1日 ‎,临时参议会选举产生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和参议会领导成员。乌兰夫当选为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正式成立。‎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决定将王爷庙改为乌兰浩特市,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这标志着内蒙古人民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的原因是什么。(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重大影响。(8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归纳出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依据“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归纳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依据“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归纳出先试点后推广。‎ 第(2)问,依据材料二“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并结合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的角度思考回答。‎ 第(3)问,依据材料三“内蒙古人民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民族团结以及制度建设借鉴意义回答。‎ 答案:(1)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先试点后推广。‎ ‎(2)独立战争后,美国建立起松散的邦联制政体,无法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3)影响:有利于内蒙古地区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民族团结;为建国后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借鉴。‎ ‎14.[2019·武邑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江南地区市镇经济繁荣,尤以苏州府和松江府(今上海附近)为典型:‎ 近代以来苏州府和松江府市镇数量(单位:个)‎ 时间 苏州府 松江府 ‎1551~1722年 ‎128‎ ‎113‎ ‎1723~1861年 ‎157‎ ‎167‎ ‎1862~1911年 ‎264‎ ‎369‎ ‎1912~1949年 ‎283‎ ‎352‎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材料二 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关于台湾同胞到经济特区投资的特别优惠办法》外,各地区还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颁布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如《珠海经济特区关于鼓励台胞投资若干问题的规定》。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该法是对以往规定的重大发展,如以往行政法规定人大立法,从强调优惠到强调保护,从投资有所限制到大幅放宽。‎ ‎——摘编自陈祥健《〈台胞投资保护法〉的定位及其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以来市镇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举一例说明创办于苏、松两地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颁布的政治经济背景及其意义。(12分)‎ 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近代以来苏州府和松江府市镇数量”可从市镇数量激增、松江府增幅超过苏州府等方面概括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商品经济发展、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工商业中心等方面思考作答。第三小问,关于苏、松两地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大生纱厂、发昌机器厂、无锡保兴面粉厂等史实即可。‎ 第(2)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颁布的政治经济背景,根据材料时间“1988年”“1994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方面(“九二共识”达成、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脚步加快)经济方面(两岸民间交往日益频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回答即可。关于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答案:(1)趋势:市镇数量激增;松江府增幅超过苏州府。‎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上海早于苏州成为通商口岸(或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工商业中心)。‎ 举例:大生纱厂、发昌机器厂、无锡保兴面粉厂 ‎(2)背景:两岸民间交往日益频繁;“九二共识”达成;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脚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及具体化。‎ 意义: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