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考语文阅读高频考点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上)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年高考语文阅读高频考点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上)

2020-2021 年高考语文五大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上) 练习一 守望峡谷 练习二 失落在水中的秘密 练习三 徙 练习四 孩子的童话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 题。 守望峡谷 周涛 这里就是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 在峡谷的大拐弯处,怒江水像一大群正参加世界杯赛的摩托车选手,优美而惊险地作弯道侧压,把箭一 般直射的速度拧弯,拧得这样漂亮。它似乎并不怎么“怒”,却有一种大回环的稳健之美。 怒江的水这时变成一股一股的,每一股都非常清晰,但合在一起又浑然组成一条江。他们从岩石上翻 滚过去或盘绕过去,在江中纠缠,然后分开,被流速梳理着,又被山峡规范着,像一根粗大的多股的发辫, 弯曲盘绕在峡谷的尖底部,并无声息。 车子停下来。前面横跨江面的是一座桥。桥墩的水泥柱额上刻着暗红的四个字:亚碧罗桥。 怒江分区总司令身着便装,指着桥对岸的半山腰说:“看,那就是我们要访的傈僳族村寨!” 我一看,先在心里叫苦不迭了,望山跑死马呢。而望那山寨,黑糊糊一片眉目不清地嵌在陡峭的山腰上, 既没有理想主义的光芒,也没有功利主义的诱惑,何苦爬得满身大汗然后一无所获地回来呢? 同伴笑问:那还有什么能让你爬上山呢? 我说:要是有个大美女在山上等着我,也许行。 “也许……呀?”同伴们大笑起来,说没准儿真有一个呢。 怒江的云停滞在峡谷间。大片的狭长的云烟氤氲漂浮,没有一丝风能移动它,仿佛它不是真正的云, 而是一种固定的装饰品。傈僳族山寨坐落的这段山腰,像一个住高楼的人家一打开门,前面是一个没有栏 杆的阳台,只需两步就会滚下山腰跌进大峡谷,而怒江正日夜不停地汹涌地在下面等着。鸡和小孩正在这 没栏杆的“阳台”上跑来跑去。远处更高的山坡上,就势辟出一块块的种包谷的地,大的有半个篮球场, 小的也就是个三秒区,你很难相信这些巴掌大的陡坡,养活着傈僳人的身家性命。 这时,大美人出现了——她的狗正狂吠时,木楼的一角处出现了她。她仅仅用手势便制止了那凶猛的 狗,然后对我们歉意地嫣然一笑。她衣衫褴褛,带了一顶旧式布军帽。她的身上几乎布满了孩子——手里 牵着一个,胸前奶着一个,背后系着一个。但是正是在这样一个被贫困、落后、蒙昧紧紧围困着的女体上, 掩饰不住光芒似地闪出了美的力量。 只需一眼,你便可以认定她是美的。 思蜜纽是她的名字,她二十三岁已经生了三个孩子。最大的女孩叫胡蜜花,五岁,睁着一双新奇略带 恐慌的大眼睛。那眼睛,既使在最昏暗的角落里也能发出光亮!这小姑娘正是她母亲的原型,对照着一看, 你就明白血统中的美丽是怎么承袭的,美这种价值连城而又无法购买的品质是怎样对一些人高度吝啬却在 另一些不太需要它的地方默默浪费着…… 胡蜜花真是可爱得令人辛酸呀。 我跟同伴开玩笑说,把这个小姑娘带走吧,你们可以代表命运,给她一个全新的世界!用最好的文化 教育她,像栽培一棵好树苗那样,像科学家进行某种试验那样,她会长成一个出类拔萃的骄傲的美人儿, 会使京华子弟为之倾倒。但是,我知道,思蜜纽是不会让胡蜜花离开自己的,她要让她继续用她天然纯洁 的眼睛守望峡谷。更深刻的疑问是:我们的遐想一旦成立,胡蜜花的一生就会是幸福的么?这一切是我们 可以给予和保证的吗? 那么,我们本身是幸福的吗? 我们沿着原路退回,思蜜纽“披挂”着她的三个孩子,一直站在木楼角上,目送我们。 记住亚碧罗桥,十年以后或者更长的时间,有谁恰好乘车沿着怒江行驶,恰好停车在亚碧罗桥边休息, 那么请过桥,别嫌麻烦爬上对面的山腰,到那座傈僳人的寨子里去,替我们看看一个名叫胡蜜花的女人和 她的母亲思蜜纽。 她们非常美丽。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用“直射的速度”指代江水,取其一直迅猛向前之意,并把江水想象成某种硬物,移用“拧” 字,写出江水突然拐弯的态势。 B.二十三岁正是读大学的时候,而衣衫褴褛却美丽异常的思蜜纽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这是贫困、 落后和蒙昧在她身上的体现。 C.胡蜜花承袭了母亲的血统中的美丽,但对她来说更为迫切需要的是文明的生活和教育,美丽加在她 身上是在是一种默默的浪费。 D.思蜜纽带着孩子,站在木楼角上目送我们,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突出思蜜纽的纯朴善良,也是暗示 她内心深处对都市文明的向往。 2.文中写“我说:要是有个大美女在山上等着我,也许行”这句话有哪些作用? (6 分) 3.为什么说“胡蜜花真是可爱得令人辛酸呀”?(4 分) 4.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品结尾“她们非常美”一句的意蕴和作者所寄托的情思。 (6 分) 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D 项,“美丽加在她身上是一种默默的浪费”错,原文意思是说胡蜜花很美丽,在生活在 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很少有人知道,这对于欣赏美的人们来说,这是一种浪费。 2.【答案】照应上文,具体展现“我”的畏难情绪;用“我”的假设来说明“绝对没有大美女”,从侧 面表现环境的险恶;为下文作伏笔,有悬念作用,引发读者对人物的关注;用“我”的假设和实际的人物 作对比,突出人物之美超出想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从跟上下文的关系角度考虑,从跟上文的关系 考虑,是对畏难情绪的照应,从跟下文的关系考虑,是对写思蜜纽的伏笔。“我”的假设实际是不相信如 此险恶地方会有大美女,从侧面表现环境的险恶,也写出了思蜜纽超乎想象的美。 3.【答案】胡蜜花在一双新奇略带恐慌的大眼睛,既使在最昏暗的角落里也能发出光亮,她和她母亲一 样美,实在可爱。但是,她生在这样一个贫困、落后、蒙昧的环境里,无缘接触现代都市的文明,她的美 不能在文明的环境里充分地展现,所以让人感到辛酸。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内涵的能力。作答本题,一要抓住可爱,二要抓住辛酸,可爱是从形貌 上说的,辛酸是从处境上说的。这句话前,也就是上段段末有“默默浪费着”一语,这句话暗示她的美无 法让更多的人看到,“辛酸”即由此生发。 4.【答案】她们的形貌美丽,不亚于现代都市里的美女;她们的人生美丽,面对险恶的环境,无怨无悔, 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独特的生活。作者对处于贫困、落后、蒙昧中的她们具有深深的同情心,又赞美她们 具有的顽强的生存能力,同时还有对幸福的反思,即什么是幸福,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是不是就幸福,等 等。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语句的意蕴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美丽”的两层含义, 即形貌的美丽和精神的美丽,精神的美丽可从顽强的生存能力等角度进行思考。其次要明确作者寄托在这 句话的情思。可从同情、赞美以及对幸福的反思三个方面作答。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4 题。 失落在水中的秘密 (加拿大)洛.卡里埃 我上小学以后,父亲变得少言寡语。我陶醉于学习拼写,把它当作新颖的游戏,而父亲对此却几乎一 窍不通,我家的信都由母亲执笔。 有一天,他带我来到一丛枝繁叶茂灌木前,“你要学会挑选桤木。”父亲说。我不明白他的意思。他 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根一根的桤木枝条,样子十分虔诚。 “你要挑一根十全十美的,像这根一样。” 我看了看,那根枝条和别的并没有什么两样。 父亲打开折叠小刀,割下那根精心挑选的枝条。他剥掉上面的叶片,露出赤裸的枝子,那枝子呈完美 的 Y 字形。 “你看,”父亲说,“这枝子有两条臂,现在你用两手攥住这两臂,用力挤压。” 我按照他的吩咐,握住 Y 形枝的两叉。 “闭上眼睛,”父亲命令道,“再使点劲挤……别睁眼!你觉出什么了吗?” “枝子在动!”我惊讶地喊道。 桤木枝在我握紧的手指间扭动,宛如一条受惊的小蛇。父亲看出我想扔掉它。 “攥住,别动!” “枝子在扭动,”我又说一遍,“我听见一种声音,像小河流水!” “睁开眼。”父亲命令。 我猛地一惊,好像从梦中被他唤醒。 “这是怎么回事?”我问父亲。 “这就是说,在我们脚下,有个小小的淡水泉。如果我们挖下去,就能喝到泉水。我刚才是教给你怎 样找泉水。这是我父亲教我的,你在学校里根本学不到的。再说这本领绝不会没有用:人不写字不做算数 能过日子,可要是没水就不行。” 很久以后,我才发现父亲在这一带颇有名气,因为人们说他有一种“天生的才能”。他们打井之前总 要请教我父亲。他们总是看着他闭着眼睛,紧握桤木枝的两叉,在田野里或山岗上四处走动,探测水源。 父亲停在什么地方,他们就在那里做上记号,然后向下挖掘,清泉水就会从那里喷涌出来。 许多年过去了;我又上过几所学校,到过一些国家,生儿育女,撰文著书,而可怜的父亲此时已长眠 地下,安息在他多次找到过清泉的地方。 一天,有人着手摄制一部记录我的村庄和乡亲的影片。我和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去访问一位农场主, 以便留下他伤心的形象:他花费了毕生精力为子女准备下一份遗产──当地最好的农场,可是他们却不愿 意继承。在技师们安放摄影机和扩音器的时候,那位农场主搂住我的肩膀说:“我过去和你父亲很熟呢。 你脚下有一眼井。打井之前我请来农业部门的专家。他们调查了一番,还分析了一锹泥土,最后写出报告 说我的地里没有水。我有一大家子人,有牲口,有庄稼,我需要水啊。看到那些专家什么都没找到,我就 想起你的父亲,于是请他来一趟。他走进地里,割下一根枝条,然后闭上眼睛在四处转了一阵。他忽然停 下来,注意听一种我们听不见的声音,然后对我说:‘你就在这里挖吧,水有的是,足够你饮牲口用,还 够淹死那些专家。’我们挖下去,找到了水,而且是没有污染过的净水。” 摄制组已做好准备,他们招呼我就位。 “我要给你看一样东西,”农场主说。他钻进一间一直用来存放杂物的小屋,然后拿着一根树枝走回 来,把树枝递给我。 “我从来不扔东西。我一直保存着你父亲帮我找水时割下的桤木枝。我真不明白,它竟然没有干枯。” 我抚摸着主人出于一种莫名的虔诚保存下来的树枝,心情十分激动,觉得父亲就站在我身后看着我。 我站在父亲发现的泉水之上,紧闭双眼,等待枝子扭动。我希望耳边能响起潺潺的水声。 桤木枝在我手中纹丝不动,地下的泉水也拒绝歌唱。 在从童年的村庄开始的生活道路上,不知从哪里开始,我忘却了父亲教我的本领。 “不要难过,”农场主说,他肯定是联想起自己的农场和自己的童年,“现在父辈有什么也难传给下 一代了。” 随后,他从我手中拿走桤木枝。 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我”陶醉于现代文明,可父亲对此一窍不通,甚至连写信都不会,暗示“我”和父 亲的分歧,为下文设下铺垫。 B、父亲曾经教给“我”用桤木枝寻找泉水的本领,但“我”当时没有认真领会,以至多年后重返故 乡发现自己完全忘了这种本领。 C、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记述父亲的生平事迹,歌颂父亲的为人,含蓄地批判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 戕害,呼吁人们尊重传统文化。 D、桤木枝是父亲寻找泉水的重要道具,它贯穿小说的始终,对刻画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表达 情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E、农场主最后从“我”手中拿走桤木枝的举动很有深意,既表现他对身怀绝技的民间匠人的尊重, 又表现他对所谓专家的蔑视。 2、小说标题“失落在水中的秘密”有怎样深刻的含义?试作说明。 3、父亲对拼写一窍不通,认为“人不写字不做算数能过日子”,小说写这些内容有怎样的用意? 4、文中的“我”上过几所学校,到过一些国家,撰文著书,却忘记父亲教“我”利用桤木枝找水的本 领,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与解析 1.【答案】选 A 得 2 分,选 D 得 3 分,选 C 得 1 分。 【解析】B 项“当时没有认真领会”不恰当,利用桤木枝寻找泉水的本领当时已经学会,只是后来忘记 了。C 项“按照时间顺序记述父亲的生平事迹”不恰当,且主题归纳并不全面。E 项“又表现他对所谓专家 的蔑视”不恰当,农场主无此意。 2.【答案】标题中的“秘密”一语双关,既指利用桤木枝寻找泉水的绝技,也指这一绝技所包含的文 化信息,即如何理解和对待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关系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理解标题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通过对关键的词语语义的理解来 完成对标题含义的揭示。同时,理解标题的含义,既要指出表层的字面的意思,又要结合小说的主旨,指 出深层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抓住“秘密”一词,指出其为利用桤木枝寻找泉水的绝技,还需指明绝技背 后的“秘密”,即如对待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问题。 3.【答案】写这些是为了显示父亲的“缺点”,展示其与现代文明相矛盾的性格特征,塑造身怀绝技的 民间匠人形象,借以引发人们对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关系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小说中,作者选择和安排材料,总是为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服 务的,作答本题也应当围绕这两点进行思考。题中所问的内容,都是父亲的缺点,而且都表现出人与现代 文明的格格不入,由此可知,这样安排材料是为了刻画一个代表传统文明的民间匠人形象。 4.【示例】(一)子女要尊重与爱惜父亲的“绝技”和“遗产”。父辈的许多东西,子女未必能在阅历 不足的年轻时期明白、领会,等到意识到它的作用时往往悔之晚矣。因此,对父辈以及父辈的“遗产”或 “绝技”,年轻人应多一些理解,多加学习和接纳,不能动辄扣上“落后”或“落伍”的帽子。 (二)父辈在创造事业的时候也要与时俱进,紧紧跟上现代文明的步伐,而不能封闭、保守,尽可能消 除两之间的代沟或隔阂。同时,父辈在传承遗产时,应该扩大“下一代”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子女, 而应该把自己的财产看作是人类共同的财产,否则,社会就会因为子女对“遗产”缺少兴趣而难传给下一 代。 (三)如何绾结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是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父亲的“天生才能”卓越超凡,但没有 找出其中的科学原理,仅仅局限于父子口手相传,是难以发扬光大的。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应该走近,相 互交融,而不应该疏远,甚至敌视,这样只能导致更多的文化或文明“失落”,许多民间艺术或民间技艺 正是这样有逐渐失传而消失的。 【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考查对文化传承问题的探究能力。可以从子女的角度考虑,主要观点有子 女应当尊重、理解父辈的“遗产”或“绝技;也可以从父辈的角度考虑,主要观点有父辈的“遗产”或“绝 技”要与时俱进;还可以从两者如何绾结的角度考虑。总之言之成理即可。 练习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3 题。 徙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高氏有子 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 念。念到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 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 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 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 头二年,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所 得润笔,尚可鬻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他也曾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而除了 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谈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医生。 他劝高鹏也看看眼科医书,给他讲过平热泻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 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升半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 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开笔成 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 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是一条可行的路。“简师”只 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 高先生是谈先生的高足,中过秀才,声名藉藉,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实在说不过去,因此, 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国文。即使这样,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 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是这样。高先生落落寡合, 不苟言笑,不爱闲谈,不喜交际。他按时到校,到教务处和大家略点一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就上教室。 下了课就走。有时当中一节没有课,就坐在教务处看书。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都是述怀抱、舒愤懑的词句,全城少见。 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峙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办得不好。教育局长不得不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恰好沈石君因和厅 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长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 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可 以。”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北溟和沈石君以及一般同事相处甚得。沈石君每年暑假要请一次客,对校中同仁表示慰劳,席间也 谈谈校务。高先生是不须催请,早早就到的。他还备了几样便菜,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教员,在家里赏荷小 聚。 三十几个教育界人士,联名写信告了沈石君。沈石君知道这个初中校长的位置,早已有人觊觎,他毫 无恋栈之心,主动递了一封辞职书。不两天,批复照准。继任校长,叫尹同霖。尹同霖问沈石君有什么托 咐,沈石君只希望他能留高北溟。尹同霖满口答应。 沈石君束装就道之前,来看了高北溟,说他已和同霖提了,这点面子料想他会给的,他叫高北溟不要 另外找事,安心在家等聘书。 快开学了,聘书还不下来。同时,却收到第五小学的聘书。 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去教书。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高北溟早年心存大志,因时代巨变而失去了人生方向,但在本能和责任的驱使下,他艰难而顽强地 活着,没有自我放弃,精神难能可贵。 B.沈石君也是谈老先生的学生,他的人生之路一帆风顺,作者安排沈石君这个人物意在说明只有投身 革命才能避免高北溟的悲剧。 C.科举停了,高北溟和徐呆子一样绝望,徐呆子在门外哭,高北溟则觉得哭的是自己,正是沈石君及 时为他指路,才难免避免了徐呆子的结局。 D.小说叙事简洁,文辞高雅,如“长歌当哭,其声冤苦”“泣读之后,忧心如焚”,诗一样的语言, 颇具抒情性,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E.小说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但是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栩 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小说以“徙”为标题有怎样的含义?试作分析。 3. 小说中徐呆子这个人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高鹏的人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借鉴启示?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选 A 得 3 分,选 D 得 2 分,选 E 得 1 分。 【解析】A 项对高北溟人生的概括和分析正确。D 项对小说语言特色的分析正确。E 项“小说没有荡气 回肠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分析正确,“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生动细腻”分析不完全正确,文中 有动作描写,无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可给 1 分。B 项“沈石君人生之路一帆风顺”“安排这个人物意在说 明只有投身革命才能避免高北溟的悲剧”等分析主观武断,文中有“沈石君因和厅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 愤而辞职,回家闲居”“三十几个教育界人士,联名写信告了沈石君”等叙述,足以说明沈石君并非“一 帆风顺”,“只有投身革命才能避免高北溟的悲剧”的结论没有根据。C 项“正是沈石君及时为他指路,才 难免了徐呆子的结局”的分析不当,高北溟一直在艰难地谋求生存,而徐呆子只会啼哭悲鸣,他们性格完 全不同,不会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 2.【答案】①“徙”揭示了高鹏的人生理想,他要像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那样展翅高飞,大展鸿图。 ②“徙”概括了高鹏的实际人生,他想展翅高飞,徙于南溟,结果当了小学教师。③含蓄地揭示了主题, 人生能否“徙于南溟”,不以主观愿望而定,究竟“徙”于何方,要因时而化,与时俱进。(每点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和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高鹏的名和字,谈老先生的话“北 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以及高北溟自拟的春联进行分析,可从揭示高鹏的人生理想、概括高鹏的实际人生 和暗示与时俱进的主题等方面进行阐述。“徙”既表明高鹏要像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那样展翅高飞,又 概括了他“徙”的过程和结果,即谋生的艰难,只当了个小学教师,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道路不会凭自己 的主观愿望而定,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3.【答案】①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的社会环境。科举停止废止,许多像徐呆 子一样求取功名的人疯了死了,高鹏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②与高鹏形成对比,突出了高鹏的理性选择。 科举停止废止,徐呆子疯了死了,高鹏报考师范,做小学教师,两相对照,高鹏的选择越发值得肯定。③ 批评迂腐僵化的思维,强化与时俱进的主题。科举停止废止便痛不欲生,通过徐呆子的丑态和死的描绘刻 画徐呆子的丑态和死亡,有力地批判了迂腐僵化的思维带来的不良后果,突出了与时俱进的主题。(每点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情节安排和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可从推动情节发展、 衬托主要人物、强化主题等方面进行考虑。本文中的徐呆子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不太明显,不可牵强,可 改为从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社会环境的角度阐述,科举停办,学子或疯或死,这正 是高鹏生活的时代。其衬托作用,主要人物可从通过对比突出高鹏的理性选择角度进行阐述,。其强化主 题的作用可从批判迂腐僵化的思维,突出与时俱进的角度进行阐述。 4.【答案】①高鹏原本可以走科举之路,但科举废止,只得考师范,做了教师。这启示我们,必须适 应时代变化,根据现实可能来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②高鹏教小学,不能尽其所学,但他郑重其事,一丝 不苟,这启示我们,人要接受现实,做好现有的本职工作。③高鹏借春联述怀抱、舒愤懑,说明他从未放 弃“徙”之梦,后来终于得着机会进了中学,这启示我们,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我放 弃。(答出 1 点得 2 分,2 点得 5 分,3 点得 8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为探究题,考查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高鹏的人生中总结出指导性的人生 经验,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从科举废止而考被人看不起的师范学校这方面,总结出理想受时代制约, 因此我们不能脱离实际;二是从高鹏教小学一丝不苟这方面,可总结出人要学会接受现实,做好现有的本 职工作;三是从写春联和进中学等方面,可总结出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不可自我放弃。 练习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孩子的童话 杨晓敏 我在该团两次采访,几次遇到军务股杨参谋。都是河南人,分外亲切。 五月份那次他邀我去他屋里坐,见到他正在探亲的妻子小王和女儿。小王招呼过后,便借微弱的烛光 埋头织毛线。孩子不满四岁,名字叫杨杨,她胖乎乎的脸上,呈现出充分体现雪山紫外线辐射特征的—— “高原红”。我比杨参谋大一岁,按乡俗,他让杨杨叫我大伯。 暗淡的光线下,我总觉得杨杨的动作不太机敏,缺少孩童天真活泼的灵性。她跑来喊我“大伯”时, 我甚至认定她的目光有些“迂”。她从我身旁跑到里屋。伴随一阵咯咯咯的叫声,她抱出一只大红公鸡, 在阴影里玩耍起来。孩子幼小的心灵应该憧憬什么,我不得而知。她的小嘴巴呢喃着,一会儿把公鸡抱在 怀里像搂个娃娃,一会儿放在胯下学骑马,竟也旁若无人,专心致志。 杨参谋有些伤感地说:“她娘儿俩来边防探亲,真委屈她们了。杨杨刚来时候根本过不惯,整天哭闹 着要回去找奶奶。边防的情况你都看见了,总不能让孩子天天去看团部后面的那棵黑柳吧!三岁多的儿童 正是在玩耍中长见识的时期,我们这些边防兵能给她提供些什么呢?偶尔看上一场电影,孩子高兴得手舞 足蹈,半夜睡不着觉。过节时,我从牧民家里买来两只鸡,准备宰了吃。谁知才杀一只,杨杨看见了,又 哭又闹地从我手中夺去另一只,搂住不放。也许是公鸡感谢杨杨的救命之恩吧,从此孩子笑,公鸡叫,家 里才添了些欢乐气氛。平时除了她妈妈教她几个字外,就自言自语抱着鸡玩。” 小王抬起头来,我看见一双泪眼。 十月份我在边防又看到小杨杨。这次我顺便带去几个苹果,她和我亲近多了。 “你叫啥名字?”我有意逗她玩。 “杨杨。”她把大公鸡放跑,边说边用铅笔把名字写在纸上。她偏过头悄悄地对我耳语:“大伯,我 认一百多个字,是妈妈教的。” 和我原来想象的正相反,她是很聪明的。 “你愿意回家吗?” “可想啦。奶奶老是给我买很多能吹的大气球,还买冰糕吃。” 孩子的生活里,又多了两个小伙伴。杨参谋不知从哪里又弄来一只小猫,一条小狗,它们加入大公鸡 的行列,与小主人形影不离。 我采访结束返回拉萨那天,赶巧杨参谋的假期批下来,一家人搭上了我乘坐的北京吉普。上车时,夫 妻俩连哄带骗,才没让孩子把小鸡小狗小猫一块儿带走。一路上,小杨杨左顾右盼,透过玻璃尽兴地审视 着高原特有的原始环境。过渡船,翻雪山,越草原,我们始终听到她自言自语的童音在呢喃。 车到后藏首城日喀则,正值秋风送爽,落叶飒飒的季节。小车刚停在招待所院内,小杨杨便惊喜地跳 出来,歪斜地扑到一排大杨树下,弯下身子,用小手呼呼啦啦地拨弄起金黄的落叶来。神情是那样幸福, 动作是那样深切,完全进入了久违的属于孩子们的童话世界,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夕阳的金翅膀透过树林,一环环彩蝶般的光辉斑驳陆离,缭绕在孩子身上,洒在她弯着腰、用小手轻 扬的金色叶片上,构成一幅纯真至美的和谐画面。 我们怎么也喊不应她。 突然,小王哇一声哭了,捂着脸跑向车内。 我们几个男人都猛地怔住了,顿时觉得眼睛酸得厉害。 (选自杨晓敏作品集《冬季》)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杨杨的动作不太机敏,缺少孩童天真活泼的灵性,完全是缺少良好的后天教育造成的,跟天资无关。 B.小说写杨杨写名字和认字的情节,是为了照应前文“不太机敏”等内容,表明她也是一个聪明的孩 子。 C.车到日喀则,文中描写了一段纯真至美的和谐画面,主要是为了突出和谐和安宁,歌颂党的民族政 策。 D.文章最后写“我们几个男人都猛地怔住了”,明写他们对小王之哭的不解,暗写军人心中崇高的使 命感。 E.小说通过军人妻女对军营生活的反映,表现戍边生活的清苦,歌颂了军人崇高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 神。 2.第二节是怎样描写边境环境的艰苦的? 3.“突然,小王哇一声哭了,捂着脸跑向车内。”小王的哭包含了怎样复杂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4.标题“孩子的童话”有怎样的含义,试作探究。 答案与解析 1.B、E【解析】A.“缺少良好的后天教育”不当,应是边境环境过于单调、清苦造成的;C.歌颂党 的民族政策不当,应是与边境环境形成对比,突出戍边军人的作用;D.“对小王之哭的不解”不当,实际 “怔”正是对军人家属理解的表现,他们守卫边疆,也牺牲家人的幸福,深感有愧) 2.【答案】侧面描写,通过小王借微弱的烛光埋头织毛线和杨杨的脸上呈现出高原红,表明边境军营 远离现代文明,没有电,也没有娱乐生活可以享受,而且高原缺氧,不适合生存。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和文意理解的能力。题干指明从侧面描写边境环境的艰苦, 抓住“借微弱的烛光埋头织毛线”和孩子脸上的“高原红”进行分析,即可有正确答案。 2.【答案】 面对眼前“纯真至美的和谐画面”,不由得想起军营里的生活,她的哭,既有离开边境、 重归文明的喜悦,更有对长年生活在边境的军人的崇敬。 【解析】本文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情感世界的把握。首先要对人物形象要有一个基本判断,在此 基础上结合相关情节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艰苦的军营生活了一段时间,“饱尝”军 人生活之苦,再面对“纯真至美的和谐画面”,作为军人妻子,她的感情是复杂的,既为丈夫难过,也为 他们自豪。 【答案】杨杨生活在军营里,一只公鸡构成她的全部童话世界,借此反映边境军人生活之清苦。童话 是超现实的,可是杨杨临时生活的环境却是真实的,以“孩子的童话”为题,反衬军营生活的真实,更能 激起对守边军人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考查阐发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考虑标题跟情节的关系, 即标题是怎样反映文章内容的,二要发掘标题深刻的人文内涵,即抓住“童话”一词的意义进行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