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学案)

专题十二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四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 ‎(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背景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 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表现形式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 影响 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 [考题印证]‎ ‎1.(2019·天津高考·1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答案】A ‎【解析】二战结束之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再结合题干中“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这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仅是美国对付“冷战”的一种措施,不是其根本国策,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美国就业人数的变化,不能推知军工订单解决了失业问题,排除C项;题干仅是提及了美国政府为了“冷战”需要,与一些国内大企业展开合作,没有提及该措施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 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考点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回顾]‎ ‎1.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1)表现:欧洲走向联合道路、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结盟、中国崛起等。‎ ‎(2)影响 ‎①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九十年代)‎ ‎(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表现 ‎①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 ‎(3)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考点深化]‎ ‎1.全面认识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西欧各国地域相连,经济结构和体制相近,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 ‎②二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贸易往来密切,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 ‎③欧洲处于两极格局下,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④法德逐渐实现和解,为欧洲走向联合创造了条件。‎ ‎(2)特点 ‎①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领域扩展。‎ ‎②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③合作范围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④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3)影响 ‎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②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④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 ‎2.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多极化是指当今世界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处于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②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迄今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③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④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国这一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俄罗斯经济的振兴及大国地位的恢复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2)影响 ‎①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潮流。‎ ‎③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 [考题印证]‎ ‎1.(2019.4·浙江高考·2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结合所学,上述内容指代欧洲一体化的开启,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意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排除B项;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单一经济组织变为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 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项。‎ ‎3.(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图1 图2‎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 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③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 ④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欧洲该区域集团组织是欧盟,成员国扩大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故①正确;欧盟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②正确;此时美苏对峙格局已经结束,故③错误;示意图反映出欧盟合作深入,从经济合作为主向经济政治合作的转变,故④错误,故④错误。只有A项符合题意。‎ 考点三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形成 ‎(1)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2)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2.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3.影响 ‎(1)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3)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考点深化]‎ ‎1.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1)必要性:经济大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 ‎(2)契机: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欧衰日破,美国独霸。‎ ‎(3)动力: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4)趋势: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5)特点 ‎①加权投票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实行加权投票制度。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 ‎②“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③一固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2.比较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不同点 性质 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作用 稳定金融秩序 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 相同点 原因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出于建立战后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目的 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作用 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 [考题印证]‎ ‎1.(2016·上海单科·29)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C ‎【解析】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确立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保持固定价格即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中国内战全面爆发不会改变这一价格,故A项错误;上海已经沦陷不会改变这一价格,故B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固定的价格说明这一史实错误,故C项正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世界贸易规则,与货币体系无关,故D项错误。‎ ‎2.(2016·海南单科·21)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答案】A ‎【解析】根据“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可知美国凭借其经实力加强对世界金融的控制,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这种意图的表现,故A项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对付苏联的冷战,属于军事层面,故B项错误;1947年以美国为首签署了关贸总协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故C项错误;对欧洲经济援助是马歇尔计划,也是冷战的组成部分,与美国保持这种优势(世界经济霸主)的“关系模式”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四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考点回顾]‎ ‎1.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成立,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3)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2.经济全球化 ‎(1)原因:科技发展(物质基础和推动力);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者);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有利条件)。‎ ‎(2)评价 ‎①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失衡。‎ ‎②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③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考点深化]‎ ‎1.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基本特点 ‎(1)组建方式是在地缘化的基础上由小到大。‎ ‎(2)区域经济集团是一个开放与封闭相统一的,以开放为主的体系。‎ ‎(3)区域经济集团以市场一体化为开端,以实现经济一体化乃至政治、安全、军事一体化为目标。‎ ‎(4)在区域经济集团的内部,往往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发挥主导作用。‎ ‎(5)区域经济集团对内、对外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2.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人员、贸易、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 ‎②使商品和服务更丰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③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 ‎④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经验,改善产品结构等。‎ ‎⑤有利于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2)消极影响 ‎①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由于资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成为获利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影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②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某国发生经济危机,将迅速蔓延,影响全球,传染性和破坏性大大增强。‎ ‎③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突出:发达国家将高污染企业转移和对发展中国家资源进行的掠夺性开采,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④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 ‎ [考题印证]‎ ‎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答案】B ‎【解析】材料给出的地区是法、德、意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地区,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应是三国交界的山区地带。此三国都是欧共体成员,综合60-70年代的信息(1967年,欧共体成立),推断,导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经济一体化。马歇尔计划40年代末实施,五十年代就发挥出重要作用,A选项说法错误。福利制度在二战后就逐渐建立起来,70年代后逐渐削减,而材料提供的时间是60-70年代,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在1971年,故D项错误。‎ ‎2.(2019·江苏高考·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 要价值,故A项正确;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3.(2018.4·浙江高考·24)下表为《经济全球化大事年表(部分)》。下列项中,对该表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大事年表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89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 ‎1991年 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年 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1994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1995年 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1999年 欧元正式问世 ‎2001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A.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形式多样 B.世贸组织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 D.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答案】B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反映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形式多样,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融入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高频考点练兵】‎ ‎1.“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张,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张或活动。但“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的。以下符合“帝国主义”经典含义的是(  )‎ A.鸦片战争 B.英法的殖民战争 C.杜鲁门主义 D.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答案】 C ‎ ‎【解析】“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的。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公开反苏、反共的纲领,符合“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发生在垄断组织出现之前,不符合“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 ‎2.1947年6月,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集体谈判和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规定工会罢工前须先发通知并静候政府调查。罗斯福新政以来工人的权利被剥夺殆尽。这一法案(  )‎ A.表明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B.意在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C.导致美国工人运动持续低迷 D.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 ‎【答案】 D ‎ ‎【解析】1947年6月,杜鲁门主义已经出台,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从材料信息看,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权利,这一法案显然是受到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即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故选D项。‎ ‎3.(2019江苏苏州期末)20世纪50年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并强调“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美国此举意在(  )‎ A.巩固殖民统治 B.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 C.提升国际形象 D.遏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 ‎【答案】 C ‎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最高法院认为,美国要想充当世界领袖就必须要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否定种族隔离制度意在提升国际形象,故选C项。废除国内的种族隔离制度与巩固殖民统治、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并无直接关联,故A、B两项错误。美国此举与遏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无关,排除D项。‎ ‎4.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  )‎ A.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D.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答案】 B ‎ ‎【解析】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国家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故选B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而非加强,故A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下,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并未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 ‎5.(2019江苏南通二模)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  )‎ A.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 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C.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 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 ‎【答案】 B ‎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进入21世纪,不结盟运动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故选B项。‎ ‎6.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由前期积极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方针,转变到后来的包庇、扶植。能够促使其转变的因素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世界金融体系的建立 C.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D.日本政治体制的变革 ‎【答案】 C ‎ ‎【解析】由于中国共产党赢得内战并建立了新中国,在“冷战”的背景下,美国需要日本来牵制、对抗新中国,因此逐渐扶植日本,故选C项。1991年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与材料时间“二战后”不符,排除A项。战后世界金融体系以美国为主导,与对日政策无关,排除B项。战后日本政治体制的变革是在美国的推动下进行的,排除D项。‎ ‎7.有学者认为,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这主要指(  )‎ A.美苏分别形成对立的思维模式 B.美苏分别形成两大经济集团 C.冷战对苏联的伤害超过了美国 D.美苏划定了东西方地理界线 ‎【答案】 C ‎ ‎【解析】根据材料“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可知,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的损伤远超美国,形成非对称的影响,故选C项。A、B、D三项都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故均可排除。‎ ‎8.20世纪80年代,社会党领导人密特朗就任法国总统之日,‎ 特地前往象征法兰西思想和精神圣地的先贤祠为三位先贤进献了三枝玫瑰,其中一枝献给了19世纪40年代为殖民地奴隶的解放而奔走呼号的政治活动家。密特朗此举的意图是(  )‎ A.帮助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B.积极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C.强调第三世界在法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 D.突出社会党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 ‎【答案】 C ‎ ‎【解析】密特朗特地给“19世纪40年代为殖民地奴隶的解放而奔走呼号的政治活动家”献上一枝鲜花,说明其对解放殖民地奴隶的重视,而该问题大多出现于第三世界国家,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法国总统对“为殖民地奴隶的解放而奔走呼号”的一位政治活动家的景仰之情,而非帮助亚非拉人民独立,排除A项。题干论及的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排除B项。密特朗属于社会党人,但题干中没有论述社会党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问题,排除D项。‎ ‎9.(2019江苏泰州期中)1947年6月,美国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但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援助份额。苏联则反对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然后由美国负责提供援助。由此可知(  )‎ A.苏联明确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C.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 D.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出现对峙的局面 ‎【答案】 C ‎ ‎【解析】由材料“美国……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苏联则反对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可知,美国在受援国接受其要求的前提下才给予援助,苏联主张受援国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援助要求,其认为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会损害这些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故C项正确。苏联要求有条件地接受马歇尔计划,而不是明确拒绝,故A项错误。最初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包括苏联,说明两大阵营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故B项错误。美苏矛盾的激化是导致欧洲出现对峙局面的主要原因,马歇尔计划只是加剧了对峙程度,故D项错误。‎ ‎10.(2019江苏泰州期中)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以深刻的寓意。对下面的漫画,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日本吸取历史教训,实现和平崛起 B.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得到日本关注 C.日本成为政治大国,谋求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D.世界多个力量崛起,形成多极格局 ‎【答案】 B ‎ ‎【解析】根据漫画中电视画面上“CCTV”的字样,可知日本关注中国的崛起,B项正确。日本逃避二战责任,并未吸取历史教训,A项错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目前还没有实现,C项错误;D项在漫画中没有信息体现,且多极格局尚未实现,排除。‎ ‎11.(2018江苏南通期末)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里的“碎片化”(  )‎ A.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 C.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答案】 B ‎ ‎【解析】材料中“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表明这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故选B。材料反映了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而不结盟运动、多极化趋势发生在两极格局期间,排除A和C;材料没有反映欧洲的信息,排除D。‎ ‎12.冷战结束后,国际事务从西方国家垄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围绕责任、权益的合作与竞争同步增长,新兴大国力图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这说明(  )‎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西方已经无力主导国际事务 C.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崩溃 D.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完全改变 ‎【答案】A ‎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冷战结束后”及材料中发展中国家、新兴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判断A项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冷战结束后,西方特别是美国仍主导国际事务,故B 项错误。目前两极格局虽然解体,但西方大国占主导的世界秩序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冷战结束后欧美国家实力仍然占据优势,故D项错误。‎ ‎13. (2019·昆明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19世纪末,世界逐渐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即“西方秩序”,它排斥了占人类多数的非西方国家。20世纪以来,“西方秩序”受到多种因素冲击并逐步被“一超多强”趋势取代。‎ 进入21世纪,曾经被奉为天条的西方“先进理念”越来越成为问题。相互牵制的政治制度存在一定缺陷,使西方国家政府机构行政效率低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秀,使立法机构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斗兽场”,2013年奥巴马政府“医改方案”未获通过,导致政府出现了两个多星期的停摆关门。“倾听大多数人声音”的全民公决缺乏对民意的有效整合,2014年9月苏格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玩了一把独立“公投”,而西班牙则身陷“加泰罗尼亚问题”引发的长期动荡。二战以来欧美国家坚持的经济政策,成为它们今天财政赤字、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源。‎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制度设计,需要从非西方的古老文化中获得创新来源。当今世界面临的毒品泛滥、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环境恶化、功利横行与秩序紊乱等问题都可以从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先秦“百家”思想中找到解决方案。同理可推,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俄罗斯文化、印第安文化中的精华都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摘编自黄仁伟、傅勇《从西方秩序到 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秩序”得以确立的原因,并指出20世纪冲击“西方秩序”的因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在制度运行层面存在的缺陷,并说明先秦思想对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价值。(13分)‎ ‎ 【答案】 (1)确立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的确立和发展;西方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发展及影响,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6分)冲击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的胜利;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等。(6分)‎ ‎(2)缺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的分权与制衡使行政效率低下;议会中不同党派争权夺利,政党轮流执政使国家决策缺乏长远规划;全民公决缺乏对民意的有效整合;高福利政策导致财政赤字严重。(8分)历史价值:儒家“德治”“仁政”的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而不同”的思想可缓解当今世界存在的对立与冲突;道家“道法自然”思想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有利于世界和平。(5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可联系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西方民主制度的缺陷、不同党派之间的争权夺利等方面归纳概括;第二小问可从先秦诸子思想的当代意义方面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