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6.考试时间:150分钟;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 第I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2个小题,共48分)‎ ‎1.“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A. 百家争鸣 B. 三教合归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焚书坑儒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这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所提出的建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C。A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B出现在隋唐时期, D是秦始皇采取的文化专制政策。故ABD三项排除。 ‎ ‎2. 先秦古籍《礼记·乐记》记述:“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这表明 ‎①人们很早就探索物质利益关系 ②理学萌芽于先秦时期 ‎③反对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 ④天理与人欲之辨由来已久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来进行选择,由“灭天理而穷人欲者”③的说法恰好相反,而理学并非源于先秦时期,所以②的说法也不对,由此选择D ‎3.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贵族政治转化为文人政治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D. 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 ‎【答案】C ‎【解析】秦朝起,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了,故贵族政治转化为文人政治的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关,排除B;由材料“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到“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说明汉代继承了秦代的文吏制度,并且有所发展,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排除D。‎ ‎4.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楷体汉字 执 王 臣 劓 甲骨文 观察上表,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楷体汉字形态由甲骨文演化而来 B. 楷体汉字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答案】D ‎【解析】汉字的演化过程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可知楷书由隶书转变而来,故A错误。由图可知,楷书比较工整规范,飞舞飘逸的是行书的特点,故B 项错误。甲骨文是当时的书写符号,是可识读的刻画符号,而且现在人们也已经能够识读大部分甲骨文,故C项错误。由图可以看出甲骨文的文字图形已经具备了当今汉字的某些特征,故D正确。‎ ‎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大致经过“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秦汉时期相比,其最大特点是 A. 选拔官员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 B. 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C. 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拔官员 D. 以品德素养为标准选拔官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世官制和察举制的选官标准主要是依据血缘和家世门第,科举制选官标准主要是依据才学,这就打破了血缘和门第的束缚,故排除A;C项与设问要求不符;科举制主要以才学为标准,而非品德素养,故排除D;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故选B。‎ ‎6.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容的古希腊名言是 A. 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B. 心灵美比形体美更重要 C.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D. 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基本含义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A项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故答案为A项;B项是强调心灵美,C项是强调知识的重要性,D项是强调健康和聪明,对人文主义内涵的反映都比较片面,排除B、C、D项。‎ ‎7.近代思想家魏源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这一言论说明魏源主张 A 改革体制,中体西用 B. 兴利除弊,变革政体 C. 经世致用,改革旧法 D. 变通治法,提倡工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源认为历史上没有不改变的统治方法,主张清朝政府必须改革,兴利除弊,挽救清朝统治;但魏源并不主张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而是要求经世致用,‎ 改变旧的统治方法,师夷长技以制夷,故C项正确,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工商”内容,排除D。‎ ‎8.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钱玄同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他甚至进一步提出“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等观点。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 动摇根基,居功至伟 B. 切中时弊,建议合理 C. 矫枉过正,全盘否定 D. 顺应潮流,敢为人先 ‎【答案】C ‎【解析】根据“‘剿灭义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可知,材料反映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存在矫枉过正的倾向,故选C;材料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ABD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伏尔泰对于中国的传统儒学推崇至极。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他推崇中国的儒学文化是因为 A. 儒家思想宽容 B. 中国政治制度体现了开明君主专制 C. 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和谐 D. 利用中国儒学文化批判西欧社会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学文化的原因是其利用中国儒学文化来批判西欧社会,故D项正确;材料虽然部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宽容,但是并不是伏尔泰推崇儒学文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中国政治制度确实部分体现了开明君主专制,但并不能体现出其推崇中国儒学的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和谐并不是其推崇的原因,故C项错误。‎ ‎1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上述决议相关的会议是 A. 中共十三大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七大 D. 中共十八大 ‎【答案】B ‎【解析】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B正确;A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 ‎11. 为纪念陈独秀先生诞辰13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09年10月9日,即陈独秀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报告厅,举办了“纪念陈独秀诞辰130周年学术座谈会”。陈独秀曾在辛亥革命后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为此,他主张 A. 动员民众关心国家大事 B. 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启蒙 C. 批判孔孟的愚民政策 D. 自由自治的国民政治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等信息看出,陈独秀对民众不关心民主政治的现状不满意。为此,他要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B项正确;要动员民众关心国家大事,首先要启蒙民众,A项不合适;C项表述正确但不是目的;D项在题干中不能体现。‎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目的 ‎12.狄德罗认为:“如果仔细思考一下,人们会发现最接近高度民主的政府是最适合经商人们的政府,因为他们的繁荣取决于最大的贸易自由。”对其言论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民主政府适应商品经济需要 B. 应利用市场对经济进行调控 C. 国家应实行最大的贸易自由 D. 自由主义必然带来国家繁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最接近高度民主的政府是最适合经商人们的政府,因为他们的繁荣取决于最大的贸易自由”可知,18世纪狄德罗认为民主政治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这说明民主政府适应商品经济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主政治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没有涉及到市场与经济的关系、也没有涉及到贸易自由,故BC项排除;在本国工业对其他国家处于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实行自由主义有利于国家繁荣,故D项排除。‎ 第II卷 非选择题 ‎13.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资料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冶》)‎ 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答案】(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解析】‎ ‎(1)材料一内容说明了社会福利制度出现的时代背景即经济危机的爆发加重了贫困(失业)现象;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的福利措施有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2)结合材料二表格数据不难得出实施社会福利制度有助于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稳定社会秩序。‎ ‎(3)由材料二可知政府对高收入者征收重税来补贴低收入者,客观上出现了惩勤助懒的负面效果;由材料三可知西方国家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贫困人口大幅增加及人民反对都是西方国家调整社会福利政策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世界 中国 ‎20世纪70年代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淖 美国确认从越南撤军 美国展开全球战略性攻势苏联入侵阿富汗 尼克松访华 ‎“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中美正式建交 ‎20世纪80年代 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发展停滞,战略收缩 中共十二大“特色理论”‎ 中共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 ‎20世纪90年代 东、西两德统一苏联解体欧盟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 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香港、澳门回归 ‎21世纪初 ‎“9·11事件”爆发欧元正式启用 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示例一论题:国际局势的演变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阐述: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并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政府实行战略收缩,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从国家利益出发,也需要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基于两国的共同需求,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示例二论题:世界格局变化推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阐述: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趋于瓦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同时,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寻求同时期中外历史事件的关联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据20世纪 70年代的相关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世界局势的变化对中美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由20世纪90年代的相关材料可以得出,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结合相关知识加以阐述即可,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15.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思想的追随者……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但是他们就个人而言都未取得成功。……到底什么时候变革统治者才是合法的?废掉现存的王朝之后,怎样确定谁是老天指定的继承者呢?孟子的答案是聆听“人民”的呼声……这种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长河。‎ ‎ --【德】艾伯华《中国通史》‎ 材料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建立太学……太学把儒家学说--此时唯一已经发展到足以提供严格的知识训练的文化传统--作为基本课程。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管理中他仍然依靠法家学派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 --《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君主施政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在当时“未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答案】(1)主张:实施仁政,倾听“人民”的呼声。原因:不适合各国统治者富国强兵、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没有得到各国统治者的推崇。‎ ‎(2)措施:政治上,运用法家学派的治国原则(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教育上,创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传播儒家思想;思想上,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解析】‎ ‎(1)一问根据材料一“聆听“人民”的呼声…”结合孟子仁政思想进行阐述;二问结合所学从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需要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二“……建立太学…仍然依靠法家学派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从政治、教育及思想进行概括阐述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