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秋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5、6章检测(B)
第 5、6 章检测(B)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 项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 项错误。生态系统维持 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C 项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 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 项正确。 答案:B 2 下列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解析: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需氧型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D 项错误。 答案:D 3 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 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捕食黄雀,因此鹰的 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的数量减少,进而导致螳螂数量增加,最终会使蝉的数量减 少,故 A 项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 成,故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 项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 迁入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使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增多,但未改变能量流动 的方向,C 项正确,D 项错误。 答案:C 4(2018 海南高考)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 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解析: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 项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 镜子发出的光,这属于物理信息,B 项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 者的信息,因此会对其进行愤怒地啄击扑打,C 项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 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 项错误。 答案:D 5 在某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 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是该湿地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C.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D.从废弃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 影响 解析: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是该湿地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城市生活污水 中有机物中的能量。芦苇可以吸收污水中的无机盐,不能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有 机物需要借助湿地中的分解者分解后才能被生产者利用。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 可利用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答案:D 6 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 B.M 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解析: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越来越成熟,功能越来越完善。 答案:D 7 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 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解析: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 稳定,A 项正确;防治稻田害虫,能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但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B 项错误;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相比,因人为因素作用,演替速度及方向会有差异,C 项正确;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卷叶螟的数量下降,就会有更多的褐飞虱被 拟水狼蛛捕食,D 项正确。 答案:B 8 右图为现代版“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据图 分析,正确的是 ( ) A.“ 桑”不能代表能量流动 B.模式图中不应有“ 池塘”的箭头 C.鱼是次级消费者 D.该生态农业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解析:“ 桑”可代表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A 项错误;该池塘水体中还有其他 的生产者,模式图中应有“ 池塘”的箭头,B 项错误;图中显示鱼以蚕粪为食,是 分解者,C 项错误。 答案:D 9 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其中 A、B、C 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 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图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 A→B→C B.③⑥⑦都属于细胞呼吸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氮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D.提高③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解析:图中 A、B、C 分别表示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 成。物质循环是指化学元素在生物圈中的循环,各种化学元素的循环都具有全球 性。③表示生产者的细胞呼吸,提高③过程不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答案:B 10 右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一定的 能量,其中①②③④代表相关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能量关系来看①≥②+⑤ B.含碳有机物是图中各种能量的载体 C.一般情况下,次级消费者增加 1 kg,生产者至少增加 25 kg D.③/②代表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①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生产者的呼吸散失量、下一营养级 的同化量②和分解者的利用量⑤,所以①>②+⑤。 答案:A 11 在某水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 迁移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水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解析:该水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A 项正确;减少芦苇和藻类 后,输入该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B 项错误;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 项正确;该水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含有蛋白质、 核酸等含氮成分,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 项正确。 答案:B 12 南极的自然环境是地球上仅有的人类干扰少的寒冷地带的生态系统。下图 为南极某淡水湖中部分生物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鞭毛藻和变形虫等原生动物属于生产者 B.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枝角类动物和细菌 C.该湖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低 D.图中所示成分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解析:鞭毛藻属于植物,原生动物属于消费者。细菌不占任何营养级。题图中没有 无机环境,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南极自然环境恶劣,物种数量较 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答案:C 13 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 J/(cm2·a),G 为植物,H 为植食性动物,C 为肉食性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 G、H 和 C 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由 G 到 H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3.51% C.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H 和 C 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H 包括多种动物,它们之间的需求相似,构成竞争关系 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图中 G、H 和 C 可构成一条食物链,A 项 正确;由 G 到 H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8.8+29.3+2.1+12.6)÷(18.8+29.3+2.1+12.6+96.3+293.1+12.5)×100%=13.51%,B 项正确;生物群落是由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构成,而 G 是生产者,H 和 C 为消 费者,缺少分解者,C 项错误;H 为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包括多种动物,它们 之间的需求相似,构成竞争关系,D 项正确。 答案:C 14 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中捕食关系的维持需要生物群落内的反馈调节 B.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胰岛素都可以通过反馈调节直接作用于下丘脑 C.当细胞中的 ATP 供过于求时,ATP 会干扰 ATP 合成酶的作用,这属于负反馈调 节 D.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解析: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可以通过反馈调节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但胰岛素不能通 过反馈调节直接作用于下丘脑。 答案:B 15 生态农业比一般农业( ) A.投入多,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B.投入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C.投入一样,产出相当,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D.投入和产出都较少,污染相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答案:B 16 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循环系统, 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 有能和鳄鱼搏斗的缅甸蟒蛇、疯狂繁殖的亚洲鲤鱼、数量惊人的八哥等。下列关 于生物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D.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解析:根据生态学原理,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建立新的食物链,增加物种多样性,使 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效果。但如果发生外 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则会导致当地的物种种类减少,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 性,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 答案:B 17 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个生物种群中,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 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 a 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某地区夏天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可用昆虫信息素进行生物防治 C.图③中某种群 c 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受到了严重破 坏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鼠,如果只杀死一半老鼠,就很难达到效果 解析:过度放牧可能导致家畜数量暂时超过环境容纳量(K 值),但过度放牧会对草 原造成破坏,因此后来家畜数量反而减小。可用昆虫信息素把蝗虫招引到一块,集 中消灭。一个种群的数量增减无法准确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果只杀死一半 老鼠,环境中老鼠的剩余量为 K/2,此时老鼠的增长速率最快,难以达到防治效果。 答案:C 18 现在世界面临的五大问题是人口膨胀、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 环境污染。要解决这五大问题,关键是要解决( ) A.粮食问题 B.人口问题 C.环境问题 D.资源问题 解析: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水平有了很大的 提高,粮食的产量大大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世界人口也 在飞速增长,且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粮食的增长速度和资源、能源的合理消耗 速度,因此造成了世界资源枯竭、能源缺乏、粮食不足,而且人口的增长、工业的 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由此可见,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解决人口问题。 答案:B 19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 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 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能量流动是单向且逐级递减的,都有其自 身的运行规律,A 项正确,B 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体现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 的思想,C 项正确。人类对物质的消耗标准要以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为 原则,D 项正确。 答案:B 20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 究小组在 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 200 只蝌蚪(甲、乙、丙各 400 只) 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 3 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解析: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的存活率逐渐升高,甲、丙的存活率降低,说明捕食者 主要捕食甲和丙,蝌蚪间的竞争受捕食者影响,A、B 两项正确; 无捕食者时,乙的 存活率极低,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 项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的存活 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增多,D 项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21(7 分)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 5 个种群。 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 4 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且 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 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 ;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 。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 ,此外还具有信 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 和 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O2 的形式进行。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根据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以及表格 中的数据,可确定戊是第一营养级,乙和丙是第二营养级,甲是第三营养级,丁是第 四营养级。据此可写出食物网并判断甲和乙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 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 CO2 的 形式进行循环的。 答案:(1) (2)捕食 消费者 (3)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22(8 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 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 000 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550 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 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 是 。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解析:(1)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550 头÷250 km2=2.2 头/km2;种群 数量达到 K/2 时,增长速度最快,即(1 000 头÷2)÷250 km2=2 头/km2。(2)由甲种 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分析可知,当丙种动物增多时,其捕食乙种动物增多, 导致乙种动物数量下降,进而导致乙种动物对甲种植物的捕食量减少,最终使甲种 植物数量增多。(3)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乙种 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1)2.2 头/km2 2 头/km2 (2)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 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 (3)大于 23(10 分)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 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 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 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 a~g 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m1、m2 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 、 , 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部能量流动的载体是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 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具 有 的特点。 (2)图乙中,若 A 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 B 表 示 ,C 表示 。若 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 y,则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 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图乙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 E 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 实现的。 (4)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只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的食物关系如右 图。若甲能量的 1/4 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 8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 量是 kJ。 (5)与稻田生态系统比较,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填“高”“低”或 “相同”),原因是该生态系统 。 答案:(1)太阳能 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有机物 逐级递减 (2)Ⅱ所同化固定的能量 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y×100% (3)分解者的分解(或呼吸)作用 (4)100 (5)高 营养结构复杂 24(9 分)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 壬烯醇诱捕 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 。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 5 年的监测。结 果见图。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 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 、 。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栗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 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 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 。 解析:(1)用性信息素诱捕害虫,可破坏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以达到控制害虫数量 的目的。(2)据图中曲线可知,两种生物数量变化呈先增先减,后增后减的趋势,是明 显的捕食关系。(3)在生态系统中,流经每一营养级的总能量都有四个去向,分别是 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或储存在残枝败叶、遗体中。(4)在 群落演替过程中,竞争力弱的植物不断被淘汰。 答案:(1)性别比例 (2)捕食 (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等 (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25(6 分)(2018 全国高考Ⅲ理综)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 (填“有机物”或“无 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 是 。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 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 3 个方面, 即 。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 N ,通常植物根系对 N 的吸收是通过 运输完成的。 解析:(1)生活垃圾中有机物富含能量,可以被蚯蚓利用。分解者的作用是把动植物 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利用生物方法处理需注意垃圾的性质、 分解者的生物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等。(3)N 进入根部细胞的方式为主 动运输。 答案:(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主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