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苏教版必修3第9单元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苏教版必修3第9单元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

‎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种群属于生命系统,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生命观念)‎ ‎2.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科学思维)‎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科学探究)‎ ‎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 ‎①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如图)‎ ‎③根据如图,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 ‎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蝻。‎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并取平均值。‎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⑤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重捕、计数→密度估算。‎ ‎③密度估算公式:‎ 种群数量=。‎ ‎1.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提示]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4.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提示]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5.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6.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 ‎[提示]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 ‎(1)关键点1: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②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1.请用箭头及简洁的文字建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 ‎[提示] ‎ ‎2.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粒黄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尝试用简要文字和箭头写出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 ‎[提示] 取出50粒黄玉米种子→剩余黄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玉米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考查种群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2019·河南省高三模拟)如图表示某种卵胎生蜥蜴孕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产生幼仔的性别比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种蜥蜴的性别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B.图示3种温度下,25 ℃时该种蜥蜴幼仔的雌雄比例最接近 C.若有10只蜥蜴在32 ℃的环境中出生,则可能全为雄性 D.在自然状态下,该种蜥蜴的雌雄比例一定是大致相当 D [由于在自然状态下所处的温度未知,该种蜥蜴的雌雄比例无法确定,D错误。]‎ ‎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年龄组成),A正确;图1中的c表示种群密度,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图2中丁表示年龄组成与图1中的b表示的含义相同,图2中丙表示性别比例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C错误;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 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 [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C项正确,D项错误。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的实际操作不可行,通常采用样方法,A项错误。由于所有样方面积之和只是甲地面积的一部分,若用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则所得结果会低于实际种群密度,B项错误。]‎ ‎4.(2019·福建市高三质检)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重捕法研究期间,种群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 B.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 C.标志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 D.进行湖泊中水禽的数量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水草丰富的区域 A [选取样方面积既能保证物种数较全,又能保证面积最小,取样方便,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不同,由于乔木体积大,所以样方面积要比调查灌木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B错误;标志重捕法所标记的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不一定是均匀分布的,C错误;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D错误。]‎ ‎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 ‎(1)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2)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J”型增长 ‎(1)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等。‎ ‎(2)数学公式:Nt=N0λt。‎ ‎(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3.“S”型增长 ‎(1)形成原因:食物、空间有限。‎ ‎(2)曲线特点 ‎4.环境容纳量 ‎(1)概念: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形成原因 ‎5.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 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1)内因 ‎①起始种群个体数量。‎ ‎②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出生率和迁入率。‎ ‎③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死亡率和迁出率。‎ ‎(2)外因 ‎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②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1.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2.种群数量变化的全部内容就是“J”型和“S”型增长。(×)‎ ‎[提示]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3.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提示] 同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还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等。‎ ‎4.在“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其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提示] 在“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其对应的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 ‎5.合理密植会增加种群数量并提高K值。(×)‎ ‎[提示] 若空间资源不增加,仅仅合理密植,并不会提高K值。‎ ‎1.“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联系 ‎(1)阴影部分只能代表环境阻力,同一时间两条曲线的差值代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2)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阻力的有无造成的,它们可以发生转化:‎ ‎“J”型曲线“S”型曲线 ‎2.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及应用 ‎(1)曲线分析 ‎(2)应用 b点的应用 消灭害虫应尽早进行,将种群数量控制于加速期(b点之前),严防种群增长进入加速期 c点(K/2值)的应用 ‎①对有害生物:严防种群数量达到该点,如灭鼠达到K/2时,鼠害将难以控制 ‎②对有益资源:黄金利用点,当资源利用后维持于该点时将具最强更新能力,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e点(K值)的应用 ‎①对有害生物:限制生存条件,降低环境容纳量,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以限制鼠的种群数量 ‎②对有益生物:改善生存条件,尽量提升K值,如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 ‎3.对K值(环境容纳量)的解读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如图所示:‎ ‎(3)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如图表示两种增长方式的增长速率变化,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甲和乙分别表示哪种增长方式?‎ ‎[提示] 甲表示的是种群的“J”型增长;乙表示的是种群的“S”型增长。‎ ‎(2)若图乙为鲈鱼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某养殖基地捕鱼后常将鲈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此时鱼类增长速度快,有利于鱼类的种群数量维持。‎ ‎(3)乙图中t2~t3时段,种群的出生率为什么大于死亡率?‎ ‎[提示] t2~t3时段,虽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增长速率仍大于0,说明其数量还在增加,因此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分析 ‎1.(2019·广东省高考模拟)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乙表示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 B.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 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较好 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 D [由图可知曲线乙数量是先增加,然后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而下降,符合“S”型曲线的特点,即种群数量不是指数式增长,A错误;处于波动状态的生物的种群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只不过变化幅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在发生变化,B错误;a点时甲、乙、丙三个种群的种群数量都较大,防止害虫应选择种群数量较少时,C错误。]‎ ‎2.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 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 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 D.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的 A [若调查的时候捕捉所用的渔网网眼过大,则会导致捕捉的草鱼为池塘中个体较大的鱼,而个体较小的鱼未能捕捉到,最终导致调查值偏小,A错误。]‎ 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K值和K/2值的应用 ‎3.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 [在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A错误;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B错误;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C正确;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D错误。]‎ ‎4.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研究内容之一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鲫鱼种群在t3后表现为“J”型增长 B.鲫鱼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K值 D.鲤鱼种群在t3时数量小于t2的数量 B [鲫鱼种群在t3后,λ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正确;鲫鱼种群在0~t3段,λ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后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鲫鱼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先是衰退型,后是增长型,B 错误;图中只有两种群的λ值变化,无法判断种群的K值大小,C正确;鲤鱼种群在t2至t3期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D正确。]‎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2.实验流程 ‎(1) ‎  ↓‎ ‎(2) ‎  ↓‎ ‎(3)―→ ‎  ↓‎ ‎(4)―→ ‎  ↓‎ ‎(5)―→ ‎3.实验结果及结论 在一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前期表现为“S”型增长,后期表现为逐渐下降。‎ ‎1.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4)制好装片后,应稍等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2.结果分析 ‎(1)计数异常分析 ‎①统计结果偏小的原因:取液时未摇匀,吸取的培养液中酵母菌偏少;在计数时,未计边缘的酵母菌等。‎ ‎②统计结果偏大的原因:取液时未摇匀,吸取了表层的培养液;在计数时统计了四周边缘的酵母菌等。‎ ‎(2)该探究不需设置对照实验,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进行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 ‎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先将培养液滴在血球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D.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D [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盖上,再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的一侧,A错误;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在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错误;早期培养和培养后期每天都需要取样一次,C错误;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D正确。]‎ ‎2.(2019·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诊断)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40~60 h时,λ<1[λ=t时种群数量/(t-1)时种群数量]‎ B.种内斗争导致0~10 h酵母细胞数量增长缓慢 C.调查酵母细胞种群密度时,应用抽样检测法 D.70 h后,该体系中酵母细胞活菌数将一直维持稳定 C [40~50 h种群数量仍在增大,λ>1,50~60 h种群数量稳定,λ=1,A错误;0~10 h的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种群数量太少,B错误;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70 h后,该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活菌数可能将下降,D错误。]‎ ‎3.如图为液体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时酵母菌数量增长最快,此时无种内斗争 B.定期补充营养物质和清除代谢废物,b点会上升 C.c~d段,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和增长速率呈负相关 D.该种群的K值只与培养基中养分、空间、温度有关 B [a点时酵母菌数量增长最快,但此时种群中仍存在种内斗争,只是种内斗争比较弱,A错误;定期补充营养物质和清除代谢废物,改善了酵母菌的生存环境,酵母菌的K值会增加,B正确;c~d段,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和增长速率呈正相关,均下降,C错误;该种群的K值与培养基中养分、空间、温度、pH和有毒代谢物等因素有关,D错误。]‎ ‎1.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还与气候、食物等有关。此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与种群数量有关。‎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的种群密度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J”型曲线:“J”型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都具有环境阻力,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只能说比较接近。‎ ‎5.环境容纳量≠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 ‎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S”型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5.渔业捕捞中,捕捞后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的原因: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真题体验| 感悟高考 淬炼考能 ‎1.(2019·全国卷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D [异养生物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A正确;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减少,代谢废物不断增加,故更换培养基的频率不同可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由曲线可知,a组中细菌甲在23 h前,数量增长一直很快,说明该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一直是充裕的,C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在培养的早期,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资源是充足的,细菌甲种群的增长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且图中a、c曲线在早期重合,也可说明早期可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2.(2019·江苏高考)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B [由于是通气培养,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数量增长较快;如果大量细菌污染a批次,由于细菌是原核生物,繁殖速率较快,检测结果中的细胞密度应该包含酵母菌和细菌的密度,密度应该增加更快,与a批次细胞密度在t1时增加速率较慢不符,A错误。由于培养条件相同,而b批次在t1‎ 时增长速率较快,可能是接种量较高,酵母菌更快进入对数期,B正确。由于题目已经明确是通气培养,而乙醇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故该培养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多的乙醇,C错误。t2时a批次酵母菌刚进入稳定期,而b批次在t2之前已经进入稳定期,消耗了更多的营养物质,所以b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更少,D错误。]‎ ‎3.(2019·海南高考)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马铃薯培养液 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 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 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 C [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需的有机物全部来自马铃薯培养液,A正确;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需要借助显微镜,B正确;培养液与酵母菌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其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但由于是充分混匀的,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同,C错误;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D正确。]‎ ‎4.(2018·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D [自然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出现S型增长,A正确;老鼠较强的繁殖力极有可能导致其种群密度快速增加,进而使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随之受到限制,B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较低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大,当养殖密度较高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小,故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着种群密度的加大,密度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 ‎5.(2019·全国卷Ⅲ)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题意可知,试管中该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a(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不再增加,因此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a/2(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2)该种菌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变空间和营养条件等会使其K值发生变化,培养基的体积变小,该种菌的K值也减小。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不变。‎ ‎[答案] (1)S a/2 (2)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