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文综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文综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4月月考文综试题 一、单选题 ‎1.“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A. 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 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 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 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其缘于《周礼》,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清朝统治者重视“天子亲耕”活动,反映出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朝继承了前朝重视农耕活动的传统,并非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C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满洲贵族并未成为自食其力的农耕者;D选项错误,重视农业与笼络反清势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乘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 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 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 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 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才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选项C、D与材料不符,故C、D项错误。‎ ‎3.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大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 A. 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 B. 动摇了封建土地制度 C.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 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到唐朝中叶的均田制,均田制下“这些土地的大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答案为C。均田制不会加重农民的赋税,A错误。材料显示的是抑制土地买卖,不能动摇封建土地制度,B错误。国家实行均田制不会挤垮自耕农的经济,D错误。‎ ‎4.《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材料中涉及的都是:‎ A. 私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未央宫”“ 织作文绣郊庙之服”以及“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可知这两段文献涉及的是官营手工业,选项B正确;材料中提及手工业产品是皇室在祭祀时候穿着,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不具备这一属性,排除选项A、C;材料未涉及工场手工业,排除选项D。‎ ‎5.“(16世纪后)中国农民除了种植双季稻外,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该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农产品完全商品化 B. 传统农业结构变化 C. 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D. 私营手工业的进步 ‎【答案】B ‎【解析】根据“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表明农民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外,还种植经济作物,满足市场需要,反映了明清时期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农民生产的目的不仅仅是自给自足,传统农业结构变化,故B正确;A、C不符合史实,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A. 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 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 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 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私通者,商也”“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中可以看出,海禁时期的走私活动和亦商亦盗的私人贸易不断发展,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秩序和安定,这说明了“海禁”政策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海禁”政策导致贫富分化,故A项排除;B项是“海禁”政策的影响,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7.“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材料中“中国富农大贾……仿造洋机器制作”产生了 A. 洋务派的军用工业 B. 外商在华的近代工业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企业 ‎【答案】C ‎【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是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因此材料中的“中国富农大贾仿造洋机器制作”是指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中的“洋务派”“外商”“四大家族”均与材料中的“富农大贾”的身份不符,排除A、B、D项。‎ ‎8.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A. 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C. 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D. 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根据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为解决因赔款造成的财政困难,扩大税源而导致的。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不是该措施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缓解财政困难,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清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资产阶级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会予以清政府以支持,排除;D项,材料信息只反映了19世纪末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但是缺乏之前的经济政策的对比,不能得出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的结论,排除。‎ ‎9. 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 实行“币制改革” B. 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 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A ‎【解析】题中所述是指白银外流严重,因此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年)的相应政策是发行法定货币(纸币),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实行国有,即是“币制改革”。故选A项。‎ ‎10.下面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双)。导致图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 政治形势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B. 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 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 D. 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知,1929年至1932年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不断下降,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B项是在一战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不应该减少,C错误;D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 ‎11.驻华大使司徒雷登1947年9月下旬给马歇尔的内部报告中称:“(中国)到8月底,通货比5月底膨胀了64%……1947年的头5个月一直维持着这样高的通货膨胀率,从年初始,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几乎同步上升……”这一现象对民族工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B. 改变了民族工业分布于沿海地区的布局 C. 美国商品挤占中国市场 D. 民族工业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通货膨胀了64%……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几乎同步上升”可知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故A项正确。民族工业布局的改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美国商品挤占中国市场在材料亦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在近代一直没有实现,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2. 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中国近代史》中指出:“自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来,纵观中国民族工业的成长,经历的是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造成民族工业成长道路曲折的主要原因有( )‎ ‎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掠夺 ‎ ‎② 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顽固与强大 ‎ ‎③ 近代中国政府始终不支持民族工业 ‎④ “重农抑商”思想一直是中国近代主流思想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掌握的知识可知,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掠夺②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顽固与强大是其主要原因,而③④的说法错误,由此判断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1995年发行的电话磁卡,卡上画面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天仙配》的故事发展脉络设计的。“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一有关七仙女和董永美丽传说的戏词可谓家喻户晓。‎ 材料二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三 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引自《苏州风俗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图片信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哪些突出特点?‎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回答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判断在当时苏州的纺织业中,出现了一种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从材料二中找出你判断的文字依据。‎ ‎【答案】(1)铁犁牛耕 ‎(2)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生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 ‎(3)土地兼并。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4)资本主义萌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雇佣关系)‎ ‎【解析】(1)“耕作方式”,根据材料一中图片信息可知,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 ‎(2)“特点”,结合材料一信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生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等。‎ ‎(3)“社会问题”,依据材料二信息“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得出:土地兼并。“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的角度说明。‎ ‎(4)“性质和依据”,根据材料三信息“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得出性质是:资本主义萌芽;文字依据是:“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施亮《北宋的“城市革命”》‎ 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 ‎【答案】(1)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 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2)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解析】(1)材料“……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体现的是对“市”的位置规定;材料“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反映的是对“市”的管理;材料“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体现的是时间上的严格限制。‎ ‎(2)根据材料“城市革命”“商品货币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商业、集镇、对外交往、货币等方面来回答。‎ ‎(3)材料“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然后再结合这一时期商业发展情况解答。‎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1〜1911‎ ‎340‎ ‎5600‎ ‎31‎ ‎510‎ ‎1912〜1919‎ ‎600多 ‎13000‎ ‎75‎ ‎1625‎ 材料二 下面是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1)结合材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情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2)简述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的变化以及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答案】(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2)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建立,推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等。‎ ‎(3)轻工业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绝对优势,重工业发展缓慢。‎ 主要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无力投资重工业;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对矿产资源的掠夺。‎ ‎【解析】(1)“情况”,结合材料“1869〜1911”的数据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角度分析。‎ ‎(2)“主要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建立的推动、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等角度分析。‎ ‎(3)“变化”,依据材料二图片数据可知:轻工业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绝对优势,重工业发展缓慢。“主要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帝国主义对中国对矿产资源的掠夺等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