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巩固提升:第一单元测评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巩固提升:第一单元测评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 符合题目要求) 1.傅乐成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商代的社会组织,以封建制度为主干,国境内有许多诸侯,商王便是 四方诸侯的共主。”据此,可以推断商代( ) A.已实行分封制度 B.已形成完备的宗法制度 C.已实行王位世袭 D.已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题干中的“封建制度”是指分封制,诸侯就是分封的产物。 答案 A 2.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初具雏形 解析“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体现的是神权。“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 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3.“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解析甲骨文为商代文字,因此甲骨文“宗”字出现之时还没有皇帝制度和铁农具,所以排除 B、D 两项; 宗字跟青铜兵器无直接关系,排除 C 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与宗法、血缘有关系,跟祖先有关,所以 正确答案为 A 项。 答案 A 4.《国语·鲁语》载:“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这表明在分封制下 ( ) A.周天子经常发动讨伐诸侯的战争 B.诸侯具有统帅军队以承天子的职责 C.战争时周天子亲自指挥军队作战 D.诸侯国的国君没有统帅军队的权利 解析“天子作师,公帅之”,意即天子要讨伐作战时,诸侯国的国君必须率领军队跟随作战,这是分封制下 诸侯国的国君对天子应尽的义务。 答案 B 5.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 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 A 项错误;B 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材料没有反 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 B 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 C 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说明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6.历史学家张传玺认为:“废王称皇帝,是秦始皇大胆的革新之举……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皇帝制度 的创立主要是适应了( ) A.神化皇权的需要 B.显示皇帝至尊地位的需要 C.结束割据的需要 D.巩固国家统一局面的需要 解析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创立了皇帝制度。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出了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皇帝不 是一般意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而是“大一统”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皇帝拥有对一切大事的最终 裁决权,这从根本上说是维护“大一统”局面、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答案 D 7.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 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解析根据材料“汉承秦制”“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 僚政治”,结合所学,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废分封、行郡县,表面对郡县加以否定,但 汉并未废除郡县制,而是实行郡国并行制,故 A 项正确;汉武帝划分监察区,创立地方监察制度,故 B 项 错误;建立“中朝”决策机制反映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C 项错误; 司隶校尉由汉代创设,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区的秘密监察官,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8.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向景帝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 大。”他所说的“之”是指( ) A.郡县 B.丞相 C.太尉 D.王国 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权力过大,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面对这种局面,汉初的政治家晁 错上书提出了削减王国势力的要求。故选 D 项。 答案 D 9.根据汉制,每年八月,皇帝大祀宗庙,诸侯必须献金助祭,名曰“酎金”。汉武帝时,凡列侯所献酎金,成 色与数目稍有不合,便取消其爵位。汉武帝这样做是为了( ) A.表达对祖先的尊重 B.显示皇帝威严 C.表达对诸侯的不满 D.巩固中央集权 解析汉武帝削夺诸侯的爵位,实质上是为了打击诸侯势力,防止地方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D 10.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 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冲击了贵族特权,而不是完全否定,A 项错误;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 是皇权,B 项错误;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的好坏选官,重视的是知识和才能,而不是品德,D 项错误。故 选 C 项。 答案 C 11.“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握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 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材料所述的唐代政治制度是指 (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朝议制 D.内阁制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握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 而决定”可知,该制度是指三省六部制,故选 B 项。 答案 B 12.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 主要表明科举制( ) A.提高了平民阶层晋身官场的机会 B.提高了封建官僚阶层的文化素养 C.有利于改变封建统治的阶级属性 D.实现了封建官员产生的公平性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反映科举制对平民地位变化的影响,而不是其他意思,故选 A 项。B 项属于科举制 的功能,很容易误选,但不是试题的主旨。C、D 两项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13.据载,长翅帽的发明者是宋太祖。有一次,在听大臣读奏章时,他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心 里非常不痛快。之后,他传旨在官帽后两侧分别加上长翅(以后越来越长)。从此大臣上朝,只能面对 面交谈了。这一改变有助于( ) A.增加决策透明度 B.提高议事效率 C.缓和大臣间矛盾 D.加强专制皇权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在听大臣读奏章时,他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心里非常不痛快”“传旨在官 帽后两侧分别加上长翅(以后越来越长)”“只能面对面交谈”可知,这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故答案为 D 项。“长翅帽”并不会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排除 A 项;大臣只能面对面交谈不会提高议事效率,排除 B 项; 材料没有提到大臣之间的矛盾问题,排除 C 项。 答案 D 14.北宋王安石变法时,作为宰相的王安石主要负责行政事务,而枢密使则由反对新法的文彦博担任, 结果两者在一些事务上往往持不同意见,这时就需要宋神宗来裁决。这反映出的用人特点是( ) A.分化事权 B.权力相互牵制 C.强化皇权 D.减少失误 解析从题干材料来看,宋神宗让负责行政权力的王安石主持变法,而又让反对变法的文彦博担任枢密 使,这种用人制度突出的是让两者之间相互牵制,故 B 项正确。从皇帝的用意来看,不是为了分化权力, 也不是为了减少失误,而是让他们相互牵制,以达到皇权稳固的目的,故 A、C、D 三项错误。 答案 B 15.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 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 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 A 项错误;材料与 科举制无关,故 B 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 C 项正确;这种官制导 致行政效率低下,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6.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 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 主性,故 A 项错误;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 C 项错误;行省 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7.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进士中榜后,并不立即 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一变化(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完善了科举制度 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不能体现强化中央集权的信息,故 A 项错误;同理,故 B 项错误; 根据材料“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明代科举 制是对宋元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注重理论,而且注重实践,故 C 项正确;明代更突出了官员的实践能力, 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8.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 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 解析纵观明代政治,很多时候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故 A 项错误;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且材料 中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章目,其原因与皇帝权力膨胀无关,故 B 项错误;内阁地位举足轻重, 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 C 项正确;D 项 与材料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9.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 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强化的时期,故 A 项错误。明朝六部归皇帝直接掌管,并没有被内阁取代, 故 C 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虽权倾一时,但这是在皇权许可的范围内,并没有达到失控的程度, 故 D 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操纵朝政,均是打着皇权的旗号来实施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君主 集权的加强。故 B 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B 20.“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上述史料应出自( ) A.《汉史·职官志》 B.《唐史·职官志》 C.《宋史·职官志》 D.《明史·职官志》 解析通过题干材料中的“票拟批答”,可以判定史料叙述的是明朝内阁阁臣的职责,故选 D 项。 答案 D 21.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大量削减中书省的官员,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或被逼致仕(退休),或被贬职,甚 至丢掉性命。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加强专制皇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分散宰相权力 D.精减中央机构 解析明太祖大量削减中书省的官员,对丞相和其他行政官员加强控制,其目的在于独揽大权,以加强专 制皇权。 答案 A 22.当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时,有史书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 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 断,下列与之相符的是( )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解析通政司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勘合关防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封建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灾异等 事,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结合所学,密折将 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故 B 项正确;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 高军事机构,与材料中“密陈朕前”不对应,故 C 项错误;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是清朝雍正时期开始设 置的中枢权力机关,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与材料中“密陈朕前”“为朕之耳目”不 对应,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3.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 汉 魏晋南北 朝 隋 唐 宋元 明 清 高层政 区 州 路行省 布政使 司 省 统县政 区 郡 郡 州 州 路、 府、 州 府、直 隶州/州 府、 直 隶州 县级政 区 县 县 县 县县 县 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从秦汉到明清,行政区划从二级制到三级制说明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 加强,由此可知 C 项说法不正确;“县”从秦汉到明清没有多大变化,是最稳定的一级政区,A 项说法正 确;“州”由高层政区到统县政区,说明其地位由高到低演进,B 项说法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到二级制、 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D 项说法正确。故选 C 项。 答案 C 24.中国古代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下 列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A.郡县制的推行 B.小农经济的发展 C.军机处的设立 D.重农抑商松动 解析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25.在封建社会,权力监督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缺 乏独立性及对监督权本身的制约。材料表明了( ) A.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实际效能有限 B.中国古代监督权力处于权力的核心 C.中国古代监督权力没有受到制约 D.中国古代监督权的职能混淆不清 解析由题干中封建社会权力监督本身缺乏独立性和受制约说明其实际效能有限和不完善,故 A 项正 确;古代权力的核心是皇权而非监督权,故 B 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监督权也是要受到皇权制约的,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古代监督权缺乏独立性,而没有体现监督权的职能,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18 分,第 27 题 20 分,第 28 题 12 分,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祐初,左仆射司马光上言:谨按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兴,身亲 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西汉公卿稍已失职矣。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 帝受禅,改秘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来,天子以侍 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於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朝,大抵皆循此 制。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知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 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 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1941 年,主持复性书院的马一浮邀请钱穆前往书院讲 演,钱穆的演讲主题便是反驳那种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成见:“国人竞诟中国传统政治,自 秦以来二千年,皆帝皇专制。余窃欲辨其诬。”马一浮听后,大为赞赏。 ——摘编自吴钩《宋朝是一个专制王朝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的演变规律。(6 分) (2)材料二所述钱穆的论述所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试以唐、明两代初期中枢机构的变革为例论述 这一观点。(12 分) 解析第(1)问,首先明确,材料一反映了司马光论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的演变。材料表明西汉丞相 为百官之首,大权在握;东汉的尚书逐渐侵夺公卿权力;曹魏时期,中书开始抬头,尚书的权力渐被侵 蚀。东晋以后,门下省开始抬头,中书的权力又被分割。第(2)问,所论述的观点据“但总不能说一切由 皇帝专制” “反驳那种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成见”概括即可;需要明确钱穆的观点是唐朝 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明朝可以看作皇帝独裁专制。 参考答案(1)规律:皇帝利用自己的身边亲信来分割相权;相权一次次被分割,相权越来越分散,而宰相 的职务并未被取消,体现了皇权与相权既互相依赖又有矛盾。 (2)观点: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观点是片面的。 论述: 唐朝:皇权相权是划分的,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唐初三省长官集体议政于政事堂,三省为中书 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 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明朝: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明太祖时中书省被废、丞相被罢,说明中书省、丞相的设置不符 合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中书省综理机务,丞相高踞百官之上,对皇帝的权威构成 潜在威胁。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实际上是由皇权完全兼并了相权,从而 保证一切最高的军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27.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 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 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摘编自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 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 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 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6 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8 分) (3)根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 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6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可以得出全面推行 郡县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概括出影响;第三小问,依据所学,汉初仿秦实行 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即实行郡国并行制。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 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分析得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第二小 问,依据材料二“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可分析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 权相结合;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分析得知,元朝开创省制。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因时而异的变 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分析得知始终维护中央集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 识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其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一制度为后世 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 合。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 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任答两点即可, 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 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 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 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 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摘编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 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 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 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示例二 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 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治日益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来 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